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6885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docx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0106读书笔记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

  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要有语言环境,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5.要有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其实发音不准主要是因为耳朵听不准这件事

没有英文思维,永远也听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远也听不了长句子

说是输出过程,脑子里还没有的拿什么输出啊?

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是:

记忆——记忆区——知识

儿童的语言获取过程是:

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语言思维

到了后来,抽象的东西和概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那是在这些形像词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又不是简单用图像就能解释清楚了。

但有意思的是,思维尽管是语言做载体,思维和语言交流时,图像确实在参与,只是不像大家想的那么清晰。

这些图像被称为“MIF”(mentalimageflash),中文没见过翻译,先叫它“思维闪像”或还是简称“MIF”吧。

“MIF”是什么?

还是用“外面在下雨。

”这句,当你听到这句话时,脑子里迅速闪过一个下雨的图像,图像停留时间短到你还没看清那是大雨还是小雨的程度。

如果你从没见过下雨的情景(甚至电视上),那你脑子里一定不会出现这个“MIF”。

比如我说:

“外面在下啊啊呢。

”你没见过“啊啊”什么样,所以脑子里的图像刚到“外面”就停住了,所以没图像了。

我们每天的思维,行为大多被这些声音和与之相联系的图像所带领甚至控制,他们的速度太快了,有时快到我们几乎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

在说一句话前,我们是以一个“MIF”启动这句话的,没有这些“MIF”,我们都不知如何起头说话。

当你听到一句话,它又激活了你脑中的一个“MIF”,没这个“MIF”,你就根本听不懂。

而这个“MIF”正是你的生活经历带给你的。

而这些“MIF”与其相关声音的连接正是语言形成的关键点,跟我们刚讲的条件反射刚好搭上线。

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

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

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Output写日记,交流

先听说,不读写

建立英文思维主要是建立英文声音的思维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

简单点,我们分四个。

  1.早期(Early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Stage)。

  2.提高期(UppingtheAnte)

  3.增长期(GettingSerious)

  4.高级期(ScalingEverest)

 

早期(EarlyStage)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何妨?

  4.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软件“罗塞达石碑”

提高期(UppingtheAnte)

1.要学会听懂简单的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可理解性输入i+1

听力练习的原则大家要掌握的是:

  1.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启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80%~90%能懂;

4.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

 

1.在自然外语环境下是否掌握外语快,由具体是什么样的环境,提供给你的是什么难度,什么内容,如何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帮助你理解不懂的东西决定的。

所以我们已经学会不再简单地说“关键要有语言环境”,而是如何找到理想有效的语言环境的问题。

很明显,国外的自然语言环境,对第二阶段甚至第三阶段的同学效率并不高。

(第四阶段的效率最高)

2.除了“关键期”的区别外,儿童所处的自然母语语言环境,或者儿童是到了国外后的自然外语环境,实际跟成人的语言环境非常不同。

儿童的自然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比较多地符合我们上面提出的“理想”条件。

 

第二阶段“提纯后理想体系”应该的样子的简单描述:

这样一个系统,能在这一阶段语言难度下,由简单句组成的,对带有画面的故事情节进行连续的语言描述。

故事最好是连续的,情节和画面的设计,应该是通过我们的观察,现有语言成分的掌握,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关联,“预测”得出每句话的含义。

下面详细分析具体的技术环节。

1.每个画面最好是静止的。

2.画面要求简单,信息尽量少,相素要低。

3.故事情节应该是连续的,故事人物,背景,故事的发展要有很强的相关性。

4.根据情况,有的声音要稍先于画面出现,让听者先试听猜测,然后再用画面“证实”,有的情况需要声音后于画面出现,靠画面带动理解声音。

5.难度非常缓慢地逐渐加大。

6.在这一阶段,应该使用标准发音,多种非标准音下一阶段才用。

7.不要阅读,所以不必有英文字幕(当然更不能有中文字幕)。

在该阶段后期才建议尝试说英语。

但这阶段可以跟读每个句子,但不必尝试说。

原则:

能否提供在本人现有水平上的“可理解性输入i+1”的条件。

前提:

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更准确地说,是以声音为主的思维,所以语言能力,首先建立的是用这种语言的声音交流的能力;一般其他语言文字的掌握,是通过学习“字母如何代表声音”来实现对文字的掌握,所以本质上是不学习“认字”的;惟独中文是特例,几乎是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像形文字,跟声音没有太多关系,而中文的识别,是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会的,非常不同于识别其他文字的原理,甚至使用了大脑不同的部位。

  结论:

掌握任何语言,都应该先掌握其语音的交流,然后再学习文字;一般语言的文字,是可以根据语音的规律自然掌握,不需要学认字。

学认英文字,对中国同学来说,是实在太容易的事情。

英语的本质是“语音”

汉语的本质也是语音交流,只是到了文字的部分,中国人才使用了特殊的大脑部位来记忆。

学中文“字”,需要多看,多写,靠“运动”来记忆。

英文无论语音和文字,并不是靠多看,多写和记忆。

第二期的总时间跨度每个人会比较不同。

如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专家分析应该是三到六个月可以完成。

我们还是保守一些,至少六个月吧。

在进入第二期的后段,我们可以开始可以试着说一点我们熟悉的外语了(错了没关系,既不要着急,也不要忙着更正)。

然后可以开始接触文字了。

接触文字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学习拼写,而是在下一阶段,可能学习文字资料帮助我们掌握英文理解能力。

因为我们说过,英文是不需要学认字的,会说就会认,而且中国人都是认字高手。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听力,而关键是找“可理解性的入

关键点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1,千万不要着急学文字,语言掌握的关键解决“声音”。

  2,不依赖语法知识和中文翻译,重点是“猜测”着听。

  3,参考SeriesMethod,DialogueGeneration。

4,在后期能听懂简单段落和简单对话时,可以模仿和重复一些句子并尝试自己说。

5,最后,可以开始阅读一些与听到的对话有关的文字。

注意一定要在听之后才能读,千万不能一发现听不懂马上去翻看文字来帮忙。

词根记忆的原则和方式:

  1,大家希望掌握的英语单词中,80%以上由词根构成,而且刚好是大家现在不会的复杂词(2000个基础词以上)。

越简单越不用词根,比如this,that,big,bag.

  2,同一词根使用的单词在几个到几十个之间,会一个就会了一串;

  3,常用英文词根有几百个,大家只需要250个左右就可以了。

而且这250个中,有大约100个大家已经认识了,可能没意识到;

4,每天不要贪多,用30分钟就记100个,再用10分钟稍微看一下昨天的。

三个月一到,10000个拿下,才花了60小时。

方式嘛,举一组词根大家玩一下吧:

pel推,tract拉.pro向前或向上,er/or人或机器,re再次或往回,dis离开,com/con一起,ex出,at去。

  Propel,propeller,repel,dispel,compel,expel.

  Protract,tractor,retract,distract,contract,extract,attract.十几个即使都是生词,三分钟足够了。

用俞敏洪老师的话讲:

“如果巧妙地采用词根记忆的方式,10000个单词应该在100小时以内解决,很多同学只用大约60小时。

语言的能力本质是“声音思维和声音交流”

了解了一些有关背单词和英文拼写的一些背景知识,我们可做如是想:

  1,背英文单词本身并不难。

用比较巧妙的方法,大部分英文单词很快可记下来。

  2,常用的5000以下的单词,对英文思维要求很高,要达到听到后马上反应的是该词表达的事物本身而非中文解释,否则听力障碍太大。

  3,因为5000个常用词以上的单词,出现的几率较小,就算用先中文记忆也没有太大关系,效率反而高。

大家不要在这些单词上追求立即达到英文思维。

熟悉后有机会再慢慢转就是了,不必钻牛角尖。

  4,英文字的阅读和拼写,对中国同学来讲是很容易掌握的,大家以后找个有关英文和拼写读音规律的解说,看一下就好,一共也就两三页。

在开始阶段,要把精力重点花在掌握声音上,不要依赖读文字,也不要抄写。

第二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大致要用6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

我们描述了一下比较理想的学习条件大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为什么应该是这个样子。

