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666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docx

自然辩证法课件总结

第一节自然观

一、16、17世纪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定律,把地面上宏观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中,取得了划时代的科学进步,是当时科学发展的顶点。

牛顿力学的特征

—揭示了物体的运动都是惯性运动

—把物体的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时空观上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机械的因果决定论

—分析还原的科学认识方法

●机械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机器的自然图景

—伏尔泰“宇宙是一架大机器”

—笛卡尔“动物是机器”

—杜美特利“人是机器”

机械论的实验生理学

—嘴——钳子

—胃——曲颈瓶

—静脉动脉——水压管

—心脏——发条

—肌肉骨骼——绳子和滑轮系统

—肺——风箱

—肾脏——筛子和过滤器

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拉普拉斯决定论

拉普拉斯是一位法国的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他把牛顿的力学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数学化和普遍化,并成功运用于天体力学中。

拉普拉斯决定论是在牛顿力学的决定论原理基础上形成的。

牛顿力学的决定论原理:

如果知道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那么通过牛顿力学方程可以精确的导出未来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

—著名的拉普拉斯假定:

设想有这样一个智能生物,他不仅知道一定时刻支配宇宙运动的所有作用力和组成宇宙的一切实体的位置,而且还具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巨大能力。

那么无论是最大的天体运动还是最小的原子运动,都将包括在一个公式里,对于这样的智能生物,没有什么事物不能确定,过去和未来都会展现在它眼前,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

—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生物都是必然性的存在,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

—拉普拉斯妖,集中体现了近代数理实验性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要把全部的事物都还原到一个决定论的体系中,有了这样的体系,我们就可以完全控制自然。

—这其实是一种还原论。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以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种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还原论是近代西方科学的灵魂。

●机械自然观的合理意义

—按照物质运动和物质构成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在反对神学的斗争中起到一定作用

—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机械自然观成为相当长时间内科学家的通用观点。

—后来由于科学进步和系统理论的发展,机械自然观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但至今仍然保持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机械自然观的局限

—使18世纪自然科学在自然观上低于古希腊,甚至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目的论

—牛顿:

神是第一推动

—恩格斯不无遗憾的说:

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断力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

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机械自然观的冲击

二、系统科学发展和系统自然观

●系统: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特点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

—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系统特定的结构,决定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系统包括:

要素、结构、功能、环境

●整体性,即非加和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有机的整体,各要素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亚里士多德: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20世纪70年代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自组织以及分形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则是系统科学的新进展。

●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

●他反对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并由此发展成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认为机械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是简单相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分解为各要素,并采用简单相加来说明有机体的属性

—二是机械观点,即把生命现象简单的比作机器

—三是被动反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看做只有受到刺激才能反映,否则就静止不动

他提出了新的机体论思想

—系统观点:

认为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并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动态观点:

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主张从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说明生命的本质,并把生命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系统

—等级观念,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层次分明。

●耗散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

●耗散理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的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成为“耗散结构”。

—好散结构理论强调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耗散理论的几个关键概念

—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

—开放系统

—涨落

—突变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从存在到演化:

“时间之矢”

—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不同于机械决定论的思维模式,系统自身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再被看作是许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

—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二、生态危机和生态自然观

1、生态自然观确定的现实根源:

“生态危机”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生态危机不是生态环境的危机,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①环境污染:

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②生态破坏:

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土壤侵蚀③自然资源消耗,短缺④人口激增⑤生物多样性减少⑥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3、●悲观主义:

①意大利经济学家佩切伊:

人类生存必然破坏自然平衡,当前全球面临严重危机,科学发展已到极限,人与自然的对立无法协调,人类前途渺茫

②《增长的极限》:

由于粮食短缺、资源的耗竭或由于环境的污染,世界人口和工业能力将会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在2100年增长就会停止。

●乐观主义

1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人类资源不会穷尽,生态环境会日益好转,粮食也会越来越多

2卡思《今后二百年》:

当前的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得到解决

●现实主义

布朗《纵观世界全局》:

可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4、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①生态危机既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观念所导致的

②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消费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直接诱因

③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具有二重性

④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具有的生态观念:

①整体的观念②循环的观念③平衡的观念④多样性的观念

6、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987年WCEI《我们共同的未来》)

有理论到行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大会

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①从“人是自然的主人”到“人是自然的一员”

②转变经济增长观念

(2)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

(3)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4)政府行为,科技能力和公众参与

第二节科学观

一、科学的本质

1、科学的含义

(1)科学是国家出钱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

(2)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3)是在近代欧洲诞生的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只是形式和社会建制,其理论层面以牛顿力学为典范;

(4)是一种最逼近真理且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

对科学下定义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定义科学,总会受到反驳。

2、科学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对于精英来说,科学意味着对对真理的追求与对未知的探索;对科学共同体来说,科学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种职业规范;对公众来说,科学代表着效用和满足心愿的期望。

