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840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docx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育专题培训班上的讲稿

巨野县核桃园镇山西小学赵言言

(2017年8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核桃园镇山西小学的赵言言,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借这次培训活动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

下面我就外出学习和集体研修的一些收获和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座的诸位有很多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在我们正式交流之前,我想问大家三个问题:

1、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谁?

(思考、讨论片刻,打出答案)--现在在我眼前的人。

2、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思考、讨论片刻,打出答案)--现在我要做的事。

3、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时间是什么?

(思考、讨论片刻,打出答案)--此时此刻。

此时此刻,我们做最重要的事,因为我们是最重要的人!

(一起说)。

这是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三句名言,在外出学习时,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作为小学一线教师,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却兢兢业业的上好每一堂课。

我们也许从来没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一级的学校。

我们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讲“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可我们的双脚迈得最远的地方,也许不过是几十公里以外的小县城。

我们工资水平不高,生活也许捉襟见肘,但当自己的学生因家境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给学生以温暖的资助,我们老老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仔仔细细的批改每一道作业题。

走在繁华的都市大街上,我们朴实,憨厚,但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永远是最美丽、最英俊、最有才华、最有激情的偶像。

这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人,正是我们这些人铸就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具备一技之长的资本,这些是需要无数个夜晚的静思,无数寂寞时光的奋斗堆积而成的。

做更好的教师,做更好的自己,教好书,教好人,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这份工作,足矣!

正如吴非老师所言,今天的教育要由未来做评价。

我将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是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二是一年级部编本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三是与大家分享一个教学案例。

第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进行课程改革以来,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一个螺旋上升逐渐递进的过程,体现着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转变,核心素养是目前我们教育领域最热的一个词。

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

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OECD(世界经合组织)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

核心=仁,仁是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假,凭借,假借。

出示ppt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

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仁者,人也。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课堂充满温情与爱,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我刚工作那年带的是一个纪律很乱的班级,五年级,成绩也是一塌糊涂。

后来,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情况终于有了好转。

有天上一节作文课,我清晰地记着作文题目是我最喜欢的人,我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上课,一切都很顺利,可就在我让孩子们打草稿时,两个小女孩开始说话了,而且是声音越来越大,她们俩就坐前排,属于很乖的学生,于是我就狠狠批评了她们,她们张张嘴,似乎有话要说,最后还是在我严厉的态度下退缩了。

下课后,我又把她们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其中一个小女孩很不好意思的说,我和同位都写得最喜欢的人是赵老师,可描写外貌时,我同位说赵老师一说话脸上就有个小坑,应该写到作文中去。

听完她的话我差点把刚喝完的一口水喷出来,其他同事也都笑得不行。

后来在我的指导下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老师生气的时候酒窝隐没,脸绷得像一块苏打饼干,很是严厉。

笑起来却是十分清丽,我们最喜欢的是她的笑。

通过这件小事,我好好反思了自己的急躁,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它唤起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刘玮校长创办的立人小学的教育理念就是立仁义之德,树诚朴之人。

他说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他也许是一棵树,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开放,他也许在秋天绽放。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以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其次,人的成长是很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有的积极,有的消极,都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耐心地等待,真诚地关怀,善意地提醒。

二、语文课堂生活化的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他用简短的一句话清楚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要加强语文课程及其他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综合培养。

当前我国语文教育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

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

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我的学生在周记中写了这么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他写到:

有一天我和爸爸到一个商场买东西,商场的墙上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了“相敬如宾”四个大字,我小声对爸爸说:

“我们昨天语文课上学的相敬如宾的意思是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怎么挂在这儿了?

”没想到,这句话恰好被商场的经理听到了,连声说:

“笑话,真是笑话,多谢小朋友的指点。

”说完,立刻把横幅摘下来了,我向他提议换成童叟无欺四个字,经理非常高兴,还夸我有学问呐!

所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就看你用心没用心。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

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总之,文学即人学,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

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将语文还原到生活中去。

从此让语文和生活在学生心中成形,生活在语文中开花,语文在生活中结果。

三、实现创新理念下的高效语文教学。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传承,把传承性教学置于中心位置,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因此采用的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只需在下面认真地听和记。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全面系统地为学生打好各学科的知识基础。

但是,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如在《……》这门课中,讲授……时采用了由学生上讲台来……的方法,学生主动申请上台结合书本上的实例讲……,同时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

最后,教师讲评。

这样使复杂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地过程,学生会不断地与教师、同学进行心理互动,交流思想和情感,正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

2、鼓励和启发学生发挥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后果,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激发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创造的源泉。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

但是我们的学生自幼开始较多地学会“服从”两字。

当教师在一堂课教完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时,几乎很少有发问的。

不善发问,既有长期以来学生发问的心理障碍,也有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根本不动脑思考去发现问题等情况。

这样的教育,学生哪有创新?

