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063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docx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克思原理概论资料整理版

题型:

1.简答3×10(要点要解释)

2.辨析2×10

3.材料题3×10

4.论述题20(先说原理,在运用原理阐述问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的鲜明特征

P13,14,15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构成及各部分基本观点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格理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B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消除了他的理论中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仅仅限于德国古典学,还包含其他一些思想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因而,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内。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近代哲学,特别是英国哲学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哲学,都做了研究。

因此,我们也不能把近代法哲学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外。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并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关于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理论及其影响 

伊壁鸠鲁14岁从师德谟克利特,成为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并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加以修正和发展,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除了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直线下落和互相排斥运动外,原子还有偏斜运动——有的原子因其内部原因而自动地脱离其原来的直线运动轨迹,向旁边倾斜出去。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之所以在关于原子运动上会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原子论”对于原子理解有不同的出发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直线运动、排斥运动只是产生在原子间的外在的、强制性的运动,并没有办法解释产生于原子本身的概念规定的、自为的运动是什么,可见,德谟克利特并没有从原子本身来研究原子特性,忽略了原子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原子内部的矛盾。

而伊壁鸠鲁的偏斜说形象的实现了原子内部包含的矛盾,正是因为原子的偏斜,原子间才有了冲击和碰撞,世界才得以形成。

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成为了世界多样性的最原始论证。

 

德谟克利特通过世界的多样性来界定原子,可见他对世界的理解有些单一和片面,认为只有必然性统治着世界,人一定要受到必然性规则的支配。

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理论肯定了偶然性的存在,他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原子偏斜运动中同时产生,那么人本身就是自由的。

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运动偏斜的学说强调了运动的偶然性,这对于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的思想提出了重要的修正。

 

这样的不同对于两个人的认识论也有着一些影响,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

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公民也跟着灭亡。

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制约的。

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的互相碰撞而形成的漩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

而伊壁鸠鲁反对贵族奴隶主专横统治,十分维护个人自由,尽管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定神是最高法则制定者,也就是对必然法则的藐视。

所以他否定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义,反对把贵族的统治神化和绝对化。

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

他斥责对神的崇拜和迷信、藐视生命,强调事在人为。

伊壁鸠鲁指出,单纯的必然性取消了行为的道德责任,单纯的偶然性则使人生陷入命运的不稳定,人应当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行为才能进行道德评价,给予建立和惩罚。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同样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对原子运动的不同理解也对他们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了影响。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为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时主观假象,他怀疑所有感觉得到的东西。

德谟克利特的一生由于这种怀疑成为了怀疑并探索的一生。

他致力于追求超于感性知觉的真实性,一生的足迹走遍半个世界,求学不倦,甚至为了不被感性的目光蒙蔽了理智弄瞎了自己的双眼,最后带着对知识的绝望离开了人世。

而伊壁鸠鲁恰恰相反,他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他认为人们在世界中能获得愉悦,这使得他热爱哲学,热爱思考,相信自己对身边一切的感知和思考,致力于从哲学思考中获得快乐,临终前洗了热水澡,喝了葡萄酒,安然而平静的离开了世界。

对于偶然性的肯定使得伊壁鸠鲁有信心的实践着自己的快乐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与作用成为他什么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的快乐来源,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对抗,世界有了人的温度,而人赋予了世界自己的理解与要求。

 

德谟克利特: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

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

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异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于创新,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将异化的理论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主要是异化劳动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

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其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生产行为本身、生产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

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出去,只是因为他在劳动本身中把自己异化出去了。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其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其四,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4.马克思物质观的意义

先回答物质的定义:

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见书P32

5.意识产生的过程

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6.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运用: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例如:

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绕地球转等。

这些都是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利用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探索才能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

树立个人目标首先要遵循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客观规律性说明我们要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

主观能动性说明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要克服困难。

7.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P57辩证思维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课后题:

1.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

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

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2.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

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

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8

①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然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使人的认识与认识指导下的结果能够进行对照。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一致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的运用。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10, 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的划分及其联系?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的方法。

2.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3.按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老师补充):

1.渔猎社会2.奴隶社会3.工业社会4.信息社会

这两种划分方法(前两种)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至的.社会形态逐渐进步,一种社会形态总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最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和特征,同时在这一形态里,还存在着旧社会形态的残余及思想影响,也会出现即将诞生的新的社会形态的物质前提和萌芽.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由于新旧形态因素的发展、变化和交替,从而产生社会形态中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两种划分社会形态方法的区别

第一,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则是以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第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变化说明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不能直接说明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这种关系的。

第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的依据之一,这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所没有涉及的。

 

第四,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重点在于具体考察和分析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的形成、特点、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必然导致自身灭亡的过程,揭示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商品经济的拜物教性质。

 

第五,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榨取剩余劳动的形式的不同,作为区分原始共同体解体以后产生的三大文明形式的依据。

这三大文明形式是指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两种划分社会形态方法本质上的一致性

第一,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所划分开来的社会形态,都属于经济的社会形态。

第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在说明人类历史由公有制社会到私有制社会再到更高发展程度的公有制社会的演变过程方面是一致的。

 

第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在说明人类历史由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更高发展程度上的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方面是一致的

第四,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实际上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在某种程度上的归纳和概括,因而把这种归纳和概括分解开来,实际上就成为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1,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P131

如何评价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P134-136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

因此,必须对杰出人物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因此,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往年试题:

简述人民群众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2分)人民群众的主要作

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分)

12, 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商品(W)的概念: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具有的三个特征:

(1)商品首先是一个产品,是一个物,这个物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商品必须是一个通过劳动得到的产品,是劳动产品;(3)商品最终是用来交换的。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个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交换价值:

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实体(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反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历史范畴。

劳动的两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

①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②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③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成正比;

第四章 

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

(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2)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

(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