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556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可行性报告:

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一)立项背景

1.国内政策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一文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更加突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在《意见》的第十六条中又首次提出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

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指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迈进的重要阶段,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由数量规模扩张型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型为主转变,必须加大旅游人才开发力度,确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形成旅游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扩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导游、旅游资源开发人才、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设计人才、旅游信息化人才、游艇游轮和高尔夫俱乐部管理等人才的规模。

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规划》指出: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个明显的标志是,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

2009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

虽然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强劲势头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具体表现在:

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

二是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

三是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

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

以上一个《意见》和两个《规划》,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旅游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政策环境与生长空间。

2.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旅游业作为全球性产业、朝阳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融入世界潮流。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旅入境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

我国已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居民人均出游率达1.5次,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

旅游产业国际化、旅游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3.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却面临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国内旅游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缺口达200万人。

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将近旅游高等院校的2/3),一方面其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其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态势,从而产生旅游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人才成为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旅游产业及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参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要求,结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工学结合的理论深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工学结合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上的局限,促进了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对于丰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旅游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人才的国际流动,同时也带来了人才标准的国际化。

而旅游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具有天然性的国际化属性,因为旅游业是国际化程度与要求最高的行业。

在国际化进程中以现实的经济背景为依托,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办学理念,主动开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交流,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途径,有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将今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与目标。

多年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办学途径、教学手段、课程建设、学习途径、学术交流等各方面进行了实践创新,并与瑞士、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日本等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在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合作办学、实习研修和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际化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现状

本项目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工学结合”。

对于此概念的准确界定尚无定论,所以导致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互相混用的现象。

为此,一些研究者对工学结合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解析,其解析的原始依据就是将生产劳动与教育过程相结合,如陈解放的《“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肖化移、李谨平的《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耿洁的《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张金磊的《工学结合解读——学习的视角》,李小峰的《“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等,这些属于工学结合的理论范畴;同时,有不少文献资料论及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教育的具体实践及经验,并从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总结,这一类研究注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运用。

如贾永的《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唐好的《“走出去、请进来”十年摸索“变模式、求发展”工学结合》,陈华钢的《校企合作教改工学结合育人——“2+1”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崔承琦的《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等。

由于国外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工学结合上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德国的“双元制”;

(2)英国的“工学交替”与学徒制;(3)美国合作教育。

以上所提及的“工学结合”的各类不同表述,其本质是一致的:

即让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而学校通过调节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素,来达到适合本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内,至今还未有文献描述“国际化工学结合”的相关概念。

更多的是对海外实习(尚永芳,2008)、中外合作办学(刘晓红,2011)等相关概念进行表述,还未形成系统性的国际化工学结合理论。

三、项目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解析

一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念解析:

这里提到的模式泛指理想模式,即理想状态下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理想模式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结果。

理想模式的构建是旅游职业教育从传统教育到国际化教育的跨跃,相比传统旅游职业教育模式,理想模式在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资源、语言、技能和竞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二是对“国际化工学结合”进行概念解析:

国际化工学结合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

其根本宗旨是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在国外短期实训、实习研修、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跨国教育模式。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留学、海外实习、合作办学等教育或办学模式。

国际化工学结合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场所国际化、专业课程国际化、管理国际化。

2.旅游类高技能人才的分类、特点、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2.1旅游类高技能人才的分类

根据“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三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和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针对旅游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的突出问题,加快旅游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层次结

构、分布结构的调整步伐,不断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总体布局,着重培养适应产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旅游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和支撑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旅游类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

(1)服务类高技能人才:

包括旅游服务一线的高技能操作性人才,如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的服务人员、初中高级导游人员、景区专业讲解人员等。

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具有熟练精湛的岗位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文化素养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工艺制作类人才:

包括中高级烹饪技师、烹饪艺术造型人才、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人才、旅游信息化处理人才等。

其特点是由一定的思维与技术创新能力,能主动设计产品服务旅游业发展。

(3)旅游业一线经营管理类人才:

包括中高职业经理人、旅游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

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先进管理水平、职业修养。

按行业分可以分为酒店管理类人才、旅行社管理类人才、景区管理类人才等。

2.2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三大类人才的能力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素养、能力/技能、创新思维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要素,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才类型

