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427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docx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知识讲解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

域文化考试题与答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1月期末考试

1.文献记载伏羲的主要贡献有:

ABC

A.始作八卦,创造书契。

B.结网罟,教民渔猎。

C.养牺牲以充庖厨。

D.尝百草,播五谷。

2.马家窑类型彩陶:

AB

A.

多采用曲线构图。

鸟形壶开始出现。

贮藏器瓮、罐逐渐增多。

B.

C.非常盛行锯齿纹。

D.

3.丝绸之路:

ABC

A.因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

B.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

C.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D.基本走向奠定于隋唐时期。

4.丝路重镇张掖:

BCD

A.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城。

B.隋代已成为国际商业大都市。

C.元代为甘肃行省省会。

D.有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

5.甘肃境内的明长城:

ABD

A.大部分是1522年以后修起来的。

B.主干线西起嘉峪关。

C.在金塔县至敦煌的长城史称“令居塞”

D.在甘肃境内足有2000公里。

6.麦积山石窟:

ABCD

A.在北魏时期已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佛教艺术胜地。

B.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C.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D.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

7.莫高窟壁画中:

ABCD

A.绘制的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

B.有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

C.早期壁画流行说法图。

D.本生故事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堪称艺术精品。

8.河陇学术人物中:

AB

A.王符是东汉后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B.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巨著。

C.王符《潜夫论》提出“中和之气”是万物的本源。

D.张澍“精通天文地舆之学”。

9.敦煌藏经洞文献:

ABC

A.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B.保存的诗歌数量很多,价值很高。

C•保存了有关摩尼教、景教文献。

D.保存了大量元、明时期的公私文书。

10.环县道情皮影:

ABD

A.是道情与皮影相互结合的产物。

B.表演特点是唱念做打,一人包揽。

C.人物造型风格粗犷浑厚,粗中见细,名曰“寸线”。

D.传统表演分为大本戏、小本戏和神戏。

1•临夏砖雕有什么特点?

临夏砖雕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可分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几类。

其砖雕的图案主要有吉祥纹样和吉祥主题。

常见的吉祥纹样有:

代表尊贵的龙纹、凤纹图案;代表威严的狮虎图案;代表静土的莲花纹图案;代表富贵的牡丹纹图案;代表祥和的祥云纹图案。

经常制作的吉祥主题有松鹤延年图、五福捧寿图、石榴双喜图、碧波荷花图、富贵寿考图案等。

在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注意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

临夏砖雕多为仿木结构,采用镂空和雕刻相结合,并融入高浮雕的手法来展现画面意境。

画面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

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外呼应,浑然一体。

总之,临夏砖雕汇集了多门艺术的技法,融汇多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2.半山类型彩陶有哪些特点?

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

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

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

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

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

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

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

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

半山晚期,旋纹、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

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丝绸之路对沿途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繁荣。

以丝绸为引领,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的贡献应首推生产技术的输入。

如,冶铁炼钢、水利灌溉技术、先进的农耕经验等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使沿途各绿州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

随着贸易的发展,中国大批商人、工匠前往西方,把许多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如天文、历法、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等。

西方一些物产和珍禽异兽通过丝路贸易也传入中国。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一些中原没有的物

种,其中以葡萄、苜蓿最为知名,此外还有安石榴、黄蓝等。

此外,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带有“胡”字的农作物,如胡麻、胡桃、胡豆、胡瓜、胡蒜等,都是从西域输入的。

从西域传来的香料也很多,如印度的胡椒、姜,阿拉伯的乳香等。

同时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农作物传人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

另夕卜,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2.怎样理解莫高窟壁画的飞天形象?

