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484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必修四12《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苏武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4篇)

《苏武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领会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注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及时纠正)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1)句式积累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略句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

积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标志来准确判断,善于在学习中归类。

(2)词类活

用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为什么“壮”是意动?

“归”“降”是使动?

“夜”是作状语?

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句子来佐证。

(3)古今异义

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

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

欲因此时降武 (“因”,趁机;“此”,这)  

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

3、思考:

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

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

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

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

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

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

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

第一大组:

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

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酣畅淋漓!

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

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

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

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

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

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

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

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

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无限沧桑!

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

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

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巳罚喊拙右姿怠胺瞧湟澹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

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

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2、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商议后明确:

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

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

“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

”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3、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商议后明确:

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

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

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

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4、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议后明确:

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

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

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第三课时

一、引入名家评价,供学生参考(多媒体显示)

1、孔子云: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 焯

4、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 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歌词

二、学生品评(先思考并形诸文字后举手发言)

1、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

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

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

大汉有苏武。

--《醉花阴咏苏武》

2、一颗忠诚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册;一片报国之情,留下了万世美名。

铮铮铁骨诠释了刚毅,匈奴为之战栗;悠悠心灵写尽了顽强,天地为之动容。

千年苏武,不朽忠魂!

3、尽管有人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是!

他抛却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顾全国家的尊严,境界高卓,人格高尚。

他先国后家的义举令我肃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

4、曹植在他的《白马篇》中说“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我心中苏武就是这样一个伟岸的大丈夫。

三、教师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

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

宁折不弯!

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

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

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

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

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

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

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

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

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附:

板书设计

1、文言文基础知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2、苏武人生历程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如一——武帝驾崩,恸哭数月——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苏武传》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目标2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

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

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

通“毡”,毛织品。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

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

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

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

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

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

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

通“襟”,衣襟。

决:

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

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相抵偿。

    今义:

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提拔。

    今义:

业绩。

位列将       古义:

位;官位。

   今义:

位置、地位。

古义: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

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

亲近的侍臣。

  今义:

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

老人,长辈。

今义:

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趁这时。

   今义:

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妹妹。

    今义:

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年纪。

    今义:

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

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

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

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

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

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

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

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

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

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

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

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

汉天子,我丈人行。

'”(《汉书匈奴传》)

 持节:

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

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

“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

”(《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

颜师古《汉书》注:

“煴,谓聚火无焰者也。

”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

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

杨树达《汉书窥管》:

“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

'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

”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

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

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

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颜师古《汉书》注:

“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

'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

'师古曰:

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

”《汉书补注》引刘攽说:

“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

武掘野鼠,即得食之。

乃颇弆藏耳。

”两说皆通。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

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目标2

四、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

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4、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

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三)课后思考:

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

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讨论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

“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

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

你为君死么?

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

左右又问他:

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

晏子答得好:

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

我为什么要出国?

左右又问他:

那么你就回家吗?

晏子答得好:

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

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

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

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

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

他的理论是:

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

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

而是维护社稷。

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