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888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7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图版必修1

必修模块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题目: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B公转)。

【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中,通过画图、读图、解图让学生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教学中药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建立空间概念。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整堂课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很深厚的立体几何作为基础,教学中通过一些图片、材料和生活中的事例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方法与过程

1、通过读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二十四节气歌的朗诵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追求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的更替。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主要教法:

辅助课堂教学、发现教学、协同教学、模拟教学、讨论教学、探究教学、读图、画图法,讨论、探究、等。

主要学法:

观察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整高中地理的难点,教学时要做到具体化,丝丝入扣、层层递进,便于学生理解。

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图片、材料让学生多看图,并能学会画图,从画图中得出规律。

全课设计意在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原有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将新课标的各项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目标,设计成一系列有梯度有深度有丰富想象空间的思考题,通过教师的引渡搭桥,学生的读图、绘图、析图、探究、讨论、协作互助、自主归纳公式和寻找发现规律等活动方式,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观察自然的习惯,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等。

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

划分好活动小组,让学生课前预先绘制好四幅四个节气的太阳光照侧视图及四幅对应的俯视图。

【教学资源】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流程】

【所需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提问】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有何规律?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同学们,我市浮梁县古县衙重修时制作了一块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这块日晷是我市一位地理老师制作的。

(出示图片),通过观看日晷,古人能知时节,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板书】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板书】

【教师设问】同学们平时观察一天中太阳是怎样升落的呢?

【归纳】东升西落

【教师设问】日出时太阳光线与观察者所在地平面是什么关系?

【归纳】重合关系

【教师设问】此时太阳光线与观察者所在地平面呈多大夹角?

【归纳】0度

【教师补充】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也叫太阳高度【板书】

【教师设问】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呢?

【教师演示】用两条手臂,一条手臂表示地平面,另一条手臂表示太阳光线,分别摆出日出、正午、日落时的太阳高度。

【归纳】日出时太阳高度为0度,

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

日落时太阳高度也为0度。

【教师补充】其中正午时太阳高度是一天中的最大,此时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叫正午太阳高度。

【板书】

【教师设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夏天和冬天正午时站在太阳底下你的影子哪个季节短?

【归纳】夏天。

【教师画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图

【教师设问】同学们发现人影与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归纳】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人影越短。

就可以推出我们景德镇地区夏天正午太阳高度大。

【教师设问】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大小会出现变化,它的变化有规律吗?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板书】

【讲解】首先了解直射点的概念,直射点是指向地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

【看图】太阳直射点的图(中图版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

联系学生在数学中所学到的关于做圆的切线的知识,让学生读圆的切线图,(如图所示)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的。

【投影】春分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教师设问】请大家结合图例和课文谈谈北半球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小结】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投影】夏至和冬至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活动】结合地图和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小结】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板书】: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且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小结】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板书】

随季节变化: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①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时达最小值。

②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时达最小值。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提问】为什么一个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季节变化?

【归纳】成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板书】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该点到直射点的纬度差。

【举例】夏至日,景德镇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分析】夏至日:

景德镇的纬度=29°N;直射点的纬度=23°26′N,此时景德镇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度差为5°34′,因此景德镇的正午太阳高度是90°-5°34′=84°26′

【练习】冬至日,景德镇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景德镇的纬度=29°N;直射点的纬度=23°26′S,此时景德镇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度差为52°26′,因此景德镇的正午太阳高度是90°-52°26′=37°34′

【承转】同学们冬季与夏季什么季节天亮的时间早呢?

【归纳】夏天早,冬天晚,因为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

【展示图表】景德镇地区二分二至时日出日落时间变化表(均为北京时间)

日期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3月21日

6:

14

18:

14

6月22日

5:

13

19:

14

9月23日

6:

07

18:

07

12月22日

7:

01

17:

18

【教师设问】看表说出景德镇地区哪天昼最长,哪天昼最短?

【提示】昼长等于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

【归纳】景德镇地区夏至最长,冬至最短。

【教师设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活动】【完成学案】分四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小组画夏至日全球昼长图,第二小组画冬至日全球昼长图,第三小组画春分、秋分全球昼长图,第四小组为仲裁组。

要求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并讨论相关问题。

【画图提示】光线大约画五条,地心与直射点连接的线反向延长所画的光线为直射光线,光线应与直射光线平等,晨昏线与光线垂直并平分地球。

【回忆旧知】晨昏线(圈),昼弧和夜弧。

【探究活动一】分析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此时太阳直射纬线

②赤道上昼弧和夜弧(昼夜)长短怎样?

③总结此时北半球和南半球各纬度上昼弧和夜弧的长短规律怎样?

④此时全球各纬线上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⑤我国此时昼夜长短怎样?

⑥北极圈以北出现了什么现象?

昼长几小时?

南极圈以南出现了什么现象?

夜长几小时?

【第一课时结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学案上的画图及探究活动】

【第二课时】

请每小组的一位学生将画好的图在投影仪上展示,仲裁组仲裁,教师指点。

【多媒体展示】昼弧夜弧长短变化、昼弧夜弧沿线变化(中图版课件)

【思考】哪个地区永远是昼夜各半呢?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会怎样呢?

