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6313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docx

三年第一学期校本教材

三年级

张谓(?

——777),河南沁阳人,天宝进士,当过潭州刺史、礼部侍郎。

其诗清新,语言自然。

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百余条,迥邻村路傍溪桥。

不知进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一凌寒独放,宛若满树挂着晶莹的白玉条;远离了人来车往的村路,旁边是潺潺的溪水和小木桥。

如果不知道因为进水花早开,还以为那洁白的花朵是冬天的雪还没融化。

赏析:

写咏梅,但无一字直写梅花,却以似玉非花,疑雪为花的手法,烘托出梅花的神韵,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透过表面,写出诗人在寒梅与精神上的默契。

使读者读了也不觉神往。

刘长卿(709——786),河北省河间县人,天宝进士,因刚正不阿而两次被贬。

善写五律,被誉为“五言长城”。

其诗多写政治失意及反映离乱之作,为中唐著名诗人。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译文:

黄昏时分,猿声凄切,江边送客早已四散。

江水滚滚,一片苍茫,独自更觉伤心悲凉。

同被贬逐漂泊,只是君行更远。

青山万里,我真是挂念你的一叶孤舟。

赏析: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賦一。

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

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唐)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村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译文:

告别家乡,远行万里入征军营。

楚云西去,悠悠飘向金陵驿路。

江南艳丽春色,难留远行客人。

青青春草一片,似也为你送行。

赏析:

全书写出了对友人远征边地的深深牵挂。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后迁河南巩县。

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史称“诗圣”。

其诗忠实记录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赞为“诗史”。

其诗大胆揭露社会矛盾,风格又多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962年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自在的鸣叫在翠柳条中;一行白鹭,笔直的飞上了湛蓝青天。

凭窗远眺,西山呈现出千年不化的雪景。

开门可见江边停泊着万里而来的行船。

赏析:

诗中鸟啼翠柳、白鹭蓝天、千年雪、万里船,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远近错落,色泽明快,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即是一幅画,又是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鲜花怒放,开满了黄四娘家的门前小路,千朵万朵,沉沉地压低了茂密的枝条。

美丽的蝴蝶,留连花丛,翩翩起舞,可爱的黄莺,自在飞翔,啾啾啼唱。

赏析:

全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

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

前两句写话,从满蹊(分布)、千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

后两句写花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

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贫交行(唐)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译文:

富时奉迎贫时走,脸色变化如翻手;世人时髦谈交情,真的交情何处有?

古人相交重友情,管鲍知交青史留;这种品德今少见,人们视之如弃土。

赏析:

此诗语短而恨长,通过对比手法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交情反复的鄙视与愤恨。

有人对它的评价:

“作‘行’,止此四名,语短而狠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其所以做到了“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造成了“慷概不可止”的情韵。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叶时节又逢君。

译文:

在豪华的歧王府里,我要见你也是寻常,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几十年转瞬而过,在江南风景最美的地方;当花落纷纷时节,我们重逢共话苍桑。

赏析:

诗中通过当年闻名天下的音乐家和诗人的重逢,反映了盛唐走向衰败的过程。

在短短四局中包含了如此大的内容,需细细品味才能知道。

在这里,诗人的深沉感慨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以百花凋谢象征时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李龟年与诗人的飘零流零。

赠花卿(唐)杜甫

锦成丝管日纷纷,半入江枫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城里面真热闹,丝管乐曲冲云霄;飘入江心随流水,飘入云里随风。

乐曲悠扬动心魄,只有仙乐有奇妙,凡人近日有福气,否则哪能听得到。

赏析:

后人评价此诗说“讽刺则不怒张,怒张则筋骨怒矣”。

说得十分中肯。

诗表面奉承花家乐曲美妙,但实质是棉里藏针,柔中有刚。

按古制,天子礼乐臣子不能使用。

即是天子的专利,臣子“闻”一次也不可能,何况普通人的“几回闻”了。

李华(715——766),河北元氏人,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

其诗辞采流丽,惜多散失。

春行即兴(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水一路鸟空鸣。

译文:

昔日笙歌燕舞的城下,如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帝王美人曾经游玩的园林,只剩下溪水默默地东流西绕。

名贵的花木无人管理,红颜粉妆的花朵任其自己掉,春日的碧水默默流,伴随着的是无忧无虑的鸟儿叫

赏析:

此诗句句写景又句句写情。

诗中虽写了绿草,溪水、芳树、花香、鸟语,但是为了衬托凄凉的景色而写,可称得上清景象相融。

岑参(715——770),河南南阳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

其诗善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慷慨,为边塞诗著名诗人。

碛中作(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译文:

纵马向西行,征途漫漫,像要奔驰到天边。

辞别家乡,俱都望天,已见两度月圆。

不知今夜投宿何处?

