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721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docx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

中考化学复习《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练习

1、“克罗米”技术是指在眼镜的金属镜架、自行车车把与钢圈等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属铬(Cr)。

小明发现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没有铬,于是他和小组同学一起探究铬与常见金属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

【查阅资料】铬(Cr)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铬进一步被氧化;硫酸亚铬(CrSO4)溶液呈蓝色,硫酸亚铬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2。

【提出猜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

①Cr>Mg>Cu        ②Mg>Cu>Cr         ③Mg>Cr>Cu

【实验探究】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方案

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铬片上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成蓝色

无明显现象

 

镁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结论

猜想③正确

【交流与讨论】

(1)实验前所用的金属片都需用砂纸打磨,其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2)实验4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uSO4═MgSO4+Cu。

(3)结合探究结论,有同学提出四个实验可进行优化,只需选择三种药品,即可得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合理的选择是①③⑥或②⑤⑦。

①硫酸镁溶液     ②硫酸亚铬溶液     ③硫酸铜溶液     ④稀硫酸     ⑤镁片   ⑥铬片   ⑦铜片

2、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常用铁锅做饭,主要利用了铁的导热性。

(2)厨房中铁锅容易生锈,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种防止铁锅生锈的具体方法洗净擦干。

(3)铝合金制造的飞机外壳,具有轻量化、能抗击强大气流的冲击、耐受水雾和雨雪侵蚀等特点。

这是利用了铝合金的硬度大、耐腐蚀等优点(写出两条即可)。

(4)某研究小组为探究铁、铜、锰(Mn)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试管中所用 5%的盐酸体积相同)。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

无明显现象

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实验结论

铁、铜、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锰>铁>铜

写出实验一试管中铁和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3、小亮学完合金后,知道了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白铜中含有铜和镍(Ni)。

他决定探究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查阅资料]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NiSO4,并放出氢气。

写出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i+H2SO4=NiSO4+H2↑。

(2)[猜想与假设]根据教材中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查阅的资料,对以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作出猜想:

猜想①Fe>Ni>Cu;猜想②Ni>Fe>Cu。

(3)[实验探究]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

证明猜想①(填“猜想①”或“猜想②”)成立。

(4)[拓展延伸]用铜片、NiSO4溶液和铁片,通过实验探究也能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甲(填“甲”或“丙”)可得知:

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1比Cu强(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

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

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Cl-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

前述猜测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

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5、M是一种金属,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现通过化学实验探究M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

【提出问题】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小敏的猜想是Al>Cu>M;小强的猜想是Al>M>Cu;你的猜想是M>Al>Cu。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取粗细相同且打磨干净的M丝、铝丝及相关溶液,在甲、乙、丙三只试管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试管甲中可观察到光滑的铝丝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2)试管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慢慢变成无色

(3)试管乙中现象与丙相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CuSO4=Cu+MSO4

【交流与表达】

(1)小强将一根没有打磨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没有任何现象,其原因为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丙(填试管编码甲、乙或丙)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与结论】通过以上:

实验,同学们得出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6、有两位同学分别探究Al、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1)小莉的实验设计方案如图所示:

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A试管中小莉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其原因可能是铝丝表面有氧化物。

反思改进实验成功后,小莉把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一并倒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不溶性固体,为此小莉继续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不溶性固体中含有哪些成分?

[实验并得出结论]过滤,向滤出的不溶性固体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冒出,则该不溶性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铜、铁,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

(2)小芳用表面积相等的以上三种金属片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反应也完成了同样的探究目的,却意外发现铁片中加稀盐酸后,溶液变为黄色,试分析其原因:

Fe2O3+6HCl=2FeCl3+H2O(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小芳实验结束后将废液集中,经检测其中盐酸过量,还需处理至pH=7后再排放。

处理废液时除需pH试纸外还可供选择的下列物质中不适合的是ac。

(填序号)

a.石蕊试液    b.生石灰     c.AgNO3溶液    d.NaHCO3溶液    e.NaOH溶液

7、如图是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  验装置图。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实验中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是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得出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Mg>Zn>Fe>Cu。

(2)乙组实验中得出的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Al>Cu>Ag。

(3)在甲乙两组实验中不发生反应的实验是④⑦(填试管的序号)。

(4)反思与评价:

若甲组实验中②④改用10%的稀硫酸,①③仍用10%的稀盐酸进行实验,不能(填“能”或“不能”)保证得出同样准确的实验结论?

