选修21第三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6389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选修21第三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21第三章.docx

《选修21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21第三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修21第三章.docx

选修21第三章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一)

一、教学目标:

1识目标:

⒈空间向量;⒉相等的向量;⒊空间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及运算律;

㈡能力目标:

⒈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

⒉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及它们的运算律;

⒊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空间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

应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三、教学过程:

Ⅰ、复习引入

[师]在必修四第二章《平面向量》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什么叫做向量?

向量是怎样表示的呢?

[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向量的表示方法有:

   ①用有向线段表示;

   ②用字母a、b等表示;

   ③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字母:

[师]数学上所说的向量是自由向量,也就是说在保持向量的方向、大小的前提下可以将向量进行平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向量相等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

[师]学习了向量的有关概念以后,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加减以及数乘向量运算:

⒈向量的加法:

⒉向量的减法:

⒊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其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

     

(1)|λa|=|λ||a|

     

(2)当λ>0时,λa与a同向;

      当λ<0时,λa与a反向;

      当λ=0时,λa=0

[师]关于向量的以上几种运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运算律呢?

[生]向量加法和数乘向量满足以下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数乘分配律:

λ(a+b)=λa+λb

[师]今天我们将在必修四第二章平面向量的基础上,类比地引入空间向量的概念、表示方法、相同或向等关系、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以及这三种运算的运算率,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Ⅱ、新课讲授

[师]如同平面向量的概念,我们把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例如空间的一个平移就是一个向量。

那么我们怎样表示空间向量呢?

相等的向量又是怎样表示的呢?

[生]与平面向量一样,空间向量也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师]由以上知识可知,向量在空间中是可以平移的。

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有向线段表示.因此我们说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是共面的。

[师]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各是怎样定义的呢?

[生]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定义与平面向量的运算一样:

[师]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有哪些运算律呢?

请大家验证这些运算律。

[生]空间向量加法与数乘向量有如下运算律:

    ⑴加法交换律:

a+b=b+a;

    ⑵加法结合律:

(a+b)+c=a+(b+c);

    ⑶数乘分配律:

λ(a+b)=λa+λb。

[师]空间向量加法的运算律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等于由起始向量的起点指向末尾向量的终点的向量。

即:

因此,求空间若干向量之和时,可通过平移使它们转化为首尾相接的向量。

⑵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若构成一个封闭图形,则它们的和为零向量。

⑶两个向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然成立。

因此,求始点相同的两个向量之和时,可以考虑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例1已知平行六面体,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并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

Ⅲ、巩固练习课本  练习

Ⅳ.教学反思

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平面图形在它所在的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将图形上所有点沿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长度”,空间的平移包含平面的平移.

关于向量算式的化简,要注意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

Ⅴ.课后作业

⒈课本 

⒉预习课本P92~P96,预习提纲:

⑴怎样的向量叫做共线向量?

⑵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⑶空间中点在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⑷什么叫做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表示式?

⑸怎样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⑹向量p与不共线向量a、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⑺空间一点P在平面MAB内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板书设计:

§9.5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一)

一、平面向量复习二、空间向量三、例1

⒈定义及表示方法⒈定义及表示

⒉加减与数乘运算⒉加减与数乘向量小结

⒊运算律⒊运算律

教学后记:

 

3.1.2.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共线向量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它们的推论;

2.掌握空间直线、空间平面的向量参数方程和线段中点的向量公式.

三、教学重、难点:

共线、共面定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空间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二)新课讲解:

1.共线(平行)向量: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

2.共线向量定理:

3.向量与平面平行:

已知平面和向量,作,如果直线平行于或在内,那么我们说向量平行于平面,记作:

通常我们把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说明:

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

4.共面向量定理:

如果两个向量不共线,与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使.

推论:

空间一点位于平面内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使或对空间任一点,有①

上面①式叫做平面的向量表达式.

(三)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三点不共线,对平面外任一点,满足条件,

试判断:

点与是否一定共面?

说明:

在用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的充要条件进行向量共面判断的时候,首先要选择恰当的充要条件形式,然后对照形式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运算.

【练习】:

对空间任一点和不共线的三点,问满足向量式(其中)的四点是否共面?

例2.已知,从平面外一点引向量

(1)求证:

四点共面;

(2)平面平面.

五、课堂练习:

课本第96页练习第1、2、3题.

六、课堂小结:

1.共线向量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

2.空间直线、平面的向量参数方程和线段中点向量公式.

七、作业:

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不共线,如果,,,

求证:

共面.

2.已知,,若,求实数的值。

3.如图,分别为正方体的棱的中点,

求证:

(1)四点共面;

(2)平面平面.

4.已知分别是空间四边形边的中点,

(1)用向量法证明:

四点共面;

(2)用向量法证明:

平面.

