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作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7006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一部分作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作文.docx

《第一部分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作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部分作文.docx

第一部分作文

第一部分

  《千字文》三个字是本文的篇名,说明这篇文章是由一千个汉字编排而成的。

  中国汉字发展到今天共有二万余个方块字。

  记载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甲骨文,经过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多年的整理,发现共有三千字。

  其中二千个是占卜专用字,日常应用的文字仅有一千个。

  商朝有年的历史,常用字只有一千个。

  当然,那时字少是一方面,但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正能够驾驭一千个汉字,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中国自古就把语言和文字分开来,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不用口语化的文字。

  因为古人发现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交流用的语言也不同,大概的规律是每年一变。

  但是文字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永远流传下去。

  今天我们读到这篇《千字文》,感觉就像又回到南北朝时代一样,与作者周兴嗣对面而坐,听他侃侃而谈。

  一切都是那样鲜活,栩栩如生。

  周兴嗣,字思纂,生活在南朝宋、齐、梁、陈之中的萧梁时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梁武帝时官拜员外散骑侍郎,武帝常命他作文章。

  六朝历史上著名的《铜表铭》、《檄魏文》等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本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即公元~年之间,距离现在有多年了。

  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曾写过一篇《千字文》,但毁于西晋的动乱之中。

  王羲之又重新编缀过一篇,但文理音韵皆不佳。

  梁武帝为教育子侄,令周兴嗣再次编撰。

  相传武帝从王羲之所书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把这一千张没有秩序的纸片交给周兴嗣,说:

卿家才思敏捷,为朕作一韵文可也。

  周兴嗣绞尽脑汁,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编好了,但当他交文的时候,已经鬓发霜白了。

  (故事见于《梁史》)他只能用武帝给出的一千个字编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拼图,而且还要押韵,所以说周兴嗣次韵。

  次是编排次序,韵是按照韵部、韵脚,把它编排起来。

  因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办的,因此前面加一个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

  员外散骑侍郎是他的官阶,这是汉朝设的官职。

  南北朝时期距两汉并不太久,仍然沿用汉的制度。

  散骑的原意是没有很具体的事情做,只是散跟在皇帝身边的顾问侍从。

  侍郎是当时政府部门省(以后称部、院)的最高领导,但明清两代的侍郎为副职,部门的正职叫尚书。

  员外是正常编员以外加设的职位,因为皇帝有旨,特别在正常编制之外,再加一职。

  所以周兴嗣这个侍郎就叫敕员外散骑侍郎。

  《千字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讲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

  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制度作为结尾。

  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下面看第一部分。

  原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译文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

  释义这两句话说的是开天辟地和宇宙的诞生。

  天地是怎样形成的?

宇宙形成以后的初期又是什么样子?

都在这两句话里,不要小看这八个字。

  这两句话都是引经,都语出有典。

  天地玄黄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

  《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

  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

  《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

  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杨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

  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

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

  这不是无病呻吟吗?

能作为经典流传几千年吗?

那么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呢?

我只能试着解,大家来随文入观,看看能体会到哪里。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

  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

  《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四书》、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

  《易经》上说: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

  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发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

  《易经》说:

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

  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

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

  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

  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孔子说: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

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

  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

太空是天,地球是地。

  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

  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

  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

  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

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

  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

  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

  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也有两重意思。

  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

  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

  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冲击性平原。

  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

  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质。

  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

  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

  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

  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

  迷信的人说:

人死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

  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

  可见,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淮南子》上说,上下四方叫做宇。

  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

  古往今来叫做宙,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

  宇宙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里时空的观念。

  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没有宙的概念。

  为什么呢?

因为时间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感觉。

  空间状态的延续是时间,脱离开空间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

  空间拓展了时间就随着延长了,反过来,空间缩小了时间也就随着缩短了。

  古人有王质观棋的故事。

  晋朝的王质进山砍柴,看见松下有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驻足观了一盘棋。

  棋罢,斧子把儿已经烂了。

  回到家里,同时代的人都过世了。

  可见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

  今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的时间比起我们小时候的一天,显得很短。

  这很自然,因为空间缩短了。

  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经要走三年,现在坐飞机几个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缩小了空间,自然我们在时间的感觉上就缩短了。

  此外,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

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转化。

  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即万公里/秒,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间就趋近于零。

  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倒转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绘的时光隧道。

  到达这一步,人类才能说进化了,否则总是研究猴变人、人变猴的,一点新意都没有。

  但问题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是不存在。

  我们即使进入了时光隧道,也只是倒计时,还是没有超越时空的束缚。

  《金刚经》和《老子》是东西方两大圣人教给我们破时空的经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这两部经的,今天我们把它当作宗教著作拒绝接受,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极高。

  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说的。

  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闹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年以前。

  大禹平水患,定九州,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

  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离现在至少是万年,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

  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的是盘古氏开天地。

  在久远前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像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样的天地里面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

  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叫他盘古。

  他睡醒了以后觉得又黑又闷,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

  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

  这虽是个神话故事,但与宇宙大爆炸说有一点神似。

  原文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译文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释义日月盈昃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

  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

  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

  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

  月亮距地球万公里,太阳距地球?

