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213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4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docx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汇总

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

五运六气是外感杂病之源

1预备知识

1.1洛书

1.2河图

1.3先天八卦

1.4后天八卦

 

 

 

五行属性

五运属性

口诀一:

甲己合土乙庚金

丁壬合木水丙辛

戊癸合火细分明

天干五合推五运

 

甲己为黅天之气所贯,故属土;

乙庚为素天之气所贯,故属金;

丙辛为玄天之气所贯,故属水;

丁壬为苍天之气所贯,故属木;

戊癸为丹天之气所贯,故属火。

 

口诀四

二十四节气歌

正月立春雨水节,二月惊蛰与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绵,四月立夏小满连

五月芒种见夏至,六月小暑大暑至

七月立秋处暑间,八月白露入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遍,十月立冬小雪见

子月大雪看冬至,腊月小寒到大寒

关于《伤寒论》气化学说的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ML于《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经文:

"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木者,化生于木,从标本者,有标木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三焦阳火需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宜纳阳之府,脏配阴干理应当。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人身四柱,水火相宜,金木临旺,土库冠带之地均无病,反之为有病。

具体的说是寒暑湿燥火为病因,肝心脾肺肾五脏为病位。

日干支强弱,刑冲克害为病理。

旺为实,弱为虚;实为自病,虚为邪病。

 

五运有中运(直接由当年天干的五运属性决定,中运有不足及有余)

为了表示五运的太过与不及,古人又引入了"五音建运"。

即以角徵宫商羽,配木火土金水。

即角配木运,徵(注:

读zhi)配火运,宫配土运,商配金运,羽配水运。

五运有阴阳之分,五音有太少之别。

太表示太过,少表示不及。

如太角表示木运太过,少角表示木运不及;太徵表示火运太过,少徵表示火运不及;太宫表示土运太过,少宫表示土运不及……;太过之年,本气过胜;不及之年,则克己之气反胜。

如戊、癸年均为火运,但癸为阴年,故为不及,火运不及,寒气大胜;有胜就有复,复气是雨(复气后有言?

);凡不及之运都有灾宫,不及之木灾三宫,不及之金灾七宫,不及之水灾一宫,不及之火灾九宫,不及之土灾五宫。

故癸未年南方有灾。

(注:

反胜之寒气与复气雨,但地方是在南方开始)(注:

几宫是指九宫图(洛书)中1-9的方位: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中央是五,方位与与后天八卦对应)

所以要这样相配,是为了表示在推算大运和主运的时候,能太少相兼。

如初运为太(太过),二运即为少(不及),三运又为太(太过)……也就是说"五音建运,太少相生"。

大运是统年(注:

可以理解为年是一个系统、一个层次,五运在年是死的,太过还是不及这是变化。

有固定的,有变化的,变化中有反胜,还有复气)

 

主运(始于木运,终于水运,恒定不变。

每运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根据天干的阴阳,决定五运中的相应主运的阴阳。

阴为不及,阳为太过,然后按阴阳相间的次序,推算其它主运的太过与不及。

例如:

甲寅年,土运太过,则相应:

金运不足,水运太过,木运不及,火运太过)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注:

实际是年内分季节)的主运,虽然起于木,终于水,固定不变,(注:

这是系统不变的格局)但起(初)运之太少,则需按五步推运法(五音建运之太少相兼)推定(这是系统格局不变中的"变")。

即按本年大运之太少(大运阳年就是太,阴年就是少),逆推至木角(见下图),视其太少,而定本年主运初运之太少,然后再按太少相兼的次序定二、三、四及终运的太少。

如本年为癸未年,癸为火运(戊、癸为丹天之气所贯,故属火)阴干,配少徵(火配徵,阴配少),再逆推至太角(逆推至木角,这是规律)。

(推是由阳到阴,由阴到阳).故癸年大运的初运为太角(木),二运为少徵(火),三运为太宫(土),四运为少商(金),终运为太羽(水)。

如:

木    火    土    金    水

太角  太徵  太宫  太商  太羽

少角  少徵  少宫  少商  少羽(癸年为少徵)

又如辛丑年,辛为水运不及(丙辛为玄天之气所贯,故属水;阴干属不及属少),配少羽,逆推至太商,再逆推至少宫,逆推至太徵,最后推至少角。

故辛年大运的初运为少角,二运为太徵,三运为少宫,四运为太商,终运为少羽。

太角  太徵  太宫  太商  太羽

少角  少徵  少宫  少商  少羽(辛年为少羽)

