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123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docx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

杜学森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市300451)

 

摘 要: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水平来实现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运作方式,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作方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特征

全国三次职业教育产学研会议之后,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定格、定向、定位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

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2005年8月19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

会议主题是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周济部长指出:

“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四个结合”。

即:

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的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

2.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3.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的,是从事专业工作适宜的学习培训环境。

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

4.学生从事的是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

5.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

6.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的。

7.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察评价参加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8.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企业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带来诸多的益处:

第一,长工作经验。

能够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

第二,长工作能力。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

第三,长信息判断力,准确的职业定位。

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第四,增加工作机会。

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

第五,增加对社会的体验。

第六,增加收入,补偿学费。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依据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依据是职业能力分析。

包括职业描述、职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职业综合能力分析。

下面以会计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职业描述

会计是一种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它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

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时记录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进行汇报总结、提出管理决策建议等。

会计执业的显著特征是处理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

系,主要表现在协调单位内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

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要瞄准职业能力需要,这些能力分析的来源取决于一线的专家和同仁的意见。

综合职业能力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KAQ(知识、能力、素质)确定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一是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对专业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先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分析培养目标的内涵要求;二是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素质来充实专业的KAQ内涵;三是按照高职教育要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和应变岗位能力要求来分析KAQ结构。

1、知识结构:

(1)基本素质知识:

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时事政治、职业道德法律知识;

(2)社会能力知识:

包括体育运动、身心健康、生活、情商、艺术、哲学、自然科学等知识。

(3)职业基础知识:

包括外语、计算机、网络知识、会计写作知识、会计法规、会计管理、会计礼仪等。

(4)专业技术知识:

包括业务处理与实务操作技术知识等。

(5)综合与创新知识:

包括专业综合理论、案例分析与解析、创新与创业知识等。

(6)专业拓展知识:

会计文化、市场调研、跨文化、人际关系等知识。

2、能力结构:

(1)基本能力:

包括政治与法律的认识能力;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英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人沟通的合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与择业能力。

(2)核心能力:

经济业务判断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会计监督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

(3)关键能力:

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应用能力;技术应变能力;改革与创新能力;管理调研与策划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任务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业能力。

4、素质结构:

(1)思想政治素质: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懂得人生哲学,爱党、爱国、爱岗、敬业。

(2)职业道德素质:

有责任心、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合作共事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创业精神、管理能力、成本观念、风险意识等诚实、守时、讲信用、有社会责任感。

(3)身心素质:

身体健康;心理调适力;情趣、情感、意志品质、情操方向;奋发精神。

(4)人文科学素质:

包括文学艺术修养、美学修养、语言表达、与人交往等。

(5)创新素质:

自我意识与主动精神;参与和实干精神;善于观察与发现;坚强、执著、刚毅、果敢。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培养模式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

“双元制”、“工学交替式”、“国家职业资格模式”、“CBE模式”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2+1工学结合模式,对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

2+1工学结合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是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

具体讲,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

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包括企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2+1”工学结合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其中,“十双”运作模式是“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的支撑。

十双模式是“双元”、“双体系”、“双纲”、“双教材”、“双师”、“双基地”、“双改”、“双强”、“双证书”、“双身份”。

(一)双元

1.含义:

双元,即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形成双元驱动、联动、互动的关系体。

双元驱动:

发挥两个载体(理论传授载体、实践体验载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

双元联动:

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上联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联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上的联动。

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的联动。

双元互动:

企业经理人员成为专业建设的顾问,学校的教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

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二法则。

2.运作方式:

1)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2)建立董事会,明确权利、义务关系;3)开展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运作,规定校企合作完成的项目,以人才需求订单和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双方关系。

(二)双体系

双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线运行。

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两个体系如何来设置的问题?

二是设置什么内容?

三是如何使其有效运行?

1、双体系改革与设置背景

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的实质是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总方案。

课程体系是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的一系列方案和文件。

课程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教学就是按照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实现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按层次结构来分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自成系统缺乏联系、增加了知识的冗余度和学习时间等问题。

为此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

2、理论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精简、必需、够用、适用。

(2)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3)设置程序:

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按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3)理论课程体系的运行。

层级之间独立运行,同层级课程并行交叉运行,例如国际贸易概论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前者先于后者;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属于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为同层次课程,分成两个课程并行交叉展开。

形成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互动、互补。

3、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设置原则:

培养动手能力第一,与实际岗位零距离衔接。

(2)设置依据:

企业的订单需要;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规范要求。

(3)运行:

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

①校内课堂,分为两个渠道,即主导渠道和自主渠道。

两个渠道互补、互联,相互照应。

主导渠道是在教学计划中的纳入课程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完成天的实践内容。

自主渠道是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加的学生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表1实践教学渠道

 

教学项目

教学形态

教学项目

实现手段

职业素质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训练

社会实践

调研、体验

专业支持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训练、单项操作

实验、实训

仿真、模拟、实操

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训练、操作实训

岗位实训

实操、课程设计

专门技能课程实践教学

操作实训、技能取证

项目综合实训

实操、课程设计

专门拓展课程实践教学

开发实训、综合实践

职业能力养成实训

实习、比赛、综合训练、毕业实践环节

自主

渠道

自主、自立、创新、

创业学习

自主锻炼、自主创业

专业社团、技能竞赛、

科技活动

校内第二课堂

②校外课堂:

