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300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的题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一、名词:

1.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

3.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4.范式“范式”:

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它通过对科学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描述了一幅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

范式的变化体现了人们世界观的变化。

5.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

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

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6.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社会建制(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7汤浅现象?

?

?

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

8.默顿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默顿规范?

?

?

?

?

?

?

?

?

☆公有主义(communism):

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只有优先权,而无占有权。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

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①科学的非个人特征,在科学领域个人的作用可替代,科学原理正确与否与发现者的国籍、品质等无关;②科学是一种全人类,国际性事业;③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学术自由。

☆无私利主义(disinterestedness):

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独创性(originality):

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说。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skepticism):

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科学家决不盲目接受任何东西,他们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9.对应规则通过一定操作使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对应起来。

通过对应规则,理论术语就可以推出可检验的观察术语,从而使理论术语有了经验基础。

10.无形学院科学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科学思想在科学家群体中扩散的过程,而新思想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科学家之间的非正式网络联系来进行的,这种科学家的非正式联系或网络组织被称为无形学院

 

二、简答、论述题

1.简述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答:

特点:

(1)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当然也有唯心的部分)

(2)朴素辩证法,因为它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的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大量的科学技术发现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这是人类早期智慧显示的标记。

(3)整体性,把握到了自然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无法具体说明自然现象的联系;虽然寻求自然现象的内在原因解释,却缺乏足以将自然现象连接成因果链的经验知识;虽然企图从总体把握自然,但对构成总体的细节和部分不清楚。

(4)直观性、猜测性

意义:

为后世提供了科学世界观的雏形:

本体论思想的影响:

重视数学的传统:

重视思维规律的研究。

2.谈谈你对关于“李约瑟难题”争论的看法。

李约瑟难题涵义:

即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十五世纪的欧洲诞生呢?

现实意义:

哲学和科学诞生需要三个条件:

1)要求人们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

2)闲暇。

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忙碌。

3)自由。

科学是一门自由的学问,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他种利益的支配。

而结合中国近代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缺乏希腊式的数理自然观,知识界流行的是有机自然观;

(2)中国的自然哲学与技术缺乏密切的联系,对自然界不予关注。

在哲学思维方面,中国古代对复杂的社会系统有很深入的研究,发展了辩证的整体思维的方式。

不善于做定量的数学分析和形式逻辑的推理。

(3)受传统的孔教束缚的保守社会:

自认为自身比外部世界都优越,怀疑一切技术革新,尤其是源自西方的革新。

偏好旧物。

(4)排外仇外。

由于受了自身文化优越感的蒙蔽,顽固拒绝从外来文化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中寻找优点;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员们都对西方技术,特别是武器的先进性心知肚明。

只是他们乐意排斥西方的枪炮而冒军事上失败的危险,也不愿接受它们而破坏熏陶了他们并使他们得以掌权的文化。

(5)中国缺乏足够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

因为封建传统过于雄厚,没有科技发展的市场动力。

3.简述西方发展观的演变。

答:

(1)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

强调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体。

(2)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拓展了发展的内涵,开始重视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文化各素等对发展的意义及其综合发展和协调进步,仍然把发展看成是无偿耗费自然资源的人类行为和过程,因而无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关系。

(3)可持续发展观:

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和人等各要素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次自觉地把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变量;张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4)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

强调了发展战略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目标体系;放弃了把经济发展单纯看作是经济问题的传统思想,强调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过程;用人类发展指数取代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新标准。

4.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认识?

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严峻形势。

目前,全世界的土壤流失量约600亿吨,超过形成量,平均约600万公顷土地沦为沙漠。

就我国而言,截止2005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

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

据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大量事实反复证明,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高速度”等错误思想观念,把环境保护长期排斥于社会经济开发战略、政策和计划之外,致使决策失误一再发生,导致一场场生态灾难。

大炼钢铁、“以粮为纲”、“有水快流”、“先上车后买票”等等,都对环境造成了触目惊心的损害。

决策失误导致的生态破坏是最大的破坏。

其次,要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广大民众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和后果,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等。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历史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它包含哪些基本原则?

它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6.结合科学划界的标准,谈谈你对“中医是否伪科学”这一争论的认识。

7.简述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

“事实”这个概念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种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被观察到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可以称之为“客观事实”。

另一种是指用某种语言描述被观察到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可以把这种含义的“事实”称之为“经验事实”。

经验事实存在着可错性、主体性。

①同一客观事实,受测量条件的制约,不同主体会有差异。

②同一事实的描述,受理论系统的制约。

不同主体会有差异

“科学事实”这一概念一般是在“经验事实”的意义上使用。

但并非是一切观察陈述都是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8.试比较“证实原则”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用经验的事实加以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是个别的。

如: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因而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才能把经验事实作为检验标准。

而科学史证明,当人们寻求证实而不能时,人们往往借助一些辅助性的特设来为预期理论进行辩护,这样证实原则就成为教条主义的工具。

“选择性失明。

波普尔进一步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即证伪原则。

证伪原则具有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是全称判断,而经验对象是个别的。

个别的事例无论怎样重复都不能证实理论,但却可以证伪理论。

第二,科学史证明,当人们寻求证实而不能时,往往借助一些特设来为预设的理论辩护,最终成为教条。

而证伪原则不会出现类似问题,在它看来一切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可以随时被证伪。

9.如何理解“科学始于问题”这一观点?