 

3.1.3.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空间向量夹角和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解决立体几何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空间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几何意义、立体几何问题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一)复习: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推论;

(二)新课讲解:

1.空间向量的夹角及其表示:

已知两非零向量,在空间任取一点,作,则叫做向量与的夹角,记作;且规定,显然有;若,则称与互相垂直,记作:

2.向量的模:

设,则有向线段的长度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记作:

3.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向量,则叫做的数量积,记作,即.

已知向量和轴,是上与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作点在上的射影,作点在上的射影,则叫做向量在轴上或在上的正射影;可以证明的长度.

4.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1).

(2).

(3).

5.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1).

(2)(交换律).

(3)(分配律).

(三)例题分析:

例1.用向量方法证明: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已知:

是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为,且

求证:

例2.已知空间四边形中,,,求证:

 

例3.如图,在空间四边形中,,,,,,,求与的夹角的余弦值。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99页练习第1、2、3题。

六.教学反思:

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和性质。

七.作业:

课本第3、4题

 

向量的数量积

(2)

一、教学目标:

①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②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判定垂直、求模、求角

二、教学重点:

①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②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判定垂直、求模、求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纠错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考点一:

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一)、知识要点:

1)定义:

①设<>=,则(的范围为)

②设,则。

注:

①不能写成,或②的结果为一个数值。

2)投影:

在方向上的投影为。

3)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①②③

注:

①没有结合律

二)例题讲练

1、下列命题:

①若,则,中至少一个为②若且,则

③④

中正确有个数为()

A.0个B.1个C.2个D.3个

2、已知中,A,B,C所对的边为a,b,c,且a=3,b=1,C=30°,则=。

3、若,,满足,且,则=。

4、已知,且与的夹角为,则在上的投影为。

考点二:

向量数量积性质应用

一)、知识要点:

①(用于判定垂直问题)

②(用于求模运算问题)

③(用于求角运算问题)

二)例题讲练

1、已知,,且与的夹角为,,,求当m为何值时

2、已知,,,则。

3、已知和是非零向量,且==,求与的夹角

4、已知,,且和不共线,求使与的夹角是锐角时的取值范围

巩固练习

1、已知和是两个单位向量,夹角为,则()等于()

A.-8B.C.D.8

2、已知和是两个单位向量,夹角为,则下面向量中与垂直的是()

A.B.C.D.

3、在中,设,,,若,则()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无法判定

4、已知和是非零向量,且与垂直,与垂直,求与的夹角。

5、已知、、是非零的单位向量,且++=,求证:

为正三角形。

 

3.1.5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课题向量的坐标

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空间向量与有序数组之间的1-1对应关系

2.掌握投影定理、分向量及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1.投影与投影定理25分钟

2.分向量与向量的坐标30分钟

3.模与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35分钟

重点难点1.投影定理

2.分向量

3.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

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法,使用电子教案

一、向量在轴上的投影

1.几个概念

(1)轴上有向线段的值:

设有一轴,是轴上的有向线段,如果数满足,且当与轴同向时是正的,当与轴反向时是负的,那么数叫做轴上有向线段的值,记做AB,即。

设e是与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则

(2)设A、B、C是u轴上任意三点,不论三点的相互位置如何,总有

(3)两向量夹角的概念:

设有两个非零向量和b,任取空间一点O,作,,规定不超过的称为向量和b的夹角,记为

(4)空间一点A在轴上的投影:

通过点A作轴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轴的交点叫做点A在轴上的投影。

(5)向量在轴上的投影:

设已知向量的起点A和终点B在轴上的投影分别为点和,那么轴上的有向线段的值叫做向量在轴上的投影,记做。

2.投影定理

性质1:

向量在轴上的投影等于向量的模乘以轴与向量的夹角的余弦:

性质2:

两个向量的和在轴上的投影等于两个向量在该轴上的投影的和,即

性质3:

向量与数的乘法在轴上的投影等于向量在轴上的投影与数的乘法。

二、向量在坐标系上的分向量与向量的坐标

1.向量在坐标系上的分向量与向量的坐标

通过坐标法,使平面上或空间的点与有序数组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同样地,为了沟通数与向量的研究,需要建立向量与有序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设a=是以为起点、为终点的向量,i、j、k分别表示图7-5

沿x,y,z轴正向的单位向量,并称它们为这一坐标系的基本单位向量,由图7-5,并应用向量的加法规则知:

i+j+k

或a=axi+ayj+azk

上式称为向量a按基本单位向量的分解式。

有序数组ax、ay、az与向量a一一对应,向量a在三条坐标轴上的投影ax、ay、az就叫做向量a的坐标,并记为

a={ax,ay,az}。

上式叫做向量a的坐标表示式。

于是,起点为终点为的向量可以表示为

特别地,点对于原点O的向径

注意:

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分向量与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有本质区别。

向量a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三个数ax、ay、az,

向量a在坐标轴上的分向量是三个向量axi、ayj、azk.

