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8483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 四语文.docx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20版必修上册单元素养评价四语文

单元素养评价(四)

(120分钟·120分)

一、阅读鉴赏(60分)

(一)(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

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

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

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解析】选C。

C项,“应当避免西式改编”绝对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解析】选C。

C项不合逻辑,“场馆建设”与“数字化保存”是作者先后列举的两种情况,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做比较”。

另外,第四段论证的中心是活态保护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解析】选D。

A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末尾说的是“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并非“脱离原生的环境”;B项“各种”“都是”扩大了范围;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主观臆断,原文说“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指出了固态展示的价值。

(二)(2019·黄山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凤 凰 鸟

曾 剑

小妹卧床不起,不停咳嗽。

乡村医生断定,她得了绝症。

望着奄奄一息的小妹,我和茂哥都很心疼,想送她去城里的大医院,可是我们做不到。

我们住在大山里,山连着山,山外还是山。

乡村医生说,就问她有什么愿望,满足她最后的愿望吧。

我们问小妹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小妹说,她最想看凤凰。

村子后面的山叫凤凰山,山顶被称为凤凰岭,据说偶有凤凰在此歇脚,村子里有人见过,但只是传说。

小妹要看凤凰,我们不知所措,陷入困境。

小妹不是我们的亲妹,是村子里的一个小女孩,我们叫她小妹,一村子里的都叫她小妹,小妹是她的名字。

我和茂哥是这里的守线兵,还有一个兼职卫生员小戴。

我说,小戴要是在就好了。

茂哥说,小戴也无能为力。

我们连个班的编制都够不上,叫“点”。

茂哥是点长,就是负责人的意思。

我和茂哥正犯难,一只美丽的公鸡追逐一只母鸡,从我们身边飞奔而过。

野鸡!

我大声喊道。

茂哥问我,你惊呼什么?

我说,我们可以抓一只野鸡,说是凤凰,小妹才七岁,怎么能知道呢?

茂哥笑了,夸我聪明。

我自作聪明地说,要公野鸡,公野鸡漂亮,有长长的翎子,更像凤凰。

我们开始捕捉公野鸡。

我们进到山里,立上树杈,撑上鸟网。

第一天,我们什么也没捕到。

第二天,我们捕到了三只母野鸡,就是捕不到公野鸡。

茂哥到底是点长,他把母野鸡的脚系在松树上,在周围布上网。

清晨,网子里果然有一只美艳的公野鸡。

我们把公野鸡装在蛇皮袋里,用火钳把袋子烙了几个窟窿,怕公野鸡闷死。

第二天清晨,我们把小妹用绳子拢在门板上。

乡村医生和茂哥抬着小妹往凤凰岭走。

羊肠小道,他们累得直淌汗,几次还差点把小妹翻下山崖。

小妹竟然没有受到惊吓,她沉沉地睡着。

我跟在他们身后。

公野鸡我提前喂饱了,不叫不闹,像小妹一样,静静地沉睡。

好不容易到了凤凰岭,山顶上有一方平台,茂哥和乡村医生把门板搁在平台上。

有雾,远山朦胧地向远处延伸。

太阳还未出来,茂哥将小妹扶起来。

茂哥让小妹闭眼,告诉她说,我们让你睁眼你再睁眼,就能看到凤凰。

小妹闭了眼,茂哥向我挥手。

我转身去取身后的蛇皮袋,想把公野鸡抱出来。

就在这时,天突然亮开,太阳出来了,从更远的山峰照耀过来,透着淡红色的光芒。

那光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密集。

光之深处,绚丽的云朵积聚绽放,像一只彩色的大鸟。

凤凰,茂哥大声喊。

乡村医生也喊起来,凤凰,凤凰,小妹,快看!

小妹睁开眼,惊叫道,凤凰,凤凰!