介绍了符合这阶段特点的SeriesMethod和DialogueGeneration。

介绍了弗朗索瓦的经历。

了解了如何做到符合二语悉得的基本原理,实践起来只要尽量遵循这些原则就好。

我们既不应该认为要跟外教去“学”外语,也不要缠着老外瞎聊。

如果有好的学习材料,能够提供符合这一阶段特点的有效输入,其实并不需要外教,尤其这一阶段还不用开始说太多英语,外教的用处不大。

我们也介绍了比较理想的材料的大致特征,供大家参考。

现在好的系统越来越多,大家可以自己评判了,本人就不做任何产品宣传了。

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听力。

在这阶段需要听标准发音(还没到纠正口音的时候),而且尽量要带耳机听。

不要急着开始说,也不要开始读和写。

最后,我们再带着对单词量,背单词和英文拼写的一些认识,其实已经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了GettingSerious了。

写在第三阶段开始之前:

(现在看来本应该写在全文之前)

  从外部来看,学习外语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方法,二是愿望,三是自律。

在第一,二阶段,我们分析了一些有效的途径。

在这两个阶段,我们提供给大家参考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比较明确的。

现在能听懂一些简单英文,一些速度缓慢而且短句子了。

如果尽量不依赖中文翻译,就算是打好了基础,自然进入了增长期。

在第三阶段的同学数量最多。

到了这一阶段,要求大家按照一个统一的明确方法来提高外语,不但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们上面刚提到的,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高效率的学习策略。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对其他人掌握语言的经验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而制订正确的学习策略。

对语言学习的整体理解越透彻,这个策略就制定得越成功,尽量能够避免进入误区,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最少,实现的速度也就快些。

当然对掌握语言的整体理解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讨论了这么多的原因。

增长期GettingSerious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语言难度和量的增长。

重点还是听力,但可以开始有针对性地说英文,同时需要进行阅读(但主要并不是为了学习如何阅读)。

这一阶段结束时,可以说已经能够进行正常交流和阅读了。

(外企一般职位面试,出国求学,国外生活和从事一般技术型工作等可以应付。

一般听英语新闻困难不大,看原版电影可听个大概)。

在这一阶段初、中期的中国同学数量比较多,但往往时间拖得过长,同时遇到的困惑也比较多。

我们前面刚提到,尤其在这一阶段,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和成功与否。

听力过程和认知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制定听力策略了。

听力训练的原则仍然是需要遵循大量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的原则,不可以太难,也不可以全都会。

然后可以采取以下听力策略:

1,“从上至下”的听力处理(Top-downProcessing)

从上至下的方式是在听一个听力内容前,先对整段内容的题目,大致内容做了解,甚至可能是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内容。

2,“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Bottom-upProcessing

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听单个音到单个词的声音的辩识,再到词组的解析再到整个句子的理解。

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处理。

听懂单词是这一过程最重要的部分。

问:

听英文广播学习效果是否好?

  我们已经会分析了。

听广播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当然您可千万别苦练听写),而且AudioLearner也很适合这种形式。

关键是是否有足够“可理解性输入”,所以需要具体分析。

基本经验是:

  1,听力材料的速度和句子难度是否适合?

如果能理解一半以上才可以听,否则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原则上听不懂的东西应该是“无效输入”,永远也不懂。

  2,在适当的难度前提下,如果又对听的话题或内容非常了解,而且从前文可以预测后面的意思,语音清晰(建议带耳机),速度适合,那会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特别是有些同学平时就喜欢听新闻,对时势的变化很熟悉。

听英语新闻时,不久前刚听到的头条新闻可能一天之后又以另一非头条,而简短形式重复出现,效果更好。

最好能快速慢速结合听,这样做效果显然比较显著。

  3,没懂的部分别着急。

在调查过很多用这种方式提高听力的同学的普遍经验是,个别没听懂的地方不要急,先放下,也许换一种方式再出现时就自然理解了。

如果出现次数很多,再想办法查一下吧,否则就放过。

其实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怎么能每碰到一个不懂的就非过不去呢?

