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59826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PPTX 页数:112 大小:9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档案管理学基础课件.pptx

档案管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一、档案的萌芽1、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已具备备忘,信守和凭证作用,可以保存,可以流传,2、刻契”也称“书契”:

即在器具、泥板或树木上刻划各种形式的符号和标志。

用来表意和记事。

考古发掘,夏代陶器上就发现一、二十个刻划符号用来记载简单的历史,有备查、参考和凭证作用。

新石器时期出现的手工雕刻技术,主要用于刻划原始的文字符号和图案。

迄今出土的考古文物显示,这些文字符号和图案,首先用来刻划在树皮、洞壁、石块和陶器之上。

其中尤以陶器上的发现为多。

中国陶器之最古者,无论北方的或南方的,均为新石器时期之遗物。

在这些古代陶器上,有花纹、图案和萌芽中的文字符号。

图2-1是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前的古陶遗物上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

图2-2是史前遗址甘肃辛店出土的彩陶上的图案。

图2-3是长江下游处于新石器时期晚期良渚文化阶段刻划在陶器、玉饰品上的云雷纹、兽面纹。

图2-4是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四个象形符号。

这些文字符号和图案,有描绘的,有刻划的,具有时代特点。

它既是中国文字诞生之前兆,又是手工雕刻之先驱,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图2-1半坡村的文字符号图2-2甘肃辛店彩陶图案图2-3良渚文化云雷纹、兽面纹图2-4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上的五个象形文字符号,3、贝壳珠串:

贝壳珠串是用各种颜色的贝壳组成各种图形,串成各种珠串,因长短和图形各不相同而代表不同的意思,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事。

以上这三种方式都不是文字。

它是适应文字出现之前的人类社会记事和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历史记录,它真实、原始、生动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的一个方面的活动。

完全可以认为这就是档案的萌芽,开创了人类档案的起源。

但他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档案。

二、档案的起源1、人类最古老的档案产生在什么年代,目前还不能论断。

但是可以从文字产生的最古老的年代,推论出档案产生的年代。

根据我国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的出土文物来看,考古学家认为:

半坡陶器上文字距今大约六千年左右。

2、在南太平洋上的“古大陆”中幸而未沉没的复活节岛上保存着古文字石板,对这些“古大陆”经过放射性碳素C14的技术签定,证明是在一万二千多年以前沉没的,从这一点上说明,至少在一万二千年以前就存在人类最古老的档案。

早在旧石器时代:

人们就能在居住的岩壁上画画。

用图形表示出来。

如打猎的收获,有羊有鹿有牛,捕到什么就画什么,人们称之为图画文字。

这些图画是远古交流思想、记述史实的一种方法,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具备了档案的属性,称为“图画文字档案”这是人类出现的最早的档案。

在新石器时代:

图画文字档案的内容更为丰富。

三、我国最早的档案1、商代早期,甲骨档案(龟甲和兽骨)2、商代后期,铭文档案(金文档案)如:

青铜器皿上的文字3、春秋战国时期,石刻档案4、秦代,简牍档案,缣帛档案5、魏晋南北朝时期,纸质档案出现6、电子档案此外,国外还有,泥板档案,纸草档案,羊皮档案等形式的档案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纸质档案是西晋文学家陆机所写的“平复贴”是我国古代名文的书札墨迹,字体奇古。

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久的纸质档案。

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明代以前的历史档案基本上失传。

甲骨档案,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

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占卜活动中。

殷墟甲骨档案于清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

内容广涉当时社会的阶级与国家状况、农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金文档案,金文档案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

金文又称铭文。

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

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名,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

金文档案的内容包括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多方面。

石刻档案,以石为载体的书史铭文。

曾广泛产生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

大凡纪功颂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一切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未来。

中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记功石刻。

此外,大量的墓志也是中国古代石刻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牍档案,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

简指竹片,称竹简;牍指木片,称木犊、木札、木简。

两者又可通称为简。

形状狭长,稍宽的木简又称为方。

中国古代纸张出现以前,简牍曾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最早约产生于先秦,历经春秋战国、秦汉,直至东晋末年(5世纪初)纸张普遍应用后才基本绝迹。