叔叔,我看到凤凰了。

茂哥示意我们转到小妹身后,背对着她,抱起那只公野鸡,抛向空中。

小妹再次发出惊叹,凤凰,又来了一只。

这只是小的,是那只大凤凰的孩子。

公野鸡向山下飞去,我们也下了山。

黄昏时,小戴回来了,他仔细瞧着小妹。

他说,小妹可能是误诊,她很可能是被一种有毒的草侵蚀,且呼吸了有毒的氤氲之气,几副解毒的草药,就能让小妹好起来。

我们都以为小戴是说胡话,他毕竟只是个卫生员,而且还是兼职的。

小戴说相信我吧,我这次休了23天假,只在家待了两天,其余时间都在跟一个老中医学号脉,学认中草药。

我心里暖暖的。

我相信小戴,他不是一个乱编的人。

小妹的娘走向屋角,拿起药罐子到溪沟边清洗。

我们准备与小戴一起进山采草药。

小妹的娘突然说,熬过的中药渣,要被人踩,生病的人才会好。

村子就这么几户人家,关系好着呢,怎么好意思把病灶带给别人。

我说,那是迷信。

小妹的娘脸上便有不快。

茂哥偷偷捅咕我一下,我就不再吱声。

茂哥说,也许有路过的人,总会有的。

打猎的,进山采蘑菇的……

小妹的娘脸上愁云散开。

深夜里,茂哥悄悄起床穿衣。

他要干什么呢?

如厕不至于穿戴这么规整,我悄悄地跟着他。

他往山下的村子里走,走向小妹的家。

他的双脚,很有力地在小妹家门前踩过。

一股中药的味道在清凉的空气里弥漫开来。

五天后,小妹的病好了,蹦蹦跳跳地跑来找我们。

她手里拿着三个鸡蛋,说是她娘给我们煮的,还热乎着呢。

我们不要,让她自己吃,她急得眼泪就要流出来。

天不冷不热,阳光温和而不刺眼。

这天不是维护线路的日子,我们把小桌小凳搬到“点”外的坡地。

茂哥吩咐我这个“秀才”教小妹识字,他在一旁记日志。

小戴的膝盖上放着一本《神农架中草药》,这次探亲,他从老家带回的。

有风吹过,我们各自停下手中的活,望着小妹。

小妹仰头,远眺凤凰岭,满脸甜美。

她一定是想起了那只“鸟”,那只美丽的“凤凰鸟”。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以小妹得了绝症无药可医起笔,给人留下悬念,以小妹病好之后满脸甜笑,回想凤凰结尾,首尾呼应,故事情节发展富有变化,吸引读者。

B.小说对朝霞绚烂宛若凤凰飞腾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体验;而小妹说野鸡冒充的“小凤凰”是“大凤凰”的孩子,则洋溢着童趣。

C.小说描写茂哥深夜起来悄悄踩踏中药渣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他跟小妹的娘一样迷信,也能说明他心地善良,希望换来小妹病情好转和村民健康。

D.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我们”抓公野鸡以实现小妹的愿望;后半部分侧重写小妹的病被彻底治好,前后部分的衔接点就在小戴这个人物形象上。

【解析】选C。

“突出表现他跟小妹的娘一样迷信”错误,应该突出表现的是他心地善良。

5.请结合满足小妹愿望的经过,简要分析茂哥等守线兵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刚得知愿望时的无奈和不知所措;②想到用野鸡冒充时的兴奋和宽慰;③多次捕捉野鸡时的焦虑和惊喜;④完成小妹心愿时的激动和欣喜。

(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四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6.小说以“凤凰鸟”为题有何妙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艺术效果上:

小说以“凤凰鸟”为题,富有传奇色彩,凸显民俗文化底蕴,吸引读者。

②人物形象上:

小说以“凤凰鸟”为题,有利于体现守线兵善良、对人民充满真情等形象特点。

③情节结构上:

小说以“凤凰鸟”为线索,串联起病中想看凤凰鸟、守线兵想方设法抓“凤凰鸟”、抬小妹看凤凰鸟、小妹回想凤凰鸟等故事情节,结构严谨。

④主题思想上:

小说以“凤凰鸟”为题,既能表现对军民之间深厚情谊的赞美,也能表达希望落后的山村能像凤凰飞腾的愿望,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0分)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

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

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

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

数年,鲜于褒荐之于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从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

伦出,有诏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

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

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众知,复追之。

及诣廷尉,吏民上书守阙者千余人。

是时,显宗方案梁松事,亦多为松讼者。

帝患之,诏公车诸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者勿复受。

会帝幸廷尉录囚徒,得免归田里。

数岁,拜为宕渠令。

伦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

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视事七岁,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

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上疏曰:

臣今言此,诚欲上忠陛下,下全后家。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对曰:

“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连以老病上疏乞身,后数年卒,时年八十余。

(选自《后汉书·第五伦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B.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C.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D.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解析】选B。