此外,五运的太过不及还表现在交运时间的早晚,如《六元正纪大论》说"运有余,其先至;运不及其后至",是指太过之运,在大寒节前13日交运,不及之运在大寒节后13日交运。

脏腑关系的内容如下:

五运木火土金水

过风气流行(肝)火暑流行(心)雨湿流行(脾)燥气流行(肺)寒气流行(肾)

脾土受邪(脾)肺金受邪(肺)肾水受邪(肾)肝木受邪(肝)心火受邪(心)

金气来复(肺)水气来复(肾)木气来复(肝)火气来复(心)土气来复(脾)

及燥乃大行(肺)寒乃大行(肾)风乃大行(肝)炎火乃行(心)湿气大行(脾)

生气失政(肝)长政不用(心)化气不令(脾)收气乃后(肺)藏气不政(肾)

火暑流火(心)复则埃郁(脾)收政严峻(肺)寒雨暴至(肾)大风暴发(肝)

客运(与主运类似,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

不过它是由年干决定初运,而不同于主运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运。

推算——由年干决定初运,按照五行相生和太过、不及相间隔的次序,依次排出五时主运。

详见表九。

例:

辛巳年,首运为水(不及),依次为木(太过)、火(不及)、土(太过)金(不及。

五运分析:

有平气、太过、不及三种情况。

除此外,还有胜复、郁发两种异常情况。

i.平气

a)形成因素——有两种情况

l运太过而被气抑制,或运不及而得气的扶持。

n例:

戊辰年,岁火太过,太阳寒水司天,为平气。

例:

癸巳年,岁火不及,而巳本属火,亦为平气。

交运之气其日干或时干与运同属相合。

n例:

辛巳年,如交运之日干火时干为丙,丙辛相合,则为平气。

b)运气分析——平气之年,气候平和,不易暴发疾病。

l五运平气的表现: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胜复:

a)概念——胜,即五行关系中“胜我”之气。

五运不足之年,则可能有“胜我”之气相乘。

复,报复之意。

当胜气行运一段时期后,便会有“我生”之气来克制,称为复气。

另外,在五运太过时,也有“复气”的产生可能。

常是在其“胜己”之时令,其胜己之气所产生的复气。

例如:

辛巳之年,水运不足,则可能土运胜之,木运复之。

郁发:

a)概念——五运之气,被克制太过,郁久而本气暴发。

2六气

六气:

由纪年的地支推算当年的主气、客气,及由此造成的气候与发病影响。

主气:

概念——将一年平均分为六个阶段,依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次序分别由六气主持,时间固定,年年不变。

客气:

概念——由地支决定初运,将一年按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流转顺序(与主气不同),分别由相应六气主持。

六气中有司天(三之气)、在泉(终之气)、间气(初、二、四、五之气)三种,各自影响范围和地位上不相同。

推算——推算客气,不是先推初之气,而是先推司天之气。

司天之气:

概念——客气中的三之气,主要影响全年中上半年的气候,称司天之气。

推算——由地支的六气属性,决定当年的司天之气。

例:

辛巳年,巳属厥阴风木,故为厥阴风木司天。

初之气在阳明。

客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有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之别。

三之气为司天,终之气为在泉。

二之气、四之气为司天的左右间气,五之气、初之气为在泉的左右间气。

六气的排列,先阴后阳,均按一二三的次序排列。

即: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这个顺序与主气有点不同,即把少阳相火退后一步,插在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之间)

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在泉左间司天右间司天司天左间在泉右间在泉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客气的顺序是以司天为标准排列的。

即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其化为热;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其化为湿;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其化为火;卯酉之岁,阳明燥金司天,其化为燥;辰戍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其化为寒;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其化为风。

其它在泉及左、右间气由司天之气而定,顺次排列。

如子午之岁:

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在泉左间司天右间司天司天左间在泉右间在泉

  少阴君火  

如2003年(癸未)的客气为:

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在泉左间司天右间司天司天左间在泉右间在泉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由于各个年份司天与在泉不同,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来说,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如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气候偏热,疾病就以热病、心病为多,并出现胸中烦热、嗌干等症状加之火能克金,还会出现肺病的症状,如寒热、咳喘、唾血等。

下半年阳明燥金在泉,气候偏燥,疾病以燥病、肺病多见,由于金能克木,肝脏也受到损害,出现呕吐、太息、胁痛不能反侧,甚至嗌于等症状。

而左、右间气各主一步(节)之气候。

 

