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7501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docx

心理学问答题答案汇总

心理学问答题

第一部分心理学简答题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1、【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即所谓“侧耳倾听”。

2.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学生注意与教师的讲课时,他们会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

3.呼吸运动的变化

2、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人的知识经验。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5、【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有意注意)的发展】

1.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6、【发展观察力的意义?

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3.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7、【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8、【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个别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9、【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

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

三、五年级儿童有所改善,但提高不多。

2.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

三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只是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3.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常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看到哪里算哪里。

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做到系统观察。

4.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做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10、简述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11、【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确认,而且总是多判,为什么?

这是与形状知觉有关,儿童对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表现为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因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常常不能正确辨认,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对几何图形知觉的全面学习,识别几何图形能力可以逐年提高。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12、【简述记忆的类型】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

1.形象记忆

指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情绪记忆

指以情绪和情感体验为内容的记忆。

3.运动记忆

指以实际行动、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

4.语词---逻辑记忆

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不同:

1.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

如,视后象就是这种记忆。

2.短时记忆

是指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如,电话接线员接线时对用户号码的记忆就是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贮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

3.长时记忆是指保持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

13、【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14、【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

1.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的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

2.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

3.逐渐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

15、【教会儿童提高识记效果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

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做充分分析。

16、【怎样合理地组织复习?

(怎样进行复习最有效?

)】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3.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渡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17、【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1.牢记需要回忆材料的名称、项目,学会审题,是正确回忆材料的首要一环。

2.对要回忆的材料作系统搜索,以免挂一漏万,确保回忆材料的全面。

3.尽量运用已有的概念来回忆,不要停留在用表象来回忆。

18、【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想象的现实性指想象的形象受现实的制约,能真实地反映现实。

(三)小学儿童想象创造性地发展

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发展。

(四)小学儿童想象概括性的发展

由实物向语词转变。

19、【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2.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20、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能力?

(一)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二)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三)合理地组织复习

(四)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21、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能力?

(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二)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1)对静物做动态想象。

(2)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3)对物做拟人想象。

(三)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22、【简述思维的种类及其含义】

(一)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来看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1.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23、【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

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这个“转折点”何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随着知识的积累,儿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逐渐提高

3.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

 

24、【简述小学儿童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

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三级水平。

第一级,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只能对事物的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括主要处在直观形象水平上。

第二级,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中年级儿童的概括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表象的内容也更为精确而富有概括性。

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主要属于形象——抽象水平。

第三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进行初步的概括。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为主。

25、【简述并举例说明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三级水平?

第一级,“具体实例”:

水——“海洋里的水”。

“直观特征”:

灯——“玻璃做的”。

所谓“具体实例”是应用个别具体的实际事物对概念加以注释。

所谓“直观特征”是以客体可感知的特征来描述概念。

第二级,“重要属性”:

三角形——“三个角的形状”。

“实际功用”:

水——“水是能喝的”。

所谓“重要属性”是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某些重要意义的属性来掌握概念。

所谓“实际功用”是以实物的功用来阐明概念。

第三级,“种属关系”:

三角形——“是一种图形”。

“正确定义”:

三角形——“三角形是三条线组成的面,有三个角”。

所谓“种属关系”是以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即以“上下”概念关系来解释概念。

所谓“正确定义”使用定义的形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26、【简述小学儿童对数的概括水平可划分为五个等级?

小学儿童思维的概括水平同样也表现在数概念的发展中。

第一级,直观概括水平。

例:

掰手指头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

第二级,具体形象概括水平。

例:

能进行“整数命题运算”。

第三级,形象——抽象概括水平。

掌握小数和分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掌握简单的几何图形、定义和计算公式。

第四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表现为儿童能用字母代替数字。

第五级,代数命题概括水平。

27、【简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1.发展儿童的言语。

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单位,让儿童掌握正确的概念是发展思维的首要环节。

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

例:

“直角三角形”。

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给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

28、【简述解题的过程】

1.审题。

首先必须搞清楚题目的意思,其中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题目归类。

看目前的这道题目属于哪一类型。

3.重现有关知识。

要到记忆库里去寻找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有关知识。

4.找出问题的答案。

29、【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有哪些?

