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566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2与水平考试题Word下载.docx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人口素质不断下降

C.人口基数大 

D.人口流动性小

1.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2)国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

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

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15.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日益频繁。

影响大量人口迁入美国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B.经济C.政策D.宗教

4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科技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的是

2007年日本全国1800多个地方教育委员会中有238个已经制定了削减中小学数量的计划,在今后3~5年内,将减少848所公立小学和269所公立中学,约占全国公立中小学总数的三十分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7~48题。

47.日本计划关闭或合并部分公立中小学的最直接原因是

A.因校舍不符合现行抗震标准而关闭B.因经济危机而合并

C.为节约土地资源而关闭D.因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学人口减少而合并

48.下列国家中,与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

A.印度B.巴西C.英国D.埃及

下表为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B.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5.移民外迁的最主要目的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高的经济收入

C.更多的休闲时间 

D.更优的自然环境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

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

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17.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落后 

B.自然条件恶劣 

C开发历史较短 

D.矿产资源贫乏

45.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

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植被B.土壤C.气候D.地形

2.1城市空间结构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运输方式

区位选择

南船北马

南方城市沿江河分不,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汇合处

南方武汉、北方邯郸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枢纽;

公路、铁路沿线

株洲、石家庄、郑州

海洋运输

沿海港口

秦皇岛、大连、青岛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

①住宅区:

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其他还可以由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化区、特殊功能区等。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教材P34)

规律:

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

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

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64.甲城的张小姐喜好国际名牌服装,每年春季都会乘坐3小时的客车到乙城购买新上市的品牌服装,今年她还顺便看望了专程到乙城住院的邻居。

下列关于甲城、乙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城的城市等级比乙城高B.乙城的城市等级比甲城高

C.乙城的服务功能更为齐全D.甲城的城市规模大于乙城

36.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小的是

A.武汉 

B.广州 

C.西安 

D.井冈山

51.图10为城市某功能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由图可知该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52.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气候因素 

B.宗教因素 

C.经济因素 

D.地形因素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

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

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

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

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

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

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

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

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

失业人口增多;

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

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9.下列选项与逆城市化成因无关的是

A.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B.城乡之间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C.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D.乡村人口出生率高

19.下列有关目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快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29.从自然因素考虑,下列地区最不利于发育为城市的是

A.河口三角洲B.河流汇合处C.冲积扇平原D.河流发源地

33.住宅、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是有差别的。

下列用地地租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住宅、工业、商业B.工业、商业、住宅

C.商业、住宅、工业D.住宅、商业、工业

52.图5为城市某功能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该功能区是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行政区

9.图1为城市各功能区付租能力与距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

与线段a、b、c付租能力相对应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读“1800-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0-21题。

20.由图可知

A.1800年前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差距大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始终少于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

21.有关城市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导致建设用地增加 

B.城市化改变了居民就业结构

C.城市化改变了人口空间分布 

D.城市建筑物的高度改变了太阳高度角

63.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水平是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值

B.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C.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

D.城市化影响工业化,工业化对城市化不产生影响

69.近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镇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

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

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

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

(l)区际贸易:

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2)国际贸易: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

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12.下列经济部门中,受气候条件影响最大的是

A.铁路运输业 

D.信息服务业 

C.服装加工业 

D.水稻种植业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

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

按投入状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3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

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

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

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

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

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

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18.最终决定各地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科技水平 

C.市场需求 

n交通条件

3.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属于自然因素的是

A.劳动力B.土壤C.技术D.市场

14.广东盛产荔枝,山东盛产苹果。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受以下哪种因素影响

A.水分B.热量C.光照D.土壤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经历了“桑基、蔗基→果基、花基”的发展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7~28题。

27.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属于

A.乳畜业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28.引起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需求B.技术条件C.劳动力价格D.国家政策

53.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

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降水的差异B.地形的差异C.土壤的差异D.热量的差异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和畜牧业基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7~58题。

57.该地区农牧业生产所需水源主要来自

A.湖泊水B.咸水淡化C.大气降水D.冰雪融水

58.该地区种植棉花的有利条件是

A.光照充足B.水源丰富C.科技发达D.劳动力丰富

62.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绿洲农业B.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C.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业D.长江三角洲―大牧场放牧业

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运输:

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原料指向型工业,如制糖厂、罐头厂等布局(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等布局(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土地: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移动的。

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来说,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显得十分重要,是仅次于运输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

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

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然资源:

诸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

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主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

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

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

如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

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

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

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

(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