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1378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doc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科)用2004年9月~12月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的

几点说明

1.关于课程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量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列宁全集》45卷、《斯大林全集》13卷),涉及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本课程作为公共课,很难对其进行系统的讲解。

所以,本课程只好采取选出一两部经典著作,予以比较系统地讲解的方式开课。

根据我校文科类各硕士点的专业特点,我们就选定了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课堂教学对经典予以逐段讲解

3.教学时数

60学时

4.考试及成绩

考试: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考试方式:

撰写论文的形式或开卷笔试

成绩:

平时(作业、出席情况)2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

恩格斯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内容讲解

序: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于1886年写成的,是他1895年逝世前的一部成熟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

如果说,《反杜林论》是一部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那么,《费尔巴哈论》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以及当时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本书明确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意义。

恩格斯在他的通信中不只一次地谈到这本书,他在1890年给德国一位大学生的回信中说:

“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9页)列宁也指出:

“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由此可见,《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这部著作,也是我们党的高、中级干部和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程。

本书由“1888年单行本序言”、正文1~4章、结语等六个部分组成。

下面对六个部分分别进行比较详细地讲解。

一、恩格斯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

(1888年单行本序言)

1.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这是马恩的历史宿愿(1~2自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他们从前信仰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中创立的。

早在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就决定共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把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以下”。

(第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早期著作中,曾批判过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黑格尔以后的中哲学进行了批判,其中包括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以及对“真正社会主义者”的批判。

但是,这本书稿由于当时反动当局的阻挠和出版商的拒绝,没有能够出版。

从那时期,直到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在这40多年中,不论马克思或恩格斯,“都再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第3页)因此,他们全面地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愿望,就一直未能实现。

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愿望。

这就是写作这本书的历史的原因。

※主干名词解释

1.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划分(分类)

西方哲学主要包括:

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等。

A.古希腊哲学(公元前6~公元5世纪):

古希腊哲学并不是起源于希腊本土,而是发端于希腊的殖民地—伊奥尼亚。

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派别是米利都(城邦名)学派,它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其创始人是泰勒斯。

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是:

(古希腊哲学的形成期。

前6世纪)

米利都学派。

代表人物:

米勒斯、阿那克西曼德;

毕泰戈拉学派。

代表人物:

毕泰戈拉;

爱非斯学派。

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

代表人物:

克塞诺芬、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期。

前5~4世纪)

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利特;

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

苏格拉底和小苏格拉底学派;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的衰落期。

前4~2世纪)

伊壁鸠鲁;

斯多亚派;

怀疑主义哲学;

(古罗马哲学。

前1世纪~公元4世纪)

罗马原先是公元前8世纪古代意大利人建立的一个城邦国家。

公元前510年,推翻王政建立共和制,实行奴隶主贵族专政,由元老院执掌大权,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奴隶制经济得到了发展,罗马共和国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占领了欧洲南部和北非的许多地区。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希腊本土并入罗马成为一个省。

到了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成为独踞地中海地区的世界强国。

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就由繁荣走向危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它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历史的结束。

南意大利曾经是“大希腊”,后来希腊又成为罗马的行省,这种关系给希腊和罗马哲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它使古罗马的哲学成为古希腊哲学的继续。

古罗马哲学是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8~前53)开始的。

他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主义。

以后的新斯多亚派、怀疑主义、折中主义、和神秘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则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演化。

大约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哲学的注意力由伦理转向了宗教,随着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基督教的“教父学”。

B.中世纪哲学

公元5世纪末至14世纪下半期,史称欧洲“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

中世纪哲学就是欧洲封建时期的哲学。

然而,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占居绝对统治地位,哲学只是基督教的侍女,未能形成自身独立发展的文化脉络,从总体上表现出了思想的断层。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世纪没有了哲学。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亚巴勒斯坦、小亚西亚等地,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教派。

早期基督教徒曾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和镇压。

后来,由于基督教宣扬忍辱顺从等原因,逐渐被罗马帝国统治者所认识和重视。

到了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发展到罗马帝国全境。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与东部罗马大将莱西尼乌在米兰会见,联合发表了著名的《米兰兹敕令》(即《宽容敕令》),在罗马法律上第一次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权利。

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92年,他又以帝国法令形式禁止其他宗教活动。

从此,基督教在西方世界信仰生活中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世纪早期哲学

中世纪5~9世纪的哲学。

在这个时期虽然基督教神学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但古代哲学并没有完全绝迹。

哲学理性与宗教神学的斗争始终贯穿于整个中世纪文化史中。

在这个时期的哲学中,新柏拉图主义占有上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爱修和爱留根纳。

经院哲学

9~10世纪为适应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基督教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为基督教的教条作理论上的逻辑证明,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以此维护不可动摇的神学“真理”。

经院哲学家门把《圣经》和教父的著作看作知识的来源,认为一切真理都是由《圣经》提出来的。

他们藐视现实事物、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一切都以《圣经》中的教义和信条为标准。

经院哲学们脱离实际,终年圈在学院里读经讲道,争论空洞无聊的问题,诸如:

“一个针尖上能站立几个天使?

