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速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790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速记.docx

《中医基础速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速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速记.docx

中医基础速记

《中醫基礎理論》複習提綱

緒論

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是發祥於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

中醫基礎理論是關於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也是闡述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

一、中醫基礎理論的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歷代名醫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漢時期——形成時期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二)隋唐時期——充實、系統化時期

《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

(三)宋、金、元時期——爭鳴、突破時期

《三因記憶病證方論》宋陳無擇“三因學說”、《小兒藥證直訣》

劉完素(劉河間)——寒涼派

張從正(張子河)——攻邪派

李杲(東垣老人)——補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陰派張攻李受,劉寒朱陰

(四)明清時期——集大成時期

溫病四大家:

葉桂(葉天士)、薛雪(薛生白)、吳瑭(吳鞠通)、王士雄

另有吳有性著《瘟疫論》創“戾氣說”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二)辨證論治——辨析疾病資料以確立症候,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藥並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1、病、症、證的概念

症:

即症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徵象(是病和證的基本要素)[如頭痛面白舌紅弦脈滑]

證:

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繫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症狀和體征構成(重點在現階段)[病位病性病機等]

病:

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損傷、生理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的完整過程(重點在全過程)[感冒水腫失眠等]

辯證:

中醫對病情資料做出的分析,判斷證候[八綱/病因/氣血津液/臟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經絡.辯證]

2、辯證與辨病

辯證與辨病都是認識疾病的思維過程。

辯證是對證候的辨析,以確定證候為目的;辨病是對疾病的辨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即辨明疾病從發展到轉歸的總體病機

辨病論治:

辨析疾病資料以確立疾病的診斷,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藥並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同病異治:

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的體質不同,故反映的證候也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差異

異病同治:

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

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主要思維方法

一、精氣學說

精、氣、神的概念

精:

又稱精氣,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於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體的本源

氣:

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源

神:

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

氣機:

指氣的運動。

氣化:

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

二、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對立制約:

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鬥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

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現象中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滋生、促進、和助長的關係

陰陽交感: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

陰陽互藏:

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陰陽消長:

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出於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表現為陰陽互為消長、陰陽皆消皆長

陰陽轉化:

是指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

陰陽互和與平衡:

陰陽互和,是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氣協調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陰陽平衡,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鬥爭,相互作用中處於大體均勢的狀態。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上陽下陰、表陽內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經脈行於四肢外側陽經,內側陰經

[素問]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說明人體生理功能:

物質基礎稱之陰精(體陰)功能活動稱之陽氣(用陽),缺少陰精就無法化生陽氣,陽氣活動化生陰精,物質與功能相互依存轉化,生命動態平衡。

說明疾病病理變化:

身體平衡受到破壞,陰陽失去平衡便產生疾病。

1.陰陽偏盛

1.1陰盛傷陽,陰邪亢盛損害陽氣,實寒証兼陽虛,陰勝則寒,陰盛則陽病

1.2陽盛傷陰,陽邪亢盛損傷陰液,實熱証兼陰虛,陽勝則熱,陽盛則陰病

2.陰陽偏衰

2.1陰虛,陰液不足,陰不制陽,虛熱証2.2陽虛,陽氣不足,陽不制陰,虛寒証

2.3陰陽互損,陰/陽虛至某一程度,陽氣/陰液化生不足,導致陰虛或陽虛(陰損及陽/陽損及陰)

分析四診資料辨別症候:

認清疾病本質,為治療提供依據。

八綱辯證,陰陽為總綱,表實熱屬陽,裡虛寒屬陰。

紅腫熱痛屬陽證,白塌寒隱痛為寒証。

 疾病防治:

陰陽偏盛:

實證,祛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瀉其有餘,兼顧不足。

陰陽偏衰:

虛證,扶正,補陰/補陽/陰陽雙補,補其不足。

藥物,寒涼屬陰,溫熱屬陽;酸苦鹹屬陰,辛甘屬陽;沉降屬陰,升浮屬陽。

三、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相生與相克:

“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

相生:

木-火-土-金-水相剋:

木-土-水-火-金

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

五行相乘相悔、母子相及:

乘,倚強凌弱,一行對所勝之行過度克制;悔,欺悔,五行相剋關係的反常,一行對所不勝之行反向克制;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是指相生關係的反常。

小腸

長夏

大腸

膀胱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臟間相互關係

相生

肝─肝血濟養─心─心陽溫响─脾─脾氣散精─肺─肺降水液─腎-腎精涵養-肝..

相制約

肝─疏泄以防脾土蕹滯─脾─運化水濕防腎水氾濫─腎─腎水滋潤以防心火過亢─心

心─溫响制約肺氣肅降─肺─肅降防肝聲發太過─肝..

