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743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赏析10.docx

中考古诗词赏析10

中考古诗词赏析10

复习目标:

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复习方法:

理解记忆、点拨练习。

中考诗词鉴赏一般要求:

①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

②点评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抓住古代诗词中动词、修饰语、特殊词(叠词、表颜色的词、虚词等),体会古代诗词炼字之妙(对内容、手法、思想感情等的作用。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

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解题指导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

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

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

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

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

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二)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3、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中有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万籁俱寂。

2、主题:

作者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了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

3、尾联两句在写佳作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答:

特点是以声衬静;作用是营造了一种万籁俱寂的境界。

4、赏析诗中名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答:

内容上,诗人借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

写法上,这两句诗描绘了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民向神往。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出了哪些感受?

两句中的“悦”和“空”各是什么意思?

答:

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在日光的照射下焕发出光彩,看见鸟儿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尘念顿时涤除。

6、“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

曲径更好,有幽深、蜿延的意味,有韵味;“竹径”一词过失,限制了读者的联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2、从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早年的梦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用文中语句回答),而现实是“白发生”,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由此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4、“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5、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答“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7、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8、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9、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答: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4、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简要分析。

答: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但也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这首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

面对困境,不要悲观,要乐观、自信地对待生活。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4、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

全联的大意是:

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前两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点处环境,夜雨池涨,烘托秋思。

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2、这首诗寄赠友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抒发思念朋友、渴望团聚之情。

3、这首诗所写的离情别绪是很古老的话题,然而诗人却能翻陈出新,有了不同于别人的第一次独创,试对此作出赏析。

答:

该诗一、二句写诗人不得归的愁苦,三、四句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友人的思念上,而是想象着未来与友人欢聚、向友人诉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友人的情景,不仅暂且宽慰了自己,也安慰了友人,而未来的欢聚,又反衬出今夜的愁苦,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话题,增添了未来重聚的欢乐。

4、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答:

“自古逢秋悲寂廖”写秋,还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

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剪烛西窗”表现夫妻恩爱。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亭台”、“夕阳”、“花落”、“燕归”、“小园”、“香径”等六种景观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颔联为什么流传甚广?

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

该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3、《游山西村》诗中描写“古朴民风”的诗句是: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

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答: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简析】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偷莲”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在哪里。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比强烈。

3、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该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花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

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仍连续不断。

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5、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头”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两句抒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6、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情感。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两个"笼"好在哪里?

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2、赏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后常用来讽刺那些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终日苟且偷安,全不关心国家苦难的人。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表现诗人忧患意识。

3、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对只知道享受的达官贵人们的愤怒,对歌女们的同情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景色的秀丽画面。

2、《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

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3、《江南春》是如何写景的?

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含蓄地借前朝故事揭露当时崇佛修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表达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

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直抒离愁之苦,抒发了作者一腔怀旧之情的诗句是: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3.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剪不断,理还乱。

4.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

点拨:

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5、“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以“丝麻”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愁思,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之感。

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6、赏析“无言独上西楼”。

此句自画形象,“无言独上”,隐寓心中愁思郁积,摄尽凄婉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更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7、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此句对离愁作形容、限定,以见胸中有种与别人不同的愁情在扰乱着无法解脱。

前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写出愁情的纷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结句以味觉写愁之味.

9、 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

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

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不感到寂寞。

10、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

试简析。

“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思”。

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

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回忆,有对现状的伤感,有对未来的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11、这首词如泣如诉,凄惋感人。

请你根据你了解的作者经历,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准确的语言把上阙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诗人无言地独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

梧桐树遮蔽的幽深小院,更加寂寞,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概述诗的内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2、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竹、桃、江、蒌蒿、芦芽,动的景物有鸭、河豚,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春天来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任选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了。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

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