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7039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docx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

精选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十二

一.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

“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

“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偷曰:

“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

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

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

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

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2分)

二、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6—10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 蔽林间窥之       C  稍近益狎

  遮天蔽日          受益匪浅

B  驴不胜怒'       D  计之曰

  喜不自胜          不计其数

【答】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止此耳”一句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动作和心理,请选择一处作简要分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全文后,你想给“黔之驴”怎样的忠告昵?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16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夙夜忧叹,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

①夙夜忧叹()②恐托付不效()

③将军身率益州之众()④诚如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细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2分)

①甲、乙两段文字表现诸葛亮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

②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2分)

5..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4分)

四、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30-34题。

(8分)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

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日: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日: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日:

“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日: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日: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猝”,突然。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长跪而谢之()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4)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

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

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