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157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4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必修四语文说课稿合集文档格式.docx

六、说课时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在本课导入我设计用林语堂的一段评价来导入)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问他是谁?

(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

赤壁怀古》。

(因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设计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这样有助于了解这首词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

第二环节:

新课学习

1、朗读,感受豪放

(朗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反复诵读是走近诗词,体味其美,感悟其情,理解其思的重要方法。

这里我设计三个环节,听专家朗读,生自由朗读,生齐读。

(通过诵读体味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美,挖掘诗词的意境美。

2、研读,品味意境

(本课重点是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感受本词的豪放风格的同时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为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加以引导)

问:

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儿?

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边读边品。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写出了壮观,豪放,雄浑的江景,但同时也是写历史长河浩荡。

虚实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互动中推进。

我个人觉得要特别关注几个动词作用的探讨

①、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引导分析几个动词“穿”“拍”“卷”的作用。

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夸张

③、这样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抓住“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

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④、词人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致,用了一句话总括,是哪一句?

“江山如画”

⑤、由此不禁想起“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总结上阙,引起下阙”。

(3)“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用十四字概括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场景,将曹操惨败的情景形容殆尽。

写出了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豪放。

(4)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提示朗读注意的要点:

整首的基调气势雄浑,磅礴。

生:

齐读

3、精读,探究情感

(1)(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风流人物。

上阙写景,也引发了对“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怀念。

探析周瑜形象来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我设计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探究)

(1)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中,词人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2)词人是怎样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引导解读:

从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

从肖像上刻画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从仪态上反映了周瑜临战前的潇洒从容。

“灰飞烟灭”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略。

可谓写出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里还可补充赤壁之战史实,说明周瑜的功劳最大。

周瑜与孙权的“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关系,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而建功立业,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

这也是周瑜令人艳羡的一个原因

周瑜可谓“功成名就,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更易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词人如此刻画周瑜,写出了对周瑜毫不掩饰的艳羡,不禁联想到自己,感慨万千,“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而将周瑜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我设计一个表格将苏轼和周瑜从年龄职务境遇外貌进行比较,体味词人艳羡周郎,悲叹自己复杂的情感。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24 

 

47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高大英俊(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3)在这样情感之下词人的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

(这里是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

我设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调动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讨论中碰撞共鸣,有助于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

讨论:

观点一:

由对比,苏轼有些消沉,寄情于山水,“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

他已经看清了历史的沧桑,所有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淘洗了,人生就如梦境一样,那又何必执着于这些不如意的事呢。

只有江月是永恒的,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

(这是个拓展性的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

我设计着重分析出苏轼的情感的复杂。

借用余秋雨对苏东坡的评价加深对其丰富情感的理解。

在与周瑜如此鲜明的对比后,苏轼感慨万千,有点悲慨,这也是情理之中。

但能不能说其是悲观呢,苏轼这样被贬后,为什么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瑜,而不是陶渊明呢?

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

但现实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旷达乐观的情怀

4、诵读,领悟人生

(因已经分析把握了词的情感,用朗读把体味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再次诵读。

再次听专家朗读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体味苏轼的复杂情感和和思想。

提示朗读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学生齐朗读。

第三环节:

总结全文

(学习诗词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设计用我的感想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点评来结束全文。

引起学生的情感思索。

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同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报怨,伤感,只会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以深广的历史时空为背景,展示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之美,历史人物之美,词人情感之美,并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首词有了优美的意境,有了丰富的审美效益。

成为词家怀古之绝唱,为豪放派之代表作。

你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想?

从而过渡到课后的作业的布置。

第四环节:

课后作业

(1)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你和苏轼的心灵对话。

把你的所感所想对苏轼说出来。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束应该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程也倡导大语文观念,因此我还设计了以下作业):

(2)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

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

还要有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设计本课的板书如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怀古: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

羡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抒情:

叹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功成名就 

雄姿英发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估等七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是辛弃疾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2、用典较多的自读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介绍

(熟习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诗词,对怀古诗、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等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为此,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以下:

1、知识:

体味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2、能力:

指导学生利用“典故分析法”赏析这首词。

3、情感:

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典故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主要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来进行。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三)找典故,(四)分析典故,(五)总结,(六)、作业。

(一)、导入(3分钟)

首先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然后说导语,引出今要讲的《永遇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导语

面对赤壁的惊涛骇浪,苏轼怀念古人,引起无限遐想。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分析:

这样安排,即复习检查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因这两首词同为豪放词,同为怀古词,利于学迁移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特地设计了“诵读”这一环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是分以下几步进行的: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6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

误读为fú

)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用典很多)

5、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分析标题: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从题目中可得知,作者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怀古)那么,他都怀念了哪些古人,用了哪些典故呢?

(三)、找典故。

(8分钟)

1、学生再默读一遍。

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写到几个人?

、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请分别用一句简炼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我把学生分成六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之间组织抢答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的最快,最完整,最简洁。

3、然后老师再做总结。

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18分钟)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

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分析典故的含义”。

这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更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每个典故涉及的内容设计成若干小问题,采用层层剥离法,渐渐拂去每个典故表面的迷雾,让学生自已发现作者的用意。

如典故一: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再做总结。

师:

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

“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

赞叹惋惜。

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

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流露出什么感情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

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

抗金北伐。

典故三:

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结果是大败而归。

作者主张北伐啊,但他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

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悲愤)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

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已呢?

虽满怀爱国热情,可是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

(3分钟)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

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的。

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然后让学生回忆上节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作业: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

“苏辛豪放词派”。

通过《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这个作业其实就是比较阅读。

比较鉴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鉴赏活动,对作品的内容,写作意图背景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作品的异同或高下,从而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

讨论后明确: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

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怀古--------伤今-------悲愤

这样设计,突出用典的特点,突出了怀古的主题,突出了伤今的目的。

七、效果预估:

这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突破难点时,每个典故又设计了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渐进式思考,所设问题师生互动性强,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间组织抢答比赛,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分参与,求知欲强,应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六国论》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六国论》。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

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

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

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

《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出示战国征战图片以及六国、北宋地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

3、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分4组研读课文,互相质疑、析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