北极圈以北及南极圈以南的地区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小结】①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②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加大;

③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探究活动二】同样按照上面的安排第一小组回答夏至日,第二小组回答冬至日,第三小组回答春分、秋分日,第四小组为仲裁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的昼夜情况。

春、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半球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赤道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往南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长夜短,越往南昼越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小结】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或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渐(长或短)

③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或小)

④赤道终年昼夜平分,两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什么?

三、季节更替【板书】

【讲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的季节。

【讲解】北半球北温带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而中国古代一般以节气作为四季的划分依据。

【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节气?

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介绍】在我国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提问】入九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直射点的位置?

【介绍】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

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再如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

为了方便记忆,将24个节气编成了一首歌。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课堂反馈】

读下图分析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图中的哪个点?

(填字母)

(2)此日为月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现象,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___,正午太阳高度是。

(3)图中昼长相同的两点是

和。

(填字母)

(4)此时F点是哪个季节?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课后及时巩固。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图片

 

生看多媒体

 

师点明,生浏览

 

生思考并讨论问题

 

生计算

 

生讨论

 

分组活动

 

诗朗诵

快速的将上节课的内容复习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地理是一门和生活休戚相关的学科

图片让学生惊叹

 

学生比较直观的理解太阳高度

 

图更加直观

 

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设问将知识串联起来,由浅及深。

 

要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必须先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要知道原理才能更好的学习

 

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定性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重视课本的作用,学习课本上规范的地理用语和表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联系数学知识,得出重要的地理规律,并对正午太阳高度进行定量分析。

引导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培养综合性思维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静态分解和动态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体味、内化。

 

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休养,并符合高考对学生考核的标准。

 

【课外探究】请大家课外探讨:

1、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景德镇地区(29°N)冬至日、夏至日正午时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与地面夹角最佳的度数是多少?

2、如果让热水器像向日葵那样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位置,不但正午的热量能充分利用,并且在其它时间也能有效的利用,热量的吸收率可以提高约30%。

你能设计一个智能太阳能热水器,使其能够像向日葵那样跟踪太阳的运转,最大程度的吸收阳光吗?

【设计意图】

将课堂的知识转移到课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证据。

在寻找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将知识消化了,并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与低碳经济和环保理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该点到直射点的纬度差。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

三、四季的更替

【课堂评价】本节内容为整个高中阶段的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既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它,只有从生活中入手,这些源于生活中的事例对他们来说比较熟悉,所以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

在教学中老师创设探究氛围,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图为媒介进行探究,真正达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目的。

围绕读图展开教学,充分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效果。

 

必修模块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题目: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B公转)学案

学习知识要点

(1)能绘出二分二至时地球光照示意图

(2)绘图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地球上的四季划分

重难点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既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中应加强绘图能力的训练,切实理解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

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读圆的切线图,(如图所示)得出结论: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以为中心,向递减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①北回归线以北,每年月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月日前后达最小值;

②南回归线以南,每年月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月日前后达最小值。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该点到直射点的纬度差。

冬至日,景德镇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分四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小组画夏至日全球昼长图,第二小组画冬至日全球昼长图,第三小组画春分、秋分全球昼长图,第四小组为仲裁组。

要求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并讨论相关问题。

【画图提示】光线大约画五条,地心与直射点连接的线反向延长所画的光线为直射光线,光线应与直射光线平等,晨昏线与光线垂直并平分地球。

 

【探究活动一】分析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此时太阳直射纬线

②赤道上昼弧和夜弧(昼夜)长短怎样?

③总结此时北半球和南半球各纬度上昼弧和夜弧的长短规律怎样?

④此时全球各纬线上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⑤我国此时昼夜长短怎样?

⑥北极圈以北出现了什么现象?

昼长几小时?

南极圈以南出现了什么现象?

夜长几小时?

【小结】①赤道上全年;

②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加大;

③极圈内出现、的现象。

【探究活动二】同样按照上面的安排第一小组回答夏半年,第二小组回答冬半年,第三小组回答春分、秋分,第四小组为仲裁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的昼夜情况。

 

春、秋分

夏至

冬至

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赤道昼夜长短情况

 

 

 

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小结】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或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渐(长或短)

③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或小)

④赤道终年昼夜平分,两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三、季节更替

北半球北温带的四季:

春季月至月,夏季月至月,

秋季月至月,冬季月至月。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课堂反馈】读下图分析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图中的哪个点?

(填字母)

(2)此日为月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现象,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___,正午太阳高度是。

(3)图中昼长相同的两点是和。

(填字母)

(4)此时F点是哪个季节?

 

【课外探究】请大家课外探讨:

1、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景德镇地区(29°N)冬至日、夏至日正午时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与地面夹角最佳的度数是多少?

 

2、如果让热水器像向日葵那样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位置,不但正午的热量能充分利用,并且在其它时间也能有效的利用,热量的吸收率可以提高约30%。

你能设计一个智能太阳能热水器,使其能够像向日葵那样跟踪太阳的运转,最大程度的吸收阳光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