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259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5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docx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近代史精讲

专题02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总体脉络: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5、四条线索

(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必修一专题二)

(2)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必修一专题二、三;选修一专题九)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必修三)

(4)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必修二)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9世纪60年代)

【阶段特征】

政治上,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逐步近代化的开始;

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场,沦为西方的原料场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思想上,天朝上国的观念被打破,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了解西方的努力。

【史实概览】

政治:

1、侵略:

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葛云飞等爱国将领(定海)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军事:

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经济: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近代化举步维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工业出现:

外商企业;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民族工业的兴起,

2、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逐渐多元化:

服饰:

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饮食:

西餐馆,面包房;租界出现西式住宅;交通:

轮船;在华传教士办报;

思想:

1、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进程,萌发新思潮: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搜集西方情报;编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但没有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重点解读】

※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

1、背景:

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但仍占统治地位;

2、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过程:

(1)开始解体: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商品输出,以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为标志

(2)解体加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的范围深入到中国内地

(3)进一步破坏: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4、表现

①农业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

②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③商业和金融业:

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商人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买办:

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

5、影响: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呈现的新特点

1、时代: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2、纲领:

提出了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时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编》

3、任务:

承担反封建反侵略

4、思想:

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5、失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所属范畴新: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主题探究】

1.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对时局变化的态度。

地主阶级:

①顽固势力坚持旧的传统,拒绝进行任何改革。

②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制外来侵略。

农民阶级:

①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革命。

②洪仁玕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并发展资本主义。

2.应该如何认识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经济上,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中日甲午战争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促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热潮;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3)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3.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军事等领域各举一例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并分析中国近代化开始的原因。

表现:

政治上,出现戊戌维新运动;经济上,出现了使用机器生产的洋务派企业和民族工业。

思想上,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

教育上,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军事上,创办海军,编练新军。

原因:

西方近代科技、生产方式、思想传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主动向西方学习。

(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史实概览】

政治:

1.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1)列强侵略

①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4—1895);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1900—1901)。

(2)中华民族的抗争:

①黄海海战(邓世昌)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军

③戊戌变法;

④义和团运动

⑤辛亥革命。

经济:

1、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洋务运动和洋务经济发展和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社会生活上:

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①西菜馆开办、西餐成为时尚;

②服饰:

中山装

③习俗:

断发易服、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废止缠足;婚姻自由;社交礼仪和称呼;西方节日。

④行:

铁路——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奠定基本格局;公路——20世纪初期,上海出现汽车;民航——1909年,冯如第一架飞机;航运业——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邮政开办——1896大清邮政局;

⑤通讯:

无线电报——20世纪初期,上海崇明;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20世纪初期,南京第一部市内电话

⑥报刊——1883《昭文新报》、维新派办报—《强学报》《中外纪闻》《事务报》、《民报》、《新青年》;

⑦电影——1896年放映西洋影戏;《定军山》(1905年)

思想:

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革命思潮,民主共和。

农民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3)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从中华民国建立1912—1919年五四运动前)

【阶段特征】

【史实概览】

政治

1.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国侵华),半殖民地半封建会形成和深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清政府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制确立;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达到高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进行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连遭挫败;

经济

1、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2、社会生活:

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改阳历;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自行车大街小巷出没;有轨电车;铁路—京张铁路修建;中华邮局开办;航空业起步—福建马尾造船厂研制水上飞机;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报纸发展——《民报》;杂志—《新青年》;电话领域发展;国产电影发展;

思想

1.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

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重点解读】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视角评价辛亥革命。

  

(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近代化的重大突破。

②经济上,临时政府制定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③法制上,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④思想上,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以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性质。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影响:

A、进步意义:

a政治方面:

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②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b思想方面:

①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思想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B局限性:

(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正面提出反帝任务;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

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

2、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

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3、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由;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存在的某些合理内核,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4、孔子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主题探究】

1.三民主义的相互关系怎样?

你怎样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

(1)相互关系:

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

(2)地位: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真正开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同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

2.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

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彻底批判。

3.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突出贡献。

(1)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实业,发展了资本主义。

(2)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促进了政治近代化。

(3)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和科学,进行了新文化运动。

4.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异同

(1)同:

都是本国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人们去追求真理,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2)异:

A.法国启蒙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只是以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来对封建专制,所以对中西文明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B.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新文化运动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而对相互勾结在一起的中外反动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显得有点胆怯。

C.新文化运动召唤出五四运动,启蒙运动召唤出法国大革命。

D.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世界近现代交替时期,明显地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期转化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金句提炼】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5.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贸易主权,最惠国一般是相互的,即两国给予对方同样的权利。

但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清政府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人都可以享有,但英国却没有给予清政府同样的权利,所以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

6.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制度,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也叫治外法权,简单来说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由中国政府来处理,而要由外国人的本国政府来处理,这样就使得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逃避中国的法律制裁。

而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借土地居住则成为租界的来源,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8.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同时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60年代出现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1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相对于殖民地而言。

指一个国家在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

半封建:

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

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11.《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革命性。

14.《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

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下,它也没能实行。

1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代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提不出科学纲领;错误不断升级;战略上的失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6.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加速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17.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8.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实业救国热潮。

19.《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0.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国际上表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1.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爱国主义和盲目排外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背景。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

2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团体和活动,不但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而且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

23.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不断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6.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经济

4.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不平衡、漫长的过程,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形式。

5.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6.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7.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8.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和技术雄厚,利用中外之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榨取超额利润,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客观上,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对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有明显的冲击、瓦解作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9.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方式,但其产品不是商品,在经营管理上更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基本属于封建性近代工业。

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方式,因此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

10.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11.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兴起。

12.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14.自然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洋务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又对自然经济产生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15.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解体加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16.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当列强卷土重来的时候,民族工业再次陷入萧条。

思想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

如果说“师夷”体现的是魏源思想的开放性,那么,“制夷”体现的则是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4.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5.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推动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6.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7.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8.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