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9207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docx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

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日期,主题,活动,特点,节日汇编成文字资料.

  篇一: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摘要

  【摘要】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中西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本文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分别从节日来源节日时间节日大餐节日礼物节日色彩节日禁忌庆祝方式庆祝活动等习俗方面对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较全面的论述了中西文化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并分析了存在各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Abstract:

  Thereareaspectsof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Traditionalfestivalsareoneoftheimportantdifferences,andtherearedistinctivefeaturesexistinChineseandwesternfestivalculturesaswell.Festivalcultureisveryprofound.Thefestivalcustomsindissimilarcountriesareestablishedbyusage,withtheowndistinctnationalfeaturesandrichpresentationforms.ThispaperprovidesacomparativediscussionofculturalaspectsthroughChineseSpringFestivalandwesternChristmas.Itgivesadetailedcomparisonsofthefestivalcustomsfromtheperspectiveoforigintime,decoration,celebration,food,gift,festivalcolorandtaboos,andalsodiscussestheculturaldifferencesexisti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aswellasthekindsofcausesbehindit.

  KeyWords:

springfestival;Christmas;culturalconnotation;culturaldifferences

  CONTENTS

  【摘要】1

  Abstract:

2

  I.Introduction4

  II.TheHistoryoftheSpringFestivalandChristmas5

  ThehistoryoftheSpringFestival5

  ThehistoryofChristmas5

  III.TheCustomComparisonoftheSpringFestivalandChristmas7

  Time7

  Decoration7

  Celebration9

  Food9

  Gifts10

  Color11

  Taboos12

  IV.TheCulturalConnotationofChinese-westernFestivalCulture13

  ThespiritofSpringFestivalandChristmas13

  Theaimofthetraditionalfestivals14

  V.TheAnalysisoftheChinese-westernCulturalDifferences15

  Thedifferenceinreligionandbelief15

  Thedifferenceinethicalculture16

  Thedifferenceintheexpressionoffeelings17

  VI.Conclusion18

  References19

  Acknowledgements20

  篇二: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可见,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

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

如春节就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有:

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例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

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

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

  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在英语词汇中也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单词,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通过对中西方主要节日来源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

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

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

孩子们更为高兴,因为他们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比如清明祭祖,元宵节舞龙灯等活动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庆祝形式。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

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

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西方的节日的庆祝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巴西狂欢节最富魅力、最精彩绝伦。

每年的狂欢节一到,市民聚集到市区指定的主要街道或广场上,在鼓队和电子高音喇叭车播放的桑巴舞曲声中,或戴假面具,或画脸谱,或推着彩车,或不做任何化装,狂热地跳桑巴舞,自娱自乐。

男女老少都跳起来了,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

再比如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灯呀、还有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是“trickortreak。

  还有更鲜明地一点就是,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由此可见,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几乎是成两极分化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

因为是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这些节日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

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西方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

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并偏离了现实,因此逐渐被人们遗忘。

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

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

  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

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日。

西方的传统节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

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

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

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

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节日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

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而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

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也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其实中西方节日差异的远远不止这些,归根结底所有的一切还是与民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所以,保护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是必须的,但吸收新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篇三: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节日被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正如中国人现在用近乎狂热的热情过起了圣诞节一样,情人节也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们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二、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国人对洋节的热情更甚于传统节日。

尤其是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

  前人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趋于彼此融合中的各国节日文化、节日风俗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才是节日的永恒魅力、民族特色才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特征。

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

研究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继往开来,只有发掘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内涵,对节日文化进行革新,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随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抓住这个主题要素,即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才能共同实现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使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文献中更多的是从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角度出发比较分析,通过阅读分析这些文献,我得到了相应的启发,传统的七夕节的衰落和情人节的热捧有着鲜明的社会性意义,也让我认识到这一现象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出现的,不仅仅是我们有这类现象,其他处于文化弱势的国家也同样如此,从而启发我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分析两个节日的差异。

  三、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缘起与发展

  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

由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

虽然两个节日属于相同的类型,都是有情人代表爱情的日子,但他们的缘起与发展,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

  

(一)情人节的由来

  情人节的来由,众说纷纭。

比较公认的来历是,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

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

修士瓦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

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

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

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

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

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

所以在英语中,情人节的直译就是“圣瓦伦丁节”。

  

(二)七夕节与牛郎织女

  七夕节则起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一个非常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双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嫂一起过日子。

嫂嫂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活。

一年秋天,嫂嫂逼着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够回家,牛郎无奈地只好赶着牛离开了村庄。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

“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

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两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以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这件事很快就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