缣帛档案,中国古代以丝织物为载体的公私文书。

缣帛是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缣帛质地优良、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绘画书写,所以春秋时已用作书写材料。

缣帛档案最早发现于1942年被盗掘的长沙战国楚坟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但原件已流失国外。

羊皮档案,古代和中世纪用羊皮纸制作的文书。

公元前2世纪,小亚细亚的帕加马人用牛羊皮代替了纸草纸。

公元前2世纪以后的数百年间,羊皮纸与纸草纸同时被普遍使用,313世纪,欧洲各国主要用它书写文件,14世纪逐渐被中国纸取代,18世纪有些国家仍用它书写重要法典文件,以示庄重。

美国的第一部宪法、独立宣言、人权法案均用羊皮书写以显示其重要性。

纸草档案,古代用纸草纸制作的文书。

纸草又称纸莎草。

是尼罗河下游沼泽地带生长的一种植物。

纸草纸比岩石、泥板轻便,易于书写,约从公元前30世纪开始被广泛使用。

纸草档案最早于1752年发现于意大利,已发现的纸草档案包括房地产契据、合同书、测产清单、公务决议、书信、古典著作等,其中著名的有都灵纸草、莱顿纸草、哈里斯大纸草等,泥板档案,古代刻写在粘土板上的文书。

是西亚地区古代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赫梯、波斯和亚述,古埃及和古希腊的遗物。

其文字因笔画一头粗一头细,状如楔子,故被后人称为楔形文字。

作为档案保存的泥板在末端刻有该文书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以便分类保管。

泥板文书一直被使用到大约公元一世纪才逐渐淘汰。

声像档案,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知识信息的特殊载体形式的档案。

亦称音像档案、视听档案。

包括照片、影片、录音、录像档案等。

声像档案具有真实记录性、选材典型性、视听形象性、艺术美感性、交流通用性的特点,机读档案,以代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的、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的档案文献信息。

包括两种:

一是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办公系统的部门形成并归档的机读文件;二是将传统类型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由此转换而成的机读档案,纸质档案,以纸张作为载体的档案。

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公元2世纪后,纸逐渐在中国内地和西北地区广为使用。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约公元前179前150年间的纸质地图残片,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质档案,第二节档案一词的出现和概念的由来,一、档案一词的出现。

我国“档案”的产生。

“档案”一词,我国历代称谓都不同。

商代称“册”,周代称“中”,秦汉称“典籍”,汉魏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后称“文卷”、“案卷”、“案牍”等。

据传说,类似“档案”一词的词意最早起源于我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称之为“图籍”,在吕氏春秋先识览等史书中记载了与档案有关的故事。

一般认为是康熙年间成书(1780年)的杨宾在柳边纪略中首次提到“档案”。

杨宾在其所著的柳边纪略中写道:

“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

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这是有关“档案”一词的最早记载。

“档案”一词作为口头语言在民间可能流传已久,最后“档案”作为一种规范语言在清政府文件中出现,可以认为“档案”一词出现于清代以前,具体时间还有待于考证。

二、档案概念的由来“档”在康熙字典中解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说文解字释为“几属”,就是象小桌子一类的东西,由此引伸,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书叫作一案,并通称收存的官文书为“案”或“卷案”、“案卷”,档和案连用,就是存入档架收贮起来的文书案卷,而且把放置档案的架子称作档架,把一格称为一档,这些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节古代档案思想的萌芽,一、古代档案学思想1、管理思想:

6000多年前我国已形成了档案的管理制度,吕氏春秋记载:

夏代已有专司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

甲骨档案是当时人们有意识地保存下来的,并且是被集中地保管在宗庙所在地,这足已证明,中国古代已产生有意识地保存档案并集中地管理档案思想的萌芽。

2、鉴定思想:

从唐、宋开始,对档案已进行有区分的鉴定,唐律规定:

文案不须长留者,每三年一“拣除”;宋代规定:

凡事关王朝大政的重要文书要长留,其他非应长留者留10年,每三年一“扦简”,同时规定:

应长留的重要文书,“要分门置籍立号,别库架阁”;那些经过“扦简”凡需处置的档案,要申报上级“差官复讫除之”。

3、保护思想:

在殷商时期已被人注意。

1936年殷墟发掘中,发现了殷商时期贤王武丁的专用档案库,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档案库。

这些档案放在地下室的“窦窖”里。

西周时期,为保证文书和档案的安全,还建立了付本制度。

珍藏在神圣而坚固的宗庙和特制的金匮之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石室金匮”保管档案的思想已萌芽。

二、中国古代档案库建筑技术思想的萌芽1、中国奴隶社会用来收藏档案的称之“天府”、“萌府”等,是当时最好的建筑,也是最神圣的地方。

两汉时期,王朝中央在宫庭内外修造了诸如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兰台、东观以及石室、宣明等多处殿阁,收藏各种档案典籍,这些建筑,大都富丽堂皇,各有专司,据记载,由萧何监造于未央宫内的石渠阁,就是专门用来收藏秦代档案图籍的。

2、中国封建社会档案库建筑类型:

有收藏户籍和谱牒的籍库;有保管官僚考绩材料的甲库;有贮藏王朝中央和地方官署档案的架阁库;有专门收藏中央各衙署历年陈案的金耀门文书库;还有“千丈架阁法”,用来保管各州长的案牍等。

明王朝为收藏全国赋役黄册,在都城南京东北侧的后湖(今玄武湖)中心岛上建造的后湖黄册库,是明代具有国家规模的专用档案库房,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自参与档案库房的建造。

且库房都是东西相向,前后有窗,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多达667间,收藏黄册约153万多册。

明代中叶,为收藏实录、圣训、玉牒等皇家档案而修造的御用库房皇史宬,是仿照古代斋宫建造的在1.42米高石台上的一座宏大的宫殿式建筑,四周汉白玉雕栏环绕,正面券门五座,左右有窗,整个大殿全部砖石叠砌,连门窗也是以石材雕琢而成。

整个建筑,无梁无柱,能防御天气的剧变,保持室内的相对恒温,安全耐久,设计周到,庄严典雅,风格独特,在殿中特制的石台上,排放着铜皮榴金的大木匮保管皇家档案。

皇史宬,皇史宬:

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房建筑方面的一个最杰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份珍贵遗产。

皇史宬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明代统治者为妥善收藏皇族的重要档案在皇城内仿照古代石室金匮而建造的专用库房。

皇史宬座落在紫禁城东侧的宫殿群中,它不仅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而且更具有作为档案库房所要求的各种特点,整个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没有一点木材,墙壁厚而坚实,仅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殿内筑以四尺多高的石台,上面排列有铜皮鎏金,雕龙闪耀的大木柜,皇家的实录,圣训等重要档案尽收其中,意取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制。

清代统治者也将皇史宬作为存放皇家重要档案的专用库房,新中国成立后,皇史宬成为我国专门保管、研究明清历史档案的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架阁库,1.宋元时代储藏文牍案卷的机构。

2.指主管架阁库的官员。

宋朝的架阁库是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是由唐代甲库发展而来的。

架阁库中的档案,通过架阁的形式保存,这样方便整理与查找利用,因此架阁库中的档案较以往明显增多。

后湖黄册库,中国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

建于明代初年,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

明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黄册制度,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由布政司、府(州)、县各存1套;1套用黄色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

万历三十年(1602),后湖册库达667间,收贮黄册153万余册,至明代末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

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

该库初由户部侍郎代管,明都北迁后,由南京户科给事中一员和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一员专管。

库房管理制度严密,用人达百余名。

明中叶以后,由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黄册制度日趋废弛,后湖黄册库也每况愈下。

1644年明朝灭亡,后湖黄册库随之消失,库存黄册也损毁殆尽。

明正德年间南京户科给事中赵维贤辑有后湖志一书,记述了该库事迹。

1.“兰台”一词的演变:

“兰台”是我国西汉时期修建的用于专门收藏王朝中央档案典籍的处所,并设有兰台令史主管兰台的档案工作。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现在,“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被称为“兰台人”。

