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3153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docx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专题八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表1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1~4题。

                  表1

1.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2.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3.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

A.埃及、新加坡B.巴西、阿根廷C.英国、以色列D.美国、墨西哥

4.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

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

A.俄罗斯B.加拿大C.中国D.澳大利亚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回答5~6题。

5.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6.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

A.绿地B.工业区C.交通区D.住宅区

7.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B.使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

C.减少了垃圾占用人类的生存空间D.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8.实施生态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物低排放 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 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⑤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2。

据此完成9~10题。

                表2

降雨量

(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9.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草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有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10.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图1 亚欧大陆局部地区冰川分布图

读图1,回答11~12题。

11.当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 ()

A.澳大利亚东南牧场牧民正忙于剪羊毛

B.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美国北部森林内地面光照为最强的季节

D.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12.近百年来,图示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室气体增加B.太阳辐射增强C.臭氧空洞扩大D.酸雨危害严重

图2是广西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区生产工艺流程图,读图回答13~15题。

图2

13.该园区的发展将会使广西甘蔗种植业()

A.生产过程专业化降低

B.产业化速度放缓

C.区域专业化程度提高

D.范围扩大到西北部山区

14.如果不建立完善的园区工业生态链,制糖、造纸、酒精等工厂造成的主要污染是 ()

A.水污染B.大气污染C.噪声污染D.固体垃圾污染

15.该工业园区 ()

A.以甘蔗制糖工业为核心,接近消费市场

B.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清洁生产

C.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无需与园区外工业进行生产联系

D.工业生产的重点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经济增殖不是主要目的

表3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16~17题。

16.四个地区中人口               表3

地区

总人口(万人)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9613

0.638

0.603

6163.2

1625

0.595

-0.054

5408.8

3837

0.721

1.075

1180.0

267

0.607

1.276

159.7

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7.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图3

18.图3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时不会出现用地紧张的局面

B.③时人口达峰值,之后会逐渐减少

C.④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量稳定

D.⑤时人口最少,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

农户

读图4,回答19~20题。

19.图中箭头 ()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20.该图所示的农业属于 ()

A.原始农业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D.混合农业

图5为郑和第四次出使航海线路略图,回答21~22题。

图5

21.当时郑和船队从刘家港一新州、从剌撤一古里的最佳出航时间分别是

()

A.11~12月、6~7月

B.5~6月、1l~12月

C.3~4月、5~6月

D.2~3月、9~10月

18、22.郑和船队以瓷器与许多国家进行贸易,使得明代青花瓷器在伊斯兰地区逐步由王公贵族向平民百姓扩散。

这种文化扩散现象属于 ()

A.扩展扩散、传染扩散B.迁移扩散、等级扩散

C.传染扩散、等级扩散D.迁移扩散、刺激扩散

图6

图6为我国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制约该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水源D.土壤

24.该地区具有地方特点文化景观是()

A.都江堰B.坎儿井

C.竹楼D.喇嘛寺庙

25.该地区的四个聚落中,最可能形成城市的是()

A.aB.bC.cD.d

图7

二、综合分析题(共5小题,共50分)

表4

26.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7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

读图7、表4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倾)

粮食单产(吨/公倾)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8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

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

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有建沿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

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27.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

图8为某城市三监测站各月平均混浊天气日数图

资料三:

图9为某城市主要区域污染源排放比例图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

分析原因:

_____。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28.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要解决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29.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经济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又冲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读图11和图12,回答下列问题。

图11 1950-2000年中国人口自然变动      图12 中国人口增长变化状况的预测

(1)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在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

(2)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年。

分析2010年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缓慢上升的主要原因。

 

(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

将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在明清时期,大量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

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

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

“闯关东”路线示意图。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4)大量关外的农民来关东开荒种地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5)东北是我国最大林区,长期以来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采伐以皆伐为主等;合理开发建设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A

A

D

B

A

D

C

D

B

C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B

B

B

B

D

A

B

C

B

C

二、综合分析题

26.

(1)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

(4)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27.

(1)127   

(2)ABD

(3)空间分布特点:

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

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4)措施:

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28.

(1)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3)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己经在警戒线以内;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29.

(1)过渡型;现代型

(2)2025(±)老龄人口比重增加

(3)问题:

人口总数大,就业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

影响:

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福利负担加重。

30.

(1)山东人多地少,自然灾害多;山东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超过黑龙江省。

(2)有利:

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

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计生、住房困难。

(3)地处东部沿海,改革开放时间早;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

(4)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减少。

(5)采育失调;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图1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右图所示的城市进行研究性考察。

6月22日当北京时间为12点整时,A、B两地太阳高度同时达到当日最大值。

当天晚上在A、B测得北极星的仰角分别为28°12′和28°06′,读图1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面积约为 (  )

A.12km2B.100km2

C.500km2    D.950km2

2.按城市的功能分区布局,图中①~⑦最合理的是 (  )

A.①发电厂⑤化工厂B.②服装厂  ④电镀厂

C.③自来水厂⑦污水处理厂D.①港口  ⑥学校

图2是“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城市发展过程,读图完成3~4题。

图2

3.下列城市的形成经历了a过程的是 (  )

A.纽约B.上海C.鞍山D.巴西利亚

4.有关城市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任何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c过程

B.b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带

C.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

D.c过程的早期与农业经济关系密切

5.关于商业中心的正确叙述是 (  )

