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973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1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docx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353《卫生综合》2018考试大纲

中南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卫生综合》(代码353)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7年7月1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专业课程。

要求考生:

(1)准确地掌握该5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熟悉职业环境、生活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5)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6)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概念。

(7)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流行病学20%

卫生统计学20%

环境卫生学20%

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20%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20%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00分(20小题,每小题5分)

单项选择题    50分(25小题,每小题2分)

简答题     150分(10小题,每小题15分)

Ⅴ.考查内容

一、流行病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

2.流行病学的定义:

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

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分类:

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⑵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

5.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⑴资料整理

⑵数据的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

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指标:

比数比OR;

6.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⑴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⑵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⑶混杂偏倚

7.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概述 

⑴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

⑵研究的基本原则:

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

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

2.研究设计与实施 

⑴明确研究目的

⑵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的主要原则:

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

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⑶确定实验现场 

⑷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

⑸随机化分组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⑹设立对照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⑺盲法的应用单盲;双盲;三盲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⑴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

⑵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

5.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

6.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七)筛检

1.概述

⑴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⑵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⑶筛检实施原则

⑷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2.筛检试验的评价

⑴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

⑵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

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定义;指标:

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⑶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3.筛检效果评价

⑴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⑵生物学效果评价:

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

⑶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4.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八)偏倚及其控制

1.研究的偏倚 

⑴选择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

⑵信息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

⑶混杂偏倚 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

(九)病因与因果推断

1.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

⑴病因的定义

⑵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

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Mill准则及应用;

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

(十)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1.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

2.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

3.疾病的三级预防 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

4.疾病监测

⑴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

⑵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 

1.简介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

2.传染病流行过程

⑴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⑶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4.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⑴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⑵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5.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⑴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⑵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⑶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

二、卫生统计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卫生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

定义:

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内容

⑴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和评价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

⑵健康统计;

⑶卫生服务统计。

2.统计工作的步骤: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3.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变量及变量类型(数值变量、分类变量——无序分类、有序分类)、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与样本、概率。

4.学习卫生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l.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表

频数表的概念及编制方法,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频数分布的类型,频数表的用途。

2.集中趋势的描述

用于描述一组变量值的集中位置指标是平均数,它是集中位置的特征值,代表该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常用的平均数有:

⑴均数:

是算术均数的简称,总体和样本均数的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均数的两个重要特征,均数的应用;⑵几何均数:

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几何均数的应用;⑶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意义、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用频数表法),应用。

3.离散程度的描述

在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中,只有将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所研究的事物,说明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有:

⑴极差:

符号,定义,优缺点;⑵四分位数间距:

符号,意义,优缺点;⑶方差:

意义,符号,计算公式,优缺点;⑷标准差:

意义,符号,计算方法,应用;⑸变异系数:

亦称离散系数,符号,计算方法,应用。

(三)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又称Gauss分布,其概念,分布图形,分布特征,标准正态变量u值。

2.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3.标准正态分布及标准正态分布表。

4.正态分布的应用。

(四)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

1.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均数抽样误差的概念,标准误的符号、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2.t分布

t变量,t分布的基本概念,t分布的特征,与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界值

的意义,t界值表的用法。

3.总体均数的估计

总体参数估计的两种方法,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两种方法,总体均数区间估计各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可信区间的涵义,可信区间的两个要素(区别与联系),可信区间与可信限和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4.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假设检验的意义和一般步骤:

建立假设的依据,选定检验方法的根据,选定计算统计量公式的依据,确定概率P的意义。

5.t检验和u检验

t检验和u检验的应用条件

⑴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t检验的目的、步骤和方法。

⑵配对设计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比较的t检验:

配对设计类型、假设检验目的、检验步骤和方法。

⑶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检验目的、统计量的计算公式。

⑷成组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t检验:

资料类型、检验目的、检验步骤。

⑸成组设计的两大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

理论根据和检验目的、统计量的计算公式和确定P值。

6.方差不齐时两小样本均数的比较。

⑴两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

齐性检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⑵t检验:

t检验的目的和步骤。

7.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第一类(I型)错误与第二类(II型)错误的意义,表示符号,当n确定后,二者之间的关系,(

)检验效能的意义。

8.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要有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

⑵选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应符合其应用条件;

⑶正确理解差别有无显著性的统计意义;

⑷结论不能绝对化;