控制疾病轉變

相生:

補母瀉子,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

滋水涵木法:

滋腎陰養肝陰,肝腎陰虛證

益火補土法:

溫腎陽(命火)補脾陽,脾腎陽虛證

焙土生金法:

補脾氣益肺氣,脾肺氣虛證

金水相生法:

養肺腎之陰,肺腎陰虛證

相剋:

抑強扶弱

抑土扶木法:

疏肝健脾(胃),解肝旺犯脾,肝胃不合

焙土制水法:

健脾利水,解脾虛水濕停滯

佐金平木法:

瀉肝火清肺熱,解肝火犯肺證

瀉南補北法:

瀉心火補腎陰,用心火旺腎陰不足的心腎不交證

第二章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廣義指一切生殖之精,狹義指腎中生殖之精

二、精的分布與分類

先天之精(父母)-生殖之精(先天腎元)-水谷之精(脾胃運化)-肺腑之精(維持五臟)

第二節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氣是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二、氣機的含義、氣的運動形式及其臟腑的關係

氣的運動稱作氣機,簡單歸納為:

升、降、出、入四種形式

臟腑之氣的運動規律:

五臟:

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為升降之樞紐;

六腑:

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中寓升。

氣機不暢:

氣的運行受阻而不暢通

氣滯:

受阻較甚,局部阻滯不通

氣逆:

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

氣陷:

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

氣脫:

外出太過而不能內守

氣閉:

不能外達而鬱結閉塞於內

臟腑氣機失調:

肺失宣降,脾氣下陷,胃氣上逆,腎不納氣,肝氣鬱結等

三、氣的生理功能、氣的分類和概念

1.推動和調控作用:

推動:

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及臟腑經絡的功能;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運行、布及排泄;調控:

陰陽二氣功能協調,維持著生命活動。

2.溫煦和涼潤作用:

溫煦:

氣的運動是人體熱量的來源,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促進血、津液的正常運行;有助於臟腑、官竅、形體、經絡的生理活動。

涼潤:

陰氣具有寒涼、柔潤、制熱的特性。

3.防禦作用:

護衛肌表,抵禦外邪及驅邪外出的作用。

4.固攝作用:

固護、統攝和控制體內的液態物質。

如血、津液等。

5.仲介作用:

臟腑之間依賴氣相互聯繫(感應傳遞資訊以維持機體的整體聯繫)

氣的分類

(1)元氣

生成:

元氣以腎所藏的先天之精為主,又賴後天水穀精氣的培育,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分佈:

發于腎,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

功能:

①推動和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及生殖機能。

②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的生理活動。

(2)宗氣

生成:

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化生的水穀精氣結合而成之氣

分佈:

聚集于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

“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功能:

走息道而司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貫心脈而行氣血。

凡氣血運行、肢體寒溫、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3)營氣

生成:

營氣主要來自脾胃運化所生成的水谷精微(精華部分),具有營養作用的氣。

分佈:

進入脈中,循行全身,內入臟腑,外達肢節,終而複始,營周不休。

功能:

化生血液和營養周身

(4)衛氣

生成:

主要有脾胃運化之水穀精氣(水穀之悍氣),行於脈外而具有保護作用的氣。

分佈:

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內至胸腹臟腑,外而皮膚肌湊,布散全身

功能:

一是防禦外邪、二是溫養全身、三是調控腠理

第三節血

血是循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血由營氣和津液組成,有濡養和化神兩方面功能

三個條件:

1.血液循行的動力通過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肝主疏泄而體現出來。

2.固攝由脾統血和肝藏血的功能調節。

3.血液的狀態粘稠清濁

第四節津液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具有滋潤濡養、充養血脈的作用

津:

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孔竅,並能滲注于血脈起滋潤作用的

液:

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

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津液來源於水穀,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主要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降和腎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布於全身。

生成:

津液源于飲食水穀,通過脾胃的運分即有關臟腑的生理機能而生成

輸布:

津液在體內的輸布主要依賴於

腎氣的蒸化和調控(主宰)、脾氣的運化、肺氣的宣降、肝氣的疏泄、三焦的通利

排泄:

通過尿液和汗液完成——腎(主要)、肺、脾

第六節氣血津液的關係

1.氣和血的關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含義

氣血相對而言,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關係

氣能生血:

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為動力

氣能行血:

血液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

氣能攝血:

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

血能養氣:

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

血能載氣:

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

2.氣和津液的關係類似於氣與血的關係、血與津液的關係

3.津血同源的概念

血和津液都由飲食水穀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潤濡養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這種關係稱之為“津血同源”

第三章藏象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

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區別、藏象的概念

藏象:

又作髒象,是指藏於體內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

範疇

生理特點

五臟

肝、心、脾、肺、腎

化生和貯藏精氣

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三焦

受盛和傳化水穀

奇恒之府

膽、腦、髓、骨、脈、女子胞

中有空腔類於六腑,貯藏精氣似於五臟,但別於二者

第二節五臟

五臟

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

主疏泄、主藏血

肝為剛髒、肝氣升發

喜、驚

主血脈、主藏神

為陽髒而主通明

主運化、主統血

脾氣主升、喜燥惡濕

鼻、喉

憂、悲

主氣行水、朝百脈、主治節

華蓋、嬌髒、肺氣宣降

骨、髓

耳、二陰

藏精、主水、納氣、

主蟄守位

第三節、六腑

六腑

生理功能

貯藏和排泄膽汁,主決斷

小腸

受盛化物,泌清別濁

受納水谷,腐熟水穀;胃氣通降,喜潤惡燥

大腸

傳化糟粕,主津

膀胱

貯存和排泄尿液

六腑之三焦

疏通水道,運行水液

部位之三焦

通行諸氣,運行水液

膈、臍劃分部位之三焦,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第4節、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1.腦:

主宰生命活動、精神意識活動、感覺運動。

腦為元神之府,為先天精氣所養。

王清任把憶、視、聽、嗅、言等功能節歸於腦。

2.女子胞:

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

(1):

腎中精氣充盈產生天癸,“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帶脈約束、統攝沖任督,

(3)心肝脾腎與血:

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而統血,腎主藏精。

臟腑之間的關係

1.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1)心與肺:

心主血和肺主氣,實際上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

積於胸中的“宗氣”。

(2)心與脾:

血液的心生成和脾運行方面。

(3)心與肝:

心主血,肝藏血,故表現在血液和精神情志兩方面。

心主血,肝藏血。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4)心與腎:

心腎相交:

心火溫暖腎水,腎水滋養心陰。

精神互用:

心主神,腎藏精。

君相安位:

心為君火居上,為一身之主宰;腎為相火居下,系陽氣之根,神明之基

(5)肺與脾:

機體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6)肺與肝:

氣機的調節方面。

肺主降而肝主升,全身氣機的調暢。

(7)肺與腎:

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

此外,肺與腎之間的陰液相互滋生。

(8)肝與脾:

肝的疏泄,脾的運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肝與脾在血的生成、貯藏,運行。

(9)肝與腎:

①“精血同源”:

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以相互化生。

②藏泄同用:

肝主疏泄與腎主封藏之間互相制約的關係,女子月經來潮和男子排精;

(10)脾與腎:

先後天互資及水液代謝方面。

“脾陽根于腎陽”,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

先後天互資:

先天溫養後天——脾主運化賴命火溫煦;後天補充先天——腎主藏精,需脾精補充。

2.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就是陰陽表裡關係。

(1)心與小腸:

心火下移小腸,小腸有熱上炎於心。

(2)肺與大腸:

肺的肅降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大腸傳導功能正常,有助於肺的肅降。

(3)脾與胃:

①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概括為“脾為胃行其津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輸布滋養全身。

②“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

“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

(4)肝與膽:

消化功能——膽汁的排泄與肝主疏泄有關;精神情志——肝主謀慮,膽主決斷。

(5)腎與膀胱:

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的氣化功能。

第四章經絡

一、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資訊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二經脈:

為氣血運行的通道

奇經八脈:

統率、聯絡調節12經脈

經脈與絡脈十二經別:

從12經脈別行的正經

十五別絡:

較大的分支

經絡系統孫絡:

細小的絡脈

浮絡:

浮現於體表的絡脈

內屬—臟腑—同12經直接絡屬

內外連屬十二經筋

外連

十二皮部

二、經絡的基本生理功能

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資訊

走向: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與其相為表裡的手三陽經交會;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與其同名的足三陽經交會;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與其相為表裡的足三陰經交會;足三陰經從足走向腹胸,與手三陰經交會。

分佈規律:

在四肢部外側:

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內側:

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循行於腹面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陽、足厥陰。

流注次序:

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時迴圈貫注的

十二正經循行中,陰經與陽經的交接部位是手指端,

足三陽與足三陰交於足趾末端。

足三陰與手三陰交於胸腹部。

十二經脈的名稱與循行規律

-(肺中)-手太陰肺經-(食指)-手陽明大腸經-(鼻翼)-足陽明胃經-(足大指)-足太陰脾經-(心中)-

手少陰心經-(小指端)-手太陽小腸經-(目內皉)-足太陽膀胱經-(足小指)-足少陰腎經-(胸中)-

手厥陰心包經-(無名指)-手少陽三焦經-(目外皉)-足少陽膽經-(足大指)-足厥陰肝經-(肺中)-

陰經

陽經

循行部位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上肢後端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上肢中端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上肢前端

