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765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docx

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

第二讲中国的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世纪,海洋成为“太空”以外的人类要认识和进入的第二大领域,海洋已经成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

如果说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后主要是看谁走的更远,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主要看谁走的更快,那么二十世纪的信息革命以后主要看谁走的更高更深(即太空与海洋)。

21世纪人类争夺的主要是太空、海洋、网络和极地四大领域,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

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成为各国共识。

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

美国指出:

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

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新世纪的一次革命。

国际海洋竞争将主要表现在:

发现与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和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

可见,海洋开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力,不进入海洋、控制海洋,国家就不可能强大。

也可以说,海洋是擎托中华民族在21世纪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综合性战略空间。

一、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达3.62亿平方公里,有2.5亿平方公里为国际公共海域,1.1亿平方公里为沿海国家所管辖,它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00多年前,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就清醒地认识到,“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上,危险亦来自海上。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孙中山先生也针对海洋留下了警世之言:

“太平洋问题,实则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列强争夺太平洋就是争夺中国的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我岂能置之不知不问乎”。

马克思曾说过,“不能想象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够与海洋相隔绝”。

美国的马汉在20世纪初就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并说“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也说:

“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着胜利”。

人类历史长河中,海洋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起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海洋观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实现了3次大的飞跃。

第一,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普遍处于自然经济阶段。

受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生产和交换范围有限的历史条件制约,海洋的作用长期局限于通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是陆地活动的附属成分和补充延伸。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亦极大地受到以农为本思想的束缚,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海为田”的农业海洋观。

第二,伴随着“地理大发现”问世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类海洋观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海洋由人们望而生畏的天堑一变而为连接世界的“伟大通道”。

海洋成为资本主义向外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的主要途径,控制海上运输线就意味着在一定意义上控制了世界财富的流向。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决定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

近代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海洋国家先后崛起,通过建立海上霸权并疯证掠夺殖民地而成为强盛一时的世界强国。

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取得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比自身国土大100多倍的殖民帝国,以至“米”字旗遍及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相反,虽然1830年前的中国,生产规模总量还为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封建统治以及在海洋观念上保守落后,错失了迈向工业文明的机遇。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中国遭世界列强海上入侵达479次之多,入侵舰船1860多艘。

在此期间,中国与外国所签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和协定多达700多个,付出了巨额战争赔款,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尝了长达百年的屈辱。

第三,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海洋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海洋在人们观念中主连接世界的伟大通道发展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资源宝库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

工业文明在全球的传播进程宣告完成后,世界各国不断加速现代化建设。

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尤其感觉到资源短缺的压力。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海洋调查技术的进步,人类发现海洋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据统计,海洋中生物资源总量高达400~600亿吨,生物物种达18万种之多,是陆地物种的3倍,能够为人类提供1000倍于现有耕地所能提供的食物,是未来人类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海洋中矿产资源总量估计达6000亿亿吨,金,银、铜、铀、钴、镍、锰和稀有元素的储量分别为陆地探明储量的数十倍至7000倍不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可燃冰”等矿物能源,海洋中的潮汐、温差、波浪等可再生能源达1500亿千瓦。

而一旦受控核聚变技术开发成功,一升海水中提取出来的氖就能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届时人类将一劳永逸地摆脱能源匮乏的困扰。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前后,世界濒海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蓝色圈地运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管辖海域与经济发展直接联系,以海洋产业作为国家经济腾飞的翅膀,海洋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第四,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人类海洋观发生了第三次飞跃。

人们审视海洋的价值作用超越了传统的单一视角,认识到海洋既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又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广阔战略空间。

海洋在21世纪担当着全球化纽带、可持续发展资源库和国际战略竞争舞台的复合角色,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综合国力和争夺战略优势的新领域和重要制高点。

从政治角度看,海洋是世界单极与多极斗争格局中增强大国的战略地位与政治、外交发言权的重要领域。

从经济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国经济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产值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海外市场、海外资本、海外资源对一国的经济意义日益增强。

当前全球贸易有90%以上的运输量是通过海洋完成的,全球消费的石油25%直接来自海洋,海上运输的石油占全球消费量的50%以上。

同时,海洋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发展科技的广阔舞台。

海洋技术是当代公认的六大高技术群之一,而且是唯一能涵盖其余五大高技术群的综合性高技术群。

海洋技术对于牵引、提升一国的总体科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从军事角度看,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有增无减,战争形态发生了剧烈变化,海洋是军事强国进行前沿部署,利用技术差打非对称、非接触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同时也是濒海国家实行防御的重要战略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濒海大国,必须树立将海洋作为综合性战略空间的现代海洋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以海强国的意识,增强保卫国家海洋安全的意识。

二、中国的海洋与海洋经济

1、中国的海洋概况。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加上岛屿共3.2万公里,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

就整个海域自然地理分布范围而言,中国海的跨度约38个纬度,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