⑸报告结论时注意报告检验统计量值,注明单、双侧检验、确切P值等事项。

9.可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关系

⑴可信区间亦可用于回答假设检验的问题:

分为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二种情况;

⑵可信区间比假设检验可提供较多信息。

报告结果时,应同时给出检验统计量值,注明单、双侧检验,确切P值和可信区间,以表示完整的分析。

(五)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将总变异分解成几个部分,用离均差平方和表示各变异的程度,计算出统计量F值、借助F界值表,确定P值,按照P值大小作出推断结论。

总变异、组内变异、组间变异的意义,三者问的关系;

总自由度的分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2.成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成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总自由度亦分成相应二部分;分析计算步骤。

3.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

⑴用无重复数据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成处理组变异,配伍组变异和随机误差三部分,总自由度也分解成相应的三部分;

⑵分析计算步骤

4.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又称多重比较,其意义和目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两种情况及适用的统计方法:

⑴多个样本均数间每两个均数的比较:

SNK-q法检验步骤

⑵多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1)最小显著差法(LSD法):

侧重减少第二类错误,检验统计量t的计算和检验步骤;

2)Dunnett-t检验:

适用于g-1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的均数差别的多重比较。

5.变量变换

变量变换的目的,几种常用的变量变换及其用途。

(六)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常用相对数

率、构成比(构成指标)、比(相对比)、的意义、特点;

2.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3.标准化法

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标准化率(调整率)常用的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的使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4.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动态数列的意义,常用的分析指标。

(七)二项分布与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

1.二项分布的概念和应用条件。

二项分布的意义,应用的三个条件,二项分布的概率、累计概率、图形及其均数和标准差;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样本率的分布;

2.二项分布的应用

⑴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查表法和正态近似法;

⑵样本率和总体率比较;

⑶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

3.Poisson分布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Poisson分布的意义,Poisson分布的概率、图形、特性和均数与方差、应用条件;Poisson分布的可加性和正态近似。

4.Poisson分布的应用

⑴总体均数的估计:

查表法和正态近似法;

⑵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3)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

应用条件和计算检验统计量u值时的两种情况

应用Poisson分布时的注意问题。

(八)

检验

1.四格表资料的

检验(两样本率比较)四格表资料的意义,

检验的基本思想、四格表专用公式和校正公式的使用条件;

2.行×列表资料的

检验

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比较、双向有序分类资料的关联性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3.列联表资料的

检验

列联表的意义,R×C列联表和2×2列联表

检验的步骤及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4.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使用条件,本方法;的基本思想;

5.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

检验

对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检验是

检验的应用之一,本应用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九)秩和检验

1.非参数统计的概念

非参数统计的意义,非参数检验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2.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配对法)

符号秩和检验的方法步骤、基本思想(配对比较符号秩和T的分布及其统计意义),配对比较正态近似法的应用条件;

3.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

原始数据两样本比较的方法步骤(查表法和正态近似法),频数表资料(或等级资料)的两样本比较方法步骤(查表法与正态近似法);Wilcoxon两样本比较的基本思想;

4.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

本方法的步骤,统计量H值的校正;等级资料的比较;

5.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Nemenyi法)

本检验法的检验目的,各样本例数相等时检验的方法步骤,各样本例数不等或不全相等时检验的方法步骤。

(十)回归与相关

1.直线回归

直线回归的概念,求直线回归方程,直线回归方程的图示,直线回归方程中两个系数a、b的意义,回归系数b假设检验中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直线回归中总体回归系数β、μŶ、个体值y的容许区间的估计,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和注意的问题;

2.直线相关

直线相关的概念:

意义、性质、要求的资料分布、相关分析的任务,相关系数的意义、计算和假设检验方法(t检验与直接查表法),总体相关系数

的区间估计;

3.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

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包括在资料要求上和应用方面。

它们的联系指同一组资料计算出和r与b符号一致,且二者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即t值相等,以及可以用回归解释相关;

决定系数的意义;

*4.曲线直线化

曲线直线化的意义,曲线拟合的步骤;

5.等级相关

等级相关的意义,等级相关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等级相关系数rs的意义,等级相关分析的步骤和rs的校正;

6.秩回归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十一)多元线性回归与logistic回归

1.多元回归的概念,模型偏回归系数,复相关系数,校正复相关系数,剩余标准差,确定系数的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步骤(参数估计,回归方程配合程度检验,自变量的选择)。

