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474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分析Word格式.docx

(二)、知行结合,强调能力

随着中考学科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加强,以时政热点、历史渊源等综合命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让考生从图形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归纳、概括、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成为一种基本的考查方式。

我们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与热点间的联系,不回避热点问题,将图表寓于其中,考前梳理基础知识,解晰重点,把握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

要善于从各种材料中(图片、表格、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词,有的放矢,并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此类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大。

(三)、关注家乡,关注发展

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每年都有相关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选择题第2题关于对曹操的考查,组合列举题对吴敬梓、陶行知、邓稼先的考查。

同时还应注意树立发展意识,不能简单的就某一事件谈某事件,应注意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架构。

比如谈上海的发展,今年的第17题试卷通过历史小板报的形式让我们走进上海的历史、探究新知。

把上海的变迁通过历史的纵向知识网络做了一个全面的展示。

(四)、注重情感,培养价值观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试题充分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

如第1题通过考查对我国古代的文物认知,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3题考查有关我国新疆地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些试题的设计立意较高,技巧成熟,润物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紧扣周年,把握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

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

例如,今年是西汉政府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2070周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试卷的第3、4、17题就此考查了有关史实;

试卷的第2题电视剧《三国》的热播、第3题新疆问题、第16题中美关系、巴以冲突、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及第17题上海世博会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当前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六)、开放探究,落实三维

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寻求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比较注意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综合。

开放性强,充满时代气息。

强调探究性,看重创新能力,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根据材料得出结论。

试卷通过活用材料,巧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开放式探究,是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向,这是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所固有的特性。

例如,第15题第(4)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第16题第(4)问围绕两大主题,谈谈你对“五大国首脑握手”的看法。

以及第17题第(5)问认真阅读板报内容,请你为这期板报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这些试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二、学生试卷所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和学生得分情况发现,确实有一些史实正确、分析完整、行文简练、字体工整的试卷。

但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卷,有些试题的得分普遍较低【材料解析题的第15题第

(2)问】,基本史实不清,基础性的识记内容不准,书写不认真等。

通过分析学生答卷情况看,造成学生答卷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不扎实,历史史实不清,基本时间概念模糊。

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

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

历史基本技能包括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间、地点、文献的正确表述,对重要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

正确阐述或说明、简要评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

由于许多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训练而丢分。

如:

对“第5题.1953-1956年我国出现右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的回答中,很多学生答成土地改革 

运动 

等;

对““勿忘国耻研究小组要实地考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他们必须去的地方是”中,有学生答沈阳等。

另外,有些同学的历史基本素养不到位,基本概念和术语回答不规范,书写不规范、不认真,造成无谓失分。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够,审题不清,答题不准。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

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许多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差,忽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点;

审题不够细致、准确,不能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如第三大题组合列举,该大题错误率非常高。

题目要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并加以改正),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

有的不判断正误就去改正;

有的不找出错误的地方就改正;

有的不按照要求直接在错误之处划线改正等等。

3.知识系统性差,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能力较差。

如15大题【尝试和解的握手】

材料二自二战后至今,中东地区屡燃战火、动荡不定,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而印巴冲突更是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是一次温暖的握手,它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

⑵材料二中有一处严重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

它考查的是中东问题有关的知识点,题干已经明确给出了地域范围——中东地区,但学生在答题时就出现了混淆,把不该改的“二战”改成“一战”,二不去改真正的错误印巴冲突,对教材生疏,不能很好的把考查内容和课本起来,反映出学生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的能力较差。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梳理,至少让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的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考生必备的能力。

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

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

答题规范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可有的同学答卷时不知道分段、分层,不懂首行空两格,仍然是一段到底,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字迹潦草。

另外,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阅卷老师难以分辨。

基本的常用的文字不会写,或错或别,阅卷老师难以看明白考生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将吴敬梓写成昊敬锌、“浦东”写成“普东”等。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及试卷反馈情况可以看出,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没有偏题、怪题和刁难题,试题难度得当。

试题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和主题知识的考查,突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等等。

总体来看,2010年历史试题加强了对历史学科资源的整合,突出了对中外历史知识的糅合,为初、高中新课程的顺利衔接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及过渡作用。

颍泉区伍明中学 

巩学林

2010年安徽省中考已经顺利结束,本人有幸参与了中考历史试卷的阅卷工作,作为九年级历史教师,现在结合往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对今年的历史试卷来作个分析。

2010年历史试卷总体结构稳定,题量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题型增加了一项,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继续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以《考纲》为指导,新课标为准绳,试题灵活开放,图文并茂,稳中有变,命题技巧多样。

从卷面设计上看,今年秉承安徽历史卷一贯的风格,图文并茂,设计美观。

一份没有设计图片的历史试卷是不完整的,今年的历史试卷中共有六个小题设计了七幅历史文物图片和历史事件图片,还有两幅表格,根据图片和表格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直观认识,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同时图片和表格的加入,使得试卷形式得以美化。