亿公里;其二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

  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

  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

  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

  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

  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

  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

  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

  到了初八,是反着的形,这叫上弦。

  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

  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

  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

  中国人出门做事,喜欢挑个黄道吉日。

  那什么是黄道呢?

黄道是太阳围绕地球运转一圈所形成的轨迹。

  有人一听就跳起来了,胡说!

不科学。

  太阳怎么会围绕地球转呢?

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我们说这要看基点在哪里,如果以地球为基点,以太阳为参照物,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确实是太阳围绕地球转。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晚上从西方落下去,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日升日落。

  我们换一种说法,说成:

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视运动的轨道就叫黄道。

  随你怎么说都是一回事。

  黄道一个周天度,分成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次或宫。

  从子到亥,一宫度,每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

  什么叫白道呢?

白道是在地球上观察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形成的轨道,叫白道。

  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想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两部分。

  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太阴历,太阴指的月亮。

  根据月光的盈亏变化来记载时间的长短,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

  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历法,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太阴历。

  辰宿列张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

  《淮南子》中有一句: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

  可见《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烂熟,可以信手拈来。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

  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

  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

  星和宿有什么区别呢?

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

  我们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疙瘩一块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叫一宿,一个星宿。

  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

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

  然后再按东西南北,像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

  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像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

  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

  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

  西方天文学本有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个,总共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瓶座、金牛座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

  按中国古人的说法:

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实际上,是把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

  比如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们用线连起来,活像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

  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我们是东方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的发祥地。

  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像条蛇,另一组像只龟。

  古人从小就对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写诗,信手拈来。

  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宿,月亮运行到斗牛之间,表示时值中夜了。

  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对天文反而一窍不通了,中国的孩子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居然不会在夜晚用星辰辨别方向,外国人很觉奇怪。

  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

  两句话联起来,字面意思就是:

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

  月亮满了又缺,缺了又满。

  星辰闪烁张布,列满了星空。

  原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译文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释义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

  前一句是引经,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但出自《易经》。

  《易经》里说:

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

  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生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

  天文学中所以引出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黄道内的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

  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万亿公里(?

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

  如果七曜中的两个或三个星体出现冲、留、合的变化,即运转角度、排列、与距离的不同,会对地球产生引力上的改变,形成不同的气象。

  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引力调集雨云。

  其他几个星体,可以利用其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

  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

  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的变化。

  如何确定旱涝发生的地区呢?

这就要提到天文学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州的说法。

  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十二州,大禹治水以后又确定为九州,并铸了九鼎,以永定九州。

  九州就是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

  每一州对应着天上星域的一个分区,叫做九州分野。

  多星夹角的矢力线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对应的九州就会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或火山地震等灾变。

  后世由此分支发展出占星术,那是另外一回事,与传统科技不相干。

  水星用来定四季,因为水星的公转周期为天,接近一个季度的天数,水星在天上转一圈的时间刚好是一个季度。

  因为它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永远在太阳的左右摆动,所以很好观察。

  北斗星也是用来定四季的,这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璇玑旋斡一句时再详谈。

  金星是用来定时的,确定时间用的。

  金星又叫太白星,黄昏以后在西方看到它时叫长庚星,黎明之前在东方看到它时叫启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

  原文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译文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释义闰余成岁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

  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

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

  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

  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

  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度,运行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

  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

  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

  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天,远地点时是天,平均是天多一点。

  这样,一年加起来是天,按照太阳历算是天,中间差了天,这就叫闰余。

  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

所以庄子说:

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天,多出一个月。

  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

  怎么办呢?

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

  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

  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

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

  节气中有节、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

  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

  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

  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

  三年一闰只消化了天,还多三天呢。

  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天又小时分秒,多出的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

  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天,闰年的二月天。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

  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

  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

  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

  木星(岁星)年绕天一周,每年行度,为一个岁次。

  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

岁在某某。

  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

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调整了。

  什么叫律吕呢?

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一个是,一共七个音。

  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

  怎么办?

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

  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

  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

  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

  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

  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

  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

  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

  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

  六律的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如果再往下说,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

  比如:

黄钟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

  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再减一倍,得数是?

(÷=?

)。

  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只差半天。

  对务农来讲,半天的误差马马虎虎地可以接受。

  再深入下去讨论就要看《汉书·律历制》,就不是我们在这里三言五语能说明白的了。

  云腾致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