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①岛屿是海上防线的天然屏障。

据新华社2009年6月最新报道,我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900多个,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上万个。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网站的资料显示,我国的岛屿中,陆域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有台湾岛和海南岛2个;1000多平方公里的有崇明岛1个;2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的有舟山岛、东海岛、海坛岛、东山岛4个。

这些岛屿构成了我国海上防线的天然屏障。

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

一个岛礁的主权归属可以决定拥有1550平方公里的领海主权(相当于一个小型县的面积),一个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岛屿,可拥有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及该区域内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海岛安全就是维护海洋国土的安全。

②海峡是人类重要的海上通道。

撒落在海洋上的众多岛屿,是一个国家的海防前哨,被称之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而分布其间的海峡则是人类重要的海上通道,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出入世界大洋首先要经过沿岸海区的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以及第一岛链的各个海峡。

位于辽东半岛老铁山西角至山东半岛蓬莱之间黄海与渤海交界处的渤海海峡,南北长约90公里,海峡宽约106公里,分布着十余条大小水道,是进出渤海的咽喉要道,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历史上侵入北京和天津的外国军队无不是从此进入的。

台湾海峡位于台湾省和福建省之间,自东北至西南约380公里,东西宽130-200公里,是重要的国际通航海峡,也是保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要地。

在近代史上,进入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外国侵略者,无不首先控制台湾海峡。

琼州海峡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长约110公里,宽约18~40公里,是大陆和海南岛联系的通道。

③海洋是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宝库。

由于海洋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所以被誉为人类的“第六大洲”。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有30多个岛屿,平均水深25米。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这里是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黄海是我国华北的海防前哨,也是华北一带的海路要道。

黄海西临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东边是朝鲜半岛,北端是辽东半岛。

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

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我国大陆,南临南海,海域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0米左右。

我国一半以上的岛屿分布在东海。

大陆流入东海的江河,长度超过百公里的河流有40多条,使东海形成一支巨大的低盐水系,成为我国近海营养盐较丰富的水域,也是我国海洋生产力最高的海域。

南海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它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国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平均水深1200多米,四周大部分是半岛和岛屿。

南海水产丰富,盛产海龟、海参、金枪鱼等热带名贵水产。

东海及南海海域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齐名的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

这些宝贵的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2、中国的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经济的各类产业活动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十多种。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①海洋经济产出快速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

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

1980年到200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增长了45倍,由8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约4000亿元人民币。

以海洋为主要通道的对外贸易总额,1980年仅为381亿美元,2003年则达到8400多亿美元。

2008年,全国海洋经济仍保持了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

据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

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735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2311亿元。

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可能达11.11%;2015年将达13.17%;2020年将达15.84%,接近或达到世界经济强国的水平。

②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

近几年来,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

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

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家族庞大。

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

据估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可达30亿美元/年。

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乐观。

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

总之,多学科联动的海洋科学发展,使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③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经过有意识的计划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

从“八五”末期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48∶14∶38到“九五”末的50∶17∶33。

2008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608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4026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4028亿元。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

200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18万人,其中新增就业67万人。

最明显的变化是,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则是升中有降,但整体经济实力未减。

海洋劳动就业队伍扩大,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海洋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可见海洋对其国家的劳动就业显得极为重要。

④海洋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海洋是高新技术发展前沿领域。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德等国家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中国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海洋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步发展起来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带动了海洋产业群的扩展壮大。

1996年海洋高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计划)。

到1998年,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实现500多亿元。

目前,我国的海洋高技术主要包括: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其产业、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养殖业、海洋监测技术及海洋仪器制造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

⑤海洋产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城市密集区。

这一地带占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有44.74%的城市数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的59.81%和47.44%。

研究预测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纪中叶,中国60%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

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海洋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2000年情况看,海洋产业增加值3000多亿元,占沿海省区市GDP总量5.5万亿元的6.88%。

2008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1070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58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582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6%。

⑥海洋经济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

一是海洋石油工业。

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储量为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米。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产量将超过陆地油气产量。

二是滨海旅游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1998年全世界40大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

三是现代海洋渔业。

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已发展为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

中国的海洋获鱼量、海盐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

全世界较大海港2000多个,国际货运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也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远不是海洋强国。

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之比小于0.3,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0.96;海岸系数(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0.00188,居世界第94位。

我国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

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

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是优势资源,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

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三、中国的海洋安全问题

国家海洋安全是一个涉及领土、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安全的概念,既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海洋安全,把海洋安全看作国家安全的关键。

首先,全球化时代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

因为海洋是地球体的“血脉”,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

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其次,进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是“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统一;前者是主权安全或领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安全边界越远大,边界安全就越有保障。

安全边界是利益边界,利益边界的载体是海洋。

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海洋国家特别注重海洋权益的安全,只有获得制海权才能保障利益边界即海洋权益的安全,国家安全才有保障。