我们很难要求一个边远地区的没有文化的老农把科学与真理联系起来,他所要求的只是科学的实际效用。

再者,看你强调科学的哪一个方面,针对科学与常识的区别,我们强调科学的准确性和逻辑准确性;针对科学与宗教的区别,我们强调科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针对科学与人文的区别,我们强调科学的实验特征。

3、科学主义

中国人近一百年来建立的最牢固的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科学主义。

科学乐观主义

科学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是科技还不够发达;如果出现了不良的局面和负面影响,那么消除这个结局和是得靠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对科学方法的推崇

科学是唯一正当有效的知识形式,科学知识之有效性的根据在于其方法。

4、科学的本质属性:

客观真理性,逻辑完备性,可检验性,可预言性

5、科学的规划标准

科学划界,指划分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

以可证实性作为划界的唯一标准。

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科学的命题,否则则是非科学的命题。

(2)批判理性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认为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他主张可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因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批判理性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本质上是相近的,都是强调经验的判定(证实与证伪),把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划界的唯一标准。

(3)历史主义学派:

库恩,拉客托斯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是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4)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非科学,一般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及其详解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如“这块铀矿石具有放射性”是科学事实。

而“所有微观客体都具有玻璃二象性”这样的普遍陈述,则是对科学事实进行概括或猜想后得出的定律性问题,其逻辑式是全称命题。

●科学事实的作用: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也是确定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2、科学定律:

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科学定律一般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示出来。

经验定律:

它反映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某种关系,具有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关,如自由落体定律。

理论定律:

借助想像,直觉与灵感得出,不直接源于经验概括,如万有引力定律。

3、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构成要素:

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模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4、科学理论:

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验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它是科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这个科学理论是由力学的基本术语,力学的基本命题和逻辑语言与数学语言写成的。

(1)四个基本概念:

用时间、空间、质点、力四个术语来表达

(2)四条运动定律:

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万有引力定律

(3)基本方法:

数学方法(微积分运算)、逻辑方法(逻辑推理)、实验方法(归纳推理)

三、科学的精神气质

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Marton):

“学是一种具有独立精神气质的社会建制”

1.普遍性:

科学真理是普遍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评价标准时普遍的,不以任何个人或社会的特征为转移,科学向一切能进入科学之门的人开放。

2.公有性:

科学发现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回收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科学家所换回的唯一私有财产是他的发明权。

3.无私利性:

科学家要被看做是对真理的不谋私利的求索,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

科学家应具有求知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科学家绝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的接受任何东西,当然这种怀疑是按一定的规范进行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5、中国古代科学何以可能?

●“中国古代科学何以可能?

”取决于如何定义“科学”,它与“科学是什么?

”是同一个问题。

●要注意两个技术性问题

①科学定义的外延层面

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专名”与“通名”的混淆

种植

西方文明的园地

中国文明的园地

蔬菜(自然知识)+果树+麦子+棉花+

茶(文教知识)+果树+水稻+蔬菜+

自古以来

蔬菜兴盛,以某种品种“叶子菜”(理性知识)为最

茶兴盛,亦有蔬菜,但没有“叶子菜”

近代以来

青菜兴盛(数理实验科学作为叶子菜的一支),且以“专名”混淆“通名”的势头

中国古代有科学吗?

中国园地里有“青菜”(近代数理实验科学)吗?

答:

没有。

不平者曰,中国园地里有蔬菜的,当然也有青菜(青色之菜)。

(青菜与蔬菜之混淆)

中国园地里有“叶子菜”(理性知识)吗?

答:

基本上没有。

中国园地里有“蔬菜”吗?

答:

有,但不是主打品种。

中国园地里有“种植”吗?

答:

繁荣茂盛。

概念在澄清:

科学一:

近代数理实验科学(青菜)

科学二:

希腊理性科学(叶子菜)

科学三:

自然知识(蔬菜)

科学四:

文明(种植)

“中国古代科学”的“科学”即取上述“科学三”与“科学四”两种定义,即同时包含了一般自然知识与技术工艺等。

●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1900~1995),著名的科学史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非常伟大,但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既然中国园地繁荣茂盛,为什么最后没有种出青菜来?

为什么今天报纸上没有出现我的名字?

(席文)

为什么梨树上没有结出桃子来?