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

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

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

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所谓智能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针对提出的问题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从哲学认识论上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在科学上,由于科学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科学认识就是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所以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

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同波普尔的“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把科学看成是独立自主的“世界”(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一切见诸客观物质的精神产品)是有原则区别的。

10.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谈谈应该怎样进行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因此,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更关键。

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

1)搜集情报资料:

这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

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产生、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详尽的考察,从而充分了解前人的工作及其经验教训,以免重犯他人已指出的错误和重复他人已作过的工作,恰当的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

2)课题设计:

在搜集科技情报的基础上,对研究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出需要研究的课题并提出选题报告。

3)课题论证:

这是选题过程的最后关键环节。

实际上就是对课题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4)课题确定:

这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

课题评估一般采用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部门决策相结合的方法。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是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讲求社会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

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

或者二者兼有。

2)可行性原则:

是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

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

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有利于展开的题目。

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

3)合理性原则:

是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确实可行;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

所谓合理性原则,也称科学原则。

如永动机、水变油的研究永远都是徒劳。

4)创新性原则:

即价值原则。

就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其学术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推动某一学科向前发展。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断创新是科学劳动的生命,其显著特点是一个“新”字,新观点、新见解、新思想;创新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原则”。

课题具有创新性的大小,是衡量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

一个没有创新性的课题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11.简析“观察渗透理论”这一观点。

观察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单纯是生理活动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的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即观察渗透理论。

理论对观察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观察时的注意力与理论有极大的关系。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观察什么、详略如何,都与研究的问题有关,与观察者的理论素养有关。

理论素养不同的人对观察结果的描述也会不同,他们各自在陈述自己观察的事实时所使用的术语不同。

所以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感性活动,它处处表现出科学理论的影响。

观察渗透理论并没有取消观察的客观性,科学观察能够反映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是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观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存在着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观察主体影响着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即观察主体不是通过视觉器官被动地接受客体的信息刺激,观察主体如何接受,接受那些客体信息及如何整理客体的信息,都受着观察主体中理论结构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观察客体本身与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的界限。

观察客体本身并不会因理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

)另一方面,客体是观察主体进行观察活动的对象,观察主体与观察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

这里,客体是第一性的,主体是第二性的。

客观上观察是受理论结构的影响的观察;主观上又要求在观察中排除理论的消极影响,这两者在具体观察认识活动中的结合与相互作用,则体现了真实的观察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

12.简述科学理论的自洽性评价标准的内容,并试举一例说明。

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

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

评价一个理论是否自洽,这是逻辑问题,可以不借助直接的实验。

处于退化阶段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关键性的反例越来越多的时候,总是力图对理论的非自洽性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只能使该理论进一步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加快其被新理论所取代的速度。

处于进化阶段的科学理论,会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消解自身的不自洽之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一个成功的理论在更深的原因还没有弄清楚之前,它以明确的例外所表现出来的不自治,需要我们对之进行更深人的研究;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有可能存在消解这种不自洽的机会。

在科学史上往往是在消解不自洽性的过程中,深化和发展出新的理论,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

伽利略就是通过理想实验,揭示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率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理论的。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提出,落体下落的时间同落体的重量成反比。

例如,如果一物体的重量为另一物体的两倍,那么它走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只是另一物体所需时间的一半。

伽利略在其《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揭示亚里士多德上述理论的不自洽。

13.如何认识科学理论的判决性实验检验,试举例说明。

两个理论各执一端,各自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对于这种情况,科学家往往设计判决性检验,来判定假说的取舍。

假定关于同一个科学实验存在着两个(或更多)相互竞争的科学理论或假说H1和H2,它们几乎同样地经受住了以往的实验检验。

这时候,如果能给出某种新的实验检验,对于这一检验,假说H1和H2分别作出相反的预言E和非E,如果这一实验检验结果肯定了预测E(同时否定了非E),那么就可以对两个相互竞争的实验加以裁决:

认为第一个假说H1得到了决定性的支持或确认,而第二个假说H2也就被否决了。

14.简要评价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没有适用于一切科学理论的统一的方法论或发明的逻辑。

没有独立于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检验标准和途径。

科学理论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变化的产物。

因而,累积式发展观看不到科学发展中的革命,否证式发展观忽略了科学的常规积累。

15.如何认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区别?