乙组实验中只需选择其

中的2个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其中必须进行的一个实验是⑥(填试管的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8、铬(Cr)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它具有良好的金属光泽和抗腐蚀性,常用来镀在其他金属的表面上,铜、铬、锰、镍组成合金可以制成各种性能的不锈钢。

某校化学研究小组对Cr(铬)、Al、Cu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作出假设】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

铬>铝>铜

铝>铜>铬

③铝>铬>铜

【设计实验】同温下,取大小相同的这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记录如下:

金属

Cr

Al

Cu

与盐酸反应现

气泡产生缓慢,金属逐渐溶解

气泡产生激烈,金属迅速溶解

无气泡产生,金属无变化

【控制实验条件】三种金属加入盐酸前都先用纱布将其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A

A.除去氧化膜,利于直接反应           B.使表面光亮,易观察现象

C.使金属温度相同,易反应

【得出结论】原假设中正确的是③(选填假设中①、②或③)。

写出铬(铬与盐酸反应后显+2价)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r+2HCl═CrCl2+H2↑。

【结论应用】

(1)根据探究结果,请你预测铬与硫酸铜溶液能(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铬比铜活泼。

(2)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比铁更易被氧化,但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用,是因为铝制品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食醋不宜用铝制品盛放,其原因是醋酸能和氧化铝、铝反应。

【拓展应用】欲比较镁,铁,铜三者活动顺序,可选的试剂镁、铜、硫酸亚铁溶液。

9、小明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对课本上“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这句话产生了怀疑。

【实验与分析】(如图)

①在实验室中,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②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蒸馏水中,发现钠块立刻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滴入酚酞溶液后水变成红色;

③往硫酸铜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钠,又出现蓝色沉淀,但没有红色物质析出。

【查阅资料】金属Na性质活泼,常温下与氧气反应,也可以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实验思考】

(1)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常温下,钠能与氧气及水反应。

(2)从②中,你能得到钠的哪些物理性质信息?

(任写一条)硬度小,或熔点低,或银白色,或密度比水小。

(3)写出③发生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CuSO4+2NaOH═Cu(OH)2↓+Na2SO4。

【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活动性较强金属不一定能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0、为了比较金属R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学校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进行猜想】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

R>Fe>Cu;猜想二:

Fe>R>Cu;猜想三:

Fe>Cu>R

【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展开实验探究

主要操作

主要现象

实验结论

将打磨好的铜丝插入盛有RSO4溶液的试管中

 

根据

猜想一正确

将打磨好的、粗细相同的R丝、铁丝分别插入体积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相同的稀盐酸中

R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比铁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

(填“快”或“慢”)

将打磨好的、粗细相同的R丝、铁

丝分别在空气中灼烧

R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生

红热

现象,不能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点燃可以发生剧烈燃烧,其化学方程式是3Fe+2O2Fe3O4。

【交流反思】三位同学交流讨论后认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多种。

【归纳总结】他们总结得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常见方法有:

(1)金属与盐溶液是否反应;

(2)金属与酸溶液是否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11、罗筝依同学为探究Cu、Al、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请分析实验,完成填空。

(1)试管②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现象明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Cu(NO3)2+2Ag。

(2)通过实验探究,Cu、Al、Ag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l>Cu>Ag。

(3)两支试管中的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别过滤,把滤液倒在烧杯中得到一种蓝色的混合液。

黄一格同学由此认为试管①中Cu(NO)3溶液没有反应完,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

理由是不正确烧杯中蓝色混合液中的硝酸铜可能是来自于试管①中硝酸铜溶液没有完全反应,也可能是试管②中反应生成的。

同学们还想对混合液中的溶质成份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

Al(NO3)3、Cu(NO3)2;

猜想二:

Al(NO3)3、Cu(NO3)2、AgNO3。

【设计实验】请选择其中一种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盐酸

溶液

 

溶液变浑浊,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

成立

 