一、试题基本情况和特点分析

1、题型和分值

今年历史中考卷共设计五种题型,如下表:

一、单项选择

二、组合列举

三、辨析改错

四、材料解析

五、活动与探究

例%

分值

比例%

10

20

28.6

9

12.8

3

6

8.57

2

22

31.4

1

13

18.6

与去年相比,2010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在题型和分值比例上都做了适当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1)题型增加了一种,去年全卷共四大题,今年年改为五大题。

(2)增加了辨析改错题,同时在材料解析题中也融入一题改错题和一题选择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最后一题“活动与探究”,改为做历史小板报的形式,虽然采用对话填空的方式,但难度比去年有所加大,除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外,也要求学生有一定语文阅读与归纳能力的积累。

整套试卷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既具有全面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使不同水平的考生各有所得,有利于正确指导中学历史教学。

2、考点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

如下表:

中国史

世界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安徽地方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12.9

30

42.9

4.28

2.86

26

37.1

从分值在初中三年历史教材中的分布来看,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符合课程标准,安排合理。

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古代史内容较少,近代史内容渐多,现代史内容比重最大,“由远及近”逐渐加重,体现了历史考查“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通过对试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1)知识点分布合理,基本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比例要求。

(2)重点突出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共计56分,占总分值的80%)符合《考试纲要》中“考查注意历史知识点、线、面结合,既照顾全面,也突出重点”的要求。

(3)本套试卷图片、表格等材料多次运用,图文并茂,说明命题者关注到了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仍占重要地位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提高了对学生从图形中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可谓立意高远。

3、试题特点:

本次中考试题结构严谨,题量适中形式活泼多样,从内容到形式符合开卷考试的要求和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注重能力考查层次。

试题提供课本及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注意与教材主体内容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第15小题第1问第3问、第16小题第1问。

(2)体现课改理念,注重知识渗透,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在考查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渗透对相应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着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判断考查。

如第15小题第4问、16小题第3第4问。

(3)不回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将其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

如选择题第2第3题和活动与探究题。

(4)题目开放灵活,体现人文精神。

关注安徽地方史的教学,渗透相应的情感教育。

教育、文化和学生息息相关,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些题目同时体现了较强的人文精神。

如组合列举第1第2题等。

二、不足和问题之处

今年中考试题,命题严谨,难易适度,科学严谨,符合历史学科开卷考试的要求,对于试题应该说大家都很满意.但在阅卷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不足和问题之处,主要表现在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上,要求过于死板。

比如第三题辨析改错题,本题共涉及3小题,题目的要求写的是: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内正确的打√;

,并加以改正”。

三个小题中第2小题是正确的,判断正确即可,无需改正,而第1和第3小题是错误的,需打×

并进行改正。

这两题的难度并不大,第一题考查科举制内容,把“推荐”改为“考试”即可,第二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容,把“《人权宣言》”改为“《权利法案》”即可。

第一部分判断,学生基本上都没有问题,但在改错过程中却出现了麻烦,要求的评分标准死板地把改错的格式限制为“把……改为……”否则即为错误。

有的学生在错的地方划线,并在下面写出正确的答案;

有的学生把原话复述,改成正确的语句。

这样其实已经正确地完成的本题的辨析改错任务,可是阅卷过程中却被要求判断为错误。

又如最后一题的问题探究,要求阅读所给出的板报材料内容,为板报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答案中给了一个例句:

上海,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同时特意提出意思相近皆可。

可是评分标准却要求:

必须有“上海”和“近代”,否则不给分或者扣一分。

这样做显然要求过于苛刻,甚至过于机械。

因为中考面对的毕竟是刚刚上完九年级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限制太多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象这次的改错题,他们能发现错误,做出了判断,并给予改正就已经达到了命题时的目的,何必非要限制格式呢?

何况题目中并没有说要使用什么什么的改错格式。

学生怎么就知道你要求使用什么格式?

而第四大题的第16小题第2问,也有一个改错题,这一题给出了固定格式:

“错误 

,改正 

”这样大家就都知道怎么回答了。

再者说了,你所要求的格式难道就一定是最好的?

我看也未必,象有的学生那样把原话复述并改正或者更标准。

而最后一题明明说了意思相近皆可,这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主组织词句,何必非要限制必须出现这么几个字呢?

学生写成“上海的变迁”,“百年沧桑话上海”这不都行么?

为此而扣分,作为阅卷教师,的确感到于心不忍。

中考本身又具有学业水平测试的性质,我们要测试的是学生在三年初中阶段所学到的知识,没有必要人为地在知识之外增加不必要的条条框框。

正如当初的科举考试,本意是好的,机制也是不错的,偏偏到明清僵化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对格式的限制,死板地要求八股文,最终使科举考试这项中国人的伟大发明走向了没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此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权作美芹之献,目的是希望我们的中考能更进一步地展示公平与合理。

让更多的人满意。

2010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