素养

能力/技能

创新思维

服务类高技能人才

①职业道德修养好

②企业文化素养好

③服务意识强

④服务专业知识结构合理

①岗位服务操作技能精湛

②跨文化沟通技能强

③团结协作能力强

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强

服务理念、服务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较强

工艺制作类高技能人才

①职业道德修养好

②文化艺术素养好

③工艺类专业知识结构合理

①工艺制作技艺高

②组织与协调能力强

③艺术审美能力好

④跨文化沟通技能强

工艺品设计、开发和创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较强

经营管理类人才

①职业道德修养好

②企业文化素养好

③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完善

①行业经营管理技能好

②团队组织与协调能力好

③跨文化沟通技能好

④决策与执行力强

经营管理思想与模式的创新、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与推广能力较强

3.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国际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3.1构建“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国际化发展较快速的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对旅游业各要素岗位进行分析,全面了解服务技能类人才、创新制作类人才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3.2以跨国项目为载体的、“2+1”旅游类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课题提出的基于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

以跨国项目为载体,以“2+1”为基本形式,以素质、技能、创新三位一体为核心的旅游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简则称为“2+1”培养模式。

相对于传统概念上“前两年在学校,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的分时段培养模式而言。

“2+1”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的实习时间尽管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成本,但从学生角度来说并不是一种最优的培育模式。

本课题提出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充分调研学生群体的基础上,提出灵活的分时段跨国顶岗实习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国内2年的时间以国际化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操技能学习为辅(包括在国内旅游企业实习),国外1年以在国外高端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为主、知识学习为辅的培养模式。

国外实践以跨国项目为载体,通过国际市场化招工的聘用流程,竞争上岗。

重点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国际化管理培训体系(“工”的范畴:

培养目标:

企业文化素养、个体员工素质、合作、沟通等)研究;一方面,先进的管理体系是创造支持系统与适用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际化管理培训体系是指管理学生的双方根据自身国情在“工”与“学”两个要素中扮演各自的管理角色,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及合法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学生(相对于学校)或工人(相对于企业)学习工作行为,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与工作氛围。

③国际化课程开发(工学结合的载体:

主要开发目标:

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课程);国际化课程开发重点研究课程内容上的国际化衔接、开发过程及成果共享等。

④国际化研发团队(“学”的范畴:

学生学习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拓宽国际化工学结合渠道

针对国外旅游企业对学生的特殊要求,本课题组拟组建由企业、学校、院系三级密切合作的项目小组,从分析研究海外实习管理实行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入手,重点研究项目化管理中的三大构成要素,即“虚拟教学团队”、“管理/协调机制”、“竞争/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合理,措施得当,统筹时间、质量及资源。

3.4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技能构成要素,对2008-2011年三年间回国学生进行调研,通过专家座谈方式分析各项能力指标的权重。

并通过统计软件SPASS分析各技能要素对高端旅游服务人才的因果数学模型。

(二)主要创新点:

理论创新:

相对传统的“工学结合”而言,提出了“国际化工学结合”的新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充分解析与构建。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工学结合的理论深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工学结合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局限,促进了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

实践创新:

课题在传统留学、海外实习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引领,通过项目化管理,重点研究国际化管理培训体系、国际化课程开发、国际化研发团队三个方面的内容。

并在迪拜、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企业中实践“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

四、项目预期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社会效益、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前景以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

本项目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化高技能人才队伍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预期目标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

1、为旅游行业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加快旅游强省建设步伐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由数量规模扩张型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型为主转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化高技能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主要培养群体目标有:

高级饭店经营管理人才、高级导游、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设计人才等。

2、努力把学院打造为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经过国际化工学结合的实践,一年的海外独立生活经历将帮助学生塑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思路,拓宽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学生为本国际化工学结合的直接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

境外实习学生有三个方面表现突出:

品德方面,诚实守信特别突出;专业能力方面,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强;学习能力方面,主动学习以及创新意识特别强。

二是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

经过海外顶岗实习的毕业生多数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并在职位、薪酬等方面具有优势。

如世界500强——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杭州分公司一半的员工均为我院归国的赴日研修生。

赴迪拜实习的学生有12名留在迪拜朱美拉集团就业,已经归国的38人也大部分被洲际集团、凯悦集团、喜来登集团等国际酒店集团瓜分,并直接进入基层管理岗位。

五、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一)项目实施方案

1、研究小组参与研讨,制定详细、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工作要求;

2、收集资料,完善方案细节;

3、拟写详细人才培养方案,并在酒店管理系、旅行社管理系、艺术系进行试点,运用于教学实践;

4、组建海外实习项目化管理团队;

5、组织小团队分别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6、提交成果并发表论文(出版书籍)进行推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情况和进展,重点研究境外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职院校国际化模式和现有成果,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知名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这些院校在国际化工学结合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探寻在中国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下的优势劣势,如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工学结合发展。