”,“万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天上的玫瑰花有没有刺?

”,“鼹鼠有没有眼睛?

”,“把猪牵到市场上去的是手还是绳子?

”,“死去的人什么时候复活?

”,“亚当被创造出来时几岁?

”,“创造世界之前,上帝在什么地方?

”等等。

玩弄概念,空洞烦琐,这是经院哲学的方法论特点。

因此,经院哲学又被成为烦琐哲学。

在经院哲学的空洞无聊的争论中,也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唯名论与唯实论(实在论)之争。

经院哲学从论证教会信条,引伸出关于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的两派理论。

一派认为,只有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共相只存在于观念之中,是思维的产物,是主观的东西,因此不具有真实性。

由于这一派把共相看成只是一类事物的名称,因此称之为唯名论。

另一派认为,个别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共相才有真实性,它是独立的、不变的和唯一真实存在着的实体。

故而得名为唯实论。

经院哲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有:

唯实论者安瑟尔谟,唯名论者罗瑟林和阿伯拉尔。

12~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兴盛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的托马斯主义哲学,就是欧洲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它标志着正统经院哲学体系的完成。

当然,唯名论思想也有所发展。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

13世纪意大利多米尼克修会修道士,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

生平:

1224年生于一个贵族家庭。

14岁入那坡里大学,20岁入多米尼克修会。

1245年入巴黎大学,1256年获博士学位,1257年任巴黎大学神学教授。

1272年回那坡里创立多米尼克修会大修院。

1274年病逝。

著作: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

《论存在与本质》、《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以及《论智力的统一性驳阿维罗伊派》等。

基本思想:

他从维护封建秩序、教会神权出发,运用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论证基督教信仰,并回答当时政治、社会、思想所面临的问题,成为集经院哲学之大成而又加以革新的基督教神学家,他的基督教哲学体系,后通称托马斯主义。

在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理性的思辨是人的智能活动,人对外界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通过理性思辨,获得对外界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自然理性可以是真理,但容易出错,而且只能认识较低级的事物。

关于上帝的更高的真理,只能来之启示,靠信仰。

理性虽有自身的领域,但它从属于信仰。

因此神学高于哲学,神学可以凭借哲学,将它发挥的更清楚。

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上帝及存在。

为论证上帝的存在,托马斯首先阐明了存在的含义。

它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把存在区分为一般存在和“创在”,“创在”中包含着实现存在的作为或行动。

形而上学者要从各种物上追溯那最完美的“创在”,它是其他一切存在(包括形式)的由来,这就是神。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托马斯的又一重要思想。

他反对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借助上帝的创造物即世界的存在间接地加以证明。

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等哲学观点,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他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运动”、“因果关系”、“偶然事物”、“不完善的事物”以及“宇宙秩序的和谐结构”,推论出必有一位“第一推动者”、“第一原因”、“必然的实体”、“绝对完善的存在”以及“无限智慧的创造者”,即上帝。

人的本性及其作用。

他把人的活动分为三类:

即为维持生命和繁衍的活动;感觉与对外界的感情反应活动;智能和意志的活动。

他认为人的智力可以理解普遍的意义并凭意志作自由决定,这是人具有灵魂的证明。

灵魂既非物质,却又是真实的,是精神的实体,是人的本性形式。

灵魂不朽的和不灭的。

但他无法解释灵魂如何进入人体,所以他只能认为是上帝从乌有中创造的。

他还认为,人并非神的最高创造物,作为纯粹精神实体的天使才是最高的,构成宇宙间最高的一层。

因而他在中世纪教会内得到“天使博士”的称号。

评价:

托马斯吸收亚里士多德和其他非基督教哲学思想,论证基督教信仰,对世界与人性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认为人虽有罪,而人性天然向善。

他还肯定知识来自感官经验,人能通过对世界的认识而认识神,从而否定了传统神学关于真知与感官无关的观点。

因此,他的思想在中世纪后期不断遭到保守派神学的攻击和批评。

C.近代哲学

自公元14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的哲学,被称之为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过度时期,即15~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是欧洲文化从基督教神学所提倡的以“神”为中心,转向以自然和人为中心的人类自我觉醒的时代,是形成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三大思潮的伟大时代。

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

但丁(意大利)、薄加丘(意大利)、蒙台涅(法国)、爱拉斯谟(西班牙)等;

自然科学的主要代表:

达·芬奇(意大利)、哥白尼(波兰)、刻卜勒(德国)、伽利略(意大利)等;

