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784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docx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

收入与分配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考点考纲解读1.分配制度明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理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2.效率与公平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财政收入与支出了解财政收入、支出的构成;了解财政赤字4.财政的作用理解财政对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5.税收及其种类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和种类;理解税收的作用6.依法纳税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本单元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别介绍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命题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多以选择题形式命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二是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高考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呈现,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就业、刺激消费、财政的作用综合考查。

财政与税收的主要命题点有三类:

一是辨别类,多为选择题,如辨别税收的基本特征,财政收入与支出构成要素。

二是体现类,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皆有,如分析材料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

三是措施类,多为非选择题,如针对热点问题探究合理化财政措施。

复习本单元要掌握主干知识,把握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财政和税收的内在联系。

同时,关注下列热点:

从效率与公平角度,分析廉租住房制度,城市低保标准提高的必要性、重要性。

利用税收的知识,说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结构性减税的意义。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①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③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④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⑤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温馨提示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会取得等量报酬。

一方面,因为个人劳动能力和单位时间内劳动质量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因为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

只有当企业能取得一定的效益时,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才有保障。

这就是目前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⑦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⑧直接原因。

◆温馨提示平均分配并不等于公平分配。

许多人误认为真正的公平应该是平均分配,这是一种典型的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能够促进⑨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⑩社会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

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温馨提示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与私营和外资经济相适应,这是三种分配方式在所有制基础上的区别。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各个领域。

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一个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两个“重要举措”: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温馨提示不能认为贫富差距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无弊。

这是因为:

适当的贫富差距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过大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背离社会主义本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贫富差距是利是弊,要看其程度如何、效果如何。

1.重点突破: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我们通过三个图示来说明: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不同分配方式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例1】某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构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c.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D.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解析:

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工资、奖金、津贴在公有制经济中则属于按劳分配。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获得收益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案选D项。

答案:

D2.辩证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和影响,应当辩证分析。

第一,积极作用和影响。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资源浪费现象,提高全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促进经济的集约增长。

②从利益索取角度说,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利益索取权,既可激励要素投入者投入的积极性,又可激励要素使用者节约的积极性。

③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对资源配置就不可能起基础性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本身。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有可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由于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权不平等,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使用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同,又由于人们拥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千差万别,必然会导致分配结果的悬殊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出现分配不公。

另外,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存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对劳动者的无偿占有,出现剥削收入使社会分层复杂化并加剧社会矛盾。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

【例2】购买股票、债券所得,属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

对这一分配形式的认识,正确的有①它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 ②它是资本要素创造价值的结果 ③它是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形式④它是由宏观调控决定的分配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旨在考查理解能力。

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资本要素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①③正确,应选B项。

②④观点错误,舍去。

答案:

B3.难点分析: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

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

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

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例3】近些年来,高管高薪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据XX年上海市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大部分建立年金企业的经营者的工资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在3~5倍,少数企业则远高于5倍。

对此,普通劳动者意见纷纷。

这说明当前A.我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B.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c.促进公平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D.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解析:

本题易误选A项,原因在于对我国的分配原则和题意认识不清。

材料强调初次分配中的分配不公现象已引起很多人不满,说明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项正确。

A项所述与国家当前的政策不符;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1.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答案:

c解析: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属于初次分配环节注重公平,A、D两项不选。

调整存贷款利率属于注重效率的问题,B项不选。

2.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这说明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按生产要素分配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故①错误。

“采取科技成果入股”是分配关系的调整;“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说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②正确。

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比起一般的体力劳动,科技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③正确。

劳动者的收入是其产品新增价值的一部分,使用价值不影响商品的价值大小,故④错误。

3.为了“扩内需、保增长”,XX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XX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A.债务收入

  B.红利收入c.劳动收入

  D.资本收入答案:

D解析:

利息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首先排除c项;红利是股票收入的一种形式,B项不选;债务收入是指靠借债而获得的收入,居民购买债券是一种投资支出,享有的是债权,A项不选。

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与股票利息、储蓄利息都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获得收入的分配形式。

