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642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docx

届广东省深圳市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卷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21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如曲阜鲁城遗址就展示了一幅周族居民与地方土著杂居的场景。

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A.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B.有利于国家组织发展

C.破除了政治上的血缘壁垒D.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

解析:

西周的分封制把姬姓为主体的同姓亲族分封到各地去,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封国出现不同族群混居,把原来的土著纳入地方管理,有利于国家组织的发展,故选B。

材料的内容是封国不同族群居民混居,没有反映华夏文明的先进性,排除A答案,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的主体改变,所以没有破除政治上的血缘壁垒,排除C答案。

材料反映的地方土著是属于西周的臣民,并不是外夷,不能反映华夷一体理念,排除D答案。

2.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

这一方式体现了

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

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D.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

解析:

材料说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既然是杂之混合使用,就不能反映趋同性,排除A答案,混合使用多种思想不能反映单一的儒家思想的普适性和单一的法家的思想的灵活性,排除B、D答案。

汉代的政治经济形态复杂,各种社会问题不能靠单一的学派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王霸道杂之采用多种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正是政治意识形态现实性的反映,故选C。

3.贞观年间,给事中、谏议大夫执掌规谏和讽议朝政之事,兼领史官之职,负责载录天子起居、言行。

这一制度

A.有利于限制皇权滥用B.确立了官修史书正统地位

C.削弱了三省宰相职权D.强化了君主对舆论的控制

解析:

材料说明的是给事中、谏议大夫对皇帝的规谏,有利于限制皇权滥用,故选A。

兼领史官之职,载录天子起居言行,是限制皇权滥用,不能反映官修史书的正统地位,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三省宰相,排除C。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皇权限制,而不是君主对舆论的控制,排除D。

4.南宋元符二年,朝廷下达诏令:

“番舳为风飘著海州界,若损败,及舶主不在,官为拯救,录其货,许其亲属召保认还。

”由此可见南宋

A.官营工商业的兴盛B.政府鼓励朝贡贸易

C.沿海贸易环境恶化D.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遇险,官府救援的情况,反映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故选D。

材料没有反映官营工商业,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从事的是中外贸易,并不是朝贡贸易,排除B。

材料说明的是外国商船遇到意外情况下政府救援,不能反映沿海贸易环境恶化,排除C。

5.万历年间,御史叶永盛巡视两浙盐务,见“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于是上奏朝廷,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

之后商籍逐渐推广及全国。

商籍的推行

A.旨在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B.强化了政府对商人的控制

C.为社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D.确保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商人子弟异地参加科举考试,与政府财政危机无关,排除A。

商籍的推行可以使商人子弟异地参加科举,放宽了对商人的控制,排除B。

异地参加科举,为社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故C正确。

异地参加科举,不能反映确保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排除D。

6.1889年,李鸿章为格致书院亲拟考题:

“各国立约通商,本为彼此人民往来营生起见。

今设有一国,议欲禁止有约之国人民来往,其理与公法相背否,能详考博证之欤?

”此考题的命制意图最有可能为

A.强化商战意识B.激发爱国精神C.培养世界视野D.树立法治观念

解析:

从“其理与公法相背否”可以看出,命题意图是要培养考生的世界视野,故选C。

材料与商战、爱国、法治无关,排除A、B、D。

7.民国初年,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穆藕初,针对原棉不足,棉质退化的问题,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强调“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庶将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

穆藕初的系列举措旨在

A.实现农业资本化经营B.振兴实业挽回利权

C.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D.抵制外国棉花输入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原棉不足,质量差,发起组织改良社,没有反映资本化经营,排除A。

发起改良社,促进中国原棉产量和质量发展,有利于振兴实业,挽回进口的部分利权,故B正确。

发起改良社不能反映产业布局调整,排除C。

从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可以看出,并不抵制外国棉花的输入,材料只是说明要振兴本国棉业,挽回利权,排除D。

8.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规定:

“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A.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B.确定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重视发动工人参加国民革命运动D.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解析:

“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说明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故选A。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开始,排除B。

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排除C。

从材料中“成立产业工会”可以看出,一大的工作重点在城市,没有正确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排除D。

9.196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其中附有毛泽东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要求各级领导机关联系实际深入学习。

这一指示旨在

A.肯定毛泽东革命年代的贡献B.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战略转变

C.变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纠正思想路线右倾主义错误

解析: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一指示是为了根据现实需要反对教条主义给经济带来困难,并不是肯定毛泽东革命年代的贡献,排除A。

1960年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这一指示反对教条主义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战略转变,故选B。

变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

指示纠正的是左倾错误而不是右倾错误,排除D。

10.1978年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订协议,建立了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一一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1993年该企业转为港商独资企业,并逐渐转型走上高新技术发展道路。

这一历程

A.表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B.体现国有企业改革释放活力

C.引领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潮流D.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缩影

解析:

材料所述企业个例不能反映对外开放格局问题,排除A。

材料所述企业不是国有企业,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该大队引领改革潮流,排除C。

从合资建立企业到独资企业,再到走上高新技术发展道路,都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一个缩影,故选D。

11.雅典菲狄亚斯在他的人体雕像中已显示出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帕特农神庙的建造也表明建筑师们精通几何学相关理论。

这表明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逐渐增强B.民主政治推动艺术繁荣

C.理性占据时代主导地位D.科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准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和几何学相关理论,可以知道是科学发展提升了艺术水准,故选D。

材料中没有提到宗教信仰、民主政治、理性占主导,排除A、B、C。

12.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确立了纵贯大西洋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两国再次签

约,在太平洋摩鹿加群岛以东划分新的分界线,此线以西属葡萄牙,以东属西班牙。

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环球航行引发新的殖民争夺B.宗教改革打破教皇权威

C.世界贸易中心东移至太平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494年欧洲人认识的中心是以大西洋为分界线的东西方,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后,认识的世界范围扩大,故重新划分分界线,故选A。

宗教改革打破教皇权威与重新划分分界线无关,排除B。

贸易中心没有发生转移,还是以大西洋为中心,排除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

13.有学者评论说,英国革命创造的法律制度,虽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是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

评论者的主要依据应是

A.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B.分权制衡机制仍不完备

C.参政权受财产资格限制D.议会的立法权有名无实

解析: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初期,选举权有财产资格限制,只有极少数人拥有选举权,缺乏各阶层平等,故选C。

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保留国王,不能反映缺乏平等,排除A。

分权制衡机制是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不能反映缺乏平等,排除B。

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议会权力超过国王权力,拥有立法实权,排除D。

14.欧洲某一时期兴起了对新古典艺术的反叛,感觉对理性的反叛,“自然”与“自然物”对文明与技巧的反叛,个人自由对社会秩序的反叛,青年对权威的反叛。

这一艺术潮流属于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解析:

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强调感情,反对理性,追求自由,故选B。

古典主义的特点是严肃规范的艺术,排除A。

现实主义是真实再现现实生活,排除C。

现代主义是反映失望、悲观等情绪,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排除D。

15.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普遍把消费者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向学生灌输市场、商品、法律、卫生、安全等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

这一举措

A.导致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泛滥B.提倡节制消费支援战后重建

C.推动战后各国福利政策实施D.符合战后经济恢复发展需求

解析:

二战后初期,为恢复发展经济,学校教育中列入了消费等内容,故选D。

消费观念不能反映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泛滥,排除A。

二战后为恢复经济不是节制消费,而是提倡消费,排除B。

消费观念教育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C。

16.1974年,加入欧共体仅一年的英国提出对“入欧条件”重新谈判,至1975年,双方在“减少英国承担的欧共体预算摊款份额问题”、“改革共同农业政策问题”等方面达成协议。

随后英国对该协议进行留欧全民公投,参加公投的赞成票占67.2%。

据此可知。

A.欧共体扩大的成果得到了巩固B.重新谈判违背契约破坏欧共体原则

C.直接民主推动西方民主制转型D.主权让渡与维护本国利益矛盾加剧

解释:

英国重新谈判后,公投通过留欧,使欧共体扩大的成果得到了巩固,故选A。

重新谈判没有破坏欧共体的原则,排除B。

公投没有推动西方民主制转型,各国依然是代议制间接民主,排除C。

重新谈判后通过公投留欧,说明矛盾没有加剧,排除D。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第17~19题是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22题是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

共40分。

17.(14分)“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图3汉西域诸国图(南宋绘)图4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

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2925公里。

据统计,1937年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

这些物资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

1937—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有钨砂、纯锑、锡、铅等矿产,还有大量的茶叶、桐油、生丝、羊毛、驼毛及羊绒、皮张等,这些物资大部分在星星峡、哈密等处交货。

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

这一通道的开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尚季芳《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6分)

(1)图3(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如回答(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研究、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也可计分)(2分)。

图4(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

)(2分)

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北国际通道”运行的背景及其意义。

(8分)

(2)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中国东部大片国土,国外援华物资运输受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每个要点2分,回答2点计4分,但必须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作答。

意义:

对中国抗战,苏联物资援助增强了中国抗日能力;对西北边疆:

为巩固边疆、开发西北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苏联:

客观上援助了苏联军工发展和卫国战争;对世界:

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每个要点2分,答出2点计4分,如回答“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也可计分,但必须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作答。

18.(14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曾经是西方工人阶级追求的目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3年美国一家工厂制订的工人每日时刻表及译文(局部)

材料二

欧美国家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历程表

时间

事件

1866年

第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组织)会议上,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写进了决议中。

八小时工作制第一次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们共同争取的目标。

1886年5月1日

芝加哥工人举行支持八小时工作制的游行,并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7名警察及4名游行人员死亡。