1.思维的广阔性

2.思维的深刻性

3.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敏捷性

5.思维的批判性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30、【简述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一)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

1.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2.情感依赖于认识,但它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二)区别

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

31、【简述小学儿童情感的特点】

1.小学儿童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稳定性最差,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情感的境遇性减少,选择性提高。

2.小学儿童情感可控性的发展

中、高年级儿童控制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3.小学儿童情感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发展

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随着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情感日益深刻。

3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

33、【简述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1.动机冲突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原因,目的是一个人期望在其行动中获得结果。

动机冲突有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之分。

2.意志行动的决策

决策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现目标过程。

3.意志努力

意志努力是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

34、【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起调控作用。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35、【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

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

首先,小学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

其次,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行为动机和目的,一般是很不稳定。

最后,小学儿童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来解决动机冲突。

2.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

(二)小学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

1.自觉性的发展

自觉性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动的意志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果断性的发展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采取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3.自制性的发展

自制性表现为是否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

4.坚持性的发展

意志的坚持性表现为能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

36、【简述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3.教育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

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37、【在养成教育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采取以下做法:

1.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

2.耐心指导,反复训练。

3.教师注意以身作则。

38、教师如何帮助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

1.帮助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

2.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

3.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小学儿童的挫折耐受力。

39、如何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第一,教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向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第二,当儿童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指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锻炼。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第六章品德

41、【简述运用强化手段培养预期的行为结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要有一个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对行为进行定向控制。

2.制定小步子。

3.及时“反馈”。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训练结果。

42、【什么是说理法?

运用说理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1.说理要科学

2.说理要尊重儿童

3.排除意义障碍

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

意义障碍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

二是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

43、【简述为什么应少用、慎用惩罚?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消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44、【简述运用惩罚时应注意的问题:

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45、【为什么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马鞍型”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由教师和家长等外部因素的调节阶段,行为习惯虽缺乏自觉性且不巩固,但受到一定控制;中年级儿童,由于独立性的发展,不少儿童显得不那么“听话”了,于是就可能破坏了原先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导致行为习惯水平的下降;高年级儿童行为习惯水平的上升,表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已带有一定的自觉性,开始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

 

46、【什么是榜样示范法?

为儿童提供榜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1.榜样只有可敬,才具有权威性。

2.榜样只有可信,才有真实性。

3榜样只有可亲,才具有感染力。

47、小学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

他律即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自律即以自己独立的内在的评价为标准。

2.从效果到动机

3.由片面到全面

48、【简述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和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同时,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容和社会风尚。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3.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4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已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人的道德面貌最终是以其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50、【简述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度。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51、【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1.空间距离

人与人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就容易建立友好关系。

2.交往频率

交往频率是指人与人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

3.仪表风度

一个人的相貌穿着、言谈举止,对人际关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心理品质

5.特点相似

6.特点互补

52、【简述班级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1.教师的主导性

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具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2.学生的全员性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参加这一集体的人际关系中。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53、【简述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1.规范

2.心理相容

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

3.舆论

舆论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是班级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4.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54、【简述如何对班级中的小团体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

其次,教师要做好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工作。

第三,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

第四,教师要冷静地分析班集体中的舆论。

第五,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教育。

55、如何调节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1.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二)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

(三)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儿童。

采用的方法有口头指导、角色扮演和正向行为强化法。

56、【你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

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上有何设想?

其出发点是什么?

目前现存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在集体中进行,但集体中提供了一种背景,并没有发挥集体的作用。

新的模式应是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在教学中组建5-7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有条件时可将课桌改排成马蹄形,按小组入座。

教师在每节课都安排5-10分钟让各小组进行集体性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和小组之间的交往。

这种教学模式,为发挥所有学生,尤其是发挥被忽视的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

57、【如何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

1.首先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

2.其次,教师应教育小学儿童待人处事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要讲究礼貌、学习礼节。

3.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班干部,既要信任他们,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4.第四,要在班级中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58、【如何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儿童。

1.口头指导

2.角色扮演法,是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的方法,能帮助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而正向行为强化法,即及时地肯定不受欢迎的儿童表现出来的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以期巩固他们交往的新行为模式。

3.对不受欢迎的儿童的训练,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4.还要对班级集体加强教育。

第八章个性

59、【简述个性的特性】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1.稳定性

个性的稳定性是从功能上讲的。

倘若从发展的角度看,个性又有可变性的一面,但就主导特性而言,个性是稳定的。

2.整体性

个性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内的其他成分的变化。

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的心理过程。

3.社会性

个性所体现出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