飞天这一形象伴随着佛教艺术传入中国。

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种种因素,飞天的艺术形象和风格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为我们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飞天,并成为莫高窟壁画中的典型艺术形象。

北凉、北魏时期的飞天形体较短,受西域风格影响,身体呈“V”字形,转折强烈。

西魏以后,中原式的飞天开始在洞窟中流行起来,这些飞天束发,身材苗条,但又不过分修长,细细的飘带随风舞动。

隋朝飞天造像一扫呆板与拘谨的姿态,身姿与飘带完全伸展,体态轻盈、流畅和自如。

唐代是敦煌飞天艺术的最高峰,也是其定型化的时代,完成了中国化、世俗化、歌舞化的里程。

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7月期末考试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司马贞《三皇本纪》记述:

ABCD

A.伏羲第一个画出了八卦。

B.伏羲制作渔网,教导人们狩猎,并驯化野兽,所以又称为“伏牺氏”

C.伏羲驯养动物成为厨房制作的主要食品,所以名号“庖牺”。

D.伏羲建都在陈邑。

2.马厂类型彩陶:

AB

A.纹饰以黑彩为主。

B.重要特征为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

C.多单耳罐、筒状杯和双肩耳圜底罐。

D.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一一彩陶鼓。

3.大地湾遗址文化:

ABCD

A.根据时间的早晚,共分5期类型。

B.第一期类型是迄今为止在渭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C.第一期类型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彩陶。

D.第二期类型揭露出可称为“陇原第一村”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

4.张掖大佛寺:

BCD

A.保存有全国最大的唐代佛教大佛殿。

B.保存有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大明三藏圣教北藏》。

C.大佛殿内塑木胎泥塑卧佛像,造像身长34.5米。

D.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5.莫高窟壁画的飞天:

ABD

A.从十六国开始,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

B.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交汇融合而成的。

C.借助于羽毛与翅膀凌空腾飞。

D.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世俗化、歌舞化的里程。

6.莫高窟艺术:

ABCD

A.是中国艺术与西域艺术往来交流的历史记载。

B.展示了一部佛教美术艺术史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

C.有宋代以前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实例。

D.有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

7.甘肃境内汉长城:

ABC

A.大体以酒泉和敦煌为界,分为东、中、西三段。

B•修筑最早的一段,是令居以西至酒泉段。

C.中段的东端在今金塔县境与“令居塞”衔接。

D.至河口后沿黄河进入兰州市区,过桑园峡。

8.炳灵寺石窟:

ABC

A.第169窟最早又最有价值,为西秦所开创。

B.第169窟造像手法简练、造型优美。

C.高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上半身用石雕成。

D.最值得称道的是窟门南侧的骑象菩萨。

9.临夏砖雕:

ABCD

A.经常制作的吉祥主题有松鹤延年图、石榴双喜图、碧波荷花图等。

B.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

C.采用镂空和雕刻相结合,并融入高浮雕的手法来展现画面意境。

D.画面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

10.居延汉简:

AB

A.是国内简牍出土的最大宗。

B.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物价值。

C.大多发掘于敦煌汉代烽燧遗址。

D.绝大多数是竹简。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玉门关遗址的情况是怎样的?

玉门关故址俗称小方盘城,位于今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上,是丝绸之路北道的

必经关口,相传因西域输入的和田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玉门关的城堡呈方形,均为黄土夯筑而成。

四垣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垣高9.7米。

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0余平方米。

西汉时为玉门都尉的治所,是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

今日登上玉门关,由城堡西北瞭望,汉长城烽燧遗址如龙游瀚海,沙山戈壁一望无际,犹可领略汉唐西塞雄伟景观。

2.庆阳香包刺绣有些什么特点?

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其显著特点有四:

一是原始生态文化味厚。

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

二是表现手法奇异多样。

庆阳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

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

三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

祛邪祈福是庆阳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以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则是庆阳香包的主要表现手法。

四是审美观点独特。

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随意创作。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的重要意义?

