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573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docx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

  这是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第1篇

  【设计说明】

  本课题内容选自二年级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克和千克”是数与代数中“常见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二下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用“斤”“公斤”这样的重量单位,对“克和千克”这样的国际制质量单位的实际概念的感知几乎没有。

千克和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而且它们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观察得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不仅要解除困惑,更要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

本设计是笔者上得一节公开课,课后听课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课堂中好像有一股生命活动的强大气场,充分体现了生态课堂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学生通过动手称量,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态课堂体现

  活动一:

举一举,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举物游戏。

  请同学们举起课前收集的物体的质量报告单,你对这张纸的重量感觉怎样?

  举起你的数学课本,感觉怎么样?

  数学课本与这张纸比较是重的,但与人的重量比较又是轻的。

  2.引入新课。

  课前,老师让大家到超市收集一些物体的重量,我拍了这样的情景。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主题图)从这张照片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观察它们的单位,你又发现什么?

  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

(板书:

克和千克)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提出那么多问题,咱们今天就重点来研究:

1克有多重?

1千克有多重?

  (生举起物体质量报告单)

  生:

这张纸很轻。

  (生举起课本)

  生:

数学课本重。

  生1:

我了解到一包饼干重110克。

  生2:

一桶豆油重5千克。

  生3:

6个苹果重1千克。

  生:

一包饼干用“克”做单位,一桶豆油和6个苹果用“千克”做单位。

  生1:

1克有多重?

  生2:

1千克有多重?

  生3: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4:

克和千克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态课堂追求教学的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让学生先举一张很轻的报告单纸张,再举一本数学课本,对比后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各种物品的数量及单位,不仅能很快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直奔主题,还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生态课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唤醒、激励生命,激发学生生命中的强大力量,能让学生做得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得,教师不代替,尊重学生就是相信学生。

  活动二:

看一看,认识测量工具。

  同学们,如果老师想知道某个物品的轻重,你有哪些办法呢?

  (板书:

称一称)

  (板书:

看一看)

  (板书:

掂一掂)

  同学们办法可真多呀!

有包装的可以看包装。

没有包装的,比如要知道一个西瓜的重量可以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去称一称,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更准确。

那么,你都见到过一些什么秤呢?

  在“秤”的大家庭里,还有这样一些秤,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生1:

用秤来称一称。

  生2:

看包装袋是怎么标注的。

  生3:

用手掂一掂

  生1:

我在菜市场见过盘秤。

  生2:

我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

我在药店见过体重秤。

  生态课堂的切入点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知道判断物体的轻重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掂一掂”,对认识“克与千克”是很好的元认知,教师要搭好脚手架,架起通往教学目的地的桥梁。

  生态课堂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相融合的课堂。

多媒体展示各种称量工具,直观,学生印象深刻。

  活动三:

掂一掂,体验“1克”标准,感受“1克”有多重。

  1.体验标准,感受1克的重量。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利用天平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全班交流你的称量结果。

  现在,请同学们把各人手中的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把刚才所掂的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2.寻找标准,找出“1克”的物品有哪些。

  用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1克重?

  请同学们再掂一掂一个1克的2分硬币、一个纽扣、一颗含片,建立起1克物品重量的标准。

  (学生分组称量)

  生:

约重1克。

  生:

感觉非常轻。

  掂1克的2分硬币,感觉非常轻。

  生1:

一颗纽扣。

  生2:

1枚一角的硬币。

  生3:

一张纸牌。

  生4:

两颗图钉。

  教师选用天平秤,让学生见证2分硬币的质量有1克重,再让学生把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后告诉老师有什么感觉?

这不仅让学生有了见证过程,而且还让学生的肢体参与验证、体验,然后谈验证的感觉,这对学生建立1克有多重这一数学模型及标准是极富价值意义的。

再让学生根据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1克重?

学生说出了:

一颗纽扣,1枚一角的硬币,一张纸牌,两颗图钉等等,这都是学生真切体验后,以1克作为参照标准,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来的。

这就等于教师践行了“三解放”:

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嘴巴。

  活动四:

比一比,建立1千克的标准,加深“千克”与“克”关系的理解。

  课件出示:

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就是1000克。

1000克可以用比克大得多的单位“千克”表示,记作1千克,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1000克等于1千克。

  【板书:

1000克=1千克,即1千克=1000克】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把1千克的物品(两袋盐1000克)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把刚才掂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闭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把掂1千克的感受记到心里去。

  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对比一下,有什么感受?

(板书:

比一比)

  这就告诉我们“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很轻的物品都用“克”做单位。

而“千克”是一个稍大的重量单位。

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1000个1克就有1千克重。

即:

1千克等于1000克。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谁的反应快(题略)。

  (教师出题,学生口答)。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生活中你拎过几千克重的物品吗?

  小结:

像一桶豆油、一个西瓜、一个人的体重……这些稍重一些的物品,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活动五:

背一背,体验“几十千克”有多重

  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把你的体重告诉同桌,想不想体验几十千克的同桌重量背在背上是什么感觉?

  接下来咱们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板书:

背一背)边背边想,把背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课件出示:

我背着()千克的(),感觉()。

  请同学们再拿出82克的土豆片与刚才背一背的感觉比较一下,你想说什么?