  上,恩爱夫妻被拆散了。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了以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它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了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已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飞上天去追织女。

眼看就要追到了织女,谁知却被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而哭。

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纷纷飞来,搭建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们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后来,每年一到七月初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已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已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姻缘,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四、追捧与冷遇

  通过上文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属于同一类型的纪念性节日,只是西方的情人节充满了宗教般神圣色彩,而中国的七夕节则具有神话般的浪漫氛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蕴含。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中,西方的情人节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可是当这样两个节日在中国大地上相遇、碰撞时,他们却具有了大相径庭的命运。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有点太疯狂。

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

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七夕节则日益受到冷落。

舶来的节日成了香饽饽,而本土的节日则有意无意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何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

其原因很多,不能单一的认为是某个方面所造成的。

简单分析一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西方文化的侵染,使得中国人熟悉和了解了西方的情人节。

其实,不仅是在我国,在许多亚洲国家都是如此。

比如在日本,情人节时女性送巧克力给她喜欢的男性,而男性则在一个月后的白色情人节回赠礼物给女性以表衷肠等。

可见,西方的情人节,不光是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节日了。

这也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浸染的同时,作为经济的附属品的文化也如同好莱坞一样传播并占据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身心,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追随着西方的文化潮流。

  其次是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是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也是现在众多商家疯狂炒作的结果。

无论是我国还是日本等东方国家,情人节都和大众传媒及众多商家的疯狂炒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大众传媒之所以炒作,是因为很多标榜为精英文化的传媒执掌者一向以西方文化为追求导向,素以西方文化为自己的精英文化标向,商家之所以炒作,原因很简单,就是为利益所趋。

为了获取利益,对于他们来说,节日是越多越好。

因为每一个节日,这些商家都会借机会向年轻人促销商品,总使得某些商品为之畅销。

像情人节那天,玫瑰和巧克力之类的商品甚至于畅销到许多商家断货的地步。

越是畅销,他们就越是哄抬物价而从中牟利。

  最后是西方情人节的内容更适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潮流。

像我国的七夕节,其内容有待更新,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如元宵节也只是吃元宵,赏看焰火,无其他节目,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

进一步而言,在经历了文革的断代、改革开放的潮流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产生割裂现象,新一代年青人所接触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已经极为淡薄,甚至很多年青人都不知中国众多传统节日的由来,和西方情人节相比,似乎使人无法喜爱。

火红的玫瑰花,让人心花怒放,即使是一个外表冷漠,不懂浪漫的女人人,也会被那一束束火红的玫瑰花所感染。

而巧克力迷人醇香的味道,是爱情的味道。

璀璨无瑕的钻石,更是象征着尊贵与爱情的坚贞不渝。

随着时代的变化,情人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像什么烛光晚餐、情人约会等等。

这些东西,又如何不令年轻人所追捧呢?

  相比之下,中国的七夕节走向没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现代元素符号。

传统的“七夕节”是有一定的仪式的:

夜晚设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织女),少男少女学习模仿男耕女织,此谓之“乞巧”。

主要是祈求得到忠贞爱情与美满家庭。

七夕节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种生”,就是人们把红豆、绿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待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求子”;“彩线”就是姑娘们以各色彩丝,穿针引线,进行比赛;“瓜果”就是茂盛的瓜果架下,少女们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以求日后获得千年不渝的爱情。

“红豆、彩线、瓜果”,这些习俗在形式上过于传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可以加以改良发展来为今天所用。

“七夕节”备受冷落是一种传统的断代,一个重要原因是“七夕节”没有一个统一的且适合年轻人活动的载体。

而西方情人节,有情男女相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载体既简单而又浪漫。

“七夕节”活动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从而很难被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所接受。

  两个节日相对而言,一个是具有西方外露表白的奔放特性,另一个是含蓄内敛的中国传统风情,而当今时代的年青人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成长,在感情表达方式上也趋向于西方的个性张扬,甚至以此为荣。

失去了父辈对传统节日的引导下自然导致情人节的热捧与七夕节的冷遇。

  五、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优势

  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一冷一热对比鲜明。

那么,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何正确看待不同的节日?

如何扭转畸轻畸重的节日偏好?

更深层次的考虑,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

  依笔者之见,在以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升其各自文化的内涵与张力。

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实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向当代性过渡。

每一种节日文化都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日显苍白的困境,因而要挖掘并提升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精神,使其顺利实现当代意义上的调试。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也就是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有效实现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

符号的传达关系和传达功能不仅要受到符号使用者的限定,还

  要受符号使用环境的制约。

所有的节日符号系统的传达意义和传达功能,要受到人类生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