(吴国盛)

6、中国文化的一般问题

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②以血缘关系而非地缘关系结成文化团体,亲情高于契约

③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稳定压倒一切

④大一统专制政治体制,单一,崇尚权威

⑤作为政府官员的知识分子,科举制度

⑥特殊的知识体系(经史子集)

⑦连续而非断裂的人神关系。

7、中国科学的一般特征

①实用,功能。

所有的知识或服务于大一统王朝的需要,或服务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②宜物。

具有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机智;见机行事,与时俱进

③有机自然观。

整体思维,辩证思维

④士大夫阶层与技术阶层想隔绝,精英知识与实用知识从未结合,文人墨客喜吟诗作赋,好琴棋书画,对工匠技艺不屑一顾。

四大发明的意义

马克思: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杠杆。

第三节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从问题开始

1、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经验主义认为科学史从观察和搜索资料开始的,科学是发展是不断的归纳的过程;

波普认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经验开始,科学应当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①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②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③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

④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⑤从社会需要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选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研究。

科研问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社会需求原则。

二、观察和实验

1、观察和试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也是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

2、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

3、科学观察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阅读自然之书——实验哲学的兴起

—培根、伽利略、法拉第、拉瓦锡、哈维。

—“依靠自然而非人们的证词;以事物而非言论作为知识的源泉;相信你自己的眼睛和理性所提供的证据更胜于相信别人所告诉你的。

—“从原则上讲,人们可以按照医院在任何时候在任何观察者面前展现实验现象,而不用等待他们自然的出现;人们甚至可以产生出通常的人类经验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应。

4、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全面系统性原则、典型性原则

具体要求:

①排除感官产生的错觉②排除先入之见③注意每一个细节④注意新的现象⑤是观察具有可重复性⑥及时准确的记录等。

5、科学实验的特点:

①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排除各种偶然次要的原因和外界干扰②可以强化研究对象③可以使对象的属性或变化过程在人为控制下重复出现④经济可靠。

6、观察和理论的关系

—古典归纳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都认为观察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的影响;

—波普,汉森和库恩等人则明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

—科学观察并非单纯的感性活动,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的经验和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即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并没有取消观察的客观性。

三、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

(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检验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做出评价,有时也被称为理性检验.

经不起理性检验的理论,没必要经受进一步的经验检验。

1.相容性评价:

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不矛盾。

如果从新理论T2引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理论,那么T2与T1是相容的;不相容是指如果从新理论T2推出了对公认理论T1的否定,或者从T2推出了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是不相容的。

在把新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相比较,进行相容性评价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新理论包含有错误;旧理论包含有错误。

如果一个新理论与旧理论不相容,并且新理论得到确认,从而引起科学革命或对公认理论的修改与补充。

2.自恰性评价:

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一个理论T1,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那么T就没有逻辑矛盾,就是自恰的,反之就是不自恰的;处于退化阶段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关键性反例越来越多的时候,总是力图对理论的非自恰性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只能使该理论进一步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加快其被新理论取代的速度;处于进化阶段的科学理论,会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自身的不自恰性,在消解不自恰性的过程中,往往会深化或发展出新理论。

3.简单性评价: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把一切概念和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科学理论简单性评价:

首先看理论的普遍性,其次看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假设是否足够少;还可以考察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

(二)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

1、理论的实践检验是由假说逻辑地推演出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然后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

因为假说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性的猜测,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无法通过经验直接验证。

2、假说的推论与实验对照有三种情况:

①推论和已知的经验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已知经验的理论解释;

②推论和未知的现象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未知的理论预见;

③推论和未知现象不符合,假说被否证。

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可能:

修改或补充原来的假说;推翻原来的假说,出现科学革命。

3、检验蕴涵:

经验命题大多是单称命题,理论命题全部是全称命题;单称命题可以直接与经验比较,全称命题无法直接与经验进行比较;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一定条件,从这个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验证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陈述进行检验;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涵在全称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涵

4、确证

●如果检验蕴涵与检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是由之推出的那个检验蕴涵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如果二者不一致我们就说这个全称命题被否证了。

●通过检验蕴涵确证一个理论命题的公式是:

如果t为真,则p亦为真;p为真,t为真或假。

t→p(充分条件),t是p充分条件

●从逻辑上看,一个检验蕴涵与一个观察结果相符,并不能决定由之推出检验蕴涵的那个理论命题是真是假。

这种相符只是对理论命题的一种确证。

确证不同于证实,确证实际上就是新观察到的证据对理论的支持。

●否证:

如果t为真,则p亦为真;P为假,则t亦为假。

与确证相反,确证决定不了理论的最终命运;否证确可以决定理论的最终命运。

5、判决性检验:

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于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相应的观察或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涵相符,从而判定接受或放弃哪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

判决性检验的结果不会最终决定两个竞争的理论的真假,但可以支持一个理论而不利于另一个理论。

四、科学理论的发展

(一)积累式发展观

积累式发展观:

是关于科学理论发展的较早且较有影响的看法。

归纳主义(培根)实证主义(孔德)逻辑实证主义(石里克等人)这种观点把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看成事经验的积累过程,在现代科学革命发生以后,受到猛烈的冲击。

这种发展观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建立起来的,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并且由于观察和实验技巧的改进而对事实的了解更加精确的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

科学的发展就是真命题的不断增多,表现为量的积累,科学的发展只有进步,没有革命,强调科学是通过归纳、积累、归并、统一向前发展的,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