在泉之气:

概念——客气中的六之气,主要影响全年中下半年的气候,称在泉之气l推算——与司天之气相对应(间隔三位)。

n例:

辛巳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例:

甲寅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意义——影响全年中下半年的气候。

间气:

概念——除司天、在泉以外的其余各气。

意义——不对气候特征产生影响。

客主加临:

主气固定不变,客气逐年轮替。

如果某个时段的客气与主气相克,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其表现:

客主加临

客主加临是以客气的司天之气与主气的三之气相对,在泉之气与主气终之气相对,其余四个间气依次相加。

根据主、客气之间相生相克关系可以判断该年四季气候变化正常与否。

若客主相生、或客主同气则为相得,相得则和,人不病;若客主相克,为不相得,为逆.则气候容易反常而使人生病;但其中又有"主胜逆(主气胜客气为大逆),客胜从(客气克主气为小逆,客气是太岁,时间短,但厉害)"之说。

从者病轻,逆者病重。

这是因为主气为常气,而客气时间暂短的缘故。

2003年(癸未)的客主加临情况为:

六  气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主  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客  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客主加临客主同气客主同气主生客和客生主和客主同气客生同气

此外,《素问·剌法论》中还有不迁正、不退位的说法。

不迁正是应值司天之气不足,不能按时主值;不退位是旧的司天之气太过应让位而在原位的意思。

如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若风木太过,留而不去,而次年的司天之气不足,也不能迁正,这样在气候变化与其它方面就会仍然出现厥阴风木的特点。

运气同化的分析

运气同化,是指运和气的属性出现某种程度的类同。

其运气分析也有特殊之处。

i.天符

a)概念——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运属性相同。

b)年份——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戌,

共12年。

ii.岁会

a)概念——岁运与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合。

b)年份——丁卯、戊午、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乙酉、丙子,共8年。

iii.同天符

a)概念——岁运太过之气,与客气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合。

b)年份——甲辰、甲戌、庚子、庚午、壬寅、壬申,共6年。

iv.同岁会

a)概念——岁运不及之气,与客气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合。

b)年份——癸巳、癸亥、癸卯、癸酉、辛丑、辛未,共6年。

v.太乙天符

a)概念——既是天符,又是岁会,两者兼合。

b)

年份——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共4年。

分析:

以上情况,由于天干与地支的运气属性出现一定程度的类同,故对于发病来说,一般都彼此加重其影响。

另外,《素问*六微徵大论》中还认为,天符之年,发病缓慢;岁会之年,发病迅速;太乙贵人之年,发病容易出现暴死。

3闪光观点

3.1时空医学

1.《内经》的运气学说是以干支甲子系统进行演绎,将天地万物、四时气候、人体的生理、病理等进行归纳总结后,而建立的包涵有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的内容。

3.2恒动关

2.万氏的观点颇为符合中医学恒动观的宗旨,因为仲景在序言中已经强调"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由此可见,如果单纯通过方证对应的方法来应用经方,否则会局限经方的使用范围,很难达到"见病之源"的目的。

有学者强调"病变万千,难以窥测,原不可以执"著于某一"方药"。

况且要"六经钤百病"的话,就要从"通天下一气耳"的天人一体观的角度来解读六经、病症和经方的涵义,才能辨证论治时"圆机活法,头头是道"。

3.3唯物辨证观

3.唯物辨证观:

例如,噪声污染会破坏人之听力;大气层中臭氧层的破坏,会将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的数量增加,从而引起皮肤癌的发病率的上升,诸如此类自然科学的常识均可证明,气化学说中"天人相应观"的正确性、科学性。

又如,《伤寒论》的气化学说认为疾病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且疾病的病程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

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正邪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些观点和气化学说的观点不谋而合。

3.4中医与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有形的解剖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的医学,它强调的是有形的生物体,忽略了无形的气化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从而使得中医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国人文特色。

它认为"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大)"。

器为道之载体,道为器之灵魂,二者相互依存。

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超越了现代医学仅仅将医疗的目光着眼于"自然人"的局限层面。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的同构观,即是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进行取类比象,相对于单纯的"生物模式",更为先进。

并且主导了未来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即"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里一社会医学"模式再到"环境一社会一心理一工程一生物医学"模式不断的进展。

3.5张志聪的学术特色浅析

目前公认为张志聪是《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首创者

小结:

由上可得出结论:

①张志聪的治学思维模式是悟性思维,这与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辩证法思维颇有些相通之处。

②其理论来源是:

《内经》的运气七篇大论及伤寒论条文;③其哲学思想背景为程朱理学。

④无形之气包括有形之脏而不是排除有形之脏;⑤仲景论脉法是为评估和判断病气的状态。

3.6陈修园

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

而陈修园在《凡例》中强调"疾病千端,治法万变,统于六经之中,即吾道一以贯之之义",可见儒家的元气观同样占据了陈修园的学术思想,影响了其治学伤寒的思维方式。

陈修园强调"六气之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并非偏执无形之气化,而是要全面理解六气标本中气的涵义。

小结:

以《伤寒论浅注》原文为依据,可知陈修园气化学说的特点如下:

①治学思维模式是:

悟性思维,尊经思维,气化思维。

②其理论来源自《内经》《伤寒论》《难经》,近取张志聪的气化理论,并吸收了张景岳等其它医家的观点;③其哲学思想为:

儒家元气观。

④其气化学说将无形之气化和有形之脏腑并重;⑤注重气化理论的临床实用性。

3.7黄元御的学术特色浅析

《伤寒悬解》(悬解即大彻大悟之意),在《卷首》中黄氏提出"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从六气也",在《伤寒说意》中他再次强调"经有十二,六气统之,两经一气,故曰六经",在《四圣心源》中,他再三强调"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可见黄氏对仲景著作的彻悟是指"六经气化观",虽然他己经[54]"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遂乃博搜笺注,倾浙群言,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种,虽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可见,黄元御对《内经》,《难经》以及历代诸家的全面研究之后,都不能满意。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空明研悟"之后"恍然解矣"。

这说明其治伤寒的思维方式也是悟性思维。

小结:

以《伤寒悬解》和《伤寒说意》的原文为依据,可得出黄元御的学说特点:

①治学思维模式是:

悟性思维,气化思维,天人相应观,人身整体观。

②其理论直来源《内经》运气学说、《伤寒论》的条文;③其哲学思想为:

儒道气化观;④创造性的提出了手足经同化的思想;⑤注重扶阳抑阴和里气主病,将六经气化学说推崇备至。

3.8唐容川的学术特色浅析

其气化学说的主要著作《伤寒论浅注补正》。

其于《伤寒论》气化学说的贡献,是从物质基础上对陈、张的气化观予以"补正,完善"。

他在凡例中指出"修园书遵从二张,兼采各家,至为精当,而犹有缺误者,只因唐宋后无人亲见脏腑,于《内经》所论之阴阳气化多不著实。

二张力求精深,于理颇详,而于形未悉,不知形以附气,离形论气绝非确解。

",这说明唐氏注解《伤寒论》的特点以"依形论气"为出发点的。

而弥补修园等氏学术缺憾的方法是"西医之形迹;循求《内经》之气化,则印证愈明。

"可见,唐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西医解剖学的知识,但作为"进士"的他,必有雄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所以,他在《医易通说》中,"余每谈医,辄引《易》义,听着多河汉其言,不知人身脏腑本于天地阴阳,而发明天地阴阳者,莫备乎《易》……见有合于医理者,必引申之,为医学探源"。

可见《易》的哲学思想,对其思想影响。

小结:

唐氏的学书特色:

①治学思维模式是:

悟性思维,实证思维;②其理论远自《内经》,《伤寒论》,近取"张志聪、陈修园",旁取"西医学的解剖学";③其哲学思想为:

易经(元气)哲学;④提出了"依形论气"的观点。

3.9《伤寒论》气化学说理论和临床应用探讨-博士论文

通过分析四位最具代表性医家的学术特色,可知四位医家的共性:

共同的依据-《内经》的气化学说,《伤寒论》条文;共同思想基础:

道家、儒家的哲学理论;共同的思维方法:

悟性思维、天人相应观、人身整体观、实证思维。

不同点有:

张氏:

注重无形之气,不排除有形之脏;仲景脉法是为评佔和判断病气的状态。

陈氏:

无形之气化和有形之脏腑统一而观,尤其注重气化理论的临床实用性。

黄氏:

创造性的提出了手足经同化的思想;注重扶阳抑阴和里气主病;唐氏旁取"西学",主张"依形论气"。

3.10元气学说的基本观点述要

3.10.1"元"之字义

考查《古今汉语常用字典》,查古代辞书:

《说文》,据《象形字典》所载:

小结:

