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125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docx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

八年级课内外文言文答案

【篇一:

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xt>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

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

义:

③食不给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

义:

2.?

每以天下为己任?

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

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

迨能倍诵乃止?

中?

倍?

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

独下帷绝编?

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篇二: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txt>班级姓名成绩

(一)

①②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

“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

③‘吾君圣者!

’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

‘吾君丽者!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④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

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

施政办事。

③侍御:

侍从妃子。

④谄谀:

奉承拍马。

⑤卒:

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1)私臣:

(2)齐地方千里:

...

(3)吾知所以亡矣:

(4)内外不闻吾过: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4分)

(二)汉明帝尊师

①②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

③④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

“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

⑤⑥疏谢恩,让还爵士。

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

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

⑦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

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

汉明帝刘庄。

②幸:

驾幸,到。

③执业:

听讲。

④避位发难:

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

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

此为病情。

⑦嗣:

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

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

(三)范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

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

有私故。

滂对曰:

“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

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

“滂死则..

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⑩⑨⑥⑦⑧③④⑤①②

【注】①汝南征羌:

郡县名。

②厉:

磨练。

③掾属:

下属的官。

④谣言:

群众反映官吏

好坏的歌谣。

⑤猥:

众多。

⑥叨秽:

贪污腐败。

⑦简札:

指奏章。

⑧会日:

指三公

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

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

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

消弭,平息。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土砾凸者为丘b.以其境过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

为清诏使。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

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

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

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疑有私故..?

即自诣狱?

引与俱亡.4.翻译下列句子(4分)

?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2分)

?

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2分)

(四)

①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

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

密语曰:

“非秀才之文。

②③④对曰:

“某苦心忧课,非假手也。

”公曰:

“此某所为文。

兼能暗诵否?

”客词穷,吐实曰:

“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惶惶欲去。

公曰:

“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

之。

比去,问其所之。

曰:

“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

”公曰:

“大梁尚书乃亲

⑤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

此说,想又妄耳。

”其人战灼,若无所容。

公曰:

“不

必如此。

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自称,相当于“我”。

③课:

功课,学业。

④兼:

这里可译作“也”。

⑤战灼:

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比去,问其所之。

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五)周幽王失信身亡(9分)

周宅丰、镐,近戎。

幽王与诸侯约:

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及戎寇至,

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姒视③①②

之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

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

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戎:

西北地区的少

数民族。

③褒姒:

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

(4分)

(1)戎寇尝至()

(2)褒姒视之大说()..

(3)因数击鼓()(4)为天下笑()..

2、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2)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至而无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分)

(六)苏世长讽谏(选自《唐语林》)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

“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

罪也!

”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

“今日畋,乐乎?

”世长对曰:

①“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

“狂态发耶?

”对

曰:

“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

“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

何雕丽之若是也!

”高祖曰:

“卿

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

”对曰:

“臣实不知。

但见倾

②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

臣昔在武功,幸当

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

③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注】①畋:

打猎②倾宫鹿台:

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

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

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d.诚非所宜(应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遂笑而释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b.今因隋之侈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既克,公问其故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4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

何雕丽之若是也!

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4分)

(七)肃王与沈元用(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

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②①

俪,凡三千余言。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元用归馆,欲矜

⑤⑥③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

元用骇服。

语云:

“休夸我能胜人,胜如

我者更多。

”信不诬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肃王:

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

国不归。

沈元用:

宋朝大臣。

②虏:

指北方的金国。

③偶俪:

对仗工整。

④矜:

夸耀。

⑤他语:

说别的事情。

⑥骇服:

吃惊佩服。

⑦诬:

虚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2)元用素强记()..

(3)取纸追书之()(4)略无矜色()...

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而竖其左膝..

c.其真无马邪d.必先苦其心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4.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2分)

①②八大山人,号人屋。

“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

性孤介,颖异绝伦。

八岁即能诗,

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

徐香气常满室。

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醉后

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

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

然后捉笔渲染,或

③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

④十幅立就。

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其颠如此。

【注】①八大山人:

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②介:

耿直。

③攘臂搦管

1.用斜线(/)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

(标两处)(4分)

张堂中如清风徐香气常满室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尝写菡萏一枝②盈纸肮脏..⑦

③或成山林④数十幅立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4.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4分)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

1.

(1)偏爱

(2)土地方圆(3)的原因(4)过错

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3.齐威王胜于朝廷是因为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大臣的劝谏。

(2分)。

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是他失败之后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亡而能悟)(2分)

参考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

“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

‘我们君主圣明!

’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

‘我们君王长得美!

’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二)汉明帝尊师

【答案】1这全部走上前眼泪

2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围绕“尊师”回答即可。

【译文】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

“太师在这里。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

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

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

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

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

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

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

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三)范滂

1.(2分)b(因为)

2.(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3.(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②原因,缘故③到,到?

?

去④逃跑(每个1分)

4.(4分)?

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

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3分)(举、自、奸暴、岂、以、污)

[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

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

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

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

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

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

范滂回答说:

“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

【篇三: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

“君,长者,何自陷朋党?

”王曰: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

”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

①范文正公贬饶州:

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

②朋党:

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

③王待制质:

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

④缩颈:

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微斯人没有..

士大夫莫敢往别没有人,没有谁若得为范公党人如果..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只有王质一人抱病在京城门外与范仲淹饯别。

三、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然则何/时而乐耶

c闻者为/之缩颈d范文正公贬/饶州

四、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和不因物悲喜的乐观精神。

五、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

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

范仲淹遭贬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避之而恐不及,王质却带病为其送行。

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柳宗元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诗夜游》苏轼

公元1083年10月12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皎洁的月光照进门里,便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明月?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一、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怀民亦未寝睡觉..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溪的两岸看似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三、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或心乐之

乙: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

示例: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

(只要扣住“比喻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

(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