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80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霍曼斯所提出的这六个命题是具有公理性质的,也就是说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这六个命题是无需证明的。

5、符号互动理论P13

布卢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社会互动以符号为中介

符号互动论者都认为,人不仅生活在物理世界中,而且生活在符号世界中。

人类具有创造符号、使用符号和理解符号的能力。

符号所包含的意思是大家所共识的。

人类依赖符号运用能力来适应环境。

布卢默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之间加入了一个中介因素,那就是符号。

(2)人类通过理解和定义来进行交往互动

定义是对待客体的方式,而理解则是确定客体的意义。

人可以通过符号将一系列刺激传递给他人,而他人对刺激的理解可能与自己并不相同。

(3)符号互动过程是能动的和可变的

与米德的思想相通,布卢默也认为“我”是不断地进行反思,与自己进行对话的过程。

米德将“我”区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我”不仅仅是行为者,还是被观察者,“我”要不断地觉察自己的行为并且设计自己的行为。

个体对情境进行定义,该定义还给个体提供一个参考框架,个体预期行动方案的结果,一个行动完成之后,个体会对情境重新定义,不断调整。

布卢默认为个体不是由社会和心理力量所被动驱使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创造着。

(4)符号互动理论、维持和变革社会

社会组织的存在,是由于理解和定义在不同个体间的共同性。

社会是由处在不断互动中的人们所组成的。

人们的共同行动是可重复的、稳定的,那么它就构成了社会文化。

6、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极其观点)P15

代表人物主要有塔德、迪尔凯姆和黎朋。

塔德和迪尔凯姆的观点不同。

塔德从个体的角度来阐释群体行为,在著作《模仿率》中他提出了模仿理论,,并以此来解释所有的社会行为,他认为一切社会行为不是发明就是模仿,先行者发明事物和行为,其他群众则模仿事物和行为。

而迪尔凯姆的观点与其不同,他认为社会层面的事物是无法还原为个体层面的,群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组成他的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要研究群体层面的心理与行为,而不能以个体层面来还原之。

黎朋则集成了二者的观点,是两者的折中。

一方面他使用暗示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群体意识是不同于个体意识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

黎朋的观点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进一步发展。

7、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与应对P18

20世纪60年代末期,社会心理学经历了沉痛的打击。

当时美国社会发生了各种问题,如黑人运动、妇女运动等社会行为或社会问题,困扰着当时的人们。

面对此形势,人们迫切需要社会心理学家来解决,但是走出实验室的社会心理学家却发现自己一时手足无措,这使得人们对这一学科大失所望。

这次危机使社会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

(1)心理学家们开始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反省,主要是针对实验法的外部效度问题。

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实验者效应的存在,这对心理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提出了怀疑。

学者们开始认为社会心理学不必须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实验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对很多无法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实验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出现。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多元化的主题。

(2)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需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心理学需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如环境、性别问题、偏见问题、司法、犯罪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3)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开展。

二战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占有了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该次危机,其他国家的社会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从而开始结合本土文化特点建构本土社会心理学。

欧洲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建立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主张。

(4)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出现。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现代社会心理学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促进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出现。

8、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类型、优缺点)P22

相关研究的类型:

按照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可以将相关区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正相关是指两组变量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一个变大,另外一个也变大;

而负相关则反映了两组变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一个变大,另一个变小。

按照变量间变化趋势,可以将相关区分为线性相关和曲线相关。

线性相关是指两变量数据模型呈线性变化关系,在数学模型中,一般用一次方程表达。

曲线相关中,两变量的数据模型是非线性的,换句话说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是不相同的。

优缺点:

实验研究的类型:

根据实验情境和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不同,实验研究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研究。

前者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创造和模拟情境来完成,后者则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实验各有其优点和不足。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有利于发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研究的外部效度可能不高;

而现场实验是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它的研究结果的推广性更高,但是由于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9、观察法(分类和优缺点)P24

观察法可以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所研究的活动,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一般来说,参与观察的效果较非参与观察要好一些。

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可以隐蔽于被观察的群体中,使观察对象的活动不受研究的影响,从而能够避免“观察者效应”。

此外,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参与其中,既有对活动的直接而深刻体验,又可以对被观察者建立融洽的关系,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但是,在从事参与观察的时候,也容易被观察对象和活动所感染而失去客观的研究立场。

10、访谈法与问卷法P24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特征资料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的一种。

问卷法是以问卷的形式向被试提问问题,通过被试的填答来获取资料和数据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自我与社会化

1、自我的定义和心理成分P32

自我的定义:

自我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及调度对自我进行了界定。

W.詹姆士认为自我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四个部分组成。

沙利文之处儿童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发展处自我系统的三种成分:

好喔、坏我和非我。

库利与米德分别提出了“镜像自我”与“一般化自我”的相关概念,都认为自我并非天生的,二是社会的产物,需要社会经验及反馈信息。

罗杰斯吧我在区分为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自我在西方心理学中试个机器重要而又含糊不清的概念。