句中“以……故”固定结构,不要断开;“冠盖之士”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宜。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解析】选B。

B项,“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五伦抵御盗匪,受到赏识。

王莽末年,第五伦率领宗族闾里之人抵御数十批盗匪进攻;郡尹鲜于褒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担任官职。

B.第五伦理政有方,百姓拥戴。

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杜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后因受牵连被召回时,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

C.第五伦整肃吏治,知人善任。

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他所举荐的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

D.第五伦奉公尽节,自认有私。

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但他认为自己还是有私心的,比如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举荐时还会想到那人。

【解析】选C。

C项,“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说法错误,原文是说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掾史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以下重点词语。

日:

每天。

裁:

通“才”。

伪:

假装。

阴:

暗中。

虽:

虽然。

竟夕:

一夜。

若:

像。

其可谓无私乎:

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答案:

(1)每天才走几里地,无法赶路,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

(2)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

像这种情况,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附【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

王莽末年,盗贼兴起,宗族闾里之人争相前往依附他们。

第五伦便依据险要坚固地势建起营壁,一旦有贼来,便激励他率领的人,拉开强弓抵御他们,铜马、赤眉等前后来过数十批,都攻不下来。

第五伦开始以营壁之长的身份去见郡尹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担任官职。

数年之后,鲜于褒把第五伦推荐给京兆尹阎兴,阎兴就召第五伦来让他担任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跟从(淮阳国)王到京城朝见,与其他官属一同被接见,皇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于是应对施政的方略,皇帝十分高兴。

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同他一直谈到傍晚。

第五伦出朝廷之后,帝下诏书封他为扶夷长,还未到官,又追拜为会稽太守。

会稽风俗中有过多的祭祀,喜好卜术。

百姓常用牛祭神,因而财产贫乏。

第五伦到任后,发送公文给下属县,通告百姓,那些假借鬼神恐吓诈骗愚昧百姓的巫祝,都要审查问罪。

永平五年,因受牵连被征召,老少百姓抓着车拉着马,呼喊着跟随着,每天才走几里地,无法赶路,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

众人知道后,又追了上来。

等到了廷尉狱,官吏百姓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

当时,显宗正审理梁松的事,也有许多为梁松申辩的人。

皇帝对此很忧虑,下诏给公车不再接受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的人。

但正好赶上皇帝到廷尉狱审理囚徒,第五伦得以免罪回归故里。

几年后,第五伦被任为宕渠令。

第五伦在职四年,升任为蜀郡太守。

蜀土地肥沃丰饶,百姓官吏富足,掾史家资财多至千万,都是漂亮的车和高大肥壮的马,凭着财货担任上了官职。

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于是争着用钱财买官职的现象便被杜绝了,所举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当时人都认为他知人。

第五伦在职七年,肃宗初立,将他从边远之郡提拔上来,代替牟融为司空。

皇帝因明德太后的原因,尊崇舅氏马廖,他们兄弟同居要职。

马廖等人屈尊结交,官吏们争先恐后去与他们交往。

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势力过盛,想让朝廷抑制削减他们的权力。

于是上奏章说:

我今天如此说,的确是想要上忠于陛下,下保全太后家族。

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谈论事情从不违心阿附。

有人问第五伦说:

“你有私心吗?

”他回答说:

“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送马的人,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

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

像这种情况,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他连续以年老有病而上书请求退休,几年后去世,当时八十多岁。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1、12题。

(10分)

入 洞 庭

宋 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

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悲秋赋:

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解析】选B。

B项,“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错误,应为“空间上的开阔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

1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湖中之水大何许”写出洞庭的广阔,暗含赞美之意;“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

表达其景仰与缅怀;结合注释“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和“欲读悲秋赋”可以分析抑郁不平、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的焦虑与无奈之情。

答案:

①赞美。

“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

  ②景仰与缅怀。

“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

  ③抑郁不平。

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

  ④焦虑与无奈。

“又怕鱼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诗人贬居地荒僻,借用杜鹃形象来表现环境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语言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9分)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换句话说,不仅教育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价值追求,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

“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

爱因斯坦说过,(     ),还要使学生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

没有这种道德上的辨别力,就可能对他人缺少关怀,也可能越出行为的边界。

现实中,论文抄袭等现象__________,这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只说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化__________。

事实上,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__________,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

 

然而,对于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的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__________,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

古人的道德实践路径,是从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

今天,同样需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无声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教育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B.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