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715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解剖学汇总.docx

神经解剖学汇总

神經解剖學

大腦

1、新皮質的分層

1.分子層:

皮質突觸區

2.顆粒外層

3.椎狀外層:

新皮質神經細胞中數量最多的是椎狀細胞

4.顆粒內層:

星狀細胞,唯一的興奮性中間神經元,以Glutamicacid為傳導物質,在初級感覺區相當多

5.椎狀內層

6.多形層:

梭狀細胞

7.大腦新皮質垂直的柱狀結構是其功能單位

8.新皮質以初級運動區最厚

2、大腦分區:

1.語言區:

(1)表達性或運動語言區:

Broca’sarea位在額葉,左下額回的的蓋區和三角部分,相當於Brodmann氏第44、45區

(2)接受性語言區:

左顳葉的聽覺聯合皮質(Wernicke氏區)、和左頂葉的緣上回(第40區)及角回(第39區)組合而成

(3)經由髓質中心的上縱束互相連絡

2.視覺區:

又稱紋狀區,位於枕葉禽距溝兩側,Brodmann氏第17區,接受視丘外側膝狀體的纖維

3.聽覺區:

Brodmann氏第41、42區,接受來自視丘外側膝狀體的纖維

4.味覺區:

Brodmann氏第43區

5.嗅覺區:

島閾和鉤部,Brodmann氏第34區,有些位於鼻外皮質(第22區)

6.運動區:

(1)初級運動區:

額葉中央前回,Brodmann氏第4區,引起對側肌肉收縮,身體在初級運動區的對應方式是上下左右相反

(2)補充運動區:

指揮初級運動區的運作

(3)運動前區:

近端關節的運動

(4)額葉眼視野區:

與眼睛的隨意共軛運動有關,使眼球偏向另一邊。

(5)額前皮質:

根據過去經驗決定對現在處境的有效反應,並可監督行為和運動的控制

3、優勢大腦半球的功能:

通常為左半球,語言、算數、邏輯與分析能力。

4、非優勢大腦半球的功能:

空間的識別與判讀,唱歌和演奏音樂,情緒

五、頂葉受傷會使病人無法分辨方向、空間、距離,定位失常

髓質中心

1、大腦白質,由聯合、連合、和投射纖維組合而成

2、投射纖維:

大部分的投射纖維會經過內囊。

右側內囊膝部損傷會造成左側顏面下半部表情肌癱瘓但上半部正常。

侷限於內囊膝部的血管栓塞會造成對側顏面下半部表情受損,伸舌頭時舌尖偏向腦受傷的對側,張口發聲時懸壅垂偏向腦受傷處的同側。

1.視丘放射:

源自於視丘,終止於皮質第四層

(1)前視丘放射:

位於內囊前肢,連接視丘內背側核和額前區的皮質

(2)中視丘放射:

位於內囊後肢,連接視丘後腹側核和頂葉的體覺區

(3)下視丘放射:

位於內囊下豆狀部,連接視丘核和顳葉的皮質,包含在聽覺放射中,終止於上顳回的聽覺區

(4)後視丘放射:

位於內囊後豆狀部和下豆狀部,連接視丘核和枕葉的皮質,終止於視覺皮質的膝距徑

2.運動投射纖維:

經過內囊後肢

(1)皮質腦幹徑和皮質脊髓徑組成椎體系統

(2)皮質橋腦纖維:

源自額葉和頂葉,終止於橋腦核

(3)皮質紋狀質纖維

(4)皮質紅核纖維

3.外囊:

由皮質紋狀質纖維和皮質網狀纖維組

3、連合纖維:

大部分組成胼胝體

1.前連合:

在終板處通過中線,連接兩側大部分的顳葉

2.海馬連合:

連接兩側的海馬結構

3.中間質:

連接兩側的視丘

4.後聯合歸屬於間腦的白質,位於松果體的下方,由聯絡纖維組成

4、聯合纖維

1.連接腦葉的纖維

(1)上縱束:

又稱弓狀束,連結額葉、顳葉、枕葉、和頂葉皮質的重要聯繫。

(2)下縱束:

枕葉和顳葉外側及腹側

(3)上枕額束:

胼胝體下束

(4)下枕額束:

和鉤束組成單一聯合系統,連接額葉前區皮質和顳葉皮質

2.弓狀纖維連接鄰近的腦回

3.扣帶束、穹窿、縱紋和終紋是邊緣系統的聯合束

(1)扣帶束:

連接扣帶回、顳葉的海馬旁回及胼胝體膝部下方的中隔區

(2)穹窿:

起自海馬結構,終止於下視丘的乳頭體及前腦中隔區。

穹窿是傳到下視丘最大的纖維束

(3)縱紋:

額葉中隔區到顳葉海馬回

(4)終紋:

杏仁體的傳出纖維,終止於視前區下視丘的前核和中隔區

視丘

1、間腦由視丘、下視丘、上視丘、與視丘下部組合而成,視丘佔4/5,負責嗅覺除外的感覺傳送

2、特殊核:

1.前核群:

情緒的保存及記憶

2.內側膝狀體:

聽覺傳遞有關

3.外側膝狀體:

視覺傳遞有關

4.腹後側核(VP):

一般感覺,投射到額葉皮質也和運動的控制有關

(1)外側部分(VPL):

內側蹄系和脊髓視丘徑終止處,對側上肢位於腹內側,對側下肢位於背外側,VPL、楔狀束核、內側蹄系參與”辨認觸覺”的傳導

(2)內側部分(VPm):

接受三叉視丘徑的纖維,對側頭部感覺

4.腹外側核(VL):

與運動的控制有關

(1)前部(VLa):

接受蒼白球的纖維(抑制作用),投射到額葉的運動前區

(2)後部(VLp):

接受小腦核尤其是齒狀核的纖維,投射到額葉的初級運動區

3、上視丘由韁核和松果體組合而成,有視覺反射中樞

4、視丘的動脈來自大腦後動脈

下視丘

1、下視丘的功用:

穹窿柱將下視丘分成內外區

1.溫度調節:

位於視前區,前下視丘對熱反應,後下視丘對冷反應

2.誘發自主神經的反應:

前下視丘誘發副交感神經反應,後下視丘誘發交感神經反應

3.神經內分泌的控制:

(一)兒茶酚胺:

後下視丘

(二)催產素:

視上核、室旁核

(三)血管加壓素:

視上核、室旁核

(四)促甲狀腺素:

前下視丘

(五)促腎上腺激素和親脂激素:

室旁核

(六)泌乳激素:

弓形核抑制分泌

(七)生長激素:

前下視丘

4.嗜欲行為:

(一)渴:

外側結節核、腹內側核、不明區、及穹窿下構造

(二)飽食行為:

腹內側下視丘腹中核

(三)飢餓中樞:

外側結節核

(四)性行為:

前腹面下視丘(男性還與梨狀皮質有關)

5.防禦行為:

下視丘和邊緣系統

6.視交叉上核控制內分泌與活動的節律

二、傳出神經:

1.腦室周圍神經纖維:

起源於室旁核進入背側縱束終止於脊髓的中間外側細胞柱及薦部自主神經核影響自主神經系統

2.乳頭體被蓋束:

終止於中腦與橋腦網狀結構的中的神經核,和自主神經核互相聯繫

3.乳頭體丘腦束:

視丘前核和扣帶回的皮質有雙向聯繫,和新記憶的獲得、主觀的情緒經驗、自主神經系統的內臟控制有關

三、傳入神經:

1.上行傳入神經:

源自網狀結構的神經核,傳送與臟器有關的訊息,包括背側縱束與內側前腦束,內側前腦束和情緒驅力及嗅覺有關

2.終紋:

源自於杏仁體,與情緒驅力和嗅覺有關

3.穹窿:

源自於海馬構造,終止於乳頭體,是終止於下視丘最大的神經纖維束

4.皮質下視丘纖維:

經由內囊的前肢抵達下視丘

基底核

1、包括紋狀體、視丘下核、與黑質,紋狀體包括豆狀核和尾核,尾核又分蒼白球(舊紋狀質)和被殼(新紋狀質)

2、解剖學上的基底核包括紋狀體、帶狀核、與杏仁體

3、紋狀質是基底核的接受區,接受來自大腦皮質、視丘、與黑質的傳入纖維

4、黑質:

1.位於中腦的基角與蓋膜之間

2.包括緻密部和網狀部

(一)緻密部含有多巴胺性神經元

(二)網狀部含有投射到上丘的神經元,與眼球運動的控制有關

3.黑質-紋狀體路徑:

(一)紋狀黑質纖維:

以GABA為傳導物質

(二)黑質紋狀纖維:

以多巴胺為傳導物質

(三)前腦的基底膽素性核位於紋狀體的腹側,在Alzheimer氏症及其他形式的癡呆症時成退化現象

3.疾病和基底核的關係

(一)靜態性震顫:

對側黑質消失,巴金森氏症

(二)意向性震顫:

同側小腦伴隨肌肉張力喪失

(三)舞蹈症:

尾狀核

(四)單側芭蕾舞症:

對側視丘下核

(五)手足徐動症:

被殼

(六)Wilson’sdisease:

豆狀核

(七)Huntington氏舞蹈症:

紋狀質退化

五、蒼白球

1.主要傳入纖維為紋狀蒼白纖維,以GABA為抑制性傳導物質

2.興奮性傳入纖維來自視丘下核,以glutamate作為其傳出神經元的傳導物質

3.抑制性傳出纖維到視丘腹外側核的前分區(VLa),抑制視丘下核與腳橋腦核

5、鑽入前穿孔質的動脈主要支配尾狀核、豆狀核、及內囊

週邊神經系統

1、交感神經系統:

1.交感神經鏈由脊柱旁神經節所組成,節前神經元位於第一胸脊髓節至第二腰脊髓節的中間外側細胞柱。

交感節後神經纖維存在於所有的脊神經。

2.灰交通枝含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白交通枝含交感節前神經纖維

3.頸心神經:

起源於頸上,中,下神經節,交感節後神經纖維,除了左上頸心神經加入表淺心叢,其餘均加入深層心叢。

頭部平滑肌及腺體的交感節前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主要是在頸上神經節。

4.胸內臟神經:

交感神經節前神經纖維

(1)大內臟神經:

起源於T5-9,腹腔神經節,支配前腸衍生物

(2)小內臟神經:

起源於T10-11,上腸系膜神經節,支配中腸衍生物

(3)最小內臟神經:

起源於T12,主動脈腎神經節,支配腎臟、性腺與輸尿管的近端。

5.腰內臟神經:

起源於L1-2,攜帶交感節前和節後纖維加入和下腸系膜神經節有關的主動脈神經叢,向下和上腹下神經叢(L3-4)相連,腰內臟神經支配腎臟,輸尿管,骨盆腔的器官,和後腸衍生物

6.薦骶內臟神經:

起源於S2-3,交感節後神經纖維,下腹下神經叢,支配直腸與輸尿管。

2、副交感神經:

1.除了第三、七、九對腦神經外,神經節均位於接近器官的地方,節後纖維非常短。

2.中腦的E-W核→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睫狀神經節

3.橋腦的淚核→顏面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翼腭神經節

4.橋腦的上涎核→顏面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下頷下神經節

5.延腦的下涎核→舌咽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耳神經節

6.延腦的疑核→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心叢

7.延腦的迷走神經背核→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肺神經叢,消化道的黏膜下神經叢,卵巢輸卵管遠端的神經節

8.S2-4灰質第七層外側部的薦自主神經核→骨盆內臟神經→下腹下神經叢,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與骨盆腔內的器官上的神經節

3、心神經叢:

由交感節後纖維(源自頸上,中,下神經節和T1-4)、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源自延腦疑核的迷走神經)及感覺神經纖維組合而成。

左頸上神經節的心上分枝及左迷走神經的心下分支加入表淺心叢,其餘均加入深層心叢

4、肺神經叢:

以後肺神經叢為主。

由迷走神經與深層心神經叢的分支組合而成。

5、食道神經叢:

由迷走神經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與大內臟神經的交感節前纖維組合而成。

心神經叢、肺神經叢、食道神經叢都是以副交感神經為主。

6、控制瞳孔括約肌的神經纖維:

副交感神經由睫狀神經節的短睫神經而來,交感神經來自長睫神經

7、腸道神經系統位在腸壁環走及縱走肌之間,接受副交感節前神經、交感節後神經的支配

8、乙醯膽鹼是所有自主節前神經元和所有副交感節後神經元的主要傳遞物質,正腎上腺素是交感節後神經元的主要傳遞物質,支配汗腺的交感節後神經元的主要傳遞物質是乙醯膽鹼

9、神經纖維的分類:

1.Aα:

由肌梭的環繞神經纖維末梢來的感覺

2.Aβ:

由高基氏腱及皮膚的Ruffini氏環層末梢來的感覺

3.Aγ:

肌梭的梭內纖維的運動

4.Ⅱ:

肌梭的花霧神經末梢,Meissner’s小體,Pacinian小體,及大毛髮囊末梢來的感覺

5.Aδ,Ⅲ:

小毛髮囊及調節痛與溫覺的游離神經末梢來的感覺

6.B:

自主神經節的節前纖維

7.C,Ⅳ:

支配平滑肌與腺體的自主神經的節後纖維,調節痛與溫覺的游離神經末梢來的感覺,嗅覺。

無髓鞘。

8.Meissner’s小體與觸覺有關,Pacinian小體及Ruffini氏環層末梢與壓覺和震動覺有關。

小腦

1、分為蚓部和兩個半球,外表面可分成小葉、結狀葉、前葉、後葉

2、維持平衡和肌肉張力的協調

3、分為皮質和髓質:

1.皮質區:

灰質,分為分子層、普金氏細胞層、和顆粒層

2.髓質層:

白質,由內而外為頂核、球狀核、栓狀核、齒核

4、苔狀纖維與攀爬纖維是到小腦皮質的傳入纖維,形成興奮性的突觸,顆粒細胞和普金氏細胞亦形成興奮性突觸,以Glutamicacid為傳導物質。

星狀細胞、籃狀細胞、和高基氏細胞形成抑制性的突觸,以GABA為傳導物質。

1.苔狀纖維是小腦的主要傳入纖維,末端形成薔薇體,和顆粒細胞形成多重突觸

2.攀爬細胞起源於下橄欖核群,和普金氏細胞形成單一突觸。

3.普金氏細胞是唯一的傳出纖維,普金氏細胞的軸突和齒核、頂核、前庭核及中央核形成突觸

5、原始小腦包括小葉結狀葉和下蚓部的蚓垂(負責平衡),舊小腦包含前葉的上蚓部和後葉下蚓部的一部分,新小腦包含小腦半球和後葉內的上蚓部

6、前庭小腦相當於原始小腦,脊髓小腦包含舊小腦及小腦半球的內側,橋腦小腦包含其餘的新小腦。

7、小腦腳:

1.上小腦腳:

連接小腦與中腦,又稱結合臂,由球狀核、栓狀核與齒狀核的傳出纖維組成。

傳入纖維有腹側脊髓小腦徑,和源自於藍斑、紅核、及三叉神經中腦核的纖維。

2.中小腦腳:

連接小腦與橋腦,又稱橋臂,橋腦小腦纖維經由中小腦腳進入小腦

3.下小腦腳:

連接小腦與延腦,又稱索狀體,和脊髓、下橄欖核、楔狀核、薄核聯繫,最多的是對側下橄欖群橄欖小腦徑攀爬纖維經由下小腦腳進入小腦,其次是背側脊髓小腦徑

8、後顱腔腦壓過高最有可能造成小腦之扁桃體由枕骨大孔向下突出

9、小腦延髓後池是最大的蜘蛛網膜下腔,可進行穿刺以獲取腦脊髓液

網狀結構

1、位於腦幹的背部

2、睡眠與清醒:

1.兒茶酚胺性神經核:

增進反射傳導的速度及警覺性

2.中央網狀核群:

上行網狀活化系統的主要部分,與清醒和警覺狀態的維持有關

3.縫核:

以血清張力素為傳導物質,吻端與睡眠的維持有關,尾端與痛覺的抑制有關

3、體表運動功能:

網狀脊髓徑與運動的控制有關

4、痛覺:

上行路線:

脊髓→中央網狀核群→視丘,下行抑制路線:

縫核脊髓徑

5、內臟活動:

1.小細胞網狀區:

位於延腦和橋腦,血壓及心跳增加,進食反射,呼氣中樞

2.臂旁區及Kolliker-Fuse氏核:

吸氣抑制中樞

3.延腦腹側表層網狀區:

呼吸及心血管的調節

4.吸氣中樞:

延腦背側的巨細胞核,呼氣中樞:

延腦腹側的小細胞網狀區

5.延腦內面對循環系統有抑制作用,外側有促進作用

6.心臟中樞、血壓中樞、呼吸中樞位於延腦,飽食中樞則不位於延腦

五、催吐藥物的化學受器區:

延腦的最後區

6、控制眼球運動:

橋腦中線旁網狀結構(PPRF)、舌下神經旁核、副動眼神經核

7、與邊緣系統的聯繫:

腳間核與腹側被蓋區

8、分泌神經:

1.兒茶酚胺性神經元:

(1)正腎上腺素:

藍核

(2)腎上腺素:

視丘腹外側網狀結構與孤立核

(3)多巴胺:

腹側被蓋區(與精神分裂症關係最密切)

2.血清張力素:

縫核

3.膽素性神經元:

腳橋腦核與橋腦腦室旁灰質,和立體形式的運動功能有關

邊緣系統

1、邊緣系統的組成:

顳葉

1.邊緣葉:

包括海馬回、海馬旁回、與扣帶回

2.齒狀回:

杏仁核、中隔區、下視丘(乳頭體)、視丘前核

3.連接纖維:

穹窿、乳頭體視丘束、終紋、視丘髓紋(髓紋源自於延腦的弓狀核)

2、邊緣系統的功能:

1.嗅覺與進食,與下視丘共同涉及性行為、情緒與動機

2.防禦及生殖時的內臟和運動反應有關

3.杏仁核和行為及情緒的改變有關

4.近期記憶和海馬結構及Papez氏迴路有關

3、兩側杏仁核破壞會造成Kluver-Bucy症候群:

溫馴,食慾增加,性行為旺盛,無法認識看到的事物,喪失學習能力,過度探險行為

4、後屈索、背側縱束、前腦內側束是杏仁核腹外區向外輸出訊息的途徑

5、海馬結構:

1.包括海馬回、齒狀回、與大部分的海馬旁回

2.椎狀細胞是最主要的細胞,在記憶與智力功能喪失最早受到影響,在靠近下腳的CA1區對缺氧特別敏感

3.由齒狀回投射到海馬回C3A區的纖維是苔纖維,傳出纖維是攀爬纖維

4.海馬結構將短期記憶保留再轉成長期記憶

六、額葉受傷會引起行為及人格的改變。

頂葉受傷會引起認知功能失調。

顳葉受傷會引起記憶及語言失調

脊髓

1、脊髓灰質有細胞本體,白質有縱走的神經纖維,越接近頭部,白質的量越多,在頸膨大與腰薦膨大有較大的灰質體積。

1.位於灰質內的的神經元可分成三大類:

(1)中間神經元:

又稱聯絡神經元

(2)運動細胞:

由α與γ運動神經元組成

(3)徑細胞:

細胞本體位於背灰角質發出的軸突形成白質內的上行束

2.白質由三個神經索組成:

(一)背索在胸部中段以上由內側的薄束和外側的楔狀束組成,中段以下由薄束組成。

內弓狀纖維直接源自於薄束核和楔狀核跨過中線到對側的上行纖維。

(二)外側索和腹索無明確界線。

2、脊髓灰質發出軸突組成陰部神經的細胞核是歐式神經核

3、脊髓灰質背角的第二、四層會出現在所有的脊髓灰質

4、網狀致活系統不存在於脊髓

前庭核與前庭脊髓徑

1、前庭核位於菱形窩前庭區下方,除了上前庭核位於橋腦外,其餘均位於延腦。

1.前庭脊髓徑的細胞位於外側前庭核,又稱Deiter氏核,進入同側脊髓腹索,終止於腹角內側的的第七與八層。

刺激前庭脊髓徑會使同側四肢及脊柱的伸肌收縮,屈肌舒張。

2.內側縱束:

(一)上行部分:

將前庭核和Ⅲ、Ⅳ、Ⅵ神經核,以及中腦的副動眼神經核連接起來,提供兩眼的配合運動和頭部運動的相互合作,以維持視野的固定,成為前庭眼睛反射

(二)下行部分:

內側前庭脊髓徑,使頭部移動平衡及凝視物體

(三)包含動眼、滑車、及外旋神經核的纖維,及起源於中線旁橋腦網狀結構的纖維(PPRF)。

PPRF又稱外側凝視中心,與眼球的共軛運動有關

二、皮質脊髓徑又稱椎體徑,與精確有技巧的運動控制有關,和皮質腦幹徑合稱椎體系統

1.起源於初級運動區、運動前區、初級感覺區、及扣帶回運動區

2.匯聚於內囊的後肢,85%會在椎體交叉越過中線形成外側皮質脊髓徑,15%形成腹側皮質脊髓徑,走到相對應的脊髓節後,會越過中線終止於脊髓灰質4-7層。

脊髓外側索背半部受損最可能失去外側皮質脊髓徑的功能

三、前庭脊髓徑:

起源於同側的外側前庭核,又稱外側前庭脊髓徑,使同側的伸肌收縮,屈肌放鬆,與直立姿勢有關。

去大腦強直是因為腦幹受損後前庭脊髓徑功能過分突出之故,全身伸肌皆處於收縮狀態。

內側蹄系

1、又稱背柱或背內側系統,負責本體感覺、細微觸覺和震動的感覺,由A群神經纖維傳送

2、脊髓背索→薄束(終止於延腦薄核),楔狀束(終止於楔狀核)→在延腦的尾側以內側弓狀纖維越過中線抵達對側形成內側蹄系→終止於視丘腹後側核的外側區→內囊後肢→頂葉的第一體覺區

3、薄束位於內側,接受中胸部以下脊神經的纖維。

楔狀束位於外側,接受來自上胸部及頸部脊神經的纖維。

4、在延腦,下肢來的纖維位於內側蹄系的最腹側,上肢來的纖維位於最背側。

在橋腦到視丘,下肢來的纖維位於外側,上肢來的纖維位於內側。

脊髓前外側系統

1、包括脊髓視丘系統和脊髓網狀系統,和痛覺、溫覺、輕觸覺有關,由A群和C群的神經纖維傳送

2、背根外側部分→Lissauer氏背外側徑→徑細胞→腹側白質聯合越過中線→對側脊髓視丘徑→脊髓蹄係→視丘腹後側核的外側區(VPL)

背根外側部分→Lissauer氏背外側徑→徑細胞→兩側脊髓網狀徑→同側延腦網狀結構,兩側橋腦網狀結構→視丘板內核和後核群

3、脊髓視丘徑由外而內來自於薦椎、腰椎、胸椎、與頸椎。

4、脊髓蹄係包括脊髓視丘徑和脊髓四疊體徑

5、與痛覺抑制有關的下行路徑

1.強烈的情緒壓力下,皮質脊髓徑作用

2.縫核脊髓徑以血清張力素作為傳導物質負責較精細的控制

六、外側脊髓視丘徑由Aδ和C神經纖維負責傳送溫覺和痛覺,內側脊髓視丘徑由Aα、Aβ負責傳送觸覺、壓覺、及震動感覺。

腦神經

1、腦神經的組成:

1.一般體表傳入:

神經核位於三叉神經感覺核(接受三叉、顏面、舌咽、與迷走的纖維),脊髓的背灰質角,延腦的薄核與楔狀核。

2.特別體表傳入:

視覺神經,耳蝸神經核,前庭神經核

3.一般內臟傳入:

次級神經元位於脊髓的背灰質角與延腦的孤立核尾端,接受舌咽與迷走神經

4.特別內臟傳入:

(1)嗅覺:

嗅神經

(2)味覺:

次級神經元位在孤立核的吻端,接受來自顏面神經的鼓索分支,舌咽神經與迷走神經的纖維。

5.一般體表傳出:

動眼、滑車、外旋、舌下神經

6.一般內臟傳出:

(1)腦幹的副交感神經核:

動眼的E-W核,顏面的上涎核與淚腺核,舌咽的下涎核,迷走的背核與疑核。

(2)脊髓:

T1-L2或3的中間外側細胞核,S2-4的薦自主神經核。

7.特別內臟傳出:

三叉神經運動核,顏面神經運動核,疑核(來自舌咽、迷走、與脊副神經)

2、腦神經的位置:

1.中腦:

Ⅰ、Ⅱ、Ⅲ、Ⅳ

2.橋腦:

Ⅴ、Ⅵ、Ⅶ、Ⅷ

3.延腦:

Ⅸ、Ⅹ、ⅩⅠ、ⅩⅡ

4.滑車神經是唯一從腦幹的背部發出的腦神經

5.外展、顏面、前庭耳蝸神經位於橋腦與延腦的椎體交界處

6.延髓背面的面神經丘直下方是外旋神經核的位置

3、上臉部肌肉接受來自兩側大腦皮質的神經纖維,下臉部肌肉只接受來自對側大腦皮質的神經纖維,在顏面神經核核上損傷時會造成對側下臉部麻痺(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核下損傷時會造成患側臉部肌肉的全部麻痺(週邊型),最常見的是Bell’spalsy。

(除了舌下與顏面神經核尾端只接受交叉後的下行纖維外,其餘腦神經的運動核均接受兩側大腦皮質的纖維)

4、神經核:

1.上涎核:

顏面神經和三叉神經,下頷下神經節,下頷下腺與舌下腺

2.淚核:

顏面神經,翼腭神經節,口鼻腔黏膜與淚腺

3.下涎核:

舌咽神經,耳神經節,腮腺

4.背核:

迷走神經內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的主要來源

5.疑核:

接受三叉神經脊髓徑和孤立徑束發出的纖維,經由舌咽、迷走、與脊副神經支配軟腭咽喉與食道上部的肌肉,不會發生單側性的上神經運動形式的肌肉癱瘓

視覺

1、視徑終止的地方

1.外側膝狀體:

視網膜光受器→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視神經→視交叉→視徑→視丘外膝狀體→膝距徑,又稱視覺放射→內囊的後豆狀部與下豆狀部→枕葉的視覺皮質(第七區),又稱紋狀區

2.上丘:

與追蹤物體時眼睛及頭部的運動有關

3.前四疊體:

與瞳孔光反射有關,視徑→前四疊體→E-W核→縮朣

4.視交叉上核:

在不同亮度時,改變松果體的抗性腺激素活性,與內分泌及活動的節律控制有關

5.中腦被蓋:

與眼睛及頭部運動的協調有關

6.視丘枕部

2、視覺障礙:

1.視神經損傷:

同側眼失明

2.中線部份的視交叉:

兩顳側半盲,腦下垂體腫瘤、縱切視神經交叉的傷害,會造成兩顳側半盲

3.視交叉右緣:

右眼鼻側半盲

4.右視徑:

左側同側半盲

5.膝狀禽距徑或視覺皮質:

對側同側半盲,除了黃斑區。

視放射起自外側膝狀體,顳部放射纖維投射到禽距溝下的視皮質,大腦頂葉損傷時會造成眼下半部視野的缺陷

聽覺

1、聽覺傳遞路徑:

聲音刺激時聽覺的毛細胞主要以調控鉀離子的通透來改變其膜電位

柯蒂氏器內的毛細胞→蝸軸內的螺旋神經節→耳蝸神經→延腦的腹側與背側耳蝸核→橋腦的上橄欖核→外側蹄系→中腦的下丘→下臂→視丘的內側膝狀體→聽覺放射→內囊的豆狀核下部→顳葉的聽覺皮質

二、源自對側腹側耳蝸神經的軸突和上橄欖核的下行交叉神纖維參與構成菱形體(斜方體)

三、來自橋腦上橄欖核的膽素性傳出纖維,以乙醯膽鹼為傳遞物質,終止於外側毛細胞及支配內側毛細胞的感覺神經突起的終末前部分,具抑制作用。

外側毛細胞被抑制會降低覆膜的震動幅度,提高內側毛細胞興奮的閾値。

頭部的感覺

1、頭部的痛覺和溫覺:

次級神經元→終止於三叉神經脊髓核的尾部→次級神經元→在延腦交叉到對側形成腹側三叉神經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