非都搞懂并没什么害处,可学习效率就没了。

  如果做得不得法,很多同学听了很久,提高都不大。

有的同学没事儿就开着英语新闻听,其实几小时过去了,几乎没有听进去。

问:

看原版英文电影好不好?

原理与上面的问题相同,还是要注重“可理解性输入”。

电影比广播的优势是有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视觉辅助理解和趣味性,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

所以关键点又是如何通过以上策略提高“可理解性输入”上。

基本经验是:

  1,尽量找动作多于座着说话的影片。

大部分老片,情景喜剧和法庭辩论等影片多半没有办法提供有效的视觉辅助,大量是纯对白,就能看到演员的嘴在动,不能帮助提高理解。

  2,对于大部分VisualLearner来说,一个重要可行手段是看电影前,先提前读英文剧本(很多可以下载)。

这样会大幅度提高听力的理解性。

这里阅读的用处开始显现,主要是在帮助听力理解,不是在学阅读。

注意的是要提前读,不会的可以问或查字典。

阅读如果有困难,也先放过,不要停下来仔细研究剧本中的难点。

  3,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不可以一边看一边翻看剧本,当然也不要开英文字幕,否则会养成依赖看字的习惯,特别是VisualLearner。

  4,最好是同一个电影看几遍。

在看某个影片熟了之后,甚至可以随电影同时念叨台词,能像我们小时候跟着电影里老松井那样同时念“李向阳又进城啦?

”那样就更好了。

  5,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打开中文字幕。

一方面是会依赖中文,不利于建立英文思维,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的错误实在太多,甚至连电影院放的原版电影的字幕中的低级错误都不少。

如果没有辅助和准备就开始听和看,大量时间都是在“无效的声音”中度过,非常浪费。

另外不要动笔写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效率高,最主要的是防止学习者,特别是VisualLearner容易养成“声音――文字――含义”的认知路线,而应该直接将“声音――含义”建立关系而避免文字。

在看电影的形式中,因为速度和图像场景的影响,比较容易不自觉地在运用英文思维,习惯比较良好。

什么叫做“用语言思维”?

语言学在“语言思维”的课题里,我们仅可以讨论“用语言做载体的思维”这一层面,包括用默想,用语言声音思考和自言自语。

因为思维本身很复杂,而且不单纯是“语言的思维”,有图像,符号,感觉等非语言的成分,有时没有语言,有时还会是在“半语言状态”(quasi-language)等各种“内语”(innerspeech)状态。

但使用语言的声音的思维(thinkoutloud),不但被大家明确意识得到,同时可以在语言交流的现像中观察到。

当然,某种语言的能力不同,使用该语言的思维程度会不同。

我们前面讨论过MIF和语言条件反射,这两个与思维有关的问题大家可以回顾一下。

其实语言的交流,就是将一个人的思维用语言符号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将其映入自己的思维再现发出者的思维,除抽象的概念思维外,其中也经常包括比较容易观察的对所描绘图像的再现。

语法是通过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下意识地掌握的潜规律而非主动有意识学习的知识

1,需要建立外语思维:

Abletothinkinthetargetlanguage

  2,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翻译和记忆,而是与思维、概念或图像建立直接联系:

Throughassociation,nottranslationormemorization

  3,语法的掌握是下意识的过程,不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

Animplicitsubconsciouslearningprocessratherthanexplicitconsciouslearningoractiveinstruction.

  4,要注重理解和含义而非结构:

Meaning-focusinsteadofform-focus.

  5,语言环境和掌握语言的关系:

Linguisticenvironmentandlanguageacquisition

  6,关键是提供可理解输入条件Comprehensiveinputi+1

近几年语言教学的研究焦点是:

知道了以上的结论,那在每个阶段应采用什么手段实现?

如何针对每个人不同特点定学习策略?