(一)目前至少有6大安全问题威胁我国海洋权益。

一是海洋领土安全问题。

我国在东海、黄海与一些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划分、大陆架问题上有分歧,在南海与有关国家在一些海域上有争议。

  二是海洋资源安全问题。

海洋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利益,但一些国家通过所谓的“国际招标”,在我经济海疆线内进行非法开发活动。

我国渔民在传统渔场作业时,合法权益经常被损害。

2000年以来,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四省区共有530多艘渔船被南海相关国家扣留,涉及渔民近6000名,经济损失惨重。

 

  三是海上交通安全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90%以上是由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我国的石油进口也越来越多依赖海上运输。

此外,煤炭、铁矿石、粮食进口数量都非常可观。

如何保持海上战略通道畅通,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

  四是海洋信息安全问题。

海洋信息具有战略意义,海洋地形、地貌是划分大陆架的基本依据,海底矿石资源分布及存储量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

海洋气象、海流传播规律、海洋大气波动现象等,不仅有经济意义,更具有国防意义。

我国的海洋信息安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有效的保护。

五是海洋环境安全问题。

我国近海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水生资源受到很大破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很丰富的鱼类资源,现已急剧减少了,有的甚至到了绝种的边缘。

六是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

海上走私、贩毒等,台风、海啸,重大海上船舶、飞机事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二)中国海洋安全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

前面讲到,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可以主张面积约为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但是,出于对巨大海洋利益的考虑,一些国家千方百计地与我国争夺这些海域的控制权。

时至今日,我国的海洋国土仍有150万~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邻国觊觎或侵占。

在黄海北部和南部,我国需要与有关国家划分海洋边界;在东海,我国和日本、韩国之间面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议;在南海,本来属于我国的主权海域和岛屿多年来被他国长期侵占或盘踞。

第一,南海问题。

南海诸岛是南海中我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起黄岩岛,西至万安滩,南北长1800多公里,东西宽900多公里,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30多个,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其中,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一、南海问题的最主要成因:

南海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以及非常可观的海洋能源和盐业资源。

此外,南沙群岛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亚洲大陆架三个最大的贮油地区之一。

南海陆架新生代地层厚约2000米~3000米,有的甚至于长达6000米~7000米。

第三纪沉积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

从长远看,南海深水石油储油潜力比东海、黄海都要大,石油潜力最大的地段是中国台湾和海南岛之间的大陆架一带。

南海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我国10个主要的沉积盆地中,珠江口和莺歌海盆地资源丰度最高,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中,南海西部海域占50%。

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统计,南海能源储备可与波斯湾媲美,至少蕴藏有367.8亿吨石油,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

美国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认为:

“石油是先进工业国的血液。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中国在2010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源安全是中国目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南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国际上有观点认为,谁控制了南海,谁就可以控制东南亚,从而控制整个西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陆。

它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澳洲来往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在战略上,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南疆的海防前哨。

南海是多个国家的“海上生命线”。

该地区列入世界交通图的航线有37条之多,每年约有6000亿美元的货物由此通过,占到世界运输总量的1/3。

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航道,仅次于欧洲的地中海,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型油轮及货轮均航行经过此水域,每年来来往往的大小船舶总计在4万艘以上。

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的油轮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经过南中国海运输的液化天然气是全世界液化天然气总贸易量的2/3。

这条能源供应线对日本和中国最为重要。

日本每年从中东进口的18亿桶原油中有70%是经过这条航道运往日本。

另外,日本出口欧洲市场的货物和对东南亚的贸易也主要依靠这些航道。

现在中国依赖这些航道的程度已超过日本,中国有超过1/3的能源进口需要经过南海海域,并且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交通要道的南海自然成为中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

我国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且多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这条运输线。

按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中国石油的80%以上将通过南海航线运输而来。

随着亚洲石油需求增长,能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亚洲国家的重视,国际石油贸易从波斯湾向东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强,南海运输交通线的重要性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

同时南海也是东南亚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航道。

南沙群岛附近的航道也是美国西海岸与波斯湾之间的主要航道之一。

所以,南海是世界上交通大动脉。

二、南海问题主要体现在:

1、军事占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南海岛礁逐步被越、菲、马等国侵占。

从舆论造势、外交试探再到驱逐中国渔船、实际控制周边海域,中沙黄岩岛以及南沙大部分岛礁均为他国实际控制,中国南海岛礁主权逐步被侵蚀。

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周边国家对南海主权的侵占已经由“单一行为”向“集体协作”,由“实际控制”向“永久占有”方向发展。

越菲马等国投入巨资扩充海空军力量,南海战场建设逐步实现“驻军常态化、工事永久化、阵地纵深化”。

由此可见,目前南海形势日趋严峻,周边国家的战略目标趋向务实,表面上的主权之争已转变为实际上的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