3.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采用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的办法,通过研究国内外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不足,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进一步创新高职教育国际化工学结合的实践途径。

(三)组织方式:

本课题的组织方式是,以本校专家为主体,吸纳国内国际品牌旅游企业或国际化程度高的本土企业高管和国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本课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互派实习研修生以及学术交流会的方式进行研究。

(四)课题分解:

本课题以旅游业的基本构成为研究思路,将其分解为三个子项目:

一是以酒店管理中外合作专业、国际导游专业为主要对象,着力研究旅游服务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教授和**讲师负责;二是以中西烹饪工艺专业、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主要对象,着力研究旅游工艺制作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副教授和**副教授负责;三是以景区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为主要对象,着力研究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教授和**硕士负责。

同时组成中外、校企合一的研究团队进行探索与实践。

六、计划进度安排

1、2012.3-2012.4研究小组参与研讨,制定详细、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工作要求;

2、2012.5-2012.6收集资料,完善方案细节;

3、2012.7-2012.12组建海外实习项目化管理团队;拟写详细人才培养方案,并在酒店管理系、旅行社管理系、艺术系进行试点,运用于教学实践;

4、2013.1-2013.4组织小团队分别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5、2013.5-2013.12提交成果并发表论文(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2篇)。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学院拥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是浙江省惟一加入APETIT(亚太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院校、第一所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高职院校、第一所选送学生到国外酒店实习的高职院校、第一所与国外大学互派留学生的高职院校、学生出国研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的高职院校,目前与韩国顺天乡大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威廉·安格理斯学院、高雄餐旅学院、澳门旅游学院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2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每年出国留学、研修、实习、访问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

具体工作基础与条件如下:

1.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分工,统筹规划,通过行政推动、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2.学校将对该项课题给予1:

1配套经费,满足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物质支持和时间保证。

3.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已有不少相关研究的学术成果:

(1)结构性双师型:

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之方略,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0期。

(2)高职院校教师行业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国际化研究,扬州大学学报(理论与实践研究版),2011年第4期。

(4)高职旅游类专业海外实习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扬州大学学报(理论与实践研究版),2010年第4期。

(5)论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材实践知识的组织设计,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1月。

(6)“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6月。

4.作为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无论在硬件设备还是师资水平上都具备了承担这一研究课题的条件和实力。

(1)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鼎力支持,经常给予各种形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学校已经承担过十多项国、省、市级研究课题,积累了大量的课题研究经验。

学校图书资料丰富,网络设备先进,基础设施完善。

(3)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国际化办学的理念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实践创新方面的丰富经验。

(4)学校现有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乌克兰、韩国、日本、迪拜、新加坡、港澳等海外留学、实习基地20余处。

(5)学校已和澳大利亚、韩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积极开拓与德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4.努力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调动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5.已邀请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刘志江巡视员、浙江省旅游局副局长方敬华、浙江大学吕建中教授、邹益民教授等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经费概算

1、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概算表

项目名称:

金额单位:

万元

序号

概算科目名称

合计

省财政拨款

经费

地方部门配套经费

自筹经费

(1)

(2)

(3)

(4)

(5)

1

一、经费支出(合计)

8

4

4

2

1、设备费

3

(1)购置设备费

4

(2)试制设备费

5

(3)设备租赁费

6

2、材料费

7

3、测试化验加工费

8

4、燃料动力费

9

5、差旅费

1.2

0.6

0.6

10

6、会议费

0.8

0.4

0.4

11

7、合作、协作研究与交流费

1.4

0.7

0.7

12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1.0

0.5

0.5

13

9、人员劳务费

2.0

1.0

1.0

14

10、专家咨询费

1.0

0.5

0.5

15

11、管理费

0.2

0.1

0.1

16

12、其他开支

0.4

0.2

0.2

1

二、经费来源(合计)

8

2

1、申请省财政经费

4

3

2、地方、部门配套拨款

4

4

3、自筹经费

5

(1)单位自有货币资金

6

(2)其他资金

省财政科技经费拨付进度申请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金额(4万元)

2.0

1.0

1.0

比例(%)

50%

25%

25%

注:

支出概算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同时在财政拨款经费和自筹经费中概算。

2、经费概算说明。

差旅费:

主要用于出国考察1次;

会议费:

拟召开会议2次以上;

合作、协作研究与交流费:

与海外合作企业进行交流互动。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用于2篇论文的出版资助。

人员劳务费:

科研人员劳动报酬。

专家咨询费:

用于研究报告的专家鉴定。

管理费:

学校管理费用

其他:

其他未提到的少量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