A.便捷的交通是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B.凡是工业密集分布的聚落,都是重要商业中心

C.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D.我国许多城市就是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工业化进程常用人均收入水平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主要指标比较分析。

我国衡量工业化水平高低,更多的是采用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作为指标。

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建制镇由167个发展到1998年的1006个,2004年又减少到762个,城市化水平达到45%。

2004年浙江省人均GDP为2893美元,读图3,回答6~7题。

6.下列对浙江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图3

A.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B.乡镇工业的发展造成污染加重,范围扩大

C.小城镇数量过多、过密,造成资源浪费

D.大城市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

7.下列关于协调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对策正确的是 (  )

A.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

B.分步骤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C.合理发展小城市,突出小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辐射作用

图4

D.调整工业化战略,促进工业的发展

读图4,回答8~9题。

8.从图中可以看出匹兹堡的人口潜力指数最高达 (  )

A.400B.450

C.500D.550

9.美国有些居民从人口潜力大的地区向人口潜力小的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就业条件较好②经济发展缓慢

图5

③气候条件优越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10.图5中,甲乙两县城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从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四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图6

图6为某假想区域规划图,图中①—⑧点需规划高新工业区、港口、机场、水厂、城市绿化带、仓库区、污水处理厂、疗养区。

回答11~12题。

11.有关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正确的是 (  )

A.②疗养区 ④仓库

B.③高新工业区 ⑦污水处理厂

C.⑤水厂 ⑥港口

D.①机场⑧城市绿化带

12.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

B.该城市的基本形态向分散疏松式的方向发展

C.湖泊面积缩小一定与泥沙淤积无关

D.为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农田都应用作发展水稻种植业

图7

图7为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图例代表工业用地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14.图中英文字母abcd分别代表不同地块的地租,它们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A.bdcaB.acdb

C.abcdD.dcba

15.沿公路干线地租的变化是 (  )

A.往外地租逐渐上升B.往里地租逐渐下降

C.不变D.往外地租逐渐下降

图8为西方某国统计的交通工具运行目的比例示意图,读后回答16~17题。

图8

16.图中两条曲线可能是 (  )

A.实线是上下班交通,虚线是购物交通

B.实线是购物交通,虚线是上下班交通

C.实线是货物交通,虚线是购物交通

D.实线是购物交通,虚线是货物交通

17.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A.大力发展私人汽车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限制汽车发展,鼓励自行车使用D.建设市内铁路网

图9为“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18~20题。

图9

18.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 (  )

A.政策B.市场C.气候D.地形

19.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

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20.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

随着南京到启东的宁启铁路的建设,江苏省内将形成苏北陇海线、苏中宁启线、苏南沪宁线与南北向新(沂)长(兴)线构成的“三横一纵”的铁路网(图10)。

据此回答21~22题。

图10

21.宁启铁路建成后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  )

A.合理布局江苏省内铁路运输网

B.方便从安徽运进大量铁矿石发展沿线各县的钢铁工业

C.缩短了泰州、姜堰等地白果产业的市场距离

D.为2010年世博会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车程辐射圈

22.宁启铁路上的扬州市将火车站设置在离城区较远的西北郊,其目的是 (  )

A.降低铁路建设和车站建设的成本B.缩短扬州站到南京站的运行时间

C.引导扬州城区沿南面的长江发展D.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图11

23.图11为公路运输网,小圆圈表示公交站点,标注的数字表示该段公路上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的最大车流量;假设M站的车流量只来自于N,从N到M无论选择哪一条路线所需时间均为10分钟,有30辆车同时从N出发,过10分钟后,统计到达M的车辆最多为 (  )

A.26辆B.24辆C.20辆D.19辆

24.飞机场的区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  )

①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紧靠城市中心区的边缘设立

②充分研究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地质条件稳固、地基稳定、平坦开阔的地方

③要选择少雾、少雷暴、视野开阔、少鸟类飞行的位置

④为防止噪音污染城市,机场与城市距离越远越好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二、综合分析题(共5小题,共52分)

25.长江是一条龙,长三角是龙头,上海是龙珠,武汉等中游地区是龙身,重庆是龙尾,这条龙要真正舞起来,关键是龙头、龙身、龙尾要协调联动,这样才能舞出威风,舞出气势。

(10分)

图12

材料:

图12是长江流域局部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和铁路线分布示意图。

(1)图中a、b、c、d西南地区最大工业城市的是(填字母),简述其形成工业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5分)

(2)图中c、d两地之间的南北铁路干线是,简述该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

1990年12月,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后,在促进亚欧经济合作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陆桥东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陆桥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建设中的宁(南京)西(西安)铁路将形成以上海为“东方桥头堡”的新的铁路大动脉——“新亚欧大陆桥南干线”,它将把东亚和西欧联接起来,把陆桥建成潜力巨大的洲际链和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轴。

图13

(1)新亚欧大陆桥南干线,穿越了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该山脉名称为__。

(2分)

(2)并指出宁西铁路沿途所联系的主要铁路和水路运输线。

(4分)

 

(3)对比分析宁西铁路和南昆铁路穿越地区的地形与建设意义的差异(4分)

 

(4)你认为陆桥沿线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如何扬长补短发展经济?

(4分)

 

27.图14为两个半岛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图14

(1)如果某海轮从港口A走最近便的航海线到港口B,应依次经过哪些著名海峡?

(4分)

 

(2)简要分析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