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申报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897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子课题申报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课题申报表.docx

《子课题申报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课题申报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子课题申报表.docx

子课题申报表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研究》

子课题立项申请书

子课题编号

子课题类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子课题名称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

课题负责人许洪涛、张晓东、李振波

申请单位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三中学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三中学

邮政编码161100

申请日期2011.9

起止年月2011.12—2014.12

说明

一、本申请书所列各项内容均需实事求是,认真填写。

对于子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项目的填写要突出重点、明确严谨、简明扼要。

对课题的预期成果要贴切符实,体现价值。

二、上报申请书一式3份。

三、每项课题只限报一至三位负责人。

四、此表必须由学校负责人签章,并加盖学校公章。

五、子课题研究时限以批准日期为准,研究过程不能低于一年,不许超过五年。

六、子课题负责人一般应具有中级(中学中级、小学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特殊需要中级以下职称做课题负责人的,单位审批意见中要加以说明。

一、基本情况

子课题名称

目前学校中教师教育技术应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主要负责

人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

职称

学历

工作单位及部门

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

手机

许洪涛

40

副校长

中高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5825737

张晓东

52

科研主任

中高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5831005

李振波

48

教务主任

中高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5831005

电子信箱

主要参加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

职称

学历

工作单位

李敏

43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李秀梅

40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李红梅

40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韩慧梅

45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邹丽娜

24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张佳杰

24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李凤

45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杨晓菲

22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刘海欣

40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李鑫

23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王志刚

26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程铭

26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张仁库

43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孙丽荣

46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徐永华

44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于春婷

22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刘彦梅

39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赵继高

45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裴文和

40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赵永秀

39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姜海波

44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柏树

41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刘洋

40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朱雪芹

43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卜利波

29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韩冰

41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李鹤

25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孙玉蕊

35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吴伟

39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胡柏华

43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王焱

23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王强

25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袁明芝

43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王鸣

35

教师

中二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耿岳

45

教师

中一

本科

龙江县第三中学

经费来源及数额

政府支持、12万元

预期完成时间

三年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着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时间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主持的相关重要研究课题

(如已结题,请提供课题结题相关证书、证明复印件)

主持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许洪涛

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心育

2011.3

中国教育学会

正在研究

张晓东

和谐德育深化研究

德育

2011.4

中央教育科学

研究所

正在研究

李振波

写字教学普及与提高的实践研究

写字教学

2011.11

国家《写字教学普及与提高》

总课题组

正在研究

四、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4000字内)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人才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2001年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发展纲要”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

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但作为一所城镇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结构老化,公办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

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a、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b、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c、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具体阐述见研究内容一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研究认为:

教学就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有效教学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

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国内有代表性的是 崔允漷 教授写的《有效教学:

理念与策略》。

 崔 教授的观点主要有: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要有全能的观点”,“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点”,“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近年来,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还是比较多的。

为了达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课题组决定立足学校特点——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公办学校、生源参差不齐、教师结构老化,教学手段落后,设计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全国范围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了一定的突破,特别是点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涌现了以“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以及潍坊地区等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突破的经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深入发展使得我们已经聚焦课堂,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有效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

目前全国中小学校都在学习杜郎口中学等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的经验,踊跃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这些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流程与教学关系,形成了新型教学模式。

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和国家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不论从思想理念上,从教学方法上,从专业技能能力上,甚至专业知识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目前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需要(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刘坚余文森)。

本课题就是基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新需求和对教师培训的新要求提出的。

四、课题的意义、价值

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的办法,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民主与创新型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办法或模式。

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实践性强的参考和借鉴依据。

  

1)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通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

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学生的发展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建构,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

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有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此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取得另外两个收获:

第一、端正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科研工作中的务实态度,为学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研究型教师提供经验。

第二、探索总结以“求真务实”的科研为导向,促进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视提供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验。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有效是指效率、效果、效益。

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效益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因此,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得到发展是高效教学,学生得不到发展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指定的目标,根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1)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

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

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研究认为:

教学就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六、方法 

1、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3、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做好个人、子课题、总课题的理论、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翼齐飞。

  

5、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及任务分工

1、内容  

(1)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

  

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与评价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支撑,要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

对课堂教学环节要观察、听课、评课、个案跟踪研究;对课堂教学结构要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媒体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对筛选、提炼各科有效教学策略并加以验证分析;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务实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

  

在课题的研究中,将突出探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重点探究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构建传统与革新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开展课堂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开展后进生的多元评价研究,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升等等。

  

(3)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激励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实践,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评价。

本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价上。

从理论层面考虑,课堂教学实践复杂多样,又是随教学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教学理念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因此本课题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上。

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程度。

从实践层面考虑,各种教学实践在操作上往往不在一个水平上,大到选择教学方法,小到对某个知识点过程的讲授,因此本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范围限定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上。

  

2、组织管理与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许洪涛

成员:

张晓东李振波

学术顾问:

张玉民(兼)黄艺杰(兼)王雷(兼)

任务分工

许洪涛:

指导课题研究,负责宏观规划。

张晓东、李振波:

课题研究策划人,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

胡柏华、吴伟、王焱、袁明芝、耿岳、王鸣、王强:

语文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刘海欣、王志刚、李鑫、程铭、张仁库、孙丽荣、徐永华:

数学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朱雪芹、卜利波、韩冰、李鹤、孙玉蕊、柏树、刘洋:

英语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李秀梅、李红梅、赵永秀、赵继高、姜海波、裴文和:

物理化学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李敏、韩慧梅、邹丽娜、张佳杰、杨晓菲、李凤、于春婷、刘彦梅:

地理、历史、生物、思品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

 

八、研究进度

子课题研究的实施分为如下的三个阶段:

1.论证和发动阶段(2011.12——2012.4):

开展文献调查研究,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搜集相关资料。

2.研究与实践阶段(2012.3——2013.12):

制定年度课题研究计划,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并及时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收集课题研究成果资料,参加专项课题组年度研讨和成果交流会。

3.总结与提高阶段(2013.12——2014.12):

全面总结整理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撰写论文公开发表,组织参加课题鉴定活动。

九、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结果 

1、研究目标  

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是以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为基础,通过选择、设计和实施具有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目标。

通过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策略研究具体实现以下研究目的: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形成教师对有效教学实验的通识策略和个性化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模块;  

(3)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4)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5)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教”和“学”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

  

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并为兄弟学校的课堂教学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性较高的新鲜经验。

  

2、预期成果

(1)子课题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实践中形成的论文或着作(内容包括:

课题背景、理论研究、培训计划方案、管理规章制度、成功的案例介绍、典型培训经验总结,教师培训教材);

(3)课例在县级以上教学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4)结题报告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5)资料汇编《实施新课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训练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4—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1500字内)

一、参考文献:

 

1、《试论新课程实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赖怡2003)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刘丽莉2003)

3、《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有效应用的基本策略》(汪文华2007)

4、《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2009)

5、D?

鲍里奇:

《有效教学方法》,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陈厚德:

《有效教学》,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8、LindaCampbell: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  

9、靳玉乐: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创新》,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学习共同体:

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张运卉张丽2007)

二、课题组成员:

三位课题组负责人曾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并取得很好效果,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目前都深入教学一线,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