社会岂能进步?

教育是要培养善于质疑,有独立见解的人才,而不是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的奴才。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

学生能提出疑问,说明学生能独立思维,深入思考,这其中就包含着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

久之,学生由质疑到释疑,思想活跃了,意识加强了,课堂内外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同时教师要提高运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授课艺术。

一要善于置疑,讲究设问艺术。

常见的设疑方法有:

在两个事物的比较中设疑;依据事物发展过程在追根溯源中设疑;结合学生现实学习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设疑;在容易出现误解处设疑。

二要善于激疑,讲究提问艺术。

教师应善于运用思维科学积极探索思维兴奋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其入“境”,做到以需引思,以疑促思,以趣诱思,以难激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要善于释疑,做到适时、适度释疑。

适时,指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

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待其考虑成熟,再予以解答或请学生代答。

适度,指解答问题应把握一个度,释疑忌全盘托出,忌总是给予清晰、明确的答案,而应有意识地适当保留,以利学生继续研究与探索。

第四,引导和培养学员“善问”。

培养问题意识,光敢问还不够,应使学员“善问”,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能领悟出书本字里行间看不见的东西,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疑点。

4、引导学生善于合作,集智取长。

一个人要有创造,除了个人的努力钻研及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真诚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

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搜集群体人的智慧,取长补短,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近年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议、多讨论,使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启迪,对于启发学生发散性的思考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集取众长。

如: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达成共识。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发言讨论。

课堂分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教育作用;但要注意把握时机。

第二部分部编本新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今年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和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从起始年级开始,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

部编本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历时五个年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部编本新教材终于在热切期盼中显出真面目。

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

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

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所以说,这套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毋庸置疑。

本次新教材的推出,并不是等同于以往的教材例行更新修订,而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饱含着中央领导集体对小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寄予的殷切希望。

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这套教材,用好这套教材。

为了我们一年级语文教师准确把握这套教材的特点,切实使用好新教材,我通过研读新课标,查阅相关资料,对新教材进行以下解读。

出示课本插图。

这是一本全新的教材,第一感觉是“高大上”。

所谓高是层次高,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教授主编。

所谓大,是开本大,新教材是16开本,122页,字体也变大了,这对保护孩子视力也有一定的好处。

所谓上指外观精致,让人感觉现代时尚,和谐养眼。

这样高大上的新书发到孩子们手中,他们能不开心吗?

当然外观只是第一印象,作为教师,我们更为关注的应该是新教材的整体结构体系。

一、教材的总体特点

1、“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

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

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

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

这是第一点。

2、“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下来了。

这些年一线教学所出现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去纠偏。

应当说新教材还是非常注意“接地气”的。

3、“守正创新”,教材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和一般个人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间有限,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

新教材并没有颠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去创新。

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4、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与时俱进。

二、语文板块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入学教育:

渗透核心价值,感受学习乐趣

编写特点:

对于入学教育板块“我上学了”分为三个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

“我上学了”体现的是教学理念的变化,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态,讲究师道尊严。

而是以平等的姿态,跟孩子分享他们成长转折时的快乐,见证他们的成长。

下边的三个板块,有着不同的功能,“我是中国人”指向国家认同,学生在读“我是中国人”时,能够感觉到骄傲就很好;“我是小学生”关注角色转变,学生如果能读出自豪就很成功;“我爱学语文”则注重情感的激发、习惯的培养,如果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学习语文的快乐意愿就非常理想了。

教学建议:

《我上学了》这一单元,只是入学教育单元,一幅图,几个字,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呢?