自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以来,河陇便在天然地理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东向西的

交通干线。

作为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中枢地段,古代东西方文化、艺术和多种宗教在这里接

触、碰撞。

作为民族迁徙的走廊,各民族之间的征战、迁徙、兴衰构成了壮丽多彩的历史画

卷。

各民族在创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精粹,创造出了独具特色、极其灿烂的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孕育了河陇特有的历史文明,有些物质文化又为特殊的地理条件所涵存,各时代积累、保存至今的各类文化遗产完整丰富,堪称古代东西方经济交换、文化传播、相互交流的生动环节和真实样态。

2.怎样认识莫高窟艺术的历史价值?

莫高窟有众多的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

供养人像和题记,真实地提供了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弥勒经变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法华经变、涅槃经变则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以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

莫高窟壁画中描绘了中原与西域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相望于道的景象。

另外,古代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民情风俗场景在莫高窟壁画中有很多反映。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1月期末考试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说明:

从下列小题中选出2-4项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所选答案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框内。

1.司马贞称颂伏羲的主要贡献有:

ABC

A.教民渔猎。

B.烹饪熟食。

C.设官理民。

D.尝百草,播五谷。

2.半山类型彩陶:

ABC

A.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主要器型

B•锯齿纹非常盛行,成为其主要特征。

C.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

D.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一一彩陶鼓。

3.丝绸之路:

ABCD

A.在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后益加畅通。

B.在隋唐达到鼎盛,长安、洛阳等城市呈现出国际都会的风貌。

C.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D.在明朝后走向衰落。

4.丝路重镇武威:

BCD

A.马蹄寺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祖”。

B.所藏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

C.

之地。

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城。

D.白塔寺是元代阔端太子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

5.长城沿线的古城遗址中:

ABD

A.锁阳城是酒泉通往敦煌古道上的一座边城。

B.锁阳城、常乐古城、石包城互为策应,有鼎足之势。

C.石包城是明代所修的重要城堡。

D.居延塞主要由烽燧亭障等边防设施组成。

6.麦积山石窟:

ABCD

A.开创于后秦(公元384〜417年)时期。

B.东、西崖摩崖大佛是隋代造像。

C.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

D.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4窟上七佛龛。

7.敦煌莫高窟:

ABCD

A.大型彩塑均为唐代所造。

B.第96窟窟檐依崖而建,俗称“九层楼”,为莫高窟标志性景点

C.大型彩塑通过体量给人一种崇高感,这是宗教信仰的需要。

D.第158窟大卧佛,又称涅槃像、睡佛,是莫高窟彩塑代表作之一。

8.河陇军事人物中:

ABC

A.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出生入死,屡建战功。

B•赵充国在对匈奴、羌、氐等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C.姜维是一位颇具才略的羌族军事家。

D.吴玠、吴璘指挥的和尚原大战射杀了金兀术。

9.河陇文艺名家中:

AB

A.赵壹《刺世疾邪赋》是一篇讽刺现实的政治抒情赋。

B.李益是中唐的著名边塞诗人。

C.李梦阳是宋代“后七子”的代表作家。

D.李公佐著有传奇小说《李娃传》。

10.魏晋画像砖:

AB

A.绝大部分都是一砖一画。

B.《驿使图》被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的样本。

C.为研究汉代的农牧业提供了一批珍贵而形象的资料。

D.绘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与莫高窟艺术时间相当。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请说明甘肃彩陶的突出特点。

第一,时代最早,大地湾诞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一批彩陶;第二,成就最高,马家窑文

化将史前彩陶推至巅峰阶段:

多种色彩的综合运用,器型、纹饰的完美结合,各类纹饰母题的

异彩纷呈,制作的精湛工艺,谱写了中国彩陶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第三,延续时间最长,从

距今约7800年到2000年左右,甘肃彩陶绵延了5000多年,是各地彩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第四,文化面貌最为复杂,在甘肃新石器、青铜时代的文化中,大部含有彩陶,且风格多样各不

相同,既有来自东方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来自西方中亚文化的因素,因此,甘肃彩陶文化既

