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037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docx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

5名词解释

1.系统自然观:

P45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2.生态自然观:

P7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3.增长的极限:

该书是罗马俱乐部(其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困境包括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出应该采取的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于1972年提出的第一份研究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报告认为: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5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

继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的结论。

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其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

但是,报告所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忧虑”以及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论述,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它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本书上的主要观点包括:

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增长的极限》可以说是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

这本震惊了世界并畅销全球的书,在今天,带着30年来新增的数据,再次就人类对气候、水质、鱼类、森林和其他濒危资源的破坏敲晌了警钟。

从《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留给我们的路只有一条——可持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始终以发展经济为第一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都是惊人的。

中国应该正视资源危机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跟世界其他国家合作,而不是为了持续经济增长,对国内的矿产资源竭泽而渔,以致最后造成得不偿失的战略性错误。

4.学术道德与学术失范:

学术道德一般是指从事科研活动的主体(学术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业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学术道德建设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

1.理顺学术行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关系,建设合理的学术体制;2.道德体系本身的构建,包括能被整个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的重塑和道德原则的构建,以及切实可行的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3.培养可执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术行为主体。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与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互为前提和条件,其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并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学术新生力量,并带动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改革,从而为推动一个良性循环、可持性发展的学术生态圈的建立提供充足的道德氧气。

道德失范是对社会普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背叛,它的典型表现是“诚信危机”。

学术失范是指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职称、金钱等)。

学术失范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工作中少数人违背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学术成果,或抄袭剽窃,或请他人代写论文,或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个别人甚至篡改、伪造实验数据;受不良风气影响,有的人利用权利为自己谋取学位、文凭,有些学校在利益驱动下降低标准乱发文凭等。

学术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规范方面的养成教育不够;2.我们的学术传统中缺乏引文意识;3.期刊社和出版社的编辑缺乏学术规范意识。

学术失范不仅使得科学的公正性被践踏,学术风气受到不良影响,而且还阻碍了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5.学术规范: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

它涉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学术活动的各方面:

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管理规范;也有学者对学术规范作出了横向概括,认为包括它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立论阐述的逻辑规则等,二是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规范、学风规范等。

学术规范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1.学术规范有助于彰显学术研究的价值,使学术活动制度化、学术研究标准化和专业化。

2.学术规范有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强调学术史的研究和学术传统的养成,从而推动学科发展。

3.学术规范有助于解决学风建设问题,规约和惩处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不良行为。

6.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

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的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网络伦理体系由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原则、网络伦理规范所组成,其中网络礼仪是最基本的网络行为标准,网络伦理规范是高一层次抽象的行为标准,网络伦理原则是抽象度最高的行为标准,是构建网络道德体系的根本指导原则,为网络道德的具体规范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尺度,也为我们在进行网络伦理建设提供了方向。

网络伦理原则是网络礼仪与网络伦理规范的集中概括,而网络礼仪与网络伦理规范则是网络伦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网络伦理道德,是以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与拓展,是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要遵循必要的道德规范。

它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针对网络虚拟空间生活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借鉴传统现实社会道德成果与经验,建立起适应网络伦理关系要求的新的伦理观。

构建中国特色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促进人类美好生活原则。

2、平等与互惠原则。

3、自由与责任原则。

4、知情同意原则。

5、无害原则。

7.科学共同体:

P266

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解体和新旧范式的更替密切相关。

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即为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学共同体有许多分类标准,如以学科、国籍、地区等来划分。

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标准主要是两类:

①按人的属性如性别、年龄来分层;②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如收入、权力、权威和声望、教育程度、职业等来分层。

随着科学整体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由一个科学共同体转移到另一个科学共同体,或者在多门交叉学科创立新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家具有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根据共同的实践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研究。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表现在:

能形成持续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科学成果进行同行评议,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的机会等。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社会效果和在科学共同体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表现出来。

8.创新者网络:

P268

9.科学的社会规范:

P270

10.国家创新体系:

P319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创新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设想和政策措施包括:

1.知识创新系统,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2.技术创新系统,它是国家与企业发展的根本;3.知识应用系统,他是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关键;4.知识传播系统,它是联结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桥梁,可以把创新快捷地转变为实际应用。

简答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形态:

(第一编)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P40

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

(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

(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6)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生产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

(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8)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

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

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要想理解部分必须理解整体,理解部分同时更好地理解整体。

3、生态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自然,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时兼顾规律性和目的性。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社会制度以往是建立在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对立上,共产主义建立在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地统一。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向自然界调节原则是人类生存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自然界和生物的生存高于人类非基本需要。