他也能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课文、作业设计等十几个方面满满当当、正正规规地设计一两页。

这是降低难度还是提高难度?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更放松心态: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方向没错,目标明确,我们的教学应该是自由的、轻松的,愉悦的,一定要突破固有思维,千万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既可以一页一页地处理,也可以先总后分地处理;既可以用1课时,也可以用2课时,还可以用3课时;还可以按教师用书的建议,用5课时。

文字和图片的空白处,既可以补充这个,也可以补充那个,完全不用跟谁学,不用程式化,完全可以进行个性化处理。

没必要受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但方向不能错,目标不能偏,虽然这部分没有写字、认字的任务、目标,上完课,学生仍不认识“我”“国”,也没问题;但语文学科是有目标、有方向的,那就是: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既然是在语文学科的框架内的入学教育,我觉得也应该让它有语文味,不脱离语言文字,这是我们进行教材处理的一个原则。

2、识字:

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识字编写特点:

(1)先识字后学拼音,突显“识”的地位。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这回改了:

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先关注到的变化。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韵文启蒙,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

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最初最原始的感觉。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

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

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

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2)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突显识字重点。

新教材在识字教学的安排上是有讲究的,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体会。

一般而言,只要按现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大致可以实现独立阅读。

大家要注意,一年级上册后面附了一个《识字写字基本字表》,要求会认300字(这300字应当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100个会写的字,会认字”原来是400个,“会写字”仍旧是100个。

集中识字识字

(一)、识字

(二):

90个,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

31个分散识字汉语拼音:

32个,课文:

147个。

一年级下册附400个会认的字,200个会写的字。

有的老师会问:

这些字是怎么来的?

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读课文,才安排学这些字吗?

不是的,它是依据对小学生阅读的字频调查来确定的。

先认这些字,才可能尽快过渡到独立的阅读。

而且从字理、字结构来看,先认识这些字,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更多的字。

(3)渗透传统文化,激发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渗透传统文化,激发识字的兴趣。

这是部编本教材的又一个亮点,增加了蒙学内容。

课文开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国画背景、三字经形式,较好的将中华古典文化的意境和韵味融入文本,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丰富识字方法,灵活识记汉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认字”内容,就是说,不完全依赖拼音认字,还要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去认字。

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识字,可能会拖累识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教学中老师们要重视范读、熟字带生字、尽量勾连口语词,等等。

教第二、三单元时,要巩固和复现之前认识的汉字,避免回生。

一年级要尽量照顾到多元识字,到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认字方法了,那时就不光会拼音识字,还会根据上下文猜读、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等。

新教材“多元认字”的教学思路,老师们应当多加关注,加强研究。

识字教学建议:

准确把握识字的目标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关于识字教学,陈先云主编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建议:

我们可以在开学初,什么都不教时,直接拿出课后的300字检测一下学生的课前识字量。

我们可以把这300(因多音字重复实际是304个)字打印出来发给孩子们每人一张,让他们自己检查自己,哪个生字宝宝已经认识,已经和它成了朋友,就自己打上小对号,然后让家长定期检查、核对,读错的、不认识的擦掉对号,新会的打上对号。

吸引孩子们自主识字、生活中识字,比一比谁能尽快和全部300个生字宝宝都成为朋友。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课本中学,在生活中学,反正是认识这三百个字。

你什么时候认识了都可以。

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识字方法。

①看图识字法。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课本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字理图。

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帮助孩子学习汉字。

只要我们进行引导,自然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孩子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孩子记忆。

这一过程能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同时也强化了记忆。

②游戏识字法。

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以猜谜的方法让孩子记忆生字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牛过独木桥——"生".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_____"碧".

③比较识字法。

在低年级独体字教学中有很多字都是加一笔,减一笔,变一笔的。

如:

日-白(目由甲申电田)-口-中;王——主(玉)——土(干)——壬。

可引导孩子观察,比较两个字的一笔变化。

然后记住字音,分别组词,这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汉字的积累和记忆。

④形声识字法。

汉字是属于表义文字。

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

例如:

"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qīng",整个字也读"qī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孩子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⑤迁移识字法。

迁移识字法是利用熟字迁移认识熟字加偏旁的字,熟字去偏旁的字,熟字换偏旁的字。

这一识字方法是小学生最易接受的识字方法,因为这种识字利用熟字迁移,降低了识字的难度,熟悉熟字的同时,再记一个偏旁的变化就可以了。

如学习了"见"字再学"现"可用熟字加偏旁记,学习了"娘"字再学"良"可用熟字去偏旁。

⑥分解识字法。

一些复杂的字,不能利用以上识字法识记,只能用分解识字法。

多角度辨形,分解识字是小学生识字的重要方法。

儿童观察复杂字形是从整体轮廓开始,然后才到个别部分。

书写时也容易漏掉细小笔画或把字的复杂部分看错。

分解识字就是针对儿童识字这一缺陷总结的。

如:

"碧"可拆为"王""白""石","意"可拆为"立""日""心"等,这样,化难为易便于识记。

⑦字源识字法。

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识记汉字的方法。

字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还原文字图画激趣。

如人、口、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