2.档案制成材料的演变:

从我国档案制成材料的演变历史来看,它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

从殷商时期的甲骨到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器,到春秋战国时期以竹简、木片为主,秦代时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刻石,两汉时期除了使用竹简、木片以外,还使用了缣帛,到了东晋时期,由于造纸术的发展,纸张成为档案主要的书写材料,直至近、现代,出现了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光、电子载体。

档案制成材料的演变历史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状态。

3.档案管理律令的出现:

我国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的律令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到隋唐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开始形成若干法律性的规定,记载于当时的法典之中。

在我国最早的封建法典唐六典和唐律疏议中,唐王朝已经把文书档案的归档、鉴定、移交等方面的规定列入法律范畴,著录于封建法典,强制官吏遵守执行。

档案管理律令的出现是隋唐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显著标志,它对以后封建王朝档案工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司马迁及其史记:

在我国古代,档案工作与史学研究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具有利用档案史料编纂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的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司马迁出身于史官门第,自幼就接触到各种档案典籍,他父亲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掌管西汉中央政府的档案典籍,正是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司马迁以丰富的档案典籍为依据,先后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辛勤劳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史记。

史记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凡有关历代制度、经济、天文、地理、历法、音乐、水利以及事件、人物、民族等尽收其中,堪称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

司马迁编纂史记,为我国档案利用工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三、档案工作与史学的密切关系商朝的史官就是王朝的档案工作官员,在我国历史上,档案工作与历史记载可以认为是同时发生的,史学是在档案的沃土上成长发展起来的。

春秋末年的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利用档案修辑史书的先驱,他曾说过:

“述而不作,言而为古,窃比我老彭”表示他很愿意作档案的整理编述工作,一般认为,老彭是古代的档案工作者。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两个人都大量的利用了官府档案。

司马迁又做了10年的档案工作呢。

班固也曾为兰台史令,有条件利用朝庭所保存的大量历史档案。

第四节世界档案学萌芽(了解),一、古代埃及的法老宫内设有法老档案馆、宰相府内设有宰相档案馆、神庙档案馆等。

二、希腊,有神庙档案馆、国王档案馆,如亚历山大档案图书馆,就保管着有关作家、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等方面的手稿和其他档案材料50余万册。

三、古罗马已开始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档案馆塔布略里亚。

四、西欧出现的“行宫档案馆”,随着宫庭的移动而转移。

五、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所谓的庄园档案馆、教会档案馆、公证人档案馆等六、在封建社会中期又出现了城市档案馆、国王档案馆、大学、医院、慈善机构等方面的档案馆、机关档案馆和殖民地档案馆等,二、档案形成,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

转化条件有三:

(一)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

情况有以下三种:

1、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2、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一种,如国家的法律、条约、契约、合同、经济远景规划等,只要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也算办理完毕。

3、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二)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三)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第一节档案的定义,一、档案的定义: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象、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简便的说,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这里“原始的记录”就是国内外常用的较为广义的“文件”。

二、文件怎样转化为档案:

并非一切文件都需要和可能成为档案。

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需要三个条件:

1、现时使用完毕或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文件具有现行的传达和记述效用,失去了现行效用的文件就转化为档案了。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3、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以现代一般的档案来说,它是经过分类、立卷等一定的整理和归档而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三、档案的一般属性:

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四、档案的一般作用:

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五、档案的基本价值:

凭证作用、参考作用或称情报作用。

六、档案种类的划分1、按照档案的来源标准,即按其形成者的性质可分为国家机关档案、党派团体档案、企业档案、事业单位档案、名人档案等等。

2、按照档案的内容标准有两种子划分方法:

一是直接分为党务档案、行政档案、诉讼档案、军事档案、外交档案、科学技术档案、会计档案等多种门类3、按照档案的载体形式标准,可分为金石档案、甲骨档案、泥板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羊皮档案、纸质档案、胶片档案、磁带档案等等;4、按照档案的时间标准划,一般可分为古代档案、近代档案和现代档案。

5、按照档案所有权标准,可分为国家所有档案、集体所有档案和个人所有档案。

6、在中国常见的档案分类有文书档案、科学技术档案和专门档案三大类别。

七、全宗

(一)、全宗的定义:

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法文FONDS一词,原意是“基金”、“贮量”、后来也转意为“库藏”。

全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机关的全部档案。

国家档案全宗,指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财富的总和,国家档案信息系统的最高层次。

全宗的字面意义就是全部卷宗,它的科学含义是:

一定数量的档案材料的有机整体,一个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档案的组合体,就是一个机关的全宗。

机关全宗也称全宗。

现在档案界通常所说的“全宗”,实际上亦即机关全宗的省略词,它是“国家档案全宗”的基本单位。

“国家档案全宗”就是国家档案资源系统的有机整体。

(二)、全宗的构成条件和立档单位其一:

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对外行文;其二:

设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自己可以编造预算或财务计划;其三:

设有管理人事的机构或人员,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

第二节档案的作用及规律,一、档案的一般作用

(一)、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

(二)、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三)、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四)、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五)、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六)、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二、档案的基本价值

(一)、档案的凭证作用:

首先,从档案的形成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它是从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在现今使用之际临时编造的,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

其次,从档案本身的物体形态上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它的这种凭证作用,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二)、档案的参考作用:

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论,第一节档案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一、档案工作的内容:

是指档案室和档案馆所从事的档案业务工作,即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基本内容:

包括八项:

档案的接收和征集、整理、价值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利用服务和档案统计。

也简称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编研、利用和统计工作。

二、档案工作的性质:

(一)、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的科学性的工作

(二)、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条件性的工作(三)、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第二节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1987年9月5日颁布的,1988年1月1日执行。

档案法规定: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具体:

统一领导、分级集中地管理国家全部档案

(一)、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二)、国家全部档案由各级档案机构分别集中保存,并实行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

最高的行政机关档案局。

(三)、全国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一地,分层负责地进行监督和指导,第三节档案机构档案室和档案馆一、档案室

(一)、档案室的地位和作用

(二)、档案室的基本任务二、档案馆

(一)、档案馆的性质

(二)、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和具体任务三、档案的行政管理机构四、档案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档案的收集,第一节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和要求一、收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一)、收集工作的内容1、对本机关需要归档案卷的接收工作2、对各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中和接收工作3、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二、收集工作的要求

(一)、丰富和优化馆(室)藏

(二)、加强馆(室)外调查和指导(三)、推行入馆档案质量的标准化(四)、保持全宗和全宗群的不可分散性,第二节机关内文件的归档一、归档制度

(一)、归档范围

(二)、归档时间:

一般在第二年的上半年(三)、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二、归档组织工作

(一)、档案室对形成文件的作用

(二)、指导和协助文书部门组织归档工作(三)、临时性的文件收集工作(四)、加强归档的宣传和档案的日常管理,第三节档案馆对档案的收集一、档案馆档案的来源和收集范围

(一)、档案馆档案的来源1、接收现行机关的档案。

2、接收撤销机关的档案3、征集历史档案。

4、档案馆之间交接档案,也是档案馆档案的来源之一。

(二)、档案馆档案收集的范围P791、2、3、4点二、现行机关档案和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

(一)、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

1、档案馆接收现行机关档案的期限:

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

省以上机关和县级以下机关应将永久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20年左右;省辖市(州、盟)和县级以下机关应将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2、接收现行机关档案的要求(三点)P81

(二)、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三、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一)、收集历史档案的特殊意义

(二)、对保存在各部门的历史档案的接收(三)、保存在个人手中的失散历史档案的征集(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档案的收集(五)、历史档案和建国后非国档案收集工作的组织,作业一,简要谈谈档案的起源,档案的萌芽,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档案的载体变化过程,第四章档案的整理,第一节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和原则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二、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第二节全宗全宗(全宗内案卷):

立档单位内的全部案卷总和全宗卷:

管理全宗内案卷过程中形成的案卷,第三节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分类的意义和要求分类的一般方法

(一)、时间分类1、年度分类法2、时期分类法

(二)、来源分类1、组织机构分类法2、作者分类法3、通讯者分类法(三)、内容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