  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多少千克?

  总结:

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以后还要学习更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

  (学生齐读两遍)

  生1:

比一个1克的2分硬币重多了。

  生2:

感觉很沉。

  生3:

时间掂长了手会酸。

  我掂1千克的盐感觉很重,时间掂长了,手会酸、胳膊会疼。

  (学生掂重量)

  生1:

1千克重,1克轻。

  生2:

1克的硬币很轻,几乎感觉不到,1千克的物品挺沉的。

  生3:

1克和1千克有很大的区别。

  生1:

我帮妈妈拎过5千克重的一桶花生油。

  生2:

我拎过2千克重的土豆。

  生3:

我拎过一桶水约重10千克。

  生4:

我背的书包约重3千克。

  ……

  生:

知道。

  生:

想。

(高兴、欢呼)

  学生做互相背的游戏。

  生1:

我感觉土豆片轻多了。

  生2:

土豆片轻,用“克”做单位。

人的体重重,用“千克”做单位。

  生1:

我小弟的体重约重20千克。

  生2:

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生3:

一个西瓜约重5千克。

  生4:

一张课桌的重量约是25千克。

  生5:

我爸爸的体重是62千克。

  生6:

我家那条小狗约重6千克。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

教师首先让学生把两袋盐就是1000克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对比有什么感受?

这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参照标准——1克、1千克的质量,以及1千克=1000克具有更深的印象。

  生态课堂的特点是民主平等、自然和谐。

“闭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把掂1千克的感受记到心里去。

”多么亲切的语言,多么和谐的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心与心的碰撞。

  生态课堂追求高效课堂,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当堂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生态课堂是有趣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

学生“背”出来的记忆,就不愁学生“说”不出得很精彩。

背一背同桌的重量是学生最难忘的,教师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进行体验,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多少千克,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丰富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想象力。

同时,还让学生明白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第2篇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看、掂、比、估,称、看标签等数学活动,体验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自主建构质量观念,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找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验证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测,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3页及相应练习。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

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学情预设:

激发兴趣,先提供大、小果冻各一个,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轻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一个苹果和梨,引起争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质量单位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冻),师:

老师这里有两个果冻,哪个重?

那个轻?

  

(2)出示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梨和一个苹果。

  概括:

物体有轻有重,这就是物体的质量。

(板书:

轻重质量)

  2.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2)师板书:

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掂一掂形状差不多大,质量不同的物体,比一比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一)认识克。

  1.感知1克。

  【学情预设:

学生静静地闭上眼睛掂一个2分硬币,体验到1克是很轻很轻的,再通过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重的物品。

教师用天平验证一粒纽扣大约重1克时,学生能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情况。

在获得1克黄豆有5、6粒的经验后,能凭直觉猜测出同样1克重的绿豆,个数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

(生找好后,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重1克的物体。

)让学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

(老师根据课件慢慢描述)

  4、数1克的黄豆有几粒,估1克的绿豆大概有几粒。

  5.实践活动:

通过掂100克的黄豆,估1块橡皮擦和1本数学书的质量。

  

(1)感受100克。

  师:

1克非常轻,我们不容易感觉出来。

  

(2)估1块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数学书有多重。

  师小结:

日常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g)

  【设计意图: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掂、比、估、找、称的过程获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几百克的体验。

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和一个2分的硬币比一比,找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黄豆有5、6粒,同样1克重的绿豆(比黄豆小)有几粒呢?

”“这块橡皮重几克?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初步学会估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体验感受的有效性。

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进率:

1千克=1000克。

  请小组长把你们组里的100克黄豆先送上来,称黄豆。

  

(1)、(课件出示)用克秤称10袋100克的黄豆,生随机说出质量,得出10个100克是1000克(板书:

1000克)

  

(2)、同样的10袋黄豆放在电子秤上称一称,显示“1”,提出疑问,为什么显示的数字不相同?

(学生讨论)是的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数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单位更合适。

(板书千克kg)

  (3)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课件出示)同样是10袋100克的黄豆,它们的质量肯定是相等的(由此可见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

  (并指导读:

1千克=1000克,要让人一听就知道等号两边的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

通过称10袋100克黄豆的探究活动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从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

  (三)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

把千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

提供丰富多彩的物品,引导学生通过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1千克的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鸡精,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质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课件出示例2)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师板书:

千克kg)

  5.课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6.课件出示生活中还用到的秤,介绍生活中人们还用什么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及关系。

  【设计意图:

感受体验后,要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认克和千克该如何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交流体会,全课总结。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还知道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为单位,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

  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中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对比知道物品大约的质量;准确的比较大小。

  1.练习二十第1.2.5.6题

  2.判断题

  3.你会改错吗?

  五、说收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

有什么收获?

  六、扩展延伸

  【设计意图:

把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课外,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身边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kg)

  ↓↓

  质量轻重

  1000克=1千克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第3篇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

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

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

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

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

如:

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

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

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

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

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

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

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

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

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

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

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

(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

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

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

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

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

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

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

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

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

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

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

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

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

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

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

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

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克和千克教案板书设计第4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