2.Logistic回归的模型结构,参数估计及自变量筛选方法。

(十二)常用统计图表

1.统计表

统计表的意义、结构、种类,制作统计表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2.统计图

统计图的种类,制图的基本要求,各种统计图的应用条件与要求。

(十三)实验设计

1.实验研究的特点及分类

实验研究的特点:

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随机分配处理因素或水平;

实验研究的分类;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

2.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步骤及注意事项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机化原则:

意义及作用、随机抽样、随机化分配(常用方法);

对照原则:

意义、对照形式(常用);

重复原则:

意义,样本例数估计见后(13·5节);

4.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配对设计,交叉设计、配伍组设计;

5.样本例数的估计

确定样本含量的意义、确定样本含量时应具备的条件、确定样本含量的应用范围,几种常用实验研究中样本例数估计方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配对试验和交叉试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两样本率比较、配对分类资料、估计总体均数的样本含量、估计总体率的样本含量);

6.一致性检验的意义及Kappa统计量的计算

(十四)调查设计

1.调查研究的特点和统计设计

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其中统计设计的要点;

2.调查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制订调查计划是为了更完整、准确的搜集资料,应解决的问题是: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观察对象和观察单位;(3)选择调查方法:

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4)确定样本含量;(5)确定观察指标;(6)调查表和问卷的设计;(7)确定调查方式;(8)制定调查的组织计划;(9)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3.四种基本抽样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四种基本抽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它们的实施方法;

4.样本例数估计

抽样方法不同,估计样本例数的方法亦不同。

单纯随机抽样时,估计总体均数(或率)所需样本例数n的方法和前提。

5.系统误差的控制

设计阶段,调查阶段及整理与分析阶段系统误差的来源和基本的控制方法。

(十五)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

(1)人口总数:

国际统计人口数的方法(实际制与法定制);

(2)人口构成及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的意义及其分析;

(3)说明人口结构的常用指标:

性别比、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负担系数、老少比;

2.生育与计划生育统计:

资料的来源

(1)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粗出生率、总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终生生育率的意义和分析;

(2)测量人口再生育的指标:

自然增长率、粗再生育率、净再生育率、平均世代年数等指标的意义与分析;

(3)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统计指标:

避孕现用率、Pearl怀孕率、累积失败率、人工流产率、人流活产比、计划生育率、节育率;

(4)与出生有关的其他常用指标:

低出生体重百分比、儿童妇女比;

3.死亡统计

死亡统计的社会意义,资料来源:

(1)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围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各指标的意义与分析;

(2)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指标: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死因顺位等指标的意义与分析;

4.疾病统计

疾病统计的意义、资料来源、疾病和死因分类;

常用疾病统计指标:

反映疾病发生、构成情况、危害程度和防治效果的指标

5.残疾的定义和分级

残疾的常用统计指标:

残疾患病率、残疾构成等。

(十六)寿命表

1.寿命表的概念

寿命表的意义,寿命表的分类;

2.寿命表的编制原理与方法

寿命表编制的基本原理,寿命表中年龄、年龄组死亡率与年龄组死亡概率、尚存人数与死亡人数、生存人年数及生存总人年数、平均预期寿命各指标的意义;

3.简略寿命表

编制简略寿命表时,对原始资料的要求,编制步骤与方法;

4.去死因寿命表

去死因寿命表的意义和编制方法;

5.寿命表的分析与应用

寿命表中尚存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概率、预期寿命、平均寿命各指标的分析;

寿命表在评价居民健康水平,研究人口再生产情况、人口预测、研究人的生育、发育及疾病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应用。

(十七)随机资料的生存分析

1.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及数据特征;

2.生存分析的常用指标:

生存时间、死亡概率、生存概率、生存率、生存曲线、半数生存期

3.生存率及其标准误

乘积极限法、寿命表法、k年生存率与半数生存期估计

4.生存资料的基本要求

5.对数秩检验的方法

(十八)常用综合评价方法

1.熟悉综合评价的意义、任务、分类、内容及一般步骤;

2.评价指标的筛选及权重估计

评价指标的筛选的要求及方法;

指标权重估计的常用方法:

专家评分法、Satty权重法、客观方法、组合权重;

3.几种综合评价方法及意义

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Topsis法

三、环境卫生学

本大纲部分根据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人类环境的组成

(2)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3)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4)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推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定义、特征及其组成;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3.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1)环境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环境暴露因素的影响

(2)暴露特征与反应:

暴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