人的生存需要包括人的基本需要,自然界发展需要,人的非基本需要。

3.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原则和基本方法:

科研选题是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之下选择或形成今后研究课题的过程。

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

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

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

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

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C.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

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

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

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

A.选题意向,思维倾向和初步打算。

B.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

1、了解有关选题研究状况。

2、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

C.初步论证。

D.立题。

1.课题调研,调研与考察是对有关课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要掌握前人对有关课题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已经得出什么结论,有什么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新的起点上选择课题。

2.课题选择,根据调研和实际考察的结果,初选出诸个科学问题,认真分析其在科技展中的地位、作用、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制约科研能否顺利进行的其他因素等。

运用选题原则,从诸个问题中优选出一个适宜的课题,然后进一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拟出初步的研究计划和几种可行的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

3.课题论证,论证是指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评审,看其是否符合选题的基本原则,并分别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性、根据性、创造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以确定选题的正确性。

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研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课题确定,经过课题论证之后,该课题若通过,即课题确定。

若没通过,该课题则被淘汰,需再按照选题的程序和原则,另行选定其他课题。

科研选题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

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2.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3.可行性原则,

(1)主观方面:

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

(2)客观方面:

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4.需求性原则,所选课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

(1)理论需要,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

(2)实践需要,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

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

科研选题的基本方法:

1.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广量大,选题的内容极为广泛,只要深入探索,不难发现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马克思就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商品中,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2.从理论研究中选题: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理论的真理性只是相对的,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也不是永恒的。

因此,用探索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已有的、传统的理论观点,常会从中发现新问题。

3.从不同学派、观点的学术争论中选题: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创造性思维,对同一观点、理论常会发生分歧和争论,甚至形成不同的学派。

如中国封建社会起点之争,经济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之争等等。

因此,关注学术之争,深入了解争论的历史、现状和争论焦点,是发现问题、选择研究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4.从学科渗透、交叉中选题:

学科渗透、交叉是科学在广度、深度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各门学科也在普遍联系中,以往人们注意从学科相对独立性上进行研究,现代科学注意了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研究,在学科渗透、交叉“地带”存在着大量的新课题供选择。

5.从科研管理和规划中选题:

国家、省市及各种学术团体也经常提出许多科研课题,这类课题属指南性选题,其中许多课题的难度、规模很大,选题时,科研人员应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把课题加以具体化,以保证其可行性。

此外,在各级政府、科研部门制订的各种科研规划中,也提出许多研究课题,也都是选题的重要来源。

6.从直觉思维、意外发现中选题:

科研人员对研究对象富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也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来源。

当然,这类选题开始时可能是幼稚的、肤浅的,尚需深入思考和论证。

郭沫若在追踪调查有关郑成功的事迹中,意外发现了郑成功铸造的钱币,从而把中国自铸钱币的历史上推了将近200年。

4.科学观、技术观的几种观点:

科学观

“科学观”研究科学的本质、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科学认识的程序、科学知识的结构、科学理论及其评价、科学的发展规律和价值。

科学的基本特点:

1)客观真理性:

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的科学知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与客观事实一致。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坚持物质世界自身来揭示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越自然、神秘的东西。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本身应当具备原则上能够被事实验证的属性。

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3)系统性:

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科学知识理论的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科学以逻辑基本规则规范命题关系,用范畴定义对象的基本属性,并以此(例如公理系统中的公理集合)构成理论的本质或特征信息。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超越个体的,科学共同体内普遍接受的知识。

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技术观

“技术观”研究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的一般方法及其原则、发展规律和技术价值等。

技术的基本特点:

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自然肌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

这决定了技术具有自然属性。

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在技术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

任何正确可行的技术目的都是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合理和相互协调的。

2)物质性与精神性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方法”或“操作手段的知识”,即实践的知识体系。

马克思指出,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是二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3)中立性与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

4)主体性与客观性。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5)跃迁性与积累性。

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

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中又具有积累性。

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

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

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

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

(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是B”或“由于A所以B”。

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方法则出现B结果”。

(6)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

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

它们的联系主要为:

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能相互贯通,呈一体化的趋势,从三次技术革命看,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经表现为双向的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的最好体现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即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的技术化指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相关技术的发展作为其辅助的手段,为其提供相应的研究工具;技术的科学化指技术向技术知识体系的升华而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以当今基础学科的新成果为基础的迅速转化。

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洽的结果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连续体。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进程对科学与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