是本土强势的传统的反映,也是东西南北文化交融的结晶。

2•请简要说明莫高窟壁画的历史价值。

本生、佛传、弥勒经变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法华经变、涅槃经变则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以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

同时,壁画中描绘了中原与西域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相望于道的景象。

古代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民情风俗场景也在壁画中有很多反映。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谈谈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的僧侣们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佛教逐步传入中国内地,中外僧人往来日益频繁。

一代代僧侣不畏艰

险,万里跋涉,东来西行,舍身求法,他们的译经、取经活动使得佛教经籍广为流传,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交通作出了贡献。

如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公元386年东行

在武威讲经说法,传播佛教。

后秦灭后凉,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尊为国师,译经讲法,主持翻译佛经35部294卷。

东晋法显64岁西行求法,14年后从海上回到中国,他撰写的《佛国记》记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唐玄奘西行寻求“真经”、“真法”,在印度18年。

从印度回到长安开始译经事业,同时写作《大唐西域记》,介绍了他所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个国家的

历史沿革、都城规模、山川地理、风俗文化、宗教情况等。

该书对唐朝在西域的扩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后来的印度也有很大影响。

2.有一首花儿这样唱道: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还是这个唱法。

”请谈谈你对花儿的看法。

花儿反映了各族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是自由心情的抒写,是真善美的欢歌。

特别是情歌,是花儿中最朴素、最贴近心灵,最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部分。

花儿唱出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越想阿哥心越愁,想得捻子烧光油,肠子拧成灯捻子,再拿眼泪当清油。

”有

时甚至流露出一种近乎狂野的心情:

“红心柳,一张杈,哪怕他把头割下,血身子滚到人一搭“花儿本是心上的话”,花儿是唱响在西北大地上的天籁之音。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7月期末考试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说明:

从下列小题中选出2-4项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所选答案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框内。

1.文献记载伏羲的主要贡献有:

ABC

A.始作八卦,创造书契。

B.结网罟,教民渔猎。

C.养牺牲以充庖厨。

D.尝百草,播五谷。

2.马家窑类型彩陶:

AB

A.

B.多采用曲线构图。

D.鸟形壶开始出现。

贮藏器瓮、罐逐渐增多。

C.非常盛行锯齿纹。

3.丝绸之路:

ABC

A.因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

B.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

C.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D.基本走向奠定于隋唐时期。

4.丝路重镇张掖:

BCD

A.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城。

B.隋代已成为国际商业大都市。

C.元代为甘肃行省省会。

D.有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

5.甘肃境内的明长城:

ABD

A.大部分是1522年以后修起来的。

B.主干线西起嘉峪关。

C.金塔县至敦煌的长城史称“令居塞”。

D.在甘肃境内足有2000公里。

6.麦积山石窟:

ABCD

A.在北魏时期已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佛教艺术胜地。

B.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C.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D.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

7.莫高窟壁画中:

ABCD

A.绘制的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

B.有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

C.早期壁画流行说法图。

D.其中本生故事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堪称艺术精品。

8.河陇学术人物中:

AB

A.王符是东汉后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B.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巨著。

C.王符《潜夫论》提出“中和之气”是万物的本源。

D.张澍“精通天文地舆之学”。

9.敦煌藏经洞文献:

ABC

A.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B.保存的诗歌数量很多,价值很高。

C•保存了有关摩尼教、景教文献。

D.保存了大量元、明时期的公私文书。

10.环县道情皮影:

ABD

A.是道情与皮影相互结合的产物。

B.表演特点是唱念做打,一人包揽。

C.人物造型风格粗犷浑厚,粗中见细,名曰“寸线”。

D.传统表演分为大本戏、小本戏和神戏。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请说明河州花儿的特点。

河州花儿,又名“少年”,在花儿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河州花儿的曲调有100多种,人