参考答案

1、解:

【查阅资料】

硫酸亚铬中硫酸根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铬元素的化合价为+2。

故填:

+2。

【提出猜想】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

①Cr>Mg>Cu        ②Mg>Cu>Cr         ③Mg>Cr>Cu

故填:

Mg>Cr>Cu。

【实验探究】

实验1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镁比铬活泼,实验2中铬片上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成蓝色,说明铬排在氢前面,实验3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铜排在氢后面,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镁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方案

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铬片上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成长蓝色

无明显现象

镁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结论

猜想③正确

(1)实验前所用的金属片都需用砂纸打磨,其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故填:

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2)实验4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uSO4═MgSO4+Cu。

故填:

Mg+CuSO4═MgSO4+Cu。

(3)利用硫酸镁溶液、硫酸铜溶液和铬片可以判断三种金属活泼性,例如把铬片分别放入硫酸镁溶液、硫酸铜溶液中,放入硫酸镁溶液中的铬片无明显现象,说明镁比铬活泼,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铬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说明铬比铜活泼;

也可以利用硫酸亚铬溶液、镁片、铜片判断三种金属活泼性,例如把镁片、铜片分别伸入硫酸亚铬溶液,镁片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说明镁比铬活泼,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铬比铜活泼。

故填:

①③⑥或②⑤⑦。

2、解:

(1)用铁锅做饭主要利用了铁的导热性,故填:

导热;

(2)隔绝氧气和水就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故防止铁锅生锈可以将铁锅洗净擦干或者涂一层油,故填:

洗净擦干;

(3)铝合金制造的飞机外壳,具有轻量化、能抗击强大气流的冲击、耐受水雾和雨雪侵蚀等特点,轻量化说明铝合金密度小,能抗击强大气流冲击说明铝合金硬度大,耐受水雾和雨雪侵蚀说明铝合金耐腐蚀,故填:

硬度大;耐腐蚀;

(4)根据实验现象,锰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大于铁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故锰的活泼性大于铁,铜不与盐酸反应,故铜最不活泼,从而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依次为:

锰>铁>铜,故填:

锰;铁;铜;

(5)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故填:

Fe+2HCl=FeCl2+H2↑。

3、解:

(1)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故填:

Ni+H2SO4=NiSO4+H2↑;

(2)猜想时,铁的活动性一定大于铜,故还可以猜想为Ni>Fe>Cu,故填:

Ni>Fe>Cu;

(3)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镍,故猜想①正确,故填:

猜想①;

(4)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还可以使用铜片、NiSO4溶液和铁片,故填:

铁片。

4、解:

【查阅资料】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故填:

4Al+3O2=2Al2O3。

【对比实验】

(1)设计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乙和甲一个是打磨的一个是没有打磨的,故的比较实验乙和实验甲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故填:

甲。

(2)实验乙中是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1比Cu强,故填:

2Al+3CuSO4═Al2(SO4)3+3Cu;强。

(3)H2O对氧化铝薄膜镁没有破坏作用。

因为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故填:

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

【猜测与探究】氯化钠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可能是氯离子破坏了氧化铝薄膜,加入硫酸钠固体,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故不会有明显棉花,故填: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Cl-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②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可以看出,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故前述猜测正确,故填:

正确。

5、解:

[猜想与假设]小敏的猜想是Al>Cu>M;小强的猜想是Al>M>Cu;另一种猜想是M>Al>Cu.故填:

M>Al>Cu;

[设计与实验]

(2)铝比铜活泼,所以铝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所以观察到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慢慢变成无色;故填:

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慢慢变成无色;

(3)试管乙中M和硫酸铜反应生成M的硫酸盐(MSO4)和铜,故填:

M+CuSO4=Cu+MSO4;

[交流与表达]

(1)在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了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故填:

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丙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因为通过甲可知铝比M活泼,通过乙可知M比铜活泼。

故填:

丙。

6、解:

(1)B试管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A试管中小莉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其原因可能是铝丝表面有氧化物。

故填:

Fe+CuSO4═FeSO4+Cu;铝丝表面有氧化物。

[实验并得出结论]