各个不同的学派从自己的理论角度来诠释“自我”,有不少描述关于自我食物的不同词汇,如self,ego,prorium等。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对自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

(1)从主—客关系维度可将自我分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来进行分析。

主体自我是主动的我,如自我指导、自我批评、自我监控、自我实现、自我图式和自我决定等;

客体自我是被认知的自我,被考验的我,如自我知觉,自我概念等。

(2)从与人的关系维度可将自我作为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来进行分析。

个体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属性的认知和评价;

关系自我是给提对人际关系中自己的角色。

地位等属性的认知和评价;

集体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集体中具有的属性如合作、社会认同等的认知和评价。

(3)从与实践关系维度可将自我作为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来进行分析、即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4)从发展的维度可将自我作为身体自我、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来进行分析。

给提最先获得的自我是身体自我,尔后发展起来的是对“我的”各种东西的认知和我的各种心理属性及我的各种社会属性的认知。

(5)从个人活动领域维度可将自我作为家庭自我、工作自我、学校自我、学业自我、数理自我、等来进行分析。

(6)从评价爱维度可将自我作为好我和坏我来进行分析。

好我是个体把自己评价为好的,因为行程如自尊、自信、自大等;

坏我是个体把自己评价为坏的,因为行程如自卑、自负、自贬等。

(7)从个体意识关注方向的维度可将自我作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来进行分析。

前者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后者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价标准。

(8)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的自我维度可突出地分析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等等。

总之,自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对自我的分析师友条件的,将每个维度置于整体中才能理解丰富多彩的个体。

也只有对自我作全面的系统分析才能深入地认识自我,认识这个被称之为多样性的自我家族。

自我包含三种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自我的认知成分,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感觉、观察。

分析和评价等。

自我体验是自我的情绪成分,是主管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反映了主体我的需要与客体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调控是自我的意志成分,只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作用过程,也就是主管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

自我的暗中成分紧密相连,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行。

2、自我认识的三种方式P34

一、自我观察当几种注意力与自己时,个体的行为和内部特征,便成为自我观察的对象;

此外,个体还把观察的对象直接指向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成为自我观察又称自省。

二、内化内化是主体的环境铁兴或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特征转化为主题意识特征的过程。

三、社会比较是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3、参照群体理论

佩提格鲁提出的参照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群体认同,并用这些群体的标准和规范来定义自己和评价自己。

研究表明,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价值取向定义自己,形成自我观念;

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勤想理解为一种期待,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

参照群体往往是个体实际所属的群体,也可能是个体所向往的群体。

4、社会比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菲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自身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调价你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

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

职业和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5、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观P41

儿童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外部世界,分析他人心理,进而逐步认识自己。

心理学家E.埃里克森在论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时指出,2~3岁儿童为避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羞愧感而努力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4~5岁时发展了主动性,学会用各种新技能操纵一些重要的客体(如玩具),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尊感。

学前儿童从自己的活动中认识自己,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标志,以活动为基础的自我概念反映了一种主动性,这对他们将来应付学校里的困难课程来说非常重要。

6、社会化及其类型(理解并识记)P42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与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实质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化的矛盾统一,是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去社会化是个人在群体中感到个体性的丧失,降低了对行为的觉察和控制,从而残生个人单独活动是不会出现的行为,即以非典型的、反规则的方式行动。

社会化的类型:

一、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级社会化而言的,是指一个人的早年时期为个人中成人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准备已经完成,个体的自我已经发展起来,但是为了实行社会文化环境而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扮演更多角色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说明了个体的社会化在实践上是一生的历程,在内容上是接受和创新的过程。

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形式,一般是个体经历了急剧变化的生活事件,改变了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观,行为和角色的过程。

再社会化可能是主动的,即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

二、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反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并表现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也可称为“反文化”。

从意义上看,反社会化包括积极的和小姐的两种,无理性型的反社会化是个体接受与社会公认的准则规范相对立的准则、规范,并且做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行为,其结果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

反向社会化与反社会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完全不同。

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传统的施教者反过来向受教者求教,学习新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7、科尔伯格的道德社会化阶段论P45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比较有名的力量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紧密相关的,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经历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发展成熟,其道德水平也几次经历的两个阶段的提高。

第一个阶段是服从权威,根据事件后果来判断是否的阶段,此时的判断还不成熟,基本以成人的判断为参照。

第二阶段是根据行为者的意愿来判断是非,逐渐摆脱成人参照,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

科尔伯格在此基础上细分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使之更为具体。

他采用了比较文化和纵向研究法,设计了九种两难问题,要求各个年龄的儿童被试对这些两难困境做出道德判断。

经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社会化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并没有道德观念,凡事只会看重个人利益和职位满足自己而行事,包括了两个阶段。

阶段一是避免惩罚的服从取向,个体只单纯地为避免被惩罚而服从于规范,不会考虑其他事情。

阶段二是相对功利取向,为得到因赞赏二区的的礼仪而遵守规范。

习俗水平的道德观念是以他人的标准作判断,以此作为发展自我道德龟年的方向,因为这个层次的儿童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道德发展也经历的两个阶段。

