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060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一起看看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欢迎查阅!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

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

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

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

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

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

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

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

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

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

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

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

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

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

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

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

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谈话:

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与—10℃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

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

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第8题:

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②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

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交流得知。

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到(1500+25)毫升;“500

  ±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3.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①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讨论。

(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数、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数、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体现正数、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这节课你想知道正负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出示本课目标:

  1、正数、负数怎么读、写?

  2、怎样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数、负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正、负数

  1、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三组数据

  老师说几组数据,请你记在记录单上,注意你的记录一定要让别人看明白。

(附:

记录单如下)

  教师叙述:

  第一组数据:

一支球队在比赛中,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第二组数据:

本学期,我们班转入2人,转走1人。

  第三组数据:

王阿姨做生意,一月份赚了4000元,二月份赔了2000元。

  2、展示并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只写数字;数字前面写字;用符号;前面加正负号)。

  师选择用文字表示的,用投影展示出来。

  问:

有没有与他不同的表示方法?

学生会出示用符号表示的方法。

  问:

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两种记录方法否非常详细,你认为那种方法表示更好?

为什么?

当学生出现认为文字表示方法比较好的时候,我会这样引导:

有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或者出现错别字,采用这种文字表示,容易让别人错误的理解你的意思,所以,我们就采用不易理解错误的符号记录。

  3、认识正负数

  你们知道像+3这样的数叫什么吗?

(正数)

  观察正数,你发现了什么?

(数字前面带了一个“+”)你会读吗?

  生:

读加三。

  师导读:

正三生齐读

  象“—2”这样的数是什么数?

(负数)

  观察负数你发现了什么?

(数字前面带了一个“-”)你会读吗?

  生:

负二生齐读

  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里)在数字前面,“+”是正号“-”是负号。

  4、读统计单里的后面两组数据

  5、抢读。

-200、+3.8、-5.4、15、-7/8、-2/5、+5.4

  问:

请读出下面的数,并告诉大家你读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并分类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

15是什么数?

15和前面的正数一样吗?

你发现了什么?

(15前面没有正号)这是为什么呢?

(在表示正数时,正号可以省略不写)你会读这个数吗?

  生:

十五

  你能总结出正数的读法吗?

(读正数时,带“+”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师:

负号“-”,可以省略吗?

为什么?

  你能再说出一些负数吗?

我们能说完吗?

这说明什么?

(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正数的个数呢?

  观察这些正、负数,正、负数可以是什么数?

  正负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三、联系生活,理解正、负数的运用

  1、到中国的热极------新疆的吐鲁番去走走

  我们刚认识了新朋友正负数,现在我们带着新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新疆走走吧!

(出示课件)

  (!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

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达到49℃以上,有记录的地表气温达82℃。

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堪称中国的“热极”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吐鲁番的日温差特别大。

3月份日平均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3)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极致,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4)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8870米。

  师:

(1)出示课本信息窗的第二条信息,这些信息中的温度数据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吗?

(学生可能回答:

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为什么零上用+13,零下用-3表示呢?

你是以什么为标准分的?

学生讨论,让他们明白:

0度是分界线

  “0”刻度下面都表示什么温度?

用什么数表示?

“0”刻度上面都表示什么温度?

用什么数表示?

  那温度怎么用正、负数表示呢?

“0”是正数还是负数?

“0”上面是什么数?

0和正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0”下面是什么数?

0和负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在正数和负数的中间板书“0”)

  

(2)再次回到吐鲁番。

它位于海平面以下155米,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8870米,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出这两个地方的位置吗?

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里的“海平面”相当于温度计里的哪个刻度?

  (3)出示数轴:

观察正负数的位置

  这个数轴和我们以前见过的数轴一样吗?

不一样在哪里?

观察正负数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

所有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

正数都比负数大。

  2、正负数的其他运用

  我们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高低、地势高低,还有刚上课时说到的进球、丢球、赚钱、赔钱,其实正负数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这样相反的现象。

  

(1)如果上车12位乘客用+12表示,那么下车8位乘客用()表示。

  

(2)于老师家在学校北面1500米,可以表示为+1500米,那么刘晨家在学校南6000米,怎么表示?

  (3)王叔叔三月份收入2000元,支出800元,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4)一个仓库,周一进货1000吨,周二出货360吨,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思考:

每一题中的两个量都是什么关系?

  说明:

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3、带着疑惑和思考来看课本:

P60-61.把重点知识用笔圈画下来。

看完课本,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自主练习1题和3题2、判断:

  

(1)海拔-155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2)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

  (3)0大于所有的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4)如果向南走记为正,那么-10米表示向东走10米。

()

  五、拓展知识

  了解正、负数的历史课件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

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

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

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

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

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

(生谈感受,思想教育。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理解的正数、负数吗?

  板书设计:

  正数、负数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