1889年7月

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为工人斗争的武器,并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1902年

芝加哥的企业主们向美国工业委员会提交报告指出:

实行8小时工作制以来,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同样的报告像雪片一样从美国各地飘向华盛顿。

20世纪20年代

欧美主要的工业国家普遍完成了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

——摘编自徐晓飞《十九世纪西方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艰苦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美国工人阶级工作状况及形成原因。

(6分)

(1)状况:

时间表表明工人劳动时间长,工作节奏紧密,缺少休息与休闲时间。

(2分)

原因:

资本家以最大限度延长劳动时间的手段追求剩余价值;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方式变革,机器大生产使生产节奏加快;工厂制度管理严格;自由竞争环境下企业追求高效益;城市人口激增,就业压力大。

(回答出2点要点即可计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期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的特点,简要谈谈你对20世纪初西方企业主支持8小时工作制这一现象的理解。

(8分)

(2)特点:

以和平斗争、合法斗争为主要方式;组织性强;斗争的长期性;注重国际工人联合斗争;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或马克思主义影响)。

(每个要点2

分,回答2各要点即可计4分。

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管理科学化;这使企业主不再一味依赖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获取利润;加上工人长期的斗争也使企业主认识到必须缓和劳资矛盾。

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认识,可以重点谈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也可以重点谈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也可以谈这一现象积极影响等,言之成理、史论结合便可计4分,如果仅仅是罗列史实则给一半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榜样及其事迹,能凝神聚力,团结民众。

下表是《人民日报》在1949—2018年关于国内、国际“榜样”形象的关键词(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

时期

关键词

排序

1949—1965年

1966—1978年

1979—2018年

国内“榜样”

1

农业生产

毛主席

联系服务群众

2

工业生产

工农兵群众

爱国

3

反帝爱国

工业生产

见义勇为

4

联系服务群众

农业生产

抢险救灾

5

厉行节约

联系服务群众

致富

6

——

——

自强拼搏

7

——

——

爱心奉献

8

——

——

廉洁

国际“榜样”

1

反帝

中国榜样

中国榜样

2

苏联

反帝反霸

和平

3

和平

革命

——

4

——

和平友好

——

——整理自俞凡《新中国典型报道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轨迹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榜样”为主题,提取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示例:

论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榜样形象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

认述: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榜样形象中有“联系服务群众”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59-1961年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故厉行节约也成为时代榜样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同时为了实现工业化,进行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实施了一五计划,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成为时代主题,也成为榜样形象。

小结: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的建设,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转型,同时也影响了榜样形象。

(二)选考题:

共12分。

请考生从20~22三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2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对面向新世纪的科技发展作出规划。

为落实《纲领》的各项要求,国家科委和有关部门联合推出一系列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并先后在沈阳、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

1994年2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1)特点:

规划先行;先试点,逐步推进;立法保障;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与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把科技改革提高到国家战略。

(每个要点2分,回答4个要点即可计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4分)

(2)意义:

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教育和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每个要点2分,回答2个要点即可计4分。

 

2021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D

C

C

B

A

B

D

D

A

C

B

D

A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第17~19题是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22题是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4分)

(1)图3(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如回答(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研究、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也可计分)(2分)。

图4(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

)(2分)

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分)

(2)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中国东部大片国土,国外援华物资运输受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每个要点2分,回答2点计4分,但必须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作答。

意义:

对中国抗战,苏联物资援助增强了中国抗日能力;对西北边疆:

为巩固边疆、开发西北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苏联:

客观上援助了苏联军工发展和卫国战争;对世界:

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每个要点2分,答出2点计4分,如回答“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也可计分,但必须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作答。

18.(14分)

(1)状况:

时间表表明工人劳动时间长,工作节奏紧密,缺少休息与休闲时间。

(2分)

原因:

资本家以最大限度延长劳动时间的手段追求剩余价值;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方式变革,机器大生产使生产节奏加快;工厂制度管理严格;自由竞争环境下企业追求高效益;城市人口激增,就业压力大。

(回答出2点要点即可计4分)

(2)特点:

以和平斗争、合法斗争为主要方式;组织性强;斗争的长期性;注重国际工人联合斗争;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或马克思主义影响)。

(每个要点2

分,回答2各要点即可计4分。

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管理科学化;这使企业主不再一味依赖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获取利润;加上工人长期的斗争也使企业主认识到必须缓和劳资矛盾。

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认识,可以重点谈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也可以重点谈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也可以谈这一现象积极影响等,言之成理、史论结合便可计4分,如果仅仅是罗列史实则给一半分)

19.(12分)略

20.(12分)

(1)特点:

规划先行;先试点,逐步推进;立法保障;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与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把科技改革提高到国家战略。

(每个要点2分,回答4个要点即可计8分。

(2)意义:

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教育和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每个要点2分,回答2个要点即可计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