阶段三是寻求认同取向,儿童为了取悦成人,做出好孩子行为,同时也认为大众期望的行为便是好行为,因此会有较强的从众表现。

阶段四是遵守法规取向,个体认为法律至高无上,从而服从大众所认定的各种规律作为道德规范。

后习俗水平的道德观念已超越他人及社会规范,是出于自我要求,道德经历了最后两个阶段的发展。

阶段五是社会法制取向,个体相信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和大众的共同最大利益而制定的,因此必须遵守,但是现有的法律仍然不完善,所以也有可能为而来大众利益而违法。

阶段六十普遍伦理取向,个体败退了有限法律的限制,凭心实践自己的道德观念。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会认为他所做的是为了全世界的福利着想。

近年来这一理论受到很多批评:

有人指责科尔伯格重视认知的发展,但忽略了情感发展的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还有人认为,使用他的方法能够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8、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之社会文化环境因素P50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一)生物遗传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物的遗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也就是说,正是因为遗传的租用,是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的遗传基因得以代代相传,从而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生物学基础,为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仅仅只有遗传的作用,人就可以实现社会化。

(二)婴儿的生物、情感需要

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接触来自于其生物需求。

婴儿借此与穆青发生的频繁的互动,生理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叶体验着情感需求的满足。

亲子互动使儿童与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而这种关系已经被许多现代研究所证明对个体将来的自我发展,社会化交往和亲密关系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一)文化

文化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通过文化传承使后人了解到前人的生活经验;

文化向个人传递了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标准;

文化也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二)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残生联系的社会单位就是家庭。

婴儿与父母在教育上的互动,幼儿学习基本行动和语言,接受来自家人的情感信息,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技巧,满足安全需要,建立依恋关系,等等。

个体经历的这些过程才具备了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有学者就父母的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等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

1、宠爱性,幼时受父母溺爱者,长大后在人格上多表现为历来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左右。

2、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形成是非挂你那,子女缺乏教养,以后较难适应集体生活

3、专制型,这类家庭出生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

4、民主性,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自信,自立,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理解他人。

(三)学校

当儿童步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学校通过教材、教养方式、考试与考核、教师人格、各种学生组织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威信和教师期待的作用尤其重要。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指由年龄相近,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比如邻家万般。

同班同学,等等。

同辈群体对人的社会化影响在亲少年时期最大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同辈群体一方面为亲少年提供了一种平等地位,使他们摆脱了在家中衣服大人的从属感;

另一方面同辈群体由于有自己的规则、价值观和行为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成年人的独特的亚文化,与亲少年的辛劳发展特征相适应,并且提供了安全、尊重与理解的氛围,使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五)大众传媒

电视使现代孩子比过去孩子的信息更新水平快得多,获得了更多更新的知识技能,显得更聪明和早熟。

但同时,电视也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并非真实的世界,或者宣扬了一些非主流极端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在没有能力辨认的时候盲目模仿。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以其广泛性、开放性、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特点,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个体的社会化残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互联网拓宽了个体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使得网络学习已成为当今个体知识技能提高的新选择。

同时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为个体提供了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有助于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领悟与理解。

但是网络业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

首先,网上信息泛滥可能照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互联网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实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使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

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第三章社会行为动力

1、社会行为动力的构成因素P61

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由本能、需要、诱因、动机、社会情感、价值观、信仰等要素构成。

2、本能论及其评价P65

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学说。

他认为心理学应该以本能、情绪和意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本能,本能不仅是天生的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类的动机就是这些本能。

他列出了多达121种的人类本能:

逃避本能、自炫本能等。

他认为,每种本能都由三种成分构成: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动成分。

认知成分是对能满足本能的某个对象的认知;

情感成分是该对象在有机体身上唤起的情感或情绪体验;

意动成分是朝向或远离该对象的努力。

洛伦兹的习性论:

洛伦兹认为,任何一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的特有的行为,即其习性。

他发现,在幼年的关键时期,幼鹅会跟随在他们所看到的任何移动的大物体后面,如同跟随母鹅一样,且以后都是如此,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

这叫做印刻现象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本能论: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也是广为人知的一种本能论。

他认为人行为是由各种本能欲望所驱使,在这些本能中,他特别强调性本能,将其称为“性欲力”或“性能量”。

这些性欲力在人体内逐渐积累,必须通过某种形式发泄出来,因而成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晚年的弗洛伊德对其理论作出了修改,认为人有两种本能:

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表现为学习、创造、发展和建设等行为,而死本能表现为破坏和侵犯行为。

对本能论的批评:

本能论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

一般来说,由本能决定的行为,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当机体在某一方面达到成熟水平后,第一次表现这种需要时,他就会出现这种行为,即无需通过学习、生来就会。

(2)同一种类的所有个体都具有这种行为,几乎没有个体差异。

如果这种行为有性别差异,那么这一种类的同性别个体都具有这种行为。

(3)这种行为以确定的模式表现出来。

根据这三个条件不难理解,人类在出生初期确实有一些本能行为,如吮吸反射等。

但是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