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冲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847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高考冲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冲刺.docx

《语文高考冲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冲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冲刺.docx

语文高考冲刺

我们挖土的时候,可以填土把自己掩埋,自己给自己挖墓;也可以填土把自己垫高,自己给自己奠基。

只有自己才能毁掉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试卷提炼浓缩后真面目几乎都是原始的词语搭配。

我们看到的语文试卷,它是命题者将最基本的词语搭配稀释搅拌之后,考验我们去伪存真能力高低的一种形式。

所以,我们姑且称试题为一个穿衣打扮化妆过后的小丑。

我们做题需要练就火眼金睛,一眼看清这个小丑的真面目。

故,对应的应答技巧:

去掉试卷雕饰,然后意图表达恰当。

语文试题的核心:

阅读理解、表达恰当。

即命题者为读者(答题者)呈现一段文字材料进行阅读,然后按照文本内容前后顺序,从易到难一一设置问题,要求读者(答题者)在忠于原材料的基础上,揣摩命题者意图,做出卷面清晰、表达恰当、一个思路一个要点的回答。

注:

这段材料可以是语文高考试题中的任一形式,如现代文快速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实用类文本阅读等。

语文考试前期准备事项

1、背会高中十五篇古诗文(劝学、师说、赤壁赋、念奴娇、永遇乐、登高、锦瑟、虞美人、蜀道难、将进酒、琵琶行、逍遥游、阿房宫赋、雨霖铃、声声慢、陈情表、离骚)附普高新课标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诗,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等;初中必背50篇古诗文()

2、涂答题卡(选择)

3、选择选做题,并涂出来

4、作文:

检查题目写上没,字数够了800没、

5、图文转换题要写自己第一眼看到的

6、做选择题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高考语文试题做题时间安排

一、快速阅读理解≤10分钟(9分)

二、文言文阅读≤25分钟(19分)

三、古诗词鉴赏≤15分钟(11分)

四、古诗文默写≤5分钟(6分)

五、实用类文本≤30分钟(25分)选2

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钟(9分)

七、补充语句、看图说话等≤10分钟(11分)

八、作文≤40分钟(60分)

九、最后5分钟,强迫自己停笔,检查个人信息、卷面

应试者在做试卷的时候,一定要秉承先看题,然后带题快速浏览文章的习惯。

一、现代文快速阅读理解实质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看有无出入的地方。

做题思路:

(一)、先看题(1—3):

1-3题的设置是依照文章顺序进行的,而且,A、B、C、D四个选项也是按照文章顺序进行设置的。

题目设置是由易到难,同时,1、2、3题内容基本不交叉。

(二)、1、带铅笔、橡皮快速浏览问题、选项,勾画关键词。

2、带题快速浏览文章(勾画题干、选项中印象深刻的关键词)

3、运用排除法慎重快速答题(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4、直接填涂答题卡。

二、文言文做题

肢解文言文:

朝代时间、人名、地名、国名、官职名、与作官相关的词以及“之乎者也”等表示停顿的词。

附一: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40个官职名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

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现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记录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

与做官相关的词:

由于高考文言文以唐宋为主,所以三省六部制的体系应该侧重看一下。

附二、与做官有关的词。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晋书·谢安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2.除:

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

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

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三国志·吴主传》: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

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宋史·侯可传》: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

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

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

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后汉书·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

举其偏,不为党。

6.授:

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

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

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

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

起樗里子于国。

9.复:

恢复原职务。

如: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

10.征:

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

岁余,征拜侍御史②梁启超《谭嗣同传》:

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

做官。

如《论语·子张》:

学而优则仕。

12.仕宦:

做官,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

进身为官。

如《晋书·许迈传》: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

担负、担任。

如《史记•蒙恬传》: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

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

(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

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调为陇西都尉。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

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④《史记·高祖本纪》:

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

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

⑥《宋史·理宗纪》:

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

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

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

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

累迁敦煌太守。

5.放:

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

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

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

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②《汉书·萧望之传》: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

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

以荫补校书郎。

②《梅圣俞诗集序》: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拜亮为丞相。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④《指南录后序》:

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

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如《宋史·辛弃疾传》: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

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

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①《南史·何远传》:

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

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

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

提升。

如梁启超《谭嗣同》:

旋升宁夏道。

9.拔:

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①《汉书·赵充国传》:

拔之为后将军。

②《文选·陈情表》: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

提拔。

如《北史•魏收传》:

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

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

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

贬连州刺史。

2.窜:

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

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传》:

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

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

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7.出:

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

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②《后汉书·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何间相。

③《晋书卷二十八》: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后汉书·明帝纪》: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

废掉官职。

如①《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平既绌。

③高启《书博鸡者事》: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

罢免官职。

如《史记·吕后本纪》:

王陵遂病免归。

11.夺:

削去,罢免。

如高启《书博鸡者事》: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

官员年老辞职。

如蔡邕《陈太丘碑文》:

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

辞去官职。

如《宋史·包拯传》: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左传·襄公三年》: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

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后汉书·李通传》: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①《后汉书·王龚传》:

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②《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如《汉书·疏广传》:

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

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如《战国策·秦策三》:

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新唐书·白居易传》:

以刑部尚书致仕。

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

临时的、代理的。

如①《史记·项羽本纪》: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②《汉书·苏武传》: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

兼任,同时监管。

如①《宋史·李纲传》:

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

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

②《南史·虞愿传》:

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

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如《宋史·韩琦传》: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

暂时代理官职。

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韩愈吏部权京兆。

②《宋史·李纲传》:

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6.摄:

暂代官职。

如《新唐书·杜如晦传》: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

暂任、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8.守:

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王修传》: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9.行:

代理官职。

如①《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行奋武将军。

②《泷冈阡表》: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

主持。

如①《宋史·黄庭坚传》:

知舒州。

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

主持;主管。

如《书·尧典》:

命汝典乐。

《三国志·吴仪传》:

专典机密。

3.主:

主持,掌管。

如①《世说新语·政事》:

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②方苞《狱中杂记》:

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

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

新官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后汉书·张衡传》

6.坐:

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

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新唐书·魏微传》:

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8.秩满:

官吏任期届满。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

《南史·虞寄传》

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

《陈书·袁枢传》

9.行部:

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

素结恩德。

后行部至西河。

三、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

第一步:

知人、论世。

知人指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论世指具体到此文本时作者创作的背景。

第二步:

着力点。

题目→作者→小序、注释→意象

其中,题目可分为诗题和词题两类。

词题由词牌名、标题组成。

第三步:

结构分析图:

语言特色

诗歌思想感情的归宿

人物形象即

诗人自己“我”

表达技巧

组合成为意境

作者感情载体

意象

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诗歌艺术的精灵

 

附: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

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

(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zhuo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

(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

(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

(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

联想和想象。

确实存在的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用思维再创造虚构出梦中的神仙世界,这就是想象。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

(诗歌)“返景(同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

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

(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

(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

(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

(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

(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二.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