2.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设,即,

(1)加法:

◆减法:

◆乘数:

◆或

 

◆平行:

若a≠0时,向量相当于,即

也相当于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即

三、向量的模与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式

设,可以用它与三个坐标轴的夹角(均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来表示它的方向,称为非零向量a的方向角,见图7-6,其余弦表示形式称为方向余弦。

图7-6

1.模

2.方向余弦

由性质1知,当时,有

◆任意向量的方向余弦有性质:

◆与非零向量a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

3.例子:

已知两点M1(2,2,)、M2(1,3,0),计算向量的模、方向余弦、方向角以及与同向的单位向量。

解:

={1-2,3-2,0-}={-1,1,-}

,,

,,

设为与同向的单位向量,由于

即得

 

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空间距离

利用向量方法求解空间距离问题,可以回避此类问题中大量的作图、证明等步骤,而转化为向量间的计算问题.

例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平面ABCD,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分析:

由题设可知CG、CB、CD两两互相垂直,可以由此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法求解,就是求出过B且垂直于平面EFG的向量,它的长即为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

如图,设4i,4j,2k,以i、j、k为坐标向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由题设C(0,0,0),A(4,4,0),B(0,4,0),D(4,0,0),E(2,4,0),F(4,2,0),G(0,0,2).

∴ ,,

    ,,

设平面EFG,M为垂足,则M、G、E、F四点共面,由共面向量定理知,存在实数a、b、c,使得,

∴ =(2a+4b,-2b-4c,2c).

由平面EFG,得,,于是

  ,.

∴ 

整理得:

,解得.

∴ =(2a+4b,-2b-4c,2c)=.

∴ 

故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说明:

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常不必作出垂线段,只需利用垂足在平面内、共面向量定理、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解出垂线段对应的向量就可以了.

例2已知正方体ABCD-的棱长为1,求直线与AC的距离.

分析:

设异面直线、AC的公垂线是直线l,则线段在直线l上的射影就是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所以此题可以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求解.

解:

如图,设i,j,k,以i、j、k为坐标向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xyz,则有

,,,.

∴ ,,.

设n是直线l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则.

∵ n,n,

∴ ,解得或.

取n,则向量在直线l上的投影为

   n••.

由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知,直线与AC的距离为.

向量的内积与二面角的计算

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第一章向量代数的教学中,讲到几何空间的内积时,有一个例题(见[1],p53)要求证明如下的公式:

(1)

其中点O是二面角P-MN-Q的棱MN上的点,OA、OB分别在平面P和平面Q内。

,,。

为二面角P-MN-Q(见图1)。

图1

公式

(1)可以利用向量的内积来加以证明:

以Q为坐标平面,直线MN为y轴,如图1建立直角坐标系。

记xOz平面与平面P的交线为射线OD,则,得

,,。

分别沿射线OA、OB的方向上作单位向量,,则。

由计算知,的坐标分别为

,,

于是,

公式

(1)在立体几何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时是有用的。

我们来介绍如下的两个应用。

例1.立方体ABCD-A¬1B¬¬1C1D1的边长为1,E、F、G、H、I分别为A1D1、A1A、A1B1、B1C1、B1B的中点。

求面EFG和面GHI的夹角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由于图2中所画的两平面EFG和GHI只有一个公共点,没有交线,所以我们可以将该立方体沿AB方向平移1个单位。

这样就使平面EFG平移至平面。

而就是二面角G-IH-(见图3)。

利用公式

(1),只要知道了,和的大小,我们就能求出。

图2

由已知条件,和均为等边三角形,所以,而。

因此,

图3

解得

,。

当然,在建立了直角坐标系之后,通过计算向量的外积可计算出两平面的法向量,利用法向量同样也可算出夹角来。

例2.计算正十二面体的两个相邻面的夹角的大小。

解我们知道正十二面体的每个面都是大小相同的正五边形,且在正十二面体的每个顶点上均有3个面围绕。

设P和Q是两个相邻的面,MN是它们的交线(如图4),则公式

(1)中的,,分别为:

,,,

因此它们均为正五边形的内角。

所以

图4

所以,由公式

(1)知

因此,,或。

如果不使用公式

(1),要求出例2中的夹角的大小在计算上要复杂很多。

利用例2的结果,我们可以容易地计算出单位棱长正十二面体的体积V。

设单位棱长正十二面体的中心为O,则该十二面体可以切割成十二个全等的正五棱锥,每个五棱锥以该多面体的一个面为底面、以O为其顶点。

设该正五棱锥为,从而可知:

再设的底面积为S、高为h,设为单位边长正五边形(即的底)的中心,A、B为该五边形的两个相邻的顶点,H为AB的中点,,则

,,。

仍设为正十二面体两相邻面的夹角,则。

所以

但是,

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