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订单培养

主要形式:

1年企业顶岗,学生完全融入企业员工的角色中,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

③实践教学的运行步骤: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照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进行。

抓计划(P):

落实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落实教学大纲、落实经费、落实时间与场所、落实考核评价办法。

抓实施(D):

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抓落实。

抓检查(C):

期初检查(检查落实情况);期中检查(检查过程运行情况);期末检查(查运行效果)

抓总结(A):

总结经验与问题,进一步规范操作,改进方法。

(三)双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双纲运作,理论课教学大纲与实践课教学大纲独立运行、自成体系。

 

(四)双教材

  采用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要分设的方法。

1、理论课教材:

(1)建设方式:

采取选、修、编的办法,建设理论课程教材,理论课教材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的冗长繁杂。

2、实践课教材:

结合实践岗位,基本采用学校自编的方法进行.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实训教材可以有四种表现形式:

(1)案例型教材:

以企业的商务活动的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教会学生案例认知、案例分析、研讨的方法,调动的学生积极思考。

(2)岗位训练教材:

如国际商务专业的,报关员岗位教材,内容包括报关员的职责与要求,报关员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报检员岗位教材、理货员岗位教材等。

(3)按活动项目编排教材。

如商务会议作为一个项目,实现学生对项目的策划、运作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的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实现对学生的行为引导,在情境中学习,发展个性创造,塑造团队精神。

(4)企业岗位培训教材。

这主要是对“2+1”中的“1”来说的,学生已经进入了企业,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教材、企业员工的工作手册、企业工作流程、企业应急情况处理办法等,直接用在实习学生的培训中,这样使学生学干结合、身临其境中学、身临其境中干,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更强。

(五)双基地

双基地就是要建立起设施完备、效果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基地互相补充、各自发挥作用。

1、校内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是:

(1)规模性,要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得到实际的动手能力的训练、按岗位、按工位设计。

(2)仿真性,要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

营造真实的企业氛围。

(3)系统性,安排得实训项目要成为体系,要满足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

满足学生未来在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主观和客观的心理预期的要求。

实训内容要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工作技能。

(4)超前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现实性需求,更在于满足潜在性需求。

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操作技巧方面要适当超前于企业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科技所淘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克服的四个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与企业联系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来弥补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

一是签订协议的多,真正运行的少;二是短期参观见习的多,长时间接纳学生实习的少;三是接纳个别学生、部分学生实习的多,接纳批量学生实习的少;三是以需要劳动力为主的多,真正给学生按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辅导的少;四是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企业既没有为教学服务的责任,也没有为教学服务的义务;五是技术含量密集程度不高。

(2)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

1)学校和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利益共同体,签订协议,把学生的实习实训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中。

2)实行订单培养“2+1”合作模式,把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在第三年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企业制定培养方案,实习学生分阶段进行考核,择优转正录用,实现实习、就业的一体化。

(六)双师

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最为关键,要建立一支既是工程师又是讲师的的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这是锻炼教师的最佳途径。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工作业务流程,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与管理能力。

3)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开展技术咨询、工程设计、管理咨询等活动。

4)建立教师企联通道,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年至少与3-5个企业建立长期的关系。

每年至少有2个月时间到企业实践。

5)开展“4+1”模式,即建立一项长期、稳定、有效的制度,确保在教师的一个职称段内,有长期固定的时间保证下到企业中。

即四年校内教学、集中一年时间到企业实践。

6)考取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律师等。

7)系办经济实体,教师参与管理、经营。

8)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专家到学校任教。

(七)双改

“双改”就是要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方法。

1、双改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考试为检测手段,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既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必须改革。

2、双改的基本思路

1)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

实行“三借、一过程”,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的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演练与环节的达标测试取代考试。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至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八)双强

    随着外向型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计算操作与应用的能力要强,英语应用的能力强。

要保证双强,可行的做法是:

  1、加大学习的课时量。

  2、强调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淡化课程的理论性,强调其工具实用性

  3、改革计算机和外语的学习方法,把“探究试学习”转变为“习惯性学习”。

(九)双证

1、含义与必要性

“双证”(或多证),是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

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

对学生来说,多一种证书,对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

2、运作办法

1)职业认证要纳入教学计划。

2)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3)实现一书多证制。

如“1+4”模式,既一个学历证书、一个计算机能力证书、外语能力证书、一个专业资格证书、一个综合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综合能力证书(参加社团活动能力、演讲能力、礼仪表现等),实现“综合素养+专门技能”的培养目标。

(十)双身份

1、含义:

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要从头做起,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

学生入学后,开始实行预订单制,由企业和学生双向自主选择,企业选择学生、学生也可选择企业,被选中的学生分别由学校和企业、学生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意向书。

实行冠名班级。

学生成为在校学生的同时,也成为企业预约的员工。

这样学生就成了“学生”和“准企业员工”的身份。

2、运作方式:

1)企业到校了解学生、学生参观企业;

2)学校邀请企业领导到校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3)校企双方签订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