从文字发牛.学的角度上来看,"元"的字形和意义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见图1),由代表物质到功能描述的变化;但始终都具有物质和功能相统一的特点;都和"原始,木原,统领,通达,一体,圆"等意紧密联系。

3.10.2气

小结:

从造字学的角度上来看,"气"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一种恒动性很强、可出入于人体、弥散于天地间,负责沟通天地的物质存在。

其古义等同元的,必要时互相连用以表达更深更丰富的涵义。

所以,在此就理通了《公羊传》"元者,气也"的观点。

而《九家易》说:

"元者,气之始也。

",则将"气"运动变化的初步(开始)状态,定义为"元",可见元气分用与合用的意义是一样.的。

3.10.3"大"与"太"字义考辨

综上所述,从文字学的角度上来看:

"元""气""一""太""大"等都有共同的特性,都可以互用或同用或连用,都表示元气具有恒动的,普遍存在的,自发的,沟通的一种物质存在;且"元"具有"圆"的特性,因为圆是混沌无角的,推断"元气"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它的运动模式可能是半径为"一"范畴的单位圆。

而"大",有时可以并列于-"兀、气、一"等物质存在的范畴,似更倾1?

于以"人"为木体的概念。

3.10.4先秦两汉元气学说

先秦两汉时期的哲学家们奠定了"元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同时也为此期的医学准备了思想条件和理论基础。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均可以看到"元气一元论"学说根蒂。

而在古代哲学与医学常常是密不可分的,有些哲学家即是医学家。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哲学上的元气学说与中医学的元气学说具有同一性。

二者的观点常常用来互相阐释,互为依据,相互转化,从而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元气医学。

哲学上的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包括:

①天地人万物一体,共同传承了元气的一系列性质;②元气的性质是:

恒动性;自发生化性;普遍存在性;运动地有序性;有终始;可量化;③质、形、气一体性;④作为禀赋特征对人的生命长短、形态特征等具有决定性;⑤与数字同一性。

⑥天地、阴阳、四时(春夏秋冬)、五行是元气的分体,是对元气运动状态的描述;是元气功能的象征。

元气及其运动是阴阳变化、四时更替、五行运动的动力源泉和混沌统一的整体状态;而阴阳又是四时、五行的总称。

3.10.5《黄帝内经》的气化学说概要

由于气化学说的主体是"气",而且《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元气的名称,《难经》是首次将元气概念,引入中医学的著作。

因此,针对元气的概念和本质,当代学者做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小结:

当代学者对元气的认识,表明当前学术界倾向于"元气"即是"气"同义词,有多种称谓,如真气等;元气是诸气的本原与主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内经》中气的运动形式,称之为气机或气化,有众多可互相参用的名称如神机、枢机、气立、病机、变化等。

由于所要说明的范围、对象不同,气机和气化有丰富的内涵,具体的包括:

-①天(六气)地(五运)之气:

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降已而再升,升已而再降,上下有序,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周流运动;②阴阳五行之气的升降出入,生化承制,循环无端的周流运动;③枢(神)机观:

在内之神借助开、合、枢机而有出入的周流运动;在外之气立的升降往来的周流运动;④人体五脏之气的生化出入,贯通循环的周流运动状态;⑤本气自病,气宜相感的病机观;⑥万(植)物之气的生长化生藏的循环运动;生(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的循环运动;⑦无形之气生有形之器,赋予"器"的气化功能;"器"为"气"的运动提供了载体和空间。

⑧人体的解剖部位,指关节。

3.10.6金元明清医家的元气观述略

李东垣认为?

《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①元气与真气、生气、清气、卫气、阳气天气、地气、人气、三焦本质是统一的。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元气者,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②元气靠后天胃气滋生-"非胃气不能滋之。

"③胃气与谷气、荣气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

"

萧京的元气观点:

①元气即哲学之太极,是阴阳、水火、气血的总体属性和状态。

②人身之气的种类繁多,但皆由元气所生所主:

"卫气、宗气、营气、胃气的升,都是由于元气","元气者,其体地,为胃气、营气、宗气、卫气之根,动则充塞于三焦,静则仍藏于命门,命门为三焦之本,三焦为命门之标,门以命称,在父母生我为生命之本,而我生男女,为立命之原。

故人从胞胎中,虽察于精血,便有此点真阳蕴蓄其间,必在父母先天精血坚厚,生我则元气充实,便见胃气强盛,营气灌濡,宗气升健,卫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