们用“令”称呼。

河州花儿的格律奇特,韵律别致,唱词的三音节节奏显明,富有变化。

河州花儿以随意散唱和男女歌手的热烈对唱为主要的演唱形式。

松鸣岩花儿会是河州花儿的传统会场。

每逢会期,各族群众数万人汇聚松鸣岩,演唱河州花儿,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内容有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兴创作等。

2.请说明莫高窟壁画中经变画的情况。

经变画是概括地表现一部佛经乃至几部佛经的主要内容、情节较多、规模较大的画。

它不像佛经故事画那样单纯地表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综合地表现佛经所记的场面。

经变画是唐代以后敦煌壁画的主要题材。

莫高窟现存经变画30余种,有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观无

量寿经变、弥勒经变、法华经变、贤愚经变、药师经变等等。

其中东方药师经变、弥勒经变、观无量寿经变为最多。

这些经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式佛教艺术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和审美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资料价值。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谈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大民众接受,佛塔、石窟也不断修建起来

至厅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中国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宗派相继脱颖而出,而逐渐成为中国化宗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影响相当大,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世界观都有影响。

譬如,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唐代新文体中的“变文”,是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直接讲唱佛经故事。

另外,佛教在中国传播后,建寺开窟兴盛一时,这些寺窟将绘画、雕塑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

2.请谈谈汉新筑长城的概况及主要作用。

汉新筑长城起于永登而西行,河西走廊延伸到了今新疆罗布泊(一说库车西北)一带,形成了

长达1600余公里的安全防线,有效地保卫了这个地区的安全,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甘肃境内的汉长城,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大体以酒泉和敦煌为界,分为东、中、西三段。

令居以西至酒泉段是河西汉长城的东段,史称“令居塞”。

酒泉至敦煌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中段。

它的东端在今金塔县境与“令居塞”衔接,向西横贯金塔全境,入瓜州县境,沿疏勒河南岸西行,由三个墩以南入敦煌市境,至河仓古城(即大方盘城),再经小方盘城,至榆树泉沼泽中。

然后,由小方盘城折向南方,伸于今敦煌市西南方的南湖乡古董滩,即汉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阳关遗址。

敦煌至今罗布泊长城为河西汉长城的西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1月期末考试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说明:

从下列小题中选出2-4项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所选答案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框内。

1.关于半山类型彩陶:

ABC

A.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

B•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

C.上腹部纹饰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D.旋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

2.关于丝绸之路的线路:

AB

A.陕甘间北道从今靖远渡黄河西进到达武威。

B.陕甘间南道可从兰州渡黄河,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

C.陕甘间南道是最短的一条线路。

D.汉代西域有南、北两道,疏勒是两道的分岔点。

3.从内容来看,莫高窟壁画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BCD

A.本生故事画。

B.佛传故事画。

C.因缘故事画。

D.经变画。

4.莫高窟的经变画:

BD

A.多是单纯地表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B.是唐代以后敦煌壁画的主要题材。

C.多是表现佛教传播历史的画面。

D.是中国式佛教艺术的代表。

5.甘肃境内的汉长城:

ABD

A.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

B•修筑最早的一段是令居以西至酒泉段。

C.金塔县至敦煌的长城史称“令居塞”。

D.敦煌至盐泽段长城为河西汉长城的西段。

6.麦积山石窟:

ABCD

A.在北魏时期已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佛教艺术胜地。

B.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C.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D.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

7.关于炳灵寺石窟和北石窟寺:

ABCD

A.炳灵寺石窟最早又最有价值的是今编第169窟。

B.唐代窟龛占炳灵寺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以上。

C.“七佛窟”是北石窟的精华。

D.北石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陇东地区汉唐文化的精华。

8.关于崆峒山和玉泉观:

AB

A.崆峒道教以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

B.崆峒山有颇负盛名的三教洞。

C.玉泉观始建于元代。

D.玉泉观保存的四面道流碑为明代碑石。

9.关于花儿:

ABC

A.花儿有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