这个课题是很难的,也是还存在讨论和争论的。

NarrowInput

  把输入材料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话题范围内,效果明显要比涉及面宽要好。

原因是窄范围题材的材料比较容易利用很高的熟悉度帮助增加理解性并保持很高的连贯性,从而能集中力量提高听的能力。

当整体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再拓宽题材范围。

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手边接触到的材料,集中听一个或几个人声音的,同一题材和话题的讨论等。

另外这样做对听力障碍之一的knowledge/culturalbank也先容易避免,同一话题对此要求低和容易逐步建立与就这一话题相关的knowledge/culturalbank。

开始时一旦着急拓宽题材,很快会降低可理解度同时造成时间浪费。

理想的学习体系跟我们描述的第二阶段的理想体系的特点很类似,大家可以参考第二阶段的内容。

但现在增加了一些难度,并从多个人描述的语言转为多对话的语言。

故事还是要有连续性,图像辅助也还是必要,但语言的内容应该是不仅能靠图像才能明了,而是根据故事的发展,上下文的联系,前后逻辑关系和自己熟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实现能够“预测”含义,并且能经常在后面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这一阶段与前阶段最大的区别是表现在学习形式上,由原来单纯的听,变成了听说读的循环配合。

ASampleAcquisitionCycle

  1,先听整段原文,段落长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钟内放完。

难度选择应该是控制在第一遍能听懂的程度是70%上下。

不要看文字或字幕。

这步的目的主要是先熟悉要学的内容或说是该内容的声音。

  2,开始分句模仿跟读,每句约三遍,(听一遍跟一遍,不是听一遍读三遍)不懂的也跟读,别着急查意思。

是否全对或是否全会不必太介意,可以看字幕但尽量不看,一边模仿,一边猜测不明白部分的含义。

关键技巧是“猜测”。

  3,不看字幕分句跟读一遍,把原声和自己读的声音都录下来。

  4,放第3步的录音,努力听每句自己读的和原文有何区别并再次感受刚才的过程,可看字幕帮助核对。

  5,分句自己先说,然后再听原文。

第一次可看字幕,后两次尽量不看字幕。

  6,自己回想该段剧情,试着复述说刚才每部分的句子。

  7,如果有测试题,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上一段掌握的程度,还是80分就好。

  8,下一段开始,重复上面同样的程序。

上面是个悉得循环的大致样子,该循环可以每段新内容一直参照使用。

每步有各自的目的和用途。

但主要途径是听和模仿。

其实仔细看每一句从听一遍到最后试着说,中间经过几次不同方式的同内容对比和模仿过程。

这一模仿过程在单纯听广播、新闻或看影片时往往难以实现。

所以单纯听广播或新闻,在后期听力达到很高程度时,往往说不利落。

有人达到听新闻几乎滴水不漏的程度,说的话与听力差距比较大,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这一模仿和重复对比过程,另外的原因是要到第四阶段才可以解决的。

大家如果纯靠听,需要同一材料听几遍,利用再听的机会进行模仿和同声重复,采用的技巧叫做SimultaneousRepetition.但大家模仿和重复后,并不要急着找真人说。

除非有人能够专跟你用英文讨论刚学过的完全相同内容的句子,否则没有太多帮助

交流中主要的提高来自别人跟你说的内容,而非你跟别人说的内容.自己说的话纯粹是输出而没有增加新内容。

(Thecontributionofconversationtolanguageacquisitioniswhattheotherpersonsaystoyou,notwhatyousaytothem.)但别人跟你说的话如果不是控制在“可理解输入i+1”的程度,不是在NarrowInput的范围,那无效成分会太多,还不如用非真人的系统性的语言资料效率高

关于外语思维问题的讨论咱们的讨论也相近。

知道了目的和结果是必然需要实现用外语思维,但实现的过程是慢慢来的,是从简单开始建立的,着急做不到,基本上说一年以内都没什么感觉。

很多时候是像有的同学说的逐渐转变的,每个人情况不同,有人有意识地转变,有人自然地转变,用语言学习的话说,是个“曝光”exposure的过程。

很像洗照片,影像是整体逐渐清晰和加深,并非先出了胳膊后出腿。

大家可以尝试建立数字的英文思维,会发现就几个月以后才做的到从有感觉到逐渐不依赖翻译。

在实现过程中,不能对母语的干扰有恐惧,也不能说完全排斥母语的作用。

我们已经说到了,在当图像,剧情,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上下文联系等都不能让我们实现“预测含义”时,更是要让母语变成帮助我们实现另一个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