过滤,向滤出的不溶性固体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冒出,是因为稀盐酸和铁,或和铁、铝反应生成了氢气,则该不溶性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反应生成的铜和铁,一定发生的反应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 =FeSO4 +H2↑。

故填:

铜、铁;Fe+H2SO4 =FeSO4 +H2↑。

(2)溶液变为黄色,是因为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H2O;

石蕊试液不能除去盐酸,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够除去盐酸,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产生盐酸的同时产生硝酸,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够除去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能够除去盐酸。

故填:

Fe2O3+6HCl=2FeCl3+H2O;ac。

7、解:

(1)甲组实验中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是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过程中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是镁、锌、铁,铜不能反应,得出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Mg>Zn>Fe>Cu。

故填:

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Mg>Zn>Fe>Cu。

(2)⑤中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说明铝比铜活泼,⑥中铜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说明铜比银活泼,⑦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铝比铜活泼,乙组实验中得出的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Al>Cu>Ag。

故填:

Al>Cu>Ag。

(3)在甲乙两组实验中不发生反应的实验是④⑦。

故填:

④⑦。

(4)若甲组实验中②④改用10%的稀硫酸,①③仍用10%的稀盐酸进行实验,不能保证得出同样准确的实验结论;

乙组实验中只需选择其中的2个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其中必须进行的一个实验是⑥,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故填:

⑥;Cu+2AgNO3=Cu(NO3)2+2Ag。

8、解:

【作出假设】

①铬>铝>铜

②铝>铜>铬

③铝>铬>铜

故填:

铬>铝>铜;铝>铜>铬;铝>铬>铜。

金属

Cr

Al

Cu

与盐酸反应现

气泡产生缓慢,金属逐渐溶解

气泡产生激烈,金属迅速溶解

无气泡产生,金属无变化

【控制实验条件】

三种金属加入盐酸前都先用纱布将其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除去氧化膜,利于直接反应。

故填:

A。

【得出结论】

铬、铝、铜和盐酸相互作用时,气泡产生缓慢,金属逐渐溶解、气泡产生激烈,金属迅速溶解、无气泡产生,金属无变化,说明原假设中正确的是③;

铬(铬与盐酸反应后显+2价)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r+2HCl═CrCl2+H2↑。

故填:

③;Cr+2HCl═CrCl2+H2↑。

【结论应用】

(1)根据探究结果,请你预测铬与硫酸铜溶液能发生反应,理由是铬比铜活泼。

故填:

能;铬比铜活泼。

(2)食醋不宜用铝制品盛放,其原因是醋酸能和氧化铝、铝反应。

故填:

醋酸能和氧化铝、铝反应。

【拓展应用】

欲比较镁,铁,铜三者活动顺序,可选的试剂:

镁、铜、硫酸亚铁溶液,把镁、铜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镁表面析出黑色固体,说明镁比铁活泼,铜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比铜活泼。

故填:

镁、铜、硫酸亚铁溶液。

9、解:

(1)因为钠性质活泼,常温下,能与水、氧气反应,所以要保存在煤油中。

故答案为:

常温下,钠能与氧气及水反应;

(2)从实验②的现象分析,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说明钠的硬度小;投人蒸馏水中,钠块立刻熔化成银白色小球,说明熔点低,颜色为银白色,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说明密度比水小。

故答案为:

硬度小,或熔点低,或银白色,或密度比水小;

(3)依据题干可知:

钠与水反应放出氢气,同时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能继续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故答案为:

CuSO4+2NaOH═Cu(OH)2↓+Na2SO4。

10、答案为:

【进行猜想】Fe>R>Cu

【收集证据】甲:

无明显现象;

乙:

快;

丙:

红热   3Fe+2O2

Fe3O4;

【归纳总结】盐溶液

11、解:

(1)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2)通过实验探究,由2Al+3Cu(NO3)2=2Al(NO3)3+3Cu,Cu+2AgNO3=Cu(NO3)2+2Ag可知,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l>Cu>Ag;

(3)在试管②中,铜丝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烧杯中蓝色混合液中的硝酸铜可能是试管①中硝酸铜溶液没有完全反应,也可能是试管②中反应生成的;

【提出猜想】根据试管①和试管②中的物质是否完全反应,可推测出混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