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8869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docx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总的观点。

它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

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子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内部物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界(包括人类)的本性,是他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3)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它是运动的。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1)、整体性和直观性

2)、思辨性和臆测性

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5、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1)、宗教神话自然观的观点

2)、宗教神话自然观的作用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1)、自然哲学的概念:

自然哲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它是指从哲学的角度,依靠经验和观察方法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它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内容。

2)、自然哲学的作用:

(1)冲破了宗教神话世界观的桎梏

(2)为朴素唯物自然观奠定了知识基础

(3)为朴素唯物自然观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7、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8、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蕴含着唯心主义因素

2)、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3)、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9、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

1)、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10、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它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分立的。

1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是:

1)、自然界绝对不变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永久存在、固定不变的。

(2)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

(3)自然物也是不变的

2)、因果规律决定着物质的运动

3)、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1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1)、机械性

2)、不彻底性

3)、形而上学性

1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1)、“数本原论”和“原子论”

2)、“地动说”和“位移运动说”

1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1)经典力学的观点

2)经典力学的作用

1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条件

2)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3)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过渡作用

16、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都看做机器,并把人和自然界隔离,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没有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界的辩证关系。

(2)它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主张“一切运动都包含着物质的最大或最小部分的机械运动,即位置移动,而认识这种机械运动”,“但是这种机械运动并没有把所有的运动包括无遗”,即使“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

(3)它不仅“虚构某种所谓的力来解释这些运动形式”,而且用量的差异来说明这一切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规定其质,否定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这种观点“甚至倒退到达格拉斯那里去了”。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1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影响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挑战和冲击

1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1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

2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1)古希腊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摒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出发点

2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1)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星云假说是由康德和拉普拉斯共同创立的

2)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3)电磁场理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2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实现了自然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方法

4)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23、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已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不可逆的演化着,进化是系统已对称性破却为路径的有序化过程,分叉和突显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循环过程。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

(3)系统具有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对应性,同构性等特征。

(4)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结构,主要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网络结构。

2)自然界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

演化具有突现性、混沌性、复杂性、循环性

2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1)系统性2)复杂性3)演化性4)广义性

25、系统自然观的基础

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2)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

3)分形论、混沌论、复杂性适应论

26、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27、系统自然观的作用:

系统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促进其完善和发展;系统自然观为认识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27、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世界,它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人工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

1)人工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2)人化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

3)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28、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1)主体性2)能动性3)价值性

29、人工自然观的基础:

1)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系统科学为从总体上研究人工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人工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及其和天然自然界的关系等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生态科学为人工自然界的生态化提供了知识和理念;数学科学及其它自然科学为研究和创建人工自然界奠定了知识基础。

(2)哲学、美学、伦理学和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2)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30、人工自然观的作用:

1)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2)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3)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

31、生态自然观的观点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他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目标。

生态自然界的基本观点:

1)生态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及自组织性。

(2)生态自然界系统是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和谐的自然界

3)生态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3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1)全球性2)批判性3)和谐性

33、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1)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依靠彼此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了有序的金字塔型结构;人类处于高级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类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系统的整体要求,否则,即使其遭到破坏也同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2)生态系统依靠其内部的生存竞争机制、面向外部环境的反馈机制和自然选择机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修复,保护其稳定和平衡。

3)生态系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

4)生态系统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信息、空间等生态资源都是有限的,它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

34、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1)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二、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自然运动最普遍的定律: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1、对科学的理解: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排除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2)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队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世界观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的进步”。

2、对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同样立足于实践来考察技术,反对仅仅从外在有用性和工具这些方面来理解技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认为,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一层面上科学与技术史统一的。

四、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大工业生产。

(2)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进行了分析,首次明确提出了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2)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式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3)自然科学可以而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表现为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和智力因素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人类的身边。

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

2、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科学应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1、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探讨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资本同劳动者对立。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进步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武器。

3、马克思、恩格斯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

八、技术异化

1、劳动异化

2、资本主义制度是技术异化的根源。

3、技术异化的影响。

首先,人工自然的开拓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的本来面貌,打破了原有的良性自然平衡,引发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短缺等严重问题。

其次,统治阶级设计和操控着机器生产程序和国家机构,而被统治阶级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不得不忍受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最后,技术异化造成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

九、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1)关于科学的内涵方面,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

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2)关于科学的基础方面,马克思提出,“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者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马克思坚持一般唯物主义原则,认为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是对自然界的“运东形式的反映”。

马克思还认为科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3)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只有在同“有教育的劳动者”相结合时,其革命力量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4)在社会属性上,科学属于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一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体说是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与劳动想对抗。

2、科学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事件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人类也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1)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2)技术科学(工艺学)是一门完全现代的科学。

(3)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4)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技术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发明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方面。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你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堆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有力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十、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从分化到综合的趋势。

2、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2、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3、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十一、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变革。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技术的发展动力

1、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章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的作用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的作用

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2、增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使人类走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的作用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2、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3、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四、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所谓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

五、科学社会的社会体制类型

1、科学技术的经济支持体制

2、科学技术的法律保障体制

3、科学技术的交流传播体制

4、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体制

5、科学技术的行政领导体制

六、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1、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从非战略性基础研究到战略性基础研究

2、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高校科研到“官产学”三螺旋

3、从“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从正式的学术交流到非正式的学术交流

七、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1、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1)科学应致力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2)科学应为社会服务

2、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

(1)人体试验应该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伦理

(2)动物实验应该遵循“动物实验伦理”

(3)科学研究应该增进人类福祉

八、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支撑

1、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政策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3)军事对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4)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2、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3、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