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191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意象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一、辨别诗歌题材,学会分类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按古诗词题材的不同,可以将古诗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送别贬谪诗、爱情闺怨诗、思乡怀人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准确把握这些类别的特点,对分析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怀古咏史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诸子登岘首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岘首:

即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

②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在襄阳很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纪念。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分析:

首联写到了什么事物?

——人事、时间(往来),有何特点?

——不断变迁(代谢),不停流逝(古今)。

尾联写到了什么事物?

作者的感情表现如何?

——羊公碑,羊祜曾于此建立政绩,为人铭记,“尚”字与首联形成照应;泪沾襟——伤感。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首联即抒发一种人事变迁、时光流逝的感慨,富含哲理。

尾联中一“尚”字十分有力,既有对时光流转中羊公碑依然屹立,令人敬仰的感慨,又包含了作者至今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伤感。

(二)咏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③

【注】 ①明时:

政治清明的时代。

②愠:

疾苦、怨愤。

③五弦琴:

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问题分析:

要求点明表现手法,并分析。

诗歌紧紧围绕孤桐这一物象来写,写其虚心、老根弥壮,其实也是写诗人自己。

参考答案:

托物言志。

梧桐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天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三)送别贬谪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之情的?

问题分析:

“寂寞”往往源于孤独,诗人被贬偏远之地,自然孤独愁苦,而“将何言”则指无人理解之意,寂寞更深。

而情感的表达无外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方式,分析本诗的中间两联不难发现,诗人通过“月”“竹”“泉”“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从而表达出寂寞之感。

参考答案:

“寂寞”的原因是诗人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爱情闺怨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爱情怨女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

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的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的诗歌。

闺怨诗有两类: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①比兴(托物起兴)。

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反衬。

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瑶 瑟 怨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 ①冰簟:

凉席之美称。

②潇湘:

水名,在今湖南省。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本诗的思想感情。

问题分析:

要求通过分析写景来把握情感,首先要明白所写之景,诗中描写了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图画,为“梦不成”作了传神的注解,虽无“怨”字,然怨自生,含蓄委婉。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绘成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五)思乡怀人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在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③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分析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问题分析:

诗的第一句即点明地点“驿里”和时间“冬至”,旅居之思油然而生,第二句中“影伴身”一语点破孤寂之态。

三、四两句不直写自己思家,却说家人在谈论自己,构思巧妙,思家之情更显别致、突出。

参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勒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想象,冬至夜深,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借此来表现“思家”之情。

  (六)边塞征戍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边塞征戍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①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问题分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有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国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但“总是关山旧别情”。

参考答案:

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七)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山水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

②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园乐(其六)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结合全诗谈谈看法。

问题分析:

诗人善于捕捉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写桃花、柳丝、莺啼,并在勾勒的基础上着色,“红”“绿”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以后进一步渲染,花含雨、雨带香、烟笼柳,清香醉人,柳姿怡心。

花落无人打扫,莺啼却不惊梦,虽有动,却一片安逸,越见宁静。

参考答案:

诗中的景物描写绘形绘色,生动形象。

诗中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并用“红”“绿”两个字进行着色,使景物鲜明怡目。

又通过“宿雨”带出“花落”,而莺啼却不惊梦,透出“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二、依据考纲,掌握两大题型

 

上面从题材角度分析了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基调,大致点明了答题方向,考生还要根据考纲和高考的实际,进一步把握常考的题型。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两大类:

思想内容类,观点态度类。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诗歌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3.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4.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5.请概括诗人情感。

6.探究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1.一定要仔细阅读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断,反复咀嚼。

要舍得在“读”上下功夫,花时间,不要看一眼就匆忙下笔。

在反复咀嚼中,要找出以下关键点:

(1)层次。

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断有“字”“词”“句”“联”“阕”“篇”等。

除“字”“词”外,其余的都能分析层次,如一联有两句,两句就是两个感情要点;每阕包含几个句子,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几个层次就是几个感情要点。

一定要学会切分层次,因为层次对应答题要点的数量。

(2)诗眼。

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如“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中的“送”“埋”,抓住这两个诗眼,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寄寓的情感,又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

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一大半了。

(3)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

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意,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都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即时小练]

请借助意象感悟下面诗句中的感情基调。

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三衢道中》)

答:

 

答案:

闲适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答:

 

答案:

冷寂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答:

 

答案:

孤傲

4.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

答:

 

答案:

欣喜

2.注意把握情感表达的特点。

情感表达有三种方式: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对所给的语言片断,很容易看出抒情特点,尤其留心“一联”(或一阕)中两者兼有的特点。

这里重点谈一下间接抒情的语言片断,主要看它属哪种间接抒情方式:

(1)写景句。

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分析景中情是高考的重点,一定要练好这方面的功夫。

(2)状物句。

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

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修辞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义。

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材料是局部,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4.不要忽略题外细节等辅助性信息,如注释、背景等。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1.基本题型的解答步骤

 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

 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切分诗歌的层次。

 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内容,体会每一层次(具体到每一句)中诗人微妙的情感。

 将这些微妙的情感贯穿起来,大致可以把握诗人的情感波动情况,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考题印证]

1.(2015·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

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窦员外是地方小官,在京城长安崇德里置了房产,新居落成,邀请好友刘禹锡前去观赏,作者便写了这首贺诗。

诗歌首两句写自己前去观赏新居时的闲适愉悦心情;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新居周围的美丽景色;五、六两句是写新居内栽种了松树和芍药,由此可见主人的高雅品味;最后两句是夸赞主人也是作者自指,写出了宾主的志同道合。

全诗写的都是作者“开颜”的原因,根据诗歌内容,归纳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尾联是作者情感的总结,大意是:

不要说案头摆放了很多文书,坐于其间的却是一个像我一样充满诗情雅致的人。

作者把自己与友人并提,不仅表明了朋友间的志同道合,也不乏羡慕之情;同时,作为贺诗,也表达出了对主人的恭维之意。

答案: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2.(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一,分析诗人的情感,首先要在诗中找到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这些诗句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

第二,题干中的“情绪的变化过程”,提示诗人的情感是变化的,这就需要逐句分析。

首句中的“一日闲”说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第二句中的“寻君”可以说是“乘兴而往”,“不遇”“空还”,表现了寻之不得的“怅惘”;第三、四两句融景物、情感于一体,写出了对景物更是对友人的“欣赏叹慕”。

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诗(词)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

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观点:

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分析:

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总结:

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考题印证]

1.(2014·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

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

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

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

另外,从诗歌前两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作者的热情,从而引发作者“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莫作”二字写出作者虽远在天涯(海南)却不必有伤怀之感;接着运用《论语》中曾皙言志的典故,借曾皙的志向说出自己现时的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感受。

答案:

作者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

作者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2.(2014·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观点态度的把握。

诗歌是凭借意象来抒发情感的。

如果写“悲”就要抓住“卷帘尽放春愁去”的忧愁,“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的孤独,“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的惋惜,“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的惆怅。

写“喜”,可以抓住“春愁去”的畅快,“对黄鹂语”的悠闲,看到无人处的“絮影

香”的惊喜,“梨花雨”的沉醉。

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

答案:

(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