1从目的和任务看

科学主要地是认识自然、获得自然知识,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讲求有所发现,要揭示客观过程的规律性和因果性;

技术则主要的是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解决实践过程中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寻求怎样去制和做的规则,讲求有所发明,要实现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从活动过程看:

科学主要的是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要扬弃经验跃升到理性。

其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相对不确定,选题的自由度大些;

技术则主要的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经验因素常常不可缺少。

其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相对较确定,选题的约束大些,活动有较明显的协作性。

3从相邻领域和相关知识看:

科学相对较为单纯,科学可以不考虑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特点,可以较少顾及成果的应用前景乃至不考虑经济效益;

技术任务、技术课题通常是更为复杂的,它不仅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到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心理的、生理的、安全的、环境的、艺术的、伦理的诸多方面的因素。

要求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4从实现的目标和结果看:

科学活动主要地是从多样性到一元性,从模糊到精确,科学活动要求从纷繁杂乱的现象去揭示本质;

技术活动中占主导的则是从一元性到多样性,尤其是技术应用的多样性。

多品种、小批量要求技术上的多样性,大批量或单向过程也有技术多样性。

16.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是指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的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是由于社会承认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而不是由财产和权力差别形成的。

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术声望,声望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承认,完全是科学家们自愿作出的,不必受任何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因此,用个人声望作为反映科学家学术水准的分层指标比较合适。

“知名度”这个概念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学术声望的等级。

首先,科学家所在科研机构的知名度会影响其学术声望。

其次,根据科学家获得的科研奖励的声望,可以显示他的知名度.最后,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被引证的次数是其学术声望的。

17.结合一个现实案例,谈谈你对“现代科学技术严重挑战传统道德”这一现象的认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巨大变革。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道德发展的巨大杠杆,另一方面,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消极道德现象,使伦理学陷入了困惑,引起了道德上的大讨论。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引发一系列的焦虑和不安,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也具有这双重影响。

譬如克隆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通过把成年动物细胞与未受精的卵子相结合,培育出与细胞提供者遗传特征相同的动物。

自从1997年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从实验室克隆出“多莉羊”以来,克隆技术就像一颗爆炸了的原子弹轰动了整个世界。

虽然克隆技术是科学进步的一种表现,对人类战胜某些疾病是一大福音,但若将克隆技术运用于人类,生产“克隆人”,这将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和伦理问题。

有些人对此较乐观,他们认为克隆技术可以复制伟大天才和绝代佳人,复制大量特殊职业的劳动力。

用以改良种族;可以生产大量遗传性完全相同的人,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但大多数人对克隆技术表现出极大的担心和恐惧,认为一旦运用克隆技术复制“克隆人”世界将面临灭顶之灾。

以致于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命令禁止将政府资金用于克隆技术对人体实验,并呼吁全美所有科学医学组织、基金会、大学等私立机构抵制此类研究。

中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也相继发表类似声明,禁止克隆技术运用于人类自身。

18.简述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历史进程。

(1).古代:

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

在科学萌芽的古希腊时期,就有了与教育相伴而生的学会或学社.从探讨世界本原的米利都学派到辩证研究世界的爱奥尼亚学派,从推崇数与和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探讨理念世界的柏拉图学园,哲人们的社团交流早就开始了.但总的来说,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2)近代:

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①科学研究社会组织的雏形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协会”和“猞猁学院”的出现②科学研究社团的体制化英国皇家学会和巴黎科学院的建立。

③大学职能的转换与科学家角色的出现④近代技术专家的出现

(3)现代:

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最终确立20世纪以来,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承认,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稳定下来。

科学家角色,是指科学建制中与科学家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科学家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科学共同体和整个科学社会建制的基础。

19.简评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1)整体性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把客观世界规定为一个无限的、发展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

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表现为“观物取象”思维样式。

在观物的过程中,不是把对象分解为单元、要素和特定基质,也不是按照严格、清晰的逻辑形式和推理来认识事物,而是把对象当作完全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2)直觉性、意象性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依靠个人的意会和体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迅速、直接地理解和掌握的思维过程,它不是靠逻辑推理,也没有思维空间的连续。

意象思维是一种用相似、象征手段进行思维运动的思维方式,根本特点是以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符号和运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及以直观性的类比推理方式把握对象世界的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在对客体对象认识过程中,不需要把客体对象分解为单独的部分或实体及属性来加以研究,也没有一个独立的认识主体和抽象的“纯思”领域。

(3)价值取向:

即从思维方式的根本目的来看,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指向人自身,表现为人本价值取向和致用价值取向。

人认识了自身和人的自身存在意义,同时也就认识了世界和世界的意义。

这使得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于“治人”而不是“治物”,在他们看来,真正高深,有价值的学问是关于“治人”的学问。

所以,中国古代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从根本上缺乏一种观注自然的精神。

20.结合你上网的亲身经历,谈谈你对网络伦理建设的认识。

网络的社会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