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3245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docx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儿科学有其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优势病种涵盖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脾系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儿科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儿科常见疾病,以期推动中医院儿科的中医特色建设。

1、肺系疾病

肺系疾病主要指现代医学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小儿呼吸道疾病里,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

孩子发烧到普通医院去看,到医院的孩子10个有8个都要输液,仿佛这是西医唯一的最快最好的办法.每次输液后没胃口吃饭,汗多,过几天虽好些,但不久就会反复。

而中医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比如有风寒风热食积等的不同症候,对证治疗,更有针对性。

2、脾系疾病

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

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

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常用的方法如补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本之法;然后根据证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标之方,如偏寒湿则可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偏食积加清脾胃,拿肚角。

当然脾系疾病还可应用的特色有效疗法远不止推拿,如刺四缝应用于小儿厌食、积滞和疳证;温中化湿类中药敷脐对于寒湿和脾虚泄泻疗效卓著。

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遍应用。

3、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祖国医学认为喘有宿根,痰为致病关键。

而本病又和小儿生理特点关系密切,小儿脾常不足,“脾为生痰之源”;肺常不足,“肺为贮痰之器”;肾常虚,肾不纳气则喘,反复迁延不愈。

因本病牵涉脏腑较多,病理过程复杂,治疗当综合考虑,全局调理。

发作期平喘为要,应用化痰降气药物,结合祛除致病因素,如清热解毒化瘀;缓解期固本为主,应用健脾补肺益肾药物。

同时肾气在哮喘的发病中尤为重要,本病多在寒冷的冬季发作,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肾藏元阳,冬季阳气最虚,万物闭藏,气失摄纳,加之本有宿痰伏肺,遇感引触而喘发矣。

夏季阳气极盛,正好相反。

这就有了哮喘的“冬病夏治”之说,夏天应用化痰消积药物敷贴背部肺俞穴,可以减少哮喘的发作。

4、温热疾病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

温热疾病多为外感邪毒、甚至疫疠之气侵袭,这些疾病在《温热论》、《温病条辨》等代表著作中有详细论述。

其中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中的论述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对温热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小儿高热阶段,解毒是重要的治法,应用石膏、大青叶、贯众、藿香、佩兰等药频频服用,能够起到缓慢退热的效果。

同时还可配合应用“釜底抽薪”法,应用大黄、虎杖等清热解毒药物灌肠,也能获得较好的退热效果。

同时在此阶段,可加用蝉蜕、钩藤、白僵蚕等袪风止痉药物,以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5、发疹疾病

小儿发疹性疾病多见,很多皮疹和发热并见,或先后出现,如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湿疹;也有单独出现,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这些疾病的辨证治疗多参照《温热论》中提出的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早期发热阶段,可用发散、清热、解毒药物,后期皮疹出现,可在解毒清热基础上加用凉血散血药物。

如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过程,早期多由感冒诱发,应用银翘散;至皮疹出现,而表证仍见,可加用犀角(水牛角)、生地等;表证消失,皮疹反复,应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合理处方用药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的全部过程有深刻透彻的了解和预见性,叶天士关于卫气营血传变的论述,奠定了他在温热发疹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地位,这些论述成为学习中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

 

常用外治疗法

一、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具有通络化痰作用,具备针灸、理疗的特长,在儿科肺系疾病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将白芥子和面粉按照1:

3比例混合,用温水调成糊状,平铺于毛巾上,敷于背部(上至第一胸椎,下至第7、8胸椎,左、右以腋后线为界),日1次,每次15-20分钟,使药性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激发经络系统功能,达到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作用。

应用于支气管炎、肺炎。

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是指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在病情缓解的夏季,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采用温阳补益的方法,从而驱散体内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治疗宿疾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小儿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药物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作为基本处方,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重点推荐:

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三、小儿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该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

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睡眠障碍等症。

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四、直肠滴注疗法

直肠给药最早见于汉代。

上世纪80年代直肠滴入疗法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才教授发明,保留灌肠改进成为直肠滴注,也是对传统外治的一种改革创新。

其方法具有安全、速效、高效、低毒等特点,凡能口服的中药均可应用于直肠滴注疗法。

直肠滴注疗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治疗过程方便快捷,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依从性良好。

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减轻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也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直肠滴注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而直肠滴注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两倍。

根据中药辨证论治立方之中药免煎颗粒按比例配置成100~150mL,每日直肠滴注2次,1岁以内40~60mL/次,1~4岁80~100mL/次,4~6岁以上120~150mL/次,药液温度38℃~40℃之间,过低、过高都会刺激直肠黏膜,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温度过高会烫伤直肠黏膜,引起黏膜损伤。

治疗时注意给药深度。

小儿的直肠长度为6cm~15cm。

所以选择的直肠给药深度应为7cm~12cm。

给药过浅药液容易外泄,且直肠下部感受器最多,上部较少,所以深度一般以直肠下部7cm以上为宜。

滴速控制在20~30滴/分钟,以患儿舒适为度。

直肠滴注疗法可用于小儿不同系统疾病的治疗。

如高热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哮喘、小儿腹泻、细菌性痢疾、新生儿黄疸、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临床应注意,心功能衰竭患者及严重肛门疾病者不宜使用直肠滴注疗法。

(1)白芥子3份、细辛2份、甘遂1份、皂荚1份、五倍子3份、冰片0.05份,共研细末。

每次1~2g,姜汁调成糊状,敷于双肺俞,外用胶布固定,于三伏天每伏1次,每次2~4h。

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虚证兼痰浊内郁者。

(2)五倍子粉10g,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睡前敷脐,每日1次,连用5~7d。

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各证型多汗者。

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而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咳嗽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防御反射,宝宝在早上起床时,如果有几声轻微的咳嗽,是清理积存在呼吸道的黏液,父母不必担心。

但宝宝如果频繁咳嗽,就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因为咳嗽是感冒、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疾病的前期表现。

因此,如果宝宝咳嗽较频繁,并伴有气喘、呼吸困难,或者出现持续沙哑的咳嗽,父母就应该带他就医诊断治疗。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小儿感冒咳嗽反反复复,用了很多消炎药、抗病毒药也迁延难愈,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

用中医理论解释,多数情况是小儿肺热未除,单纯抗病毒、消炎治标不治本。

外邪(受凉)入侵,宝宝阳气过盛而易化实热,阴津不足易化虚热,肺常不足则热邪易于克肺脏,引起肺热。

孩子久咳不愈,有些家长会想到试试中医吃吃中药,但也有些人心存顾虑,小孩子能吃中药吗?

孩子完全可以服中药,而且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咳嗽上有特别的优势。

针对不同的小儿咳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是因为感冒引起的肺热咳嗽,可以用清肺的桑杏汤;如果是发热引起的咳嗽,可以用清热的银翘散;如果是肠胃型感冒为主的咳嗽,可以参苓白术散……而且,中医治小儿咳嗽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差异性治疗,3岁和5岁的孩子用量不同,瘦弱的和强壮的孩子用量也不同。

孩子之所以容易咳个不停,关键还在于孩子的身体弱抵抗力差,所以在为孩子止咳的同时,通过中药内服、中药雾化、中药外敷、推拿捏脊等疗法,帮助孩子健脾健胃,从根本上改善孩子体质,增强孩子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侵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