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771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docx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

注塑技术培训资料

第一节变形产生原因及处理

变形:

是指产品由于冷却收缩时各部位收缩大小不一造成。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是指作业人员没有正确取产品而导致产品拉弯扭曲

作业时应该先看清产品的顶出位置,以正确取出方法而取出,另一种是由于产品堆积,作业台上相互挤压而导致变形,严格按基准书作业,产品不可堆积。

变形情况一般视乎产品形状有关,长而薄,胶位厚薄或平面大没有支撑筋位也是变形机会较高,解决方法只按不同案例进行。

一般集合模温、流导设计、射胶压力、时间方面进行改善。

1.局部模具冷却不佳,局部过热

2.顶出不平衡,产品变形

1.增加冷却时间,降低模温,检查冷却管道畅顺,增加冷却管道

增加出模斜度,优化顶出速度,

2.优化顶出系统

1.胶料密度不足,背压调节不理想。

2.使用回用料比例不一致。

1.调节背压视乎回用料比例,最理想为回料时不滴胶。

2.制定回用料使用比例,不同胶料比例不一致。

1.保压压力过大

2.保压时间过长

1.减低保压压力

2.减少保压时间

编写部门:

工程部制订:

金春审核:

丁日期:

2003-5-27

第二节颜色不良产生原因及处理

颜色不良:

通常由于塑料烧焦或降解,致使成型出的产品同样板间有颜色差异。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1.有些作业员工,没有及时取出产品,而使下一啤产品胶料在炮筒停留时间过长

1.进行员工操作培训

1.使生产中得以保持颜色稳定,必须制定工作指引、程序,制定后人员必须遵守。

2.一般色差辩别可用目视或测色仪相差围一般在0.85-1.0,当然要视乎客户标准要求。

3.生产控制时有大空间,在试样时温度可调节±10℃作为上下差样板。

4.胶件颜色会随着时间变色,样板须用不透光胶袋保护,最好是定期更换色板。

1.料斗、料缸不干净

2.塑料干燥设备不干净

3.嘴孔尺寸太小。

1.先清洁料斗、料缸

2.用白布,风枪彻底清理干料设备

3.大喷嘴孔尺寸。

1.塑料干燥温度太高,时间过长

2.塑料污染

3.着色剂耐热差,受热分解

4.其它添加剂分解

1.适当降低温度,减少时间

2.检查干燥系统清洁

3.检查/更换塑料添加剂混合配方

4.减小翻拉料比例

1.料筒或喷嘴温度太高

2.螺杆转速太快

3.注射时间太长

4.注塑周期过长

5.背压太大

6.模具无排气孔或位置不当

7.浇口尺寸太小

8.主流道及分流道尺寸太小

9.模具结构不合理

10.模油类或润滑剂过多

1.低喷嘴料筒温度

2.减少螺杆转动速度

3.减少注射时间

4.缩短周期

5.低背压

6.检查排气道

7.增加流道/浇口直径

8.优化模塑件壁厚

9.优化模塑件尖角

10.检查热流道系统

第三节真空气泡产生原因及处理

真空气泡:

因模腔塑料不足,外围塑料冷却固化,部塑料产生收缩形成真空,由于吸湿性物体未干燥充分也能产生气泡。

表面气泡:

通常发生部位在熔线或制品拐角处,因这些部位的气体来不及逸出而产生。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产品厚薄悬殊

因产品结构均衡产品厚度

1.模具有局部过热点

2.模具温度太低

3.模具排气不良

1.平均模具温度

2.升高模具温度

3.增加模具排气道

1.原料含水份,溶剂或易挥发物质太多

2.原料加润滑剂太多

1.材料充分干燥

2.减少原料润滑剂

1.注塑压力太小

2.注塑时间太短

3.塑料受热时间太长

4.塑料温度太高

5.注塑速度太快

6.注射量不足

1.增加注塑压力

2.增加注塑时间

3.缩短塑料加热时间

4.降低料筒温度

5.减低注射速度

6.增加熔胶料量

 

第四节:

浇口处混浊及表面层剥离产生原因及处理

浇口处混浊及表面层剥离:

通常由于扩注入型腔时造成“熔体破裂”所致,另外气体排出不良也会致此。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1.模具温度偏低

2.浇口尺寸太小

3.浇口形状不合理

4.冷料穴太小

5.主流道和分流道尺寸太小

6.无排气孔或排气孔位置不合适

1.提高模具温度

2.增加模具浇口直径

3.平均分布浇口位置

4.加大冷料穴

5.加大主流道和分流道尺寸

6.增加排气,合理安排排气

1.塑料干燥不好

2.物料中有污染物

1.材料充分干燥

2.保持材料清洁

1.料筒温度偏低

2.喷嘴温度偏低

3.注射速度太快

4.注射压力太小

5.润滑剂太多

1.提高料筒温度

2.升高喷嘴温度

3.减少注射速度

4.降低注塑压力

5.减少润滑剂用量

 

编写部门:

工程部制订:

金春审核:

丁日期:

2003-5-30

第五节玻纤外露产生原因及处理

玻纤外露:

含玻纤产品玻纤浮现而导致表面发白,解决方案侧重提高玻纤沿流动方向取向及提高表面光泽。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1.模温太低

2.浇口太小

3.冷料穴太小

4.排气不良

1.提高模具温度

2.加大浇口

3.加长冷料井

4.增加排气槽

材料干燥不好

材料充分干燥

1.注塑速度太慢

2.射出压力太小

3.料筒温度太低

4.使用了脱模剂

5.背压及螺杆转速

6.保压压力偏低

7.保压时间太短

8.射嘴温度偏低

1.加快注塑速度

2.加大注射压力

3.升高料筒温度

4.减少脱模剂用量

5.不建议采用

6.加大保压压力

7.增加保压时间

8.检查射咀温度是否足够

第六节喷嘴流诞的产生原因及处理

喷嘴流诞:

主要由于物料过热粘度变小,流动性过大造成。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没有弹簧针阀喷嘴

采用弹簧针阀喷嘴

1.塑料干燥太差

2.塑料流动性太大

1.将材料充分干燥

2.使用流动性一般的材料

1.喷嘴温度过高

2.料筒温度过高

3.注射压力太大

4.注射时间太长

5.背压过大

6.抽胶距离太短

1.降低喷嘴温度

2.降低料筒温度

3.减小注射压力

4.缩短注射时间

5.降低背压

6.增加抽胶距离

 

编写部门:

工程部制订:

金春审核:

丁日期:

2003-5-30

 

第七节缩水产生原因及处理

缩水:

通常由于制件上受力不足,物料充模不足以及制件设计不合理,缩水通常发生在与薄壁相近的厚壁部份,手摸有凹陷感。

例如:

远浇口骨位或螺丝柱。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1.加料量不足

1.增加储料量

1.浇口太小

2.流道太小

3.排气不良

4.浇口位置不当

5.制件太厚或厚薄悬殊

6.喷嘴孔太小

1.加大浇口

2.加大流道

3.检查/增加模具排气道

4.检查模具主径及浇口尺寸

5.改善模具壁厚与骨位之间厚度比例

6.加大喷嘴孔

1.材料本身的粘度不够

1.更换材料

1.压力太低

2.注射时间太短

3.注射速度太慢

4.模温太高

5.模具有局部过热点

6.缩水印出现在浇口附近或在厚壁位置

7.缩水印出现不在浇口附近或在蒲壁位置

1.射压力

2.加长注射时间

3.加快注射速度

4.增加冷却时间

5.增加模具冷却管道

6.增加一级保压时间,加大一级保压压力,改变模温,改变料温,改变注塑速率。

7.增加二级保压时间,加大二级保压压力,提高模温,升高料温,加快注塑速度。

第八节制作应力破裂原因及处理

制作应力破裂:

主要是成型时应力过大所致。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1.料筒温度太高分子量下降过大

2.塑料在料筒中时间过长

3.模具温度过低

4.成型温度偏低

5.嵌件没预热或预热温度不够

6.保压压力偏高

7.注塑速度太快

8.冷却时间太短

9.注塑温度偏高

10.模具温度偏高

11.冷却时间太长

1.降低料筒温度

2.及时将料筒胶料射出

3.提高模具温度

4.增加注塑温度

5.增加嵌件预热或预热温度

6.降低保压压力

7.减低注塑速度(无定形料)

8.增加冷却时间(无定形料)

9.降低注塑温度(结晶形料)

10.降低模具温度(结晶形料)

11.减少冷却时间(结晶形料)

模具结构不合理,强行脱模

增加流道/浇口直径,优化模塑件壁厚

编写部门:

工程部制订:

金春审核:

丁日期:

2003-5-30

第九节产品溢边(批锋)产生原因及处理

产品溢边(批锋):

产品边缘,合模线等处附着胶丝状物或胶片产生溢料往往由于模具缺陷造成。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1.锁模力太低

2.注射压力太大

3.注射速度太快

4.料筒温度偏高

5.温度太高

6.模具温度过高

7.注射时间太长

8.型腔和型芯未闭紧

9.模板不平行

10.排气孔太大

11.模具分型面加工粗糙

12.型芯和型腔偏移

13.模具表面落入异物

14.浇口设计不合理,流动距离过长,水口侧长批锋

15.模具强度差,高射出压力下模具变形

1.需要较大锁模力

2.减低注塑压力

3.降低注塑速度

4.降低料筒温度

5.降低喷嘴温度

6.降低模具温度

7.缩短注射时间

8.检查模具,调整锁模力

9.检查模具是否损坏

10.改小排气孔

11.将分型面抛光

12.检查/增强模具结构

13.清除表面异物

14.更改浇口位置

15.选取刚性足的模具材料

1.锁模力不能保持恒定

2.注射机模板安装不正确

1.检查锁模油缸定期保养

2.调整/合理安装模板

夹水纹处批锋,射出速度快时无,射出速度慢时有

原因:

排气不畅,快时填充困难,无批锋

第十节制件粘模产生原因及处理

粘模:

主要由于模型不善,顶出不足,注塑不足以及不正确的模具设计多在扣位、骨位发生。

产生原因

改善方法

备注

1.脱模斜度不足

2.滑位未退到位

1.增加脱模斜度

2.锁紧滑位弹簧

3.模具光洁度不够

4.模具斜顶不够

5.模具顶出位置不合理

6.模腔,模架变形

7.浇口尺寸太大

8.浇口位置不当

9.模具镶件处缝隙太大

10.模具表面划伤或刻痕或倒扣

3.抛光模具表面

4.优化顶出位置

5.滑块增加弹针或顶针

6.较正模架

7.减小浇口尺寸

8.改善浇口位置

9.镶件处减少缝隙

10.模具表面抛光

1.顶出行程不足

2.顶出结构不良

1.增加顶出行程

2.检查顶出结构是否正常

1.没使用脱模剂

2.加料量不合适

3.注塑压力太大

4.注射时间太长

5.模温偏低

1.适量使用脱模剂

2.相应调整加料量

3.降低注射压力

4.减少注射时间

5.根据产品结构适当提高模具温度

编写部门:

工程部制订:

金春审核:

丁日期:

2003-5-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