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5160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docx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啊

【篇一:

《傅雷家书》摘抄及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摘抄及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下面是一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

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

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

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

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

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

毕竟是骨肉之情。

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

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

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

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

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

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

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

这是家长对孩

子的教育方法。

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

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

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

——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

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

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

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

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

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

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四、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

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

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

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

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

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五、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

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

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

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

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

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

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

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六、总结傅雷形象

看过全文,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像的傅雷展现在眼前,似乎傅雷就是我的父亲,在对我进行谆谆教导。

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

以前我曾经看过刘庸老师写的《肯定自己》,也是对儿子的告戒,从字里行间里面体现出了刘庸老师对儿子的疼爱。

两本书表现的都是对儿子的疼爱以及管教的方法。

而他们本质上却有不同的地方。

《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的是怎样把握自己的心态,怎样把自己的学业、事业发展完善,而《肯定自己》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开放的思想,以及独立的观念。

接触傅雷老师的《傅雷家书》我就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但又包含先进的思想。

我很欣赏傅雷老师告诉儿子的学习方法,但我不是很喜欢傅老师对儿子情感的宣泄,与刘庸相比,傅雷明显得比较含蓄、保守。

从书中我体会了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

他们辛苦了!

而我们还总是不懂道理,逆反的心理一天比一天强盛,置父母的苦口婆心于不顾,一意孤行。

其实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

没有才能、水平,以后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想,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努力学习,回报他们!

【篇二: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1.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

傅聪从小就极有音

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

站方始回身。

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

敏(傅聪之弟)一直抽抽

噎噎。

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

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

是心惊肉跳的醒了。

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

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

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

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

只说了句:

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

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

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

教人怎么舍得!

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

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

傅聪

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

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

双方争执不下。

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

才看过多少书?

,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

所以父亲坚

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

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

后因傅雷的姑夫去

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

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

)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

孩子,我虐待了你,

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

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

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

真的,巴尔

扎克说得好: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

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

不近人情。

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

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

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

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

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

其实还是性格使然。

但这件事对傅雷

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

自从有

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傅雷的这种感情应该说是体会更

深。

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

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

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

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育的对象,并且都是

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

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宝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后悔

的事来。

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

其实做

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试想想,当老师这么多年,做出的伤害学生的事情还少

吗?

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痛还少吗?

真是不堪回首,不敢回首啊。

所以读到这一段感触特别深,我完全能体会傅雷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内疚。

往事已

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来者当深戒之,更重要的是做好后面的

事。

再看这一封: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

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

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

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

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

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

孩子,这些我都很

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

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哪里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艺术家写的文字呢?

这分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

老者对孩子的喃喃细语、絮絮叨叨啊。

但就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包含着父母

对儿女多少的爱恋和期盼。

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

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同样的道理:

做儿女的也只有自己

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做父母的这种感情。

儿女的婚姻大事历来是父母最关心最操心又最担心的事。

傅聪英俊潇洒,身材修

长,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更兼艺术家的气质和禀赋,多少女孩子对他表达爱慕

之情。

加之一个人长年在海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孤单和寂寞可想而知。

做父

母的深知这一点。

但是为了孩子的事业,他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一封封家书

就像温暖的火种不仅安慰了异乡的游子孤寂的心,也照亮了他前方的路:

其次我不得不再提醒你一句:

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

你周围

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

你别忘了,你字誓要做几年清教徒的,

在男女之爱方面要过几年僧侣生活,禁欲生活的!

这一点千万要提醒自己!

时时

刻刻防自己!

一切都要醒悟得早,收蓬收得早;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

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效也少。

亲爱的孩子,无论如何你要在这方面听从

我的忠告!

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不过是这些。

再看看妈妈写给儿子的话:

幸运的孩子,你在中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天之骄子。

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

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

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

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

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

不要忘记了祖国千

万同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尤其要想到目前国内生灵

所受的威胁,所作的牺牲。

把你个人的烦闷,小小的感情上的苦恼,一齐割舍干

净。

这也是你爸爸常常和我提到的。

我想到爸爸前信要求你在这几年中要过等于

僧侣的生活,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更重要了。

你在万里之外,这样舒服,跟着别人

跟不到的老师;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气氛;享受到别

人享受不到的山水之美,艺术之美;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

对不起同胞的事发生。

否则艺术家的慈悲与博爱就等于一句空话了。

这才是真正的爱、博大无私的爱!

这是抛弃了狭隘的小我,成全了高尚的大我的

爱。

在最隐私最坦诚的家书面前,傅雷夫妇为孩子做出了表率,表现了一个正直

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

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惜在现在的时代我们渐渐离它而去了。

雷夫妇堪称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学习的楷模。

傅雷家书:

好词好句

1、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

有些罪

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p1)

2、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p2)

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

(p2)

3、……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

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p9)

4、自己责备自己而没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

不仅

仅是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

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

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

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

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

反吃亏,一个道理。

(p12)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

一辈子记住这一点。

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待!

(p12)

5、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p13)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p14)

6、关于感情问题……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

(p15)

7、……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非克服不可。

8、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的感想都是真情实感。

(p19)

9、对于你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

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

力,才能分析清楚的。

(p23)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

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吸收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p23)

10、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是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

(p29)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11、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要遇到,但很快会过去的。

(p30)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p31)

12、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心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p32~33)

13、比赛问题固然是重负,但无论如何要做一番思想准备。

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的成绩……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会精神上放松得多。

唯如此才能避免过度的劳顿与疲乏的感觉,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p38)

下功夫叫自己心理上松动,保管叫你有好成绩。

紧张对什么事都有弊无利。

……存着“我尽我心”的观念,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驰,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

(p39)

平日你不能太忙。

人家拉你出去,你时候要补足功课,这个对你精力是有妨碍的。

还是以练琴的理由,多推辞几次吧。

要不紧张,就不宜于太忙;宁可空下来自己静静想想……切勿一味重情,不好意思。

工作时间不跟人出去,做成了习惯,也不会得罪人的。

人生精力有限……(p39)

14、……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

你原是感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

(p42)

15、……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

(p42)

[这是傅雷先生指导傅聪在练琴时应该注意的、如何减少练琴疲劳]

功夫用得不够;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

(p43)

16、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人,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忘了它的目的。

(p47)

17、……不要再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自己。

多留一份元气,在长里看还是占便宜的。

(p54)

18、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p56)

19、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p60)

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

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p61)

……年轻人往往容易估高自己的力量。

(p61)

……今日之下,你已经过了这一道骄傲自满的关,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p61)

……其实perfection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食街、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

要就是存在于哲学家的理想和政治家的理想之中。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远无止境,所以perfection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但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已经很不差了。

(p62)

20、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必须考虑周详。

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地称过。

(p69)

水浒传读后感1

【篇三: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

手艺?

,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

?

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

人?

,要把一个?

人?

’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

人?

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

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

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

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

礼薄?

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

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

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教儿子先做?

人?

,后成?

家?

,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

人?

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

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

不以为然?

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

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

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

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爱而来。

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