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2338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docx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

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地质环境:

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

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

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

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

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

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地质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协调人地关系时应掌握的规律:

1.人地系统主从律:

即人首先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地之间存在着可观的主从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因势利导,使自然演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人地系统反馈律:

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

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越高的规律。

4.人地适应性:

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之间良好关系的基本规律。

人地关系的协调采取的手段:

一方面要寻找适宜某项人类活动的最佳区位,即资源、生态、文化、技术和经济等各种人地关系的因子良好组合和理想匹配的空间区位;另一方面要进行系统环境组分和结构的调控,改变人地关系因子的特征和趋向,使其尽可能满足人类活动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章土地资源和地质环境

土地:

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

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地状况等自然要素,是由上述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

土地的基本特性:

1.位置的固定性(即每一块土地都具有固定的三维空间(长、宽、高)位置和一定的外表形态);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

固定的);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的功能不能为其他物质所代替);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土地的性质和形态也发生同步变化);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牧业、林业、交通、城乡居民点以及军事活动中)。

土地流失:

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在堆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3.流于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4.污染水体

土地沙质荒漠化:

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

沙质荒漠化的原因:

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

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2.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3.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4.污染环境。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开展土地资源评价,制定土地利用规划;2.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3.改造中低产田;4.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5.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土地优势。

第四章水资源和地质环境

水资源:

狭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以称为水资源。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1.储量的有限性;2.补给的循环性(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运动和转换中,水的这种运动和转换构成水文循环);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水的分布决定于气候条件,其中降水最为重要);4.用途的不可替代性;

我国水资源问题:

1.淡水资源短缺;2.水体污染;3.河川径流量减少;4.地下水枯竭;5.水文循环发生变化。

水体污染:

当浸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2.影响工农业生产;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体污染防治对策:

1.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三废”排放量;2.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3.重视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

海水入侵:

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上改变,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迁移而发生水体侵入的过程和现象。

海水入侵的危害:

1.供水井报废;2.水质恶化,地方病蔓延;3.影响工农业生产;4.生态环境恶化。

海水入侵的防治对策:

1.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2.人工回灌;3.阻隔水流;4.监测预测。

地面沉降:

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矿产资源:

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了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

矿产资源的特征:

1.不均匀性(不同的矿产通常具有不同的地质形成条件);2.有限性(相对于人类短暂的历史,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蕴藏量也是有限的);3.相对性(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各种矿产资源又都具有相对性);4.生态性。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地下采掘开挖引起地面开裂与沉降;矿坑疏干排水造成地面塌陷、泉水断流及区域地下水下降;深井排水或注水诱发地震等。

1.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2.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井突水、海水入侵、区域地下水下降);3.矿区山体开裂破坏;4.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诱发构造型地震、诱发塌陷型地震、岩爆)

第六章能源与地质资源

能源:

能为人类利用并可获得能量的资源。

能源的分类:

1.按能源的生成方式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2.按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3.按能源的利用历史和使用状况划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4.按能源使用方式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1.地形地貌的改变;2.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库区水动力场的改变、库区水化学场的改变、库区水温度场的改变、库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3.水库变岸再造;4.水库淤积;5.水库浸没;6.水库诱发地震。

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1.输水渠道阻塞天然径流问题;2.渠道稳定性问题;3.调水沿线土壤盐渍化和水质污染问题;4.对下游水文情势和航运影响;5.东线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环境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

1.城市地质灾害的多样性2.城市地质灾害的复杂性3.城市地质灾害的突变性4.灾害破坏的严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5.城市地质灾害的持续性。

第八章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按不同的原则,地质灾害有多种分类方案:

1.按空间分布状况:

分为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

2.按灾害的发生原因:

分为自然动力类型、人为动力类型及复合动力类型

3.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不同:

分为突发性和缓慢性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驱显著性

崩塌:

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滑坡: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泥石流:

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湍流等运动状态,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

岩溶地面塌陷:

指覆盖在溶蚀洞穴发育的可溶性岩层之上的松散土石体,在外动力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地面变性破坏。

岩溶地面塌陷的预防:

要避免或减少地面他显得产生,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岩溶填充物和第四系松散土层被地下水侵蚀、搬运。

1.采、排水井设置合理的过滤器装置,避免或减少土粒进入井内被水带走

2.采、排地下水时,避免采用打降深,以降低地下水流速和侵蚀搬运能力

3.调整开采层位,封堵岩溶发育,并与覆盖层相连通的浅层水,开采深层地下水

4.矿山疏干排水时,对地下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减小矿井外围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

5.加强地下水动态观测,合理开采地下水

地裂缝的特征:

1.地裂缝发育的方向性与延伸性

2.地裂缝灾害的不均一性

3.灾害的渐进性

4.地裂缝灾害的周期性

地裂缝的防治措施:

1.避让措施;2控制人为因素诱发作用。

第九章地质环境和人类健康

影响地表环境中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有哪些:

1.环境的pH的值;2.氧化还原电位(Eh);3.络合作用;4.腐殖质;5.胶体吸附与元素迁移;6.气候条件;7.地质与地貌。

第十章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环境指数评价法;2.专家评价法;3.经济论评价法;4.模糊综合评价法。

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方法:

1.时间序列分析法

2.信息量法

3.动态系统分析法

4.网络法

5.灰色关联分析与灰色预报

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1.对整体环境地质质量的预测应在单向环境地质影响要素质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2.评价要素应具有预测意义,需要筛选那些随时间变化显著和对地质环境有明显影响的环境地质要素

3.规划是未来的发展蓝图,用预测值与规划期望值作差值统计,可找出不适合发展的地区及其原因,以便对建设规划和工程措施作出超前调整布置

4.地质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体系,具有内部诸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内外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更换、迁移和转化的复杂关系。

环境地质区划:

根据地质环境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进行区域划分,指出各个区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使人类活动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环境条件,避开和限制不利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