眼前荒漠万里,渺无人烟。

赏析:

此时剪取了沙漠行军的一个小侧面,把鲜明的形象和深厚的感情糅合在一起,情景相融,把作者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和对故乡的思念含而不露地展现出来。

这首诗的特点是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景,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意甚远,含蓄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逢人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乡长路漫漫,难收家信,让我泪湿双袖。

正在起马赶路,忽逢回家使者,匆匆之间,难觅纸笔,只好托你稍带口信,报道一路平安。

赏析:

此诗语言朴素,不加雕琢,信口而成,短短几句却把人物、感情和场景都细致而传神地写了出来,把许多人心里已有却又说出的心里话间接地表现出来,这件事原本很平常,诗人却写的情深意厚,感人肺腑,显出丰富的韵味,显得亲切,因而深受后人喜爱。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任云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译文:

黄昏时分,一群乌鸦,盘旋鸣噪梁园。

极目远眺,一片荒凉,只剩三两人家。

庭院中,树木花草不接世事变迁,春来依旧抽条开花。

赏析:

梁园曾是西汉是著名的园林。

园中胜景颇多,宫院相连;奇果佳树,错杂期间;珍禽奇兽,出没其中。

一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枚乘等都曾应召前来赴宴。

但到唐代已沦为废墟。

这首诗通过反衬的写法,寄予了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翁花门口。

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译文:

白发如银,七十多岁还在卖酒;酒壶酒坛,多得数不清尽堆在门口。

状如铜钱,串串榆荚荡悠悠;摘下一串戏问老翁:

老人家,我拿它买酒不知你肯否?

赏析:

此诗是作者从荒凉的新疆库车调回凉州时所写,诗中充分体现了他喜悦时忍不住忽作淘气状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

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描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

本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人,一生隐居不仕,工诗赋,善画山水,其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唐代独具一格。

月夜(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心透绿窗纱。

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

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赏析:

《夜月》这首小诗细腻柔婉、隽雅洗练。

前两句描写月夜景色,渲染出寂静、安宁的春色气氛,笔触间也透出微微袭人的寒意;后两句仍是月夜景色的描绘,但却着意写“动”。

更深夜半,万籁俱寂,一切都沉浸在甜甜的梦境里,惟有绿色纱窗外却想起春虫的细细鸣声。

它令人想到大地开始回春,万物即将复苏,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就要来了。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描写春夜寒意,反衬“春色未暖虫先知”,表达了诗人盼春、喜春的感情,显得新颖独特。

春怨(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听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译文:

夕阳西落,窗影漸暗,物品只见一个轮廓;官室华丽,伊人独坐,腮边泪水如珍珠线脱。

庭院深深,难耐寂寞,愁绪虽将逝的春天更多;心如死水,不思坐卧,任梨花落满地随风扬播。

赏析:

此诗有极强的立体感,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更加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使春色更天气凉;写了金屋独坐又写庭院寂寞,使寂寞更深;写了泪痕又写落花满地,把这宫人的寂寞深入到令人难以目睹的境地,故此诗称得上是宫女的血泪诗。

全诗28字无一虚设,与平常处见精细。

张继(生卒年不详),河南南阳人,天宝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

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明月西沉,乌鸦啼叫,秋霜布满云天,秋寒陣陣逼人,江边枫树萧萧瑟瑟,江中渔火星星点点,引来莫名忧愁,思乡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钟声响起,悠悠飘入我的客船。

赏析:

此诗极为传神,前两句14个字竟写了6种景象,调动起读者的视觉形象,如身临其境,把夜半钟声写绝了,诗人这种情怀可以体味,不可言传,这就是画中的诗了。

后人虽也不乏此类作品,但再也没达到如此水平。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山西水济人,曾授官而不就。

其诗精巧,惜存诗不多。

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关;日复一日,征战不休跃马扬鞭。

初春白雪小,把昭君墓的青草盖满,万里黄河,曲曲弯弯流淌着绕过黑山。

赏析:

全诗一句一景各自独立又都围绕“征人怨”而写,却不着一个“怨”字,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这是作者构思之巧;诗中不仅每句自对,而两联又各自成对,特别是最后两句四种颜色同在一联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再见作者用字之巧。