自然哲学的主要代表:

库萨地尼古拉(德国)、特莱肖(意大利)、布鲁诺(意大利)等。

第二个时期是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胜利和普及,自然科学和科学方法论有了新的发展,近代哲学也有了迅猛发展。

由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不同思想源源,特别是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状况不同,宗教势力控制人们的思想情况不同,近代哲学在认识论上主要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霍布斯(英国)、洛克(英国)、贝克莱(英国)、休谟(英国)等;

唯理论的主要代表:

笛卡儿(法国)、斯宾诺莎(荷兰)、莱布尼兹(德国)、沃尔夫(德国)等;

17世纪和18世纪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包含了无神论与有神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但只是到了18世纪的法国哲学,才出现了公开的唯物论和无神论。

18世纪法国哲学的主要代表:

贝尔(法)、梅利叶(法)、孟德斯鸠(法)、伏尔泰(法)、卢梭(法、生于瑞士)以及百科全书派的拉美特利(法)、爱尔维修(法)、狄德罗(法)、霍尔巴赫(法、生于德国)等人。

第三个时期是自18世纪末康德开始的欧洲哲学,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哲学。

它是德国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德国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多种体系的总称,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是德国社会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成为德国政治变革的前导。

⑴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人物:

①康德:

(lmmanuelKant,1724~1804)

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生平:

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二战后归属苏联,改名为加里宁格勒)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

1740年进科尼斯堡大学学习,175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该校编外讲师。

1766年担任王室图书馆副馆长,1770年任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

1804年在家乡柯尼斯堡逝世。

著作:

康德一生中写了很多著作,中译本有:

《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哲学思想:

康德所处的时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当时的德国还处在封建专制和割据的落后状态。

同荷、英、法等国相比,德国资产阶级无论在经济、政治、思想各方面都较落后,既向往革命,又不敢真正摆脱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依附。

康德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代言人,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复杂矛盾,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二重性在哲学上的反映。

从整体上看,康德的哲学思想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先批判时期、过度期以及批判期等几个阶段。

A.先批判期哲学。

在这时期,康德既受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哲学的影响,又含有与近似于泛神论的思想并存的唯物论因素,在天体演化问题上还表现出了辩证法。

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里,生动地解释了无限宇宙的各部分在空间中的联系,探索天体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在天文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太阳系自然形成的“星云说”。

他立足于牛顿力学,而在世界观上却超出牛顿。

笛卡尔曾说,只要有物质,就可以构造出世界。

康德进而说只要给我物质,就可以构造出世界。

他认为,宇宙中的物质微粒自身有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相互斗争产生元素的运动,运动是自然的永恒的生命。

趋向引力中心运动的元素,由于斥力的作用,从直线运动向侧面偏转,形成围绕引力中心的圆周运动。

由于物质自身的运动,经过一系列自然发展过程,形成了太阳系和宇宙,根本不需要外力推动。

所以在整个运动变化过程中,上帝不起任何直接作用,元素本身是生命的源泉。

康德还承认上帝创造物质,不过,他并没有给予这种观点以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他持上帝是无所不在的理性秩序的近似泛神论的观点,对因果律表示怀疑;提出道德行为根本不在于个人意志决定的观点。

B.过度时期哲学。

60年代末,康德全面地考虑了休谟对因果律的疑难,他欣赏休谟根据经验论对因果联系观念的起源问题所做的分析,认为这种分析很有启发性,但是坚决反对休谟否认因果联系必然性的错误结论。

他在过度时期主要考虑三个问题:

欧几里德几何学及自然科学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人类自由的可能性;从上述两个方面必然涉及到的空间、时间的性质。

1770年,康德提出就职论文《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便开始他的过度时期哲学。

他认为人感觉到的只是现象,理智世界才表象真实的世界。

空间、时间是心灵的内在条件,零星的彼此孤立的感觉在空间、时间先天规律安排之下成为现象.现象是物在与主体的关系中表现的样子.根据纯概念才能认识实在世界.他认为牛顿的绝对空间时间的理论是一种虚构,又认为莱布尼茨关于空间时间是事物之间关系的观点不能成立,认为这种时空观与欧几里德几何学显然不能协调.

康德的这种时空理论是他改变哲学方向的重要一步.

C.批判期哲学。

在这个时期,康德建立起独特的批判哲学体系,其中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本特征的认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和美学.在这里只介绍他的认识论.

康德从深信自然科学的可靠性出发,直接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片面性,力图把两派哲学的合理方面结合起来.主张从人类的认识本身入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在康德看来,数学和自然科学是纯理性的重要成果,是人类认识的完满典型,他们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如果解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就可以洞察知识的底蕴。

本着这个信念,康德不仅反对休谟的怀疑论(1771~1776、18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不可知论者。

他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但对感觉印象从何而来,持怀疑态度),而且认为洛克的经验论(1632~1704。

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

他认为无论在思想思辨领域,还是在道德实践领域,都不存在作为知识源泉的天赋观念,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也说明不了这个问题。

在康德的认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

他承认认知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

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

但是,人的认识活动是否象洛克说的那样简单?

