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8291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版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芜湖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代化与全球化。

全球化的时代,对墨学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现代化的文化要求走出传统,面向未来。

全球化的文化要求融入世界,多元并存。

站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视野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墨学,应该知道,未来的墨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首先是墨学的民族性问题。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考虑民族文化的绵延问题。

在此,要反对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墨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与现代文明不相容,应该抛弃传统墨学,拥抱现代西方文化;另一种认为,在先秦墨家思想中,已经具有了化解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的文化基因,回归先秦墨学即可以化解现代化产生的各种文化问题。

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根深才能叶茂。

墨学发端于先秦,是民族文化的根系之一,割舍不断。

但同时,任何一个文化的产生都受到时间与条件的诸多制约,墨学也不例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联结起来。

昌明墨学,就要融汇现代理论,对墨学的核心观念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做到返本开新,让墨学成为现代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墨学也应该是世界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

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希望”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由于西方社会经济与科技的暂时强势,一些人以为全球化即西方化,文化上应该广泛输入西方文化,这种观点既是对全球化的中国定位的误解,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广泛交融,呈现多元多样的形态。

墨学需开放包容,汲纳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中的有价值成分,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中国贡献。

早在近代,就有中国知识人认为,墨家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人类之间的爱是平等的。

只不过,当时囿于文化情感,认为基督教的博爱源出墨子的兼爱。

一个多世纪过去,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基督教的博爱与墨家的兼爱,同样对人类作出了贡献,虽然两者之间有较大的不同。

博爱是神性的爱,根源在于造物主上帝,造物主爱受造者,是受造者之间彼此相爱的根据。

上帝对世人的爱是不平等的,是恩宠,是无私的,自上而下的。

世人之间的爱是平等的,超越功利的。

但墨家的兼爱是人性的爱,源出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兼相爱,交相利。

从内容上看,墨学的兼爱伦理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有利于化解全球化所面临的分歧冲突,实现世界的和谐共生。

因而,墨学的兼爱实用理性伦理具有普适性的特征,理应成为现代世界的伦理规范之一。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家思想可以成为现代世界的文明内核之一,成为现代世界的伦理黄金律。

墨学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成为多样性的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解启扬《墨学能否现代化与世界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求走出传统、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和要求融入世界、多元并存的全球化是当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

B.汤因比肯定了墨学对于现代世界的意义,他认为,墨学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希望。

C.基督教的博爱和墨家的兼爱虽有不同,但二者都认为人类之间的爱是平等的,对人类作出了同样的贡献。

D.墨学的兼爱实用理性伦理因利于实现世界的和谐共生而具有普适性,理应成为现代世界的伦理规范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墨学走向世界的可能,目的是指出传统文化应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B.在论述墨学的民族性时,作者先是明确反对两种观点,然后指明昌明墨学应有的做法。

C.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模式,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墨学的发展前景。

D.文章的最后一段,在与博爱的比较中,突出了墨家的“兼爱”对当今世界的重要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墨家思想,虽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化解现代化产生的各种文化问题。

B.光大墨学就是在墨学的传统基因上嫁接现代文明,以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

C.如果正确理解了全球化的中国定位,那么,在文化上就不应输入西方文化。

D.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愿景,必须依托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学。

【答案】1.D2.A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中,A项原文的表述是“现代化的文化要求走出传统,面向未来。

全球化的文化要求融入世界,多元并存”,可见“要求走出传统、面向未来”是现代化的文化,要求融入世界、多元并存”是全球化的文化。

B项原文的表述是“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希望”,而不是“墨学”。

C项原文的表述是“同样对人类作出了贡献”,而不是“同样的贡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中,A项,“目的是指出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当,文章讨论“墨学能否现代化与世界化”,仅仅是在谈墨学,不能提升到“传统文化”的层面。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本题中,B项原文的表述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联结起来”“让墨学成为现代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以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

C项这一句是对原文“一些人以为全球化即西方化,文化上应该广泛输入西方文化,这种观点既是对全球化的中国定位的误解”做出的推断,“不应”推断不当,且与后文“墨学需开放包容,汲纳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中的有价值成分”的观点矛盾。

D项原文是“墨学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而非实现愿景的必要条件。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珠三角九市组成,位于沿海开放前沿,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著名的湾区经济体目前有三个。

产业湾区——东京湾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

2016年,该湾区GDP达到1.3万亿美元,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消费中心。

金融湾区——纽约湾区,由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等联合组成,其2016年GDP总量达到1.4万亿美元。

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陆地面积180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60万。

相较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涵盖1l城56500平方公里,接近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仅凭占0.6%的国土面积,贡献了中国GDP总量的12.57%.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现GDP四连增,达到101843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

世邦魏理仕近日发布《2018中国投资市场报告之城市无界篇》,预计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湾区经济体。

(摘编自《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6月11日)

材料二:

图一世界四大湾区对比图二2000——2016粤港澳大湾区GDP及同比增速

【注】GDP同比增速:

第n年的GDP绝对额与第n-1年的GDP绝对额相比的增长幅度(%)。

(摘自《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3期)

材料三:

大湾区建设,最大的挑战在“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要在时空上真正融为一体,基础设施的高水平互联互通是第一关。

虎门二桥的贯通、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开建,都让人们憧憬着大湾区城市群的“血脉”更加通畅。