韩翃(生卒年不详)河南沁阳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入。

“大历十才子”之一。

宿石邑山中(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译文:

飘忽的白云,在山间缭绕,不敢与山比齐;山峦连绵,晚霞忽浓忽淡,群山幽深神秘。

破晓赶路,残月忽高忽低,一下躲进山顶树林里;秋天的银河,逐渐西移,忽又被隔在山峰之西。

赏析:

这首诗以极简练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化多姿的迷人景色。

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此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此诗的手法暗合现代电影技巧:

首句为仰望,是远景;次句为远眺,是全景;三句为行路时所见,是跟镜头;末句为平看,回到了远景。

这种写法,视觉效果极强,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有传神。

司空曙(720)——790),河北水年人,曾举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以五言见长,多写自然景象和乡情旅思,语言清新,情调凄婉。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细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译文:

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任其随意飘荡。

明月西沉,江春宁静,正好自在酣眠。

即使晚风骤起,吹走小小渔船,最多吹到那长满白色芦花的浅水边上。

赏析:

作者并不全面写景,仅仅通过“不系船”这一小细节,就把钓鱼者悠闲而怡然自得的心态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出来了。

加之自然率真的语言和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谐调,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韦应物(737——729)陕西西安人,少时即随唐玄宗,后历任处州、江州、苏州刺史。

其诗多为田园诗,自然恬淡,西欧丽清雅。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晚来的密密急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赏析:

从字面看,此诗表达了作者自甘淡泊、任意适怀的情怀。

但仔细读,为什么他“独怜”的不是小巧的黄鹂而是幽草呢?

幽草安贫守节,生命力顽强,而黄莺见人则鸣,那种媚态不正是一些仕途中人的写照么?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抒情的情怀便流露出来。

诗的成功在于生动地表现了特有的情境,写的真切、自然,其中有逸情野趣。

卢纶(?

——798),山西永济人,做过几任小官。

“大历十才子”之一,它最有成就就是边塞诗,气势雄伟,景物描写细致入微,真是贴切而背后人称道。

逢病军人(唐)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译文;路长,有病走不动,要住下又常常连吃的钱都没有,离家乡还很远很远,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走到。

伤病过重,又逢秋寒更是伤痛难忍,这个头发蓬乱的伤兵只得在古城下哀吟。

赏析:

这首诗写了伤病缠身的队伍军人在幻想中的途中的苦难,令人同情。

李益(748——829),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其诗音律和美,其边塞诗节奏激昂,“大历十才子”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黄沙白如冬雪;受降城外,明月冷似秋霜。

不知何处在吹芦荻,引人深思。

一夜之间,守关将士尽望家乡,难以入眠。

赏析: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末句属性中所感,写的事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作烘托、铺垫。

如此有机地把诗情、画意和音乐融为一体,因而诗一出即被天下传唱。

塞下曲(唐)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末断塞鸿飞,牧马群嘶便草绿。

译文:

收编将士戎装打扮,好唱战歌早晚扬鞭。

歌声伴着鸿雁高飞,绿草地上牧马群嘶预报平安。

赏析:

此诗一改边塞诗悲凉的特点,表现了将士生活的艰险和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的情景。

同时作者以充满豪情的语言描写了守边江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听晓角(唐)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译文:

边关昨夜浓霜满地,榆叶尽皆凋零,号角呜呜不停,这生意是多么悲凉哀怨。

这群从塞外飞到南方的大雁,听到秋风中传来号角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再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稳;秋风卷入号角,号角更添愁音。

赏析:

此诗以边关独有的号角反复描写,又以雁拟人,如此层层铺叙,边关那萧疏荒凉的景象清楚展现在读者的脑海。

于鹄(生卒年不详),大历、贞元贞间人。

曾隐居湖北汉阳,诗多于和尚道士有关,其中反映现实题材的诗表现手法颇为冷隽。

巴女谣(唐)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既的芭蕉出槿篱。

译文:

巴州小女骑上牛背,轻轻哼唱《竹枝》小曲。

靠近江边细看,藕丝菱叶无数。

黄昏天色暗淡,她却不怕认错家门;木槿篱笆、芭蕉叶自伸出墙头。

赏析:

此诗采用民间歌谣体裁写一篇诗作,语言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

通过对一个天真的小女孩的描写,反映了巴江一带农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的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年级校本教材

 

 

20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