感觉虽然表象着对象,但是它是人的感觉,是人的意识活动,它的产生有无主观方面的必要条件?

再进一步,从人的整个认识活动看,主观上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洛克仅仅着重分析了作为认识材料的感觉的来源,却并未充分考虑认识有无主观的必要条件。

他肯定心灵是一块白板,在这个前提下,主要是就个人的意识的发展考虑观念是如何在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康德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即“先验”方法。

先验方法,是同二元论、不可知论相联系的方法。

所谓“先验”是指独立于经验但构成经验的必要条件的纯形式,如时间和空间是先验的感性直观形式。

康德认为,先验形式本身只是可能性,是潜在的,它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与经验相结合,同时经验本身也离不开先验形式,因离开了“先验”,它就不能构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但是,康德认为人们所得到的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知识是纯主观的,丝毫不反映作为客体的物自体,从而表现了不可知论的特征。

但从产生知识的条件来看,康德除了主要肯定纯先天的思维形式作为根本条件外,也承认物自体的客观条件,即物自体刺激感官产生丝毫不反映物自体的感觉表象或现象。

这又表现了先验唯心论与二元论的特征。

对康德哲学的评价:

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科学和自由标志社会进步的两面旗帜,而这两面旗帜都以理性作为共同根据。

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哲学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是论证数学、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尽管基本上遵循的是唯心主义路线,但反对休谟的怀疑论,捍卫科学,打击宗教神学,以及对理性的能动性和自由所做的深刻探索,却显示了康德哲学的启蒙性质。

另一方面,康德哲学是德国社会要进步的一种反映。

尽管康德的自由观是抽象的无力的,但它是德国人民正义呼声的一种反映。

康德认为自由思想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责任。

言论自由是人民的神圣权利,不能受限制,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必要条件。

康德的哲学思想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德国的特殊表现,高度的思辨性是这一思想的基本特征。

思辨性易于同现实保持距离,所以当这种思想涉及市民资产阶级的现实政治要求时,必定是软弱无力的。

另一方面,思辨性却是深入思考问题的重要条件。

总之,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它的哲学对费希特、谢林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②费希特(JohannGottliebFichte.1762~1814)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唯心主义哲学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战士。

生平:

1762年5月19日,生于拉梅诺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

1780年入耶拿大学,1781年转莱比锡大学神学系,学习神学和哲学。

1788年因经济困难,弃学赴苏黎世当家庭教师。

1790年重返莱比锡,开始研究康德哲学,深受启发。

179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

1799年被解除教授职务。

1809年柏林大学建成后,任文学院长,1810年当选为第一任校长。

1814年1月27日,因染疫去世。

著作:

费希特的主要著作有:

《全部知识学基础》(1794)、《论学者的使命》(1794)、《知识学特征论刚》(1795)、《自然法基础》(1796)、《知识学第一导论》、《知识学第二导论》(1797)、《伦理学体系》(1798)、《人的使命》(1800)、《当前时代的基本特征》(1804)、《至乐生活指南》(18060、《对德意志国民讲演》(1812)等等。

哲学思想:

费希特认为哲学体系只有两种,或者从知识主体出发,或者从知识客体出发,没有第三条路线。

他抛弃了康德哲学里的唯物主义因素,认为“物自体”或“自在之物”是虚构的,只有“自我”或“自我意识”才是实在的。

费希特基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观点,断言知识的形式和知识的实质都来自意识主体。

他把一切知识和一切实在的共同根源叫做“自我”。

这个自我不再只是康德所说的现象界事物的立法者,而是任何可能的和实在的事物的创造者。

就这样他克服了康德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和割裂二者的倾向,把唯心主义贯彻到底了。

费希特在改造康德哲学中提出了三条原理:

第一条原理是“绝对自我”、即“自我设定自我本身”。

他认为自我作为纯粹的精神性活动,其第一个行动只可能面向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设定自己,使自己具有实在性;第二条原理是“自我设定非我”。

他认为,如果自我没有不同于自己的东西,也就不成其为自我,因此自我的第二个行动就是创造自己的对立面,即“非我”;第三条原理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在既设定自我又设定非我之后,自我与非我陷入矛盾,为了使矛盾双方得以统一,自我不得不采取第三个行动,限制双方,这就是“自我设定可分割的非我以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费希特认为,“绝对自我”是正题;“自我设定非我”是反题;“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是合题。

“反题”方法是分析方法,以寻求对立点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