下一步,广东将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求,加快区域快速交通网建设,最终建成大湾区内部1小时交通圈。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实现好规则衔接尤为重要。

为此,广东将规则互相衔接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推动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介绍,随着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粤澳两地保险业在横琴率先实现“两地保险、一地购买”;随着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逐步落实,目前广东已受理申领港澳居民居住证超过9万张。

下一步,广东将着眼促进大湾区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深入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共同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机制。

(摘编自《共同写好大湾区世界级文章》,《经济日报)2019年3月25日)

材料四:

湾区对科技创新资源具有集聚效应。

区内拥有170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及全国高等院校、2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当前这一地区有150名本地及双聘院士、l6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家和112个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

据统计,2016年这一地区发明专利总量为19.3万件。

与科技实力较强的旧金山湾区7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总量相比,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利数量已超旧金山湾区,且扩大趋势明显,该区域成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的汇聚地。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已经或正在这一地区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中国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等。

这些都让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摘编自《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华声在线》2018年2月1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湾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近五年科技实力也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且扩大趋势明显。

B.材料二的图一,从人口、GDP、占地面积三个维度与东京、旧金山、纽约三大湾区比较,说明粤港澳湾区有与世界级湾区比肩的基础。

C.从材料二的图二看,2000年至2016年十七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只是有的年份增长幅度较小。

D.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或正在布局诸如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到较高水平,但从材料二的图二看,2010年后,GDP同比增速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大湾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注入新动能。

B.加快区域快速交通网建设,最终建成大湾区内部1小时交通圈,提高湾区内互联互通水平,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湾区建设中最大的挑战——“融合”问题。

C.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粤澳实现“两地保险、一地购买”,表明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得以有序推进,但深入推进三地对接,还需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D.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科创成果、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6.以上材料中,《新浪财经综合》《经济日报》《华声在线》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4.A5.B

6.①《新浪财经综合》侧重介绍湾区经济发展情况,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势;②《经济日报》侧重介绍湾区的融合问题,强调在基础设施和规则制度上互联互通;③《华声在线》侧重介绍湾区科创资源具有集聚效应,突出其在科创发展方面的优势。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中,A项“粤港澳湾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可知“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是指在“中国”,而不是与其他湾区比较。

“科技实力也超过了旧金山湾区”表述也有误,材料四的说法是“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利数量已超旧金山湾区”,这里把“专利数量”偷换成“科技实力”。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本题中,B项“从根本上”说法不妥,原文只说“高水平互联互通是第一步”,后文又强调“规则衔接尤为重要”,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文中“粤港澳大湾区涵盖1l城56500平方公里,接近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仅凭占0.6%的国土面积,贡献了中国GDP总量的12.57%.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现GDP四连增,达到101843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知《新浪财经综合》侧重介绍湾区经济发展情况,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势;“大湾区建设,最大的挑战在‘融合’”“广东将着眼促进大湾区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深入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共同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机制”知《经济日报》侧重介绍湾区的融合问题,强调在基础设施和规则制度上互联互通;“湾区对科技创新资源具有集聚效应”“这些都让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知《华声在线》侧重介绍湾区科创资源具有集聚效应,突出其在科创发展方面的优势。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

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

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

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

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

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

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

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

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

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出现。

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

“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

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

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措。

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

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

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

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

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

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

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

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

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

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

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

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

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

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

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文章是写追随火车在青藏高原穿行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穿越”一词蕴含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意味,引人思索。

B.文章开头写“我”驾驶汽车在青藏高原上一轮轮地追赶火车,或急速奔驰或静心感受,描写细腻真切,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C.夜宿纳木措,湛蓝的湖水、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呼呼掠过的风声以及传说中的巨灵等描写渲染了青藏高原的古老与神秘。

D.文章先叙后议,借助“变化”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受,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

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9.文章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的小说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7.D8.①兴奋欣喜。

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出现而激动。

②眷恋忧虑。

停宿纳木措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

③欢快高亢。

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

9.①写徒步翻山,用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发达对比,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期盼和赞美;②写美国的经历,为青藏高原通火车做铺垫,表达变化之快令人惊喜;③写小说的内容,虚实结合,突出新事物给现实世界与人的内心带来的深刻变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本题中,D项“先叙后议”“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错误,应为“边叙边议”,文中有插叙自己过去在美国高原上坐火车的经历,也写到自己的小说中关于出现马车的情况,所以说“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不够精准,故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细读文章内容,在文中圈画出表现心理变化的词语,结合心理变化前后文的内容提炼并归纳要点。

本题中,从文中“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欣喜的心情”知兴奋欣喜,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出现而激动;“去到纳木措。

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

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知眷恋忧虑,停宿纳木措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知欢快高亢,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从结构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圈画文章关键信息,领悟作者的情感。

本题中,文中“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写徒步翻山,用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发达对比,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期盼和赞美;“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写美国的经历,为青藏高原通火车做铺垫,表达变化之快令人惊喜;“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

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都是为写青藏高原通火车做铺垫,写小说的内容,虚实结合,突出新事物给现实世界与人的内心带来的深刻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庾翼字稚恭。

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

京兆杜㐅、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

“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见桓温总角之中,便期之以远略,因言于成帝曰“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壻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

”苏峻作逆,翼时年二十二,兄亮使白衣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