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512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

论述: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成就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以及由异化劳动所决定的私有制。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表现:

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才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才使劳动的外化得以实现。

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证明,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正确评价:

1。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的客服和超越。

2.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

3.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题。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解析依然是前科学的。

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造成以上三点理论缺陷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此时还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

《手稿》只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而不是一部已经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著作。

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

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

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作为异化劳动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内容。

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

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

第三,共产主义是任何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到了共产主义时,“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人道主义是价值根据,自然主义是事实根据,价值根据必须立于事实根据之上,价值根据是事实根据的意义所在。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一物两体的关系。

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

另外马克思还的两种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观进行了批判。

分别是:

粗陋的平均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政治的共产主义观点。

正确评价:

首先,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之所以应当被扬弃,不是因为它和历史的现实发展规律相矛盾,而是因为它和人的本质要求相矛盾。

马克思此时的理论建构所达到的知识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思维成果。

它跟从现实历史中得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

(2)在认识论的角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

(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

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在区别其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下进行的,共产主义不抛弃财产的物质内容,只抛弃财产的异化形式,这就是对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的很好把握。

在对现实劳动的分析上也是如此。

3、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为什么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是自古希腊哲学以柏拉图的“理型论”为代表开始的客观唯心主义对人“本质”的解释。

此类客观唯心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不依附于个体、社会甚至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特殊形态,而现实中的人,是这种形态的变化、完善、物化(现象化)的产物。

而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

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因此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如何理解:

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一个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另一个是“处在同一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相互联系”。

前者从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来界定人的本质,而后者强调人实际上所参与的社会关系,要远远超过直观所能掌握的有限数量,即一个社会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会对其中任意个体的人发生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如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地主还是农民、资本家还是工人等,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

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

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

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的集团实际上就是不同的阶级。

政治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关系,它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

人的社会地位不仅与人的经济地位有关,而且更与人的政治地位有关。

在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但是,不能仅仅从人际关系角度来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科学结论作庸俗化的理解,不能把这个科学结论看作是一些人大搞“关系学”的根据。

社会关系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能归结为人们平常所理解的那种狭隘的“人际关系”。

4、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为什么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马克思说以前的哲学家的做法是错的,只把哲学停留在理论上。

以前的哲学都只是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

也就是讲,哲学要靠人的实体来把它表现出来,不然就像是船放在陆地上一样成了摆设,而没有被真正的释放出它应有的价值。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消极被动地解释世界,不懂得实践活动在改变世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提不出用实践去改造世界的主张,不懂得实践的观点对于哲学理论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决定性意义。

传统哲学以实体本体论的方式追求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试图达到对世界的终极解释。

在这里,传统哲学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静观式的知识论态度。

在传统哲学看来,静观高于行动,理性高于实践,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解释世界”的问题,在于把握世界的终极存在和本体根据的问题。

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唯物性,历史性,辩证性,和斗争性。

而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不仅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认为这样,就从根本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区别开来了,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蕴含两个最为基本的维度:

哲学范式和思维范式,只有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才可以展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义。

具体而言,这一革命蕴含了两个根本性的范式转换:

就哲学范式而言,从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哲学;就思维范式而言,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

从实质上看,哲学范式的转换与思维范式的转换并非比肩并立的两个转换,亦非前后相继的两次转换,而是同一转换的两个方面,即它们乃是两种视野下的同一个转换。

要认识到马克思哲革命的实质需要理解这一转换。

 

第二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

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

答案:

“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地,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关于劳动的学说也必须要以这种劳动为核心。

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

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也就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他自身的东西。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

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在《手稿》中,这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

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

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如下:

首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其次,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

在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对“异化”概念研究得最深入的要数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赫斯了。

赫斯提出了“金钱异化”的观点,但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却是明显超越出赫斯的水平的。

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

在当时的哲学理论界,马克思的这种解释显然是对“异化”的最深层阐释。

最后,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

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

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

在“异化劳动”的部分,马克思已经明确地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

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即人类文明的物质成就,它只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的关系。

共产主义者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也要占有财富,只不过是作为类的人来占有这些财富而已。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统治使工人越来越穷,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因而只能起来革命,这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经验基础;私有财产又是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出现的,就劳动而言,它不可能一直处于异化的状态,异化劳动总会被克服,这就需要共产主义来完成这一根源于人的类本质的历史使命,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理论基础。

对《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评价如下:

首先应当确认的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

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与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

(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

(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

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理解?

答案: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环节,人的类本质复归的原则,对于处在私有制下的人来说,共产主义是其最近的将来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形式,这是他真正成为类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共产主义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形式,还不是人类的最终发展目标。

《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

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人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只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准备史。

社会主义中的人跟异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对异化的否定关系,而在共产主义的环节上对异化的否定恰恰是其主要的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思想的总体基调上是采用了费尔巴哈的方法的,因此,在他看来,共产主义阶段上的人因为还没有达到从自身出发证明其真实存在的程度,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类的社会形式中的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人们在其中用不着他物的中介就能证明其自身的真实存在。

在马克思这里,“社会主义”、“社会”、“类”这三个概念是处在同一个人的本质的实现层次上的。

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答案: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因此,《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

在价值观上,《手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答案: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理解是理论立足点上的抽象人性价值论,加上批判对象上的经验论这两者的统一。

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

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

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

答案:

异化史观对人的本质、人性、历史主体、社会等概念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理论不是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之中,而是从所谓的人自身出发,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性,把观念性的人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内涵,其结果必然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

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

答案:

前几年,由于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我国国内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异化是社会主义一切弊病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丑恶现象所能给予的最科学的说明”。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在思想史上所有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两个明确的界定:

第一,异化必须是异己化。

第二,异化是母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

因此,如果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论,那事实上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加区别地等同了起来。

而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跟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特别针对私有制社会来使用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从未用异化来加以解释。

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下的非对抗性的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对抗性的分工混淆起来,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分工,因而就必然存在异化的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

再次,从现实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

如果把一些消极现象仅仅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异化,那么,这只能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这在认识上无助于推进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上无助于促进对问题的解决,因而,这样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第三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

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

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

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

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

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

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

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

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

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

因此,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世界观理论水平是其理论目的之必然。

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

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作是一种现象,他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这种精神理解为个体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理解为绝对的客观的精神。

黑格尔就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在作为现象的世界历史的背后存在一个世界精神,是它在推动着真实历史的前进。

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他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

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

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

答案:

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观存在性。

对人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半途而废的。

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运作场所。

与18世纪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思想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再把宗教仅仅理解为无知和愚昧的产物,而是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

然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到此为止了。

在指出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费尔巴哈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吹一种“爱的宗教”,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异化的修复,这是他的人性论之必然。

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世俗基础本身异化的原因。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在指出了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之后,就是从实践关系的角度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

在这之后,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异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一思想,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

二是完全脱离社会的倾向。

其次,人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