足少陰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

下肢後端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陽膽經

下肢中端

足太陰脾經

足陽明胃經

下肢前端

奇經八脈

督脈

行于背部正中,總督一身之陽經

任脈

循行於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經

沖脈

上行至頭,下行至足“十二經脈之海”月經

帶脈

帶脈圍腰一周,約束縱行諸條經脈

陰蹺脈

左右成對。

起於足踝下,交會於目內眥,

“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

陽蹺脈

陽維脈

“維絡諸陽”

“維絡諸陰”

陰維脈

經別:

加強十二經脈聯繫

別絡“溢奇穴,通營衛”

經筋:

十二經脈連屬於筋肉的體系,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有利於關節的屈伸運動。

皮部:

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的分區,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佈所在。

第六章病因/發病

三因學說:

是宋陳無擇總結前人理論所創的將致病因素分為三大類的學說,

六淫邪氣侵犯為外所因,七情所傷為內所因,飲食勞倦、跌僕金刃及蟲售所傷為不內外因。

辯證求因:

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除疾病發生的客觀條件外,主要以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病症的症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

第一節六淫

六淫、六氣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點,內生五邪的概念

風、暑、濕、燥、寒、火—→六氣—→太過,超過承載—→六淫

六淫

致病特點:

外感性、季節性、地域性、相兼性

風為陽邪輕揚開洩善行數變風性主動為百病之長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性升散擾神傷津耗氣暑多挾濕

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重濁濕性粘滯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燥邪乾澀易傷津液燥易傷肺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性凝滯寒性收引

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火熱易傷津耗氣火熱邪易生風,動血火熱邪易擾心神火邪易致瘡瘍

內生五邪:

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

由於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產生的化風、化寒、化濕、化燥、化火等病理變化

第二節癘氣

二、癘氣的概念、致病特點、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癘氣:

是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與傳染性的外邪

癘氣的致病特點:

①傳染性強,易於流行②發病急驟,病情危篤③一氣一病,症狀相似

癘氣因素:

氣候、環境、社會、預防

第三節七情內傷

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係、七情的致病特點

七情內傷:

怒、喜、思、憂、悲、恐、驚此七情反應太過或不及,超過了人體生理和心理的適應和調節能力,損傷臟腑精氣,導致機能失調,或人體正氣衰弱,臟腑精氣虛衰,對情志刺激的適應和調節能力下降

七情首先影響心神(各髒應之),損傷相應之髒。

數情交織,多傷心肝脾

怒則氣上:

過怒則肝氣上逆,血隨氣逆。

喜則氣緩:

暴喜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

悲則氣消:

過度悲憂會損傷肺氣。

恐則氣下:

過恐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

驚則氣亂:

突然受驚,心氣渙散,神無所歸。

思則氣結:

思慮過度,致脾氣鬱結。

第四節飲食失宜

2.飲食致病的特點

主要損傷脾胃

第五節勞逸失度

1.過勞、過逸的概念

過勞:

即過度勞累,也稱勞倦所傷。

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房勞過度

過逸:

即過度安逸,包括體力過逸和腦力過逸

第六節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

1.水濕痰飲、淤血、結石的基本概念與致病特點

痰飲:

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稠濁為痰,清稀為飲

致病特點:

①阻滯氣血運行②影響水液代謝③致病廣泛,變化多端  ④易擾蒙蔽心神

淤血:

體內血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產物,指積於體內的離經之血或。

阻滯於臟腑經脈內運行不暢的血液

致病特點:

①易於阻滯氣機.②影響血脈運行③影響新血生成.④病位固定,病證繁多

結石:

是指體內某些部位形成並停滯為病的砂石樣病理產物或結塊

致病特點:

①多發於肝、膽、胃、泌尿系統②病情較長,病情輕重不一③易阻滯氣機,損傷脈絡

第七節發病原理

1.邪正與發病:

(1)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

(2)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3)正邪鬥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

2.內外環境與發病:

(1)外環境與發病

(2)內環境與發病

第七章病機

一、病機概念:

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理

二、中醫病機學的特點:

整體觀、辯證觀

第一節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1、虛、實的含義和臨床表現

虛:

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狀態。

虛證表現為一系列虛弱、衰退、不足

實:

邪氣旺盛,是以邪氣亢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狀態。

實證表現為一系列病理性反應劇烈、有餘的證候

2、虛實錯雜、虛實轉化、虛實真假的含義

虛實錯雜:

疾病過程中,邪盛和正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

虛實轉化:

疾病過程中,由於邪氣傷正,或正虛而邪氣積聚,發生病機性質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的變化

虛實真假: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臨床表現可見與其病機的虛實本質不符的假像

二、陰陽失調

1、陰、陽偏勝的特點與臨床特點

陽偏勝:

即陽勝,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陽偏勝或機能亢奮,代謝活動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陽熱過剩的病理狀態;表現為實熱證。

臨床特點:

熱、動、燥

陰偏勝:

即陰勝,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陰氣偏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