4.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

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

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

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

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

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

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

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

XX年、XX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指标XX年XX年年均增长速度GDP13.58万亿元25.73万亿元10.8%财政收入2.17万亿元5.13万亿元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13786元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4140元6.8%材料3:

我国政府XX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

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养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农户获得了100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

①材料2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

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⑥协调区域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效率与公平关系、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要紧扣材料,准确阐释分析。

完善分配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背景材料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XX年《经济蓝皮书》发布。

蓝皮书指出,XX年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二季度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积极财政政策对抵制经济下滑发挥了重要支撑,推动了经济若干方面发展。

从宏观经济态势和需求来看,要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以稳定和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XX年我国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

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达3.22∶1。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理论分析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2.完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完善分配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成果,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3.收入差距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但不能忽视公平原则,违背公平与正义。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保障,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举措。

热点预测1.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其直接意义是A.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益服务水平B.增加居民收入,拉大收入差距c.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财政收入D.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答案:

A解析:

B、D两项两个说法是错误的;实施绩效工资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c项排除。

2.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结构。

从工资、财政、税收的角度看,应该怎样建造“橄榄型”结构,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答案:

继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非公有制企业集中的地区,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线等;鼓励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职工福利,提高收入水平。

财政继续实施支农惠农财税政策;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支持稳步建立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实行更加合理的税收调节,让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多纳税并以此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应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方向。

解析:

不能泛泛而谈增加收入的措施。

建造“橄榄型”结构的实质就是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回答措施的时候应该注意从工资、财政、税收的角度谈。

一、单项选择题1.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这里的“客观条件”是指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②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经济成分中的主体地位 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现阶段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决定,故为c项。

2.XX年12月5~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再成焦点问题。

会议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这有利于A.不断改善民生,提高消费水平B.完善分配结构,扩大投资规模c.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同时富裕D.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答案:

A3.胡锦涛指出,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公平是说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是不重要的B.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c.消灭收入差距,实现人人平等D.坚持“共富”优于“先富”的原则答案:

B4.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其统一性体现在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就是效率 ④效率高一定会带来社会的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

效率和公平是一致的,但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别,所以,③错误。

高效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社会的公平。

5.国家决定自XX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只要“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农保”。

这表明国家致力于A.实现社会公平

  B.促进效率提高c.规范市场秩序

  D.增加农民收入答案:

A解析:

国家致力于新农保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表现,参加“新农保”,促进社会公平,故为A项。

近年来,国企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据此回答6~7题。

6.XX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

对中央企业高管发出“限薪令”的依据在于A.国有企业员工收入应贯彻按劳分配原则B.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c.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答案:

c解析:

对中央企业高管发出“限薪令”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A、D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不正确。

7.要解决我国上述收入差距大的问题,还应该①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

实现社会公平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实施平均主义,而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故排除①。

读漫画《内外有别》,完成8~9题。

内外有别8.漫画反映出的问题是A.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B.只有拉开收入差距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c.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行业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答案:

c解析:

“福利”收入令人望尘莫及,说明收入差距过大的严峻问题,c项符合题目要求。

9.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调节过高收入

  B.取缔非法收入c.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D.加大按劳分配收入的比例答案:

A解析:

缩小收入差距应缩小高收入行业的“福利”收入落差,即调节过高收入。

二、非选择题10.表1 部分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支出情况 单位:

元地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3.99337.513250723813980.5人均消费性支出10285.87192104646360.210671.8高收入户人均收入166********83611148220982低收入户人均收入57343876583435456832表2 上述该城市不同职业家庭资产分布状况不同职业家庭资产总额金融资产实物资产私营企业主及个体经营者330318911087622194427不同所有制单位负责人、管理者89910724532165378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7981122248385733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23475663727171029表1、表2分别说明了什么?

结合表1和表2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

表1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均收入存在地区的差异、贫富差异;说明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已经先富起来了。

表2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由于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的不同,所以收入不同;说明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地区和个人收入的不平衡是由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及其分配方式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上是要发展生产,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区和个人收入不平衡;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财政手段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