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2067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7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docx

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

2019-2020学年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教版练习题第九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一文中,连续三次出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每一次感叹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抒情、议论、描写的交替,奠定全诗的咏叹基调。

B、“千古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联中的“怨恨”为全诗的主旨,以撩人的琵琶怨曲,烘托了昭君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

这怨曲中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

C、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

D、《锦瑟》一诗,紧扣“思华年”展开。

诗中回忆了昔日与妻子王氏双栖双飞如庄周化蝶般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可以横绝蛾眉巅。

B、天梯石栈相勾连。

C、猿猱欲度愁攀缘。

D、枯松倒挂依绝壁。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最适当的一项是()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______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A、⑤①②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②⑤①④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股肱(gōng)百福并臻(zhēn)韶光(sháo)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运筹帷幄(wù)秉承(bǐng)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独当一面(dāng)诤友(zhèng)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嗟来之食(jiē)镌刻(juàn)泥古不化(nì)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江渚(zhǔ)潦倒(liáo)刹那(chà)悲怆(chuàng)

B、霜鬓(bìn)萧飒(shà)狭隘(ài)逮捕(dǎi)

C、夔州(kuí)荆州(jīn)惘然(wǎng)讣告(bù)

D、呼啸(xiào)匕首(bì)舷窗(xián)横亘(gèng)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作了铺垫。

B、《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C、《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抒胸臆,写了杜甫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

D、《雷雨》中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的潜台词是:

鲁贵看来不好对付,如果知道了你我的事情,会有很多麻烦,我不希望这件事让他知道。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的班主任认为学生阅读的有益的课外书籍是一件好事。

B、刘老师对这一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C、杜甫的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窘迫,写了很多忧时伤怀的作品。

D、李白的《蜀道难》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典)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全都一致的一项是()

A、整顿衣裳起敛容呕哑嘲哳难为听

B、似诉平生不得志小弦切切如私语

C、今年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

D、铁骑突出刀枪鸣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下列对《琵琶行》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C、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滑”、“涩”两种音乐意境。

“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D、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四句。

这些句子可以由诗中的“______”这个词语来概括。

【答案】:

【解析】:

第13题【填空题】

人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经常会想到诗言志,也就是说,作者经常是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咏怀古迹》这首诗歌中,作者杜甫和描写对象王昭君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方面有相似之处。

因此,作者是借助王昭君的悲剧命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答案】:

【解析】:

第14题【填空题】

展示蜀道一派奇丽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诗人描写在山巅行走的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5题【填空题】

欣赏诗歌要做到四抓: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6题【填空题】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这首诗是一首______,它的矛头直接指向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7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二)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

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

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

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

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

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

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

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

空间与时间。

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

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

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

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

“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

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

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

“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

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

叶梦得说: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

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

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

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

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改编自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全文来看,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

文章观点,李白的《静夜思》和《蜀道难》,哪一首属于大众化诗歌,哪一首属于小众化诗歌?

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

【解析】:

第18题【默写】

______,梦回吹角连营。

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答案】:

【解析】:

第19题【默写】

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答案】:

【解析】:

第20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

消受。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解析】:

第21题【诗歌鉴赏】

阅读李商隐《无题》,完成下面各题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

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颔联两句是千古名句,用来比喻什么?

还可以比喻什么?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

第22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马嵬二首

李商隐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①,自埋红粉②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①冀马、燕犀:

范阳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犀,犀利,指刀剑兵器。

这里指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②红粉:

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第二句中的两个“自”依次是指杨玉环和唐玄宗,两个“自”高度概括了杨玉环自缢后唐玄宗最终郁郁而终的事。

B、第一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唐玄宗不应该迷恋女色以致误国,用这样的假设语气表达比直白的表述更有余味。

C、“空闻虎旅传宵柝”中的“空闻”二字暗示“虎旅”并非是来护驾的,而是逼宫的;同样,下句中的“无复”二字也流露出浓浓的伤感情绪。

D、两首诗都是咏史诗,一为七绝,一为七律,都以唐玄宗、杨贵妃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了诗人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两首诗在抒情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抒情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

第23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列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晴①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②,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③,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④,归飞体更轻。

【注】①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这年春天。

李商隐跟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远赴桂林,在郑亚幕府担任幕僚,颇受厚遇。

桂林的幕僚生活,成了李商隐坎坷的人生历程之中一小段相对平静的路途。

本诗便是到桂林后不久的一个傍晚,远离政治斗争漩涡的诗人观景所作。

②夹城:

两层城墙,中有通道,唐长安城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芙蓉院之间都有夹城相连。

③并,相当于“更”、“又”的意思。

④越鸟:

指南方的鸟越,古越池(今两广一带地区)。

幽草:

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

高阁迥:

高阁,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远。

微注:

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这首诗中,作者观景的立足点是______;这首诗全篇的核心句是______。

这首诗中,哪些形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际遇、自身命运的联想?

请选择其中某一形象,结合作品的整体情调,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解析】:

第24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请分析“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的作用。

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

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白居易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

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

【解析】:

第25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本:

本来。

高难饱:

蝉以高洁自处,自然难以得饱。

费声:

枉费鸣声。

②疏欲断:

鸣声稀疏,无力继续下去。

碧无情:

碧树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

③薄宦梗犹泛:

诗人以之喻己漂泊不定的生涯。

故园芜已平:

这句语出陶潜《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④烦:

劳。

最相警:

最能使自己警觉,或给我敲响警钟。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咏蝉诗之所以最为入妙,关键在于写蝉能达到形神俱似,并采用什么方法来写?

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