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372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 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 4.docx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专题八小说环境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4

第4讲 以感受品格为核心目标,完胜形象题

小说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3个: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本部分将以感受品格为核心目标,让考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

题型一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一、什么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理在书中]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又对人物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教材举隅]

回扣教材

《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是怎样刻画林黛玉这一形象的?

请分析。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

①写肖像。

写黛玉的风流态度、容貌标致、多愁善感。

②写心理。

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体现了她寄人篱下,小心谨慎的心理状态。

③写语言。

写黛玉婉拒邢夫人的语言,写有关读书问题的两次回答,表现她聪明识礼,谦恭得体。

④写动作。

写黛玉在王夫人房中吃饭的细节动作,表现她知书达理,举止得体。

答案分析:

这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属于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设题。

通读文章,抓取描写林黛玉的相关内容,明确所用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语言、动作等,再结合文本分析描写技巧的具体使用及其效果。

[相关知识]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有动作描写细节、心理描写细节、语言描写细节、环境描写细节等。

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

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二、怎样考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在书外]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考查从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形象”“手法”“技巧”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考查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间接”“侧面”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3·重庆高考)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

请简要分析。

(《枪口下的人格》)(本题包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2014·江西高考)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

请简要分析。

(《抻面》)

三、怎样答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学考贯通]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答题2步骤

第一步:

确定角度,明考向

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第二步:

寻找对应,析效果

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对使用及效果作具体分析。

[例一] (2014·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抻 面[注]

阿 城

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

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

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

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

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

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

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

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

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世纪50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

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

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

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

“是这个意思。

”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

“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 抻(chēn)面:

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

抻,拉长。

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

请简要分析。

(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

第一步:

确定角度,明考向

题干中明确提示了从“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角度解答,这里的“间接描写(侧面烘托)”主要是借助其他人物来侧面烘托辨析铁良的抻面手艺,至于物象衬托、环境烘托,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第二步:

寻找对应,析效果

从文中找出借助其他人物来侧面烘托铁良的抻面手艺的对应内容,并分析效果。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借助

其他

人物

对比

衬托

客 人

写客人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突出铁良抻面的有趣;看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是神态动作描写,突出客人看铁良抻面的满足;吃面时“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是动作描写,写出客人吃铁良抻面的专注贪吃。

犯 人

“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

‘是这个意思。

’就招呼上路了。

”此处通过对犯人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烘托了铁良抻面技艺高超、面的质量高。

[参考答案] 

(1)从客人的角度侧面烘托:

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③“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2)从犯人的角度侧面烘托:

“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

‘是这个意思。

’”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出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题型二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一、什么是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理在书中]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

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教材举隅]

回扣教材

根据《祝福》一文中鲁迅对祥林嫂的刻画,总结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但在旧社会的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所吞噬。

答案分析:

本题考查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题干要求总结的是祥林嫂的形象特征,阅读全文,从对祥林嫂的各种描写、生存环境、情节发展、祥林嫂的身份地位和主题5个角度分析,进行概括总结。

二、怎样考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题在书外]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指定语段概括与分析型

就是在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形象特点”“心理”“性格”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6·江苏高考)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请简要分析。

(《会明》)

(2)(2015·浙江高考)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捡烂纸的老头》)

(3)(2014·浙江高考)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走眼》)

整体概括与分析型

就是从全文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特点”“性格”“品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6·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战争》)

(2)(2016·全国卷Ⅲ)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玻璃》)

(3)(2015·全国卷Ⅰ)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马兰花》)

(4)(2015·全国卷Ⅱ)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塾师老汪》)

三、怎样答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学考贯通]

考法一 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形象概括分析

准确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形象的“2步2要”

2步

第一步,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2要

一要设身处地的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

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二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涉及人物复杂内心活动的这一方面。

[例二] (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蓑 衣(节选)

张 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

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

“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

“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

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

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

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

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

“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

”他咕哝着。

“下吧!

”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

“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小格的心里一热。

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

“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请依据画线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3分)

[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

第一步:

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画线”语句,属于特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题型很明确。

第二步:

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

①画线语句情境是小格认为达子在看她的笑话下发生的,“小格的心里一热”,说明她心中有所触动。

②上文达子要帮忙翻地,小格“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是犹豫后的决定,说明姑娘的自尊心占了上风,她是一个要强的人。

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①“垂下眼睫”这一动作是“心里一热”后内心自尊挣扎的表现;②关键词“执拗”已经明确了人物的自尊要强。

[参考答案] 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

考法二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4角度

[特别提示]

人物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

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形象特点不只是鲜明的性格特征,还包括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例三]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

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

“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

“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

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

”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

“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

“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

”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

“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

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

”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

“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

“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

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

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

第一步:

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王有福”和“性格特点”的词语,可以知道本题是“人物性格”类题,再从“哪些性格”“简要分析”可以判定本题是“人物性格概括分析”题,把文中正面和侧面写“王有福”的语句找出来概括分析即可。

第二步:

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考虑

小说对该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运用得比较多,这也正展现了王有福的性格特点。

如见了晚辈也要鞠躬的行为,语言的谦和,可见其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

从情节方面

考虑

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的情节可以看出人物胆小怕事,甚至有点狡黠的性格;“我”告知酒店赔偿,王有福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的情节,可以看出人物有点固执,但本性善良的性格。

[参考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

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

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

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题型三 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一、什么是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理在书中]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在高考中还经常考查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在这三方面。

[教材举隅]

回扣教材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从主要人物方面设题)

(2)小说《祝福》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次要人物方面设题)

(3)《老人与海》中用大量篇幅写凶猛和残暴的鲨鱼,有何作用?

(从物象方面设题)

标答分析

(1)参考答案: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对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①对认识社会的作用。

林冲的遭遇让我们看到加害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

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但还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至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他们所承受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②对主题的作用。

从林冲的遭遇来看,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了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答案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主要人物的作用,题干中明确提出“对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解答时主要思考林冲的遭遇对认识社会的作用和对理解主题的作用。

(2)参考答案:

作用:

在小说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答案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解答时主要思考次要人物在情节结构、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等的作用。

在这里,“我”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情节结构方面,“我”是线索人物,“我”见证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3)参考答案:

“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与不可知的世界,写“鲨鱼”之凶猛和残暴主要是为了烘托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答案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物象的作用,解答时主要思考物象在塑造人物、情节安排、揭示环境、揭示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这里的“鲨鱼”在揭示环境和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较突出,“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与不可知的世界,写“鲨鱼”之凶猛和残暴主要是为了烘托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二、怎样考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题在书外]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主要人物作用型

考查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作用”“用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5·浙江高考)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捡烂纸的老头》)

(2)(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走眼》)

次要人物作用型

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次要人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6·全国卷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玻璃》)

(2)(2013·湖南高考)“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未婚妻》)

物象作用型

考查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物象”“作用”“意图”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7·江苏高考)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2)(2014·全国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鞋》)

(3)(2013·全国卷Ⅰ)“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三、怎样答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学考贯通]

考法一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解答小说主要人物作